《呐喊》读书笔记

2022-07-16 读书笔记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呐喊》读书笔记2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呐喊》读书笔记 篇1

  在读《呐喊》这本书之前,我爸爸告诉我:在那个年代,中国很落后,拥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鲁迅认为中国人落后时因为技术不发达,于是到日本留学学医。但是他后来发现,中国当时的迂腐和落后不是因为技术,而是因为中国人的独立人格、个性和思想的丧失。所有鲁迅弃医从文,想通过文章来唤醒中国人心中那份沉睡的拼搏、向上的精神。

  在《呐喊》这本书中,他主要描写了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些普通人的悲剧命运。在对这些人和生活细致入微的描写即入木三分的刻画都使他的文章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呐喊》读书笔记 篇2

  在《呐喊》书中,我记忆最最深刻的便是《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不仅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且在文中借狂人之口说出了几千年来“吃人”的封建礼教,它表明了作者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立场。在文中,字里行间透出了“我”对那些吃人的人的又怕又恨,以至于连吃人的人养的狗,育的孩,都心存三分顾忌。到后来,“我”才想到,自己的兄弟、亲戚、朋友,都是“吃人的人”。

  再到结尾,“我”猜想自己也可能吃过人,无奈之中,发出了“救救孩子”的一声呐喊。

  《呐喊》读书笔记 篇3

  鲁迅是我最喜欢的文学家之一,相信大家对他都是熟悉的。他写了很多的作品,例如《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坟》等等。

  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呐喊》因为它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我觉得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鲁迅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反映当时社会对文化的轻视和一种可悲的社会现象,对旧时文人迂腐可悲以及自命清高的鄙视。从文章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无耐与不满,以及对当时社会的绝望。

  让我们一起呐喊吧,向社会呐喊,向生活呐喊,把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富强。

  《呐喊》读书笔记 篇4

  今日,我读了一本名叫《呐喊》的书。是鲁迅先生很有名的书。其中,我最喜欢看《狂人日记》了!

  《狂人日记》主要讲了在五四时期的吃人事件。刚开始,我还很惊奇,那个时候竟然吃人!但当我问母亲是时才知道。原来吃人并非吃人,而是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和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概念。“吃人”无非就是揭露了当时官员者剥削民主,烧杀抢夺的情景。听完母亲的话后,我才觉得,原来当时的社会这么黑暗,官员还得抢人民的食物,钱财,这是多么的可耻呀!原来“吃人”就是指当时的官员“吞吃”民主的金财及食物呀!

  读完之后,我的心迟迟不能平静,我想,当时的事情,都是因为民政的腐败,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能被人欺负。

  《呐喊》读书笔记 篇5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的名书《呐喊》,这是由十四则鲁迅先生的作品节选,内容非常的好看。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车夫的故事》。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鲁迅夜晚乘车回家在路上看见了伤人,鲁迅认为他和车夫不会下去救人,没想到车夫却停到了伤人旁边,于是便救助伤人,对鲁迅先生说:“您可以往旁边一点吗?”然后鲁迅点点头,于是车夫便把伤人扶上车,拿出医药箱包扎伤口,鲁迅被这一举动深深的感动了。这让我想起学的一篇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其中有一小节是救助车夫,我想鲁迅先生一定是因为上面这则故事感染了他。

  在生活中、学习中,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一定要伸出援手帮助他人,做一个像鲁迅一样的人。

  《呐喊》读书笔记 篇6

  (1)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有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2)吃人的是我的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3)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

  ——《狂人日记》

  (4)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5)“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宜涨红了脸,额上的青荕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孔乙己》

  《呐喊》读书笔记 篇7

  读书摘录: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它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品味赏析:

  这里的景色描写与文章开始部分互相呼应。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只有向希望之路奋进,才会迎来新生活。表露出作者对当时生活的强烈不满,以及对新生活憧憬及炽热追求。

  《呐喊》读书笔记 篇8

  最近才读完《呐喊》,感触很深。

  其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狂人日记》。

  我的理由是,《狂人日记》表达出了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文章通过狂人的自我反省,把封建纲常名教“吃人”的含义引向了深广:狂人也被纲常名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尤其是狂人所说的“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显然不仅是狂人自身,而且是代指处在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控制之下的“中国人”,作品由此完成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最深层次的揭露和批判。

  我从中读出了,鲁迅明写的是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弦。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我们从狂人的日记中,感受到的是充满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战取的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的时代思潮交响乐。

  《呐喊》读书笔记 篇9

  《呐喊》的自序是这本书中很有趣的一个地方,在这里有鲁迅先生的自序,有他的一些对于当时社会更加明显的评价。

  自序的第二段中有写到鲁迅的父亲生病,年幼的鲁迅帮父亲买药的事情。从一系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中的医生都是骗人的。开的药尽是一些奇特的药,而开药的人也是有名的医生。而最终鲁迅父亲的结果在鲁迅的文章中是这么写到的:“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中间带有无奈且对当时社会的风气的一种讽刺。也正是因为这样鲁迅决定要当个医生,可当他在日本学习的时候,看到一段特殊的影片的时候,这个念头便从此消失了。这段影片让他觉得,拯救国民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文章后面的“密闭空间”的举例也非常形象的描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状态。也正是因为这样,这本集子的名称也就定为《呐喊》。

  短短的一篇鲁迅的自序就可以让人会为无穷,有许多的想法和感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更何况是语言表达不好的我。

  《呐喊》读书笔记 篇10

  前两天,老师要我们看鲁迅的书,妈妈便给我找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

  书中的第一个故事是《狂人日记》,描述的是一个有所谓“被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狂人”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制度。他半夜查看历史,见整本书都写着“吃人”二字。他最终还是坚信未来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并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唤。

  这个故事我看了三、四遍还只是一知半解。主人公的害怕,使我大致了解封建社会的可怕与可恶,他那一系列的想象令我毛骨悚然!我还小,不能完全读懂,可至少我知道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人吃人这种可怕的现象真的存在。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人们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救救孩子……”最后四个字在我脑中浮现。这四个字的意思必须不是那么简单吧?就应不只是肉体上的拯救吧?还有什么呢?心灵上的拯救?或许还有更多我不懂的……

  《呐喊》读书笔记 篇11

  通过阅读《呐喊》,我看到了人们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社会生活和社会矛盾,鲁迅通过对封建制度及陈朽的传统观念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了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当我阅读完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后,通过鲁迅的直抒胸臆,我看到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的本质,狂人是一个迫-害狂症患者,他向我们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族的狂人深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为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他永远处在担心和焦虑之中,是那样的孤独与无助。而以“哥哥”“赵贵翁”等为代表的食肉寝皮的封建礼教正式吃人的根源所在。所以鲁迅对狂人充满了同情,对吃人礼教充满了愤怒与仇恨。儿最让那个鲁迅担忧和痛心的是那些没有吃人和被吃的孩子,所以他借助狂人之口,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呐喊》读书笔记 篇12

  鲁迅先生的代达作《呐喊》可以说它是中国的名著,也是世界的名著,书中收集了许多我们所熟悉的文章,例如:《孔乙己》《故乡》等都是鲁迅先生的名著。

  《孔乙己》中那个因家境贫寒好屹懒惰,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上流社会的人——孔乙己,在生活中以偷为业,在最后因偷了一家有钱人的书,被打断了腿,最后还是默默的离开人世,这篇文章解释了“精神胜利”的渊源。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个书中主人公送小玩在一起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欢喜而凄凉的神情,体现了当时人民麻木。

  在《呐喊》这书中,像这些的文章还有很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人们看了以后,能清醒过来,同事批评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呐喊》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呐喊读书笔记精选02-24

呐喊读书笔记11-22

呐喊的读书笔记11-09

《呐喊》读书笔记12-05

呐喊读书笔记07-06

鲁迅呐喊读书笔记02-13

著作呐喊的读书笔记10-06

写呐喊的读书笔记12-09

有关呐喊的读书笔记11-08

呐喊鲁迅读书笔记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