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中华国学经典 读书笔记

2021-07-13 读书笔记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荀子(中华国学经典) 读书笔记3500字,欢迎大家分享。

  最近忙于应付研二的学业,都没什么空微信读书了。这两周的一篇作业,写成了文学方向,就贴上来做读书笔记吧。

  《劝学》出自《荀子》,是书中的首篇文章,又名《劝学篇》,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的赵国人 。他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当时被尊称为“荀卿”。《荀子》是他的代表作品。与此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和李斯,汉代初期的政治家、科学家张苍,都是荀子的门下高足,其中,李斯和张苍分别担任秦朝丞相和汉朝丞相。荀子老师的教育水准由此可见一斑!

  所谓“劝学”,顾名思义,就是“劝人学习”的意思,这是一篇集中论述“关于学习的重要意义”的议论文。

  一般的议论文章,都比较地艰涩难读,或是大段说理,或是正襟危坐,难以让人“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但是《劝学》篇,融说理于“缓行游荡”之间,给你描绘一幅又一幅的情景,感觉在翻阅风景的时候,就顺便把道理给听进去了。与此同时,在下笔之时,完全看得出“浓墨重彩”的写作功力,文章“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文章开篇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宗明义,挑明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一上来就跟你们讲清楚,我今天是来讲大道理的。只是,这道理怎么讲?真是一门艺术了。

  擅用实景比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它却比蓝草看着更蓝啊,冰是水凝结的,可它显然比水更冷啊。再加上“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些都是为什么呢?因为君子要多不断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身,那么他就能明事理且没有什么过错了。这个道理其实挺浅显的,就是说要借助外界养分,滋养自身,任何人只要通过发愤学习,都是能进步的。

  因为作者多用日常的事物来做比,读者在脑海中就会首先构建起这些事物的模样或场景,从感性认识递进到理性认识,快速融入,难怪说这样讲理是“先声夺人”了。并且,大道理只讲了一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马上180度大掉头,跟你讲一些好玩的、易懂的东西,强力吸引你往下读。

  这些浅白、通俗的'实物实景比喻,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又比如“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无需翻译,也能即刻明白,说得很对呀!所以,由此得出“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不是说君子天生就有用的,是善于借助外力,外力是什么?外力怎么得到?就要不断得学习。

  正反对比递进

  在文章前四段的正面循循善诱后,作者开始讲“蒙鸠和射干、蓬草和白沙、兰槐”的故事了,这些都是反面的例子,要说明的是它们长错了地方或找错了环境,告诉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后文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大段使用了强烈的正反对比的举例,都引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说不刻苦钻研,不会有显著成绩,不埋头苦干,不会有巨大成就。

  大量运用排比

  文章之所以读来无刻板之感,反而觉得活泼,除了众多的比喻、类比,创作形式上非常多得采用了变化多样的短句排比,也是一大原因。

  除了开头抓人眼球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文中的排比句不胜枚举,又如“肉腐出虫,鱼枯生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等等,寓说理于实景,文学色彩强烈,“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

  不难看到,较为连续、整齐排比句式,同时较为多变,读来因此感觉新鲜、生动。

  从理论到实践

  文章的前半部门,说“学不可以已”,论说了学习的重要性。既然重要了,该怎么学呢?从“学恶乎始?恶乎终?”开始,文章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的具体方法。

  关于学习的途径,“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从诵读《诗》、《书》等经典书籍开始,到读《礼记》结束,这样的意义在于,从做书生开始,一直到成为圣人。“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这一段短短几句话,有一种让人肃然起敬之感,不仅饱读诗书,并且能高度集纳概括,向人进行推荐,名师水准的体现。

  关于学习的方法,“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不要浮躁,不要啰嗦。“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要亲近良师;“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学习还要崇尚礼仪,“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君子要“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不要浮躁,不要怠慢,不要盲目,谨慎对待每一位前来求教的人。

  关于学习的态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学习要专心致志,学得全面彻底。

  “在作品集中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一般大都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来论述,这是《劝学》非常突出的创作特点。”

  荀子讲的“大道理”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结构严谨、质朴,却又不是华丽,一个能言善辩、满腹经纶的教师形象跃然纸上。“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其实,这就像现在一样,学生们坐在教室里,同样是学知识、听理论,但如果老师自身水准高超,并且课讲得生动有趣无枯燥,没有学腐气,自然是会大受欢迎的。

【荀子中华国学经典 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荀子》读书笔记07-20

国学的读书笔记12-08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11-05

国学经典的读书笔记范文08-31

美哉,我中华国学作文01-19

中华梦,国学情作文800字07-13

《中华经典诵读》读书笔记09-18

中华少年的读书笔记10-13

荀子简介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