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篇1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经济学原理》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为经济自由主义作了总结,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
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本书共分6篇24章。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
一、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当就业量不变时,
二、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
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
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第三篇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与物价的问题。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
最后是结束语,《通论》所引起的社会哲学。而起中则是“有效需求理论”是本书最核心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一系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独辟蹊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通论》中我们比较认知的理论是它的有效需求理论,以及产出变动而非价格的变动的调节作用。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的有闲置资源的经济中,产出水平(即就业)取决于总的计划支出,计划支出包括两个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C)和厂商的投资支出(I)《通论》中没有明确分析直接由政府支出刺激。的支出变动的结果或间接由税收变动而带来的支出变动的结果。
因此,《通论》中有两个部门(居民户和厂商),计划支出由下列方程给出:收入(Y)=产品价值=消费(C)+投资(I)。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诱。凯恩斯极其强调资本市场的力量,这是他高于后世货币主义者之处。货币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数量,就可以控制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凯恩斯却雄辩地指出,带有投机需求的货币是促使利息率剧烈波动的主要因素,投机需求主要是出于人们对未来的主观预测,这种预测的变化是不可能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的。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在决定利息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凯恩斯甚至早已预测到,未来央行可能不得不通过直接买入长期债券或者股票来调节利息率——这正是今天美国、日本和欧洲发生的事情。但是凯恩斯的观点带有很强的独断性,往往没有过硬的实证支持,至少在他的时代是如此。开篇的那个强硬的论断——工人与雇主争议的工资是名义工资而不是实际工资,可以说是经济学史上革命性的一页,凯恩斯却从来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他提出这一点,纯粹是一种天才的直觉和感悟,并非有统计资料或清醒逻辑的支持。他在后面的章节提出,由于中介成本的'存在,长期利息的最低限度是2-2.5%,这个说法也值得商榷(凯恩斯再次以“大概仿佛也许是”的方式完成了论证)。这些观点对凯恩斯主义来说是基础性的,但凯恩斯仅仅以顽强的信心和天才的直觉来支持它们,所以说凯恩斯主义是建立在沙子之上的经济学。本书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指出了政府调控的核心目标,既充分就业。因为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证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各国政府多数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来进行各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很有启发的。具体说来,至少有两点:
第一,《通论》有力地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因此,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通论》也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
凯恩斯认为,“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的贡献是极大的。
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虽然对该书中部分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篇2
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凯恩斯一生最为著名的就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书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他提出的“有效需求”和“乘数理论”代替了传统的经济理论,获得了经济学界的公认,并被人们称之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凭借《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不但成为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甚至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而且他还能被置身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方经济学家的行列,能与亚当斯密相提并论。
《通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萨伊定律”与充分就业均衡
《通论》的核心是就业不均衡理论。凯恩斯认为,经典经济学只承认两个失业范畴:一个是摩擦失业,一个是自愿失业。充分就业理论基于两大前提:
第一,工资等于劳动力之边际生产力;
第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效用就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
在古典经济学家眼中,资本主义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所有愿意从事劳动的人都会就业,只有自愿失业者或者正在转换就业位置的人才会处于失业的状态。
凯恩斯反对萨伊有关供给会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他认为萨伊忽略了货币这个因素。事实上,供给与需求不一定会平衡。他提出的法则是:储蓄动机与投资动机不同,人们有可能储蓄过多而消费过少,而使得储蓄和投资不一致,从而产生市场需求不足——对消费品、生产资料需求不足,供过于求,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与失业。
萨伊定律在西方具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最简单的一种是“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意思是说,生产者进行生产,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消费,主要是为了拿自己的产品与其它生产者进行交换,以便得到他所需要的其它东西。只要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供给,就会自动地存在着一种相应的需求。所以,按照萨伊的说法,社会上一切产品都能被卖掉,因此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不仅如此,由于每个生产者都尽量制造出最大数量的产品和别人交换。也就是说,社会不仅没有生产过剩的现象,而且还能使生产达到最高的水平,即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二、有效需求原则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的购买力不足,并由此导致萧条。凯恩斯给出了关系等式:
收入=产品价值=消费+投资
储蓄=收入—消费
因此,储蓄=投资
三、消费倾向
凯恩斯认为,当就业量增加时,总所得也随之增加。然而社会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总的真实所得增加时,总消费量也在增加,但没有所得增加德那么快。这是一个心里法则,无论从人性来看,还是从具体事实来看,这都是毫无疑问的。他详细列举了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单位的改变,所得与净所得差别的改变,在计算所得时没有考虑到资本价值的意外改变,时间贴现率的改变,财政政策的改变等;主观因素则包括:人性的心理特征,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
四、资本边际效率
凯恩斯把一种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与它的供给价格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这种资本资产的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是从资本资产在所生产的生产物的价值中,减去为取得该生产物而支付的开支之后的剩余额。凯恩斯认为,因为经济体系的现状是完全被动的、确定的,所以,对于未来的种种不同看法足以影响目前的情况。也可以这么说,经济体系的现状是利益主体关于未来看法的函数,人们对于未来种种情况的预期是自变量,而经济体系目前的状况是因变量。因此人们在研究实际时间中运行的经济过程时,与被动的、确定的现状相比,肯定对主动的、不感兴趣的未来更感兴趣。因此,凯恩斯特别强调预期的重要意义,这一点给后来的理性预期学派开辟了道路,对于现实生活的种种行为提供了很强大的解释力!
五、利率与灵活偏好
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所谓的“灵活偏好”和货币量。他说,一个人在处置他的所得时会碰到“个人心理的时间优先”问题。第一是消费倾向,在所得中有多少用作消费,有多少以某种方式保留为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第二,他持有的所得或储蓄保留为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的方式,可以是即期的、流动的,也可以是把即期的支配权放弃一些时候,而由未来的市场状况决定。这便是“灵活偏好”,利息就是放弃周转灵活性的报酬。
归根结底,该书中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对策和政策,不外乎使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数值处于能维持充分就业的状态。消费倾向、预期收益、供给价格与流动性偏好这四个变量系由人们的自发市场行为所决定,因此,国家的政策很难加以控制。只有控制货币数量,能由国家的货币政策所掌握。所以,国家必须直接进行投资来使社会的投资量等于充分就业状态条件下的储蓄量,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篇3
在书中,凯恩斯对传统经济学的就业理论进行了批驳,提出了国家需要对市场进行干预来弥补市场机制不足的观点。在学术、政策和思想上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凯恩斯也正是凭借这本书,在1998年的美国经济学年会上被票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
1883年6月5日,凯恩斯出生在英国剑桥的一个书香门第。在剑桥大学就读期间,原本修读数学专业的凯恩斯受到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庇古的指导与鼓励,开始研究经济学。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凯恩斯远赴印度。在为英国的印度事务部工作了两年后,他回到剑桥大学担任经济学讲师。
1915年,凯恩斯受聘于英国财政部,并在1919年作为财政部代表出席巴黎合会,参与一战的赔偿谈判。因为与赔偿委员会产生意见分歧,凯恩斯愤而辞职,再次回归剑桥大学任教。此后逾20年间,凯恩斯完成了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
1940年,凯恩斯再次进入英国财政部,参与战时经济金融相关问题的决策。后来,他作为英国代表出席了布雷顿森林会议,参与规划和创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并同时担任两个组织的理事。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之前,西方经济学在就业理论上的核心是萨伊定律,即生产者生产的目的,是将自己的产品与其他生产者的产品进行交换,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按照萨伊定律,社会上的一切产品都能在市场上完成交易,产能过剩和失业的危机永远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生。然而在1929年,席卷全球的大萧条爆发了。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失业率飙升,税收、人均收入、国际贸易额等指标全面锐减。面对前所未见的状况,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家的政策建议都未见成效。直到1933年,罗斯福出任美国总统,推行了以《国家工业复兴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干预政策后,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才得以真正显现。然而,这一系列政策并不存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这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应运而生。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提出,在短期内,社会的总产量、就业量和国民收入大致等价。因此,只需要提高国民收入,就能解决经济危机带来的高失业率,同时也能消耗原本过剩的产能。经过分析,凯恩斯指出,要想维持国民收入的增长,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确保社会总体的储蓄能够全部转化为投资。但由于人们在心理上对于消费的倾向较低,导致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
同时,人们对资本的预期收益率偏低,这使得人们会倾向于减少投资。在上述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社会的总储蓄往往要大于社会的总投资。一旦两者间的差距累积到了一个特定的程度,就会引发经济危机。因此,凯恩斯提出:国家必须直接进行投资,使得社会的总投资等于社会的总储蓄,从而提高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解决经济危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篇4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巨著,也是凯恩斯生前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1936年出版后,以其独到的“有效需求理论”与“乘数理论”在大萧条危机后惊魂未定的西方世界引起轰动。《通论》解释了生产水平倒退及失业率骤增等传统经济学无力解答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国家调节经济的主张,认为没有国家的积极干预,资本主义就会灭亡。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充分暴露出来的某些实际情况,如失业严重、资本产品大量过剩等,并提出了缓解这些矛盾的对策,为当时束手无策的资本主义世界指出了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是堪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比肩的巨著,此后,凯恩斯理论逐渐取代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20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其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和“战后繁荣之父”。他的主要著作有《和约的经济后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货币论》《货币改革论》等。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部作品深刻影响了人们对经济学和政权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看法,引起了一场经济学的革命,史称“凯恩斯革命”。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篇5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的经典著作,它的发表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凯恩斯革命”。本书的中心思想是有效需求理论,认为失业除了传统经济学认为的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还有一种非自愿失业,其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是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由于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所以失业是因为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后者又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三个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费需求不足是因消费倾向递减,使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投资需求不足是因为资本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前者是指投资利润率的下降,后者是指人们保留现金偏好。凯恩斯提出:“只要政府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实行公共开支和经济军事化,就可解决失业问题,化解经济危机。”这一理论为各国政府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奠定了基础。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相关文章:
《规矩和爱》读书笔记范文01-21
有关反假货币的征文范文01-09
通用《小海蒂》读书笔记范文04-24
通用《生命生命》读书笔记范文03-23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范文通用03-23
通用《乌塔》读书笔记范文03-04
《乌塔》读书笔记通用范文03-03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02-17
《舍和得》读书笔记02-10
通用《狼王梦》读书笔记范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