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食粮》读书笔记

2024-12-03 读书笔记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间食粮》读书笔记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间食粮》读书笔记 1

  “梦想明天是一种快乐,但明天的快乐却是另一样,幸好事实与人的梦想不同;惟其不同,事物才各具价值。”

  始终相信命中注定,比如你在什么样的阶段邂逅一本什么样的书。《人间食粮》貌似又给我了这样的感受。之前其实完全没有涉略过安德烈·纪德的书,闲时翻起这本散文诗,倒也觉得颇生趣味。

  “活在当下”这个理念近些年来好像已经被多次提及了。最开始接触这个观念还是在高中,和老戴一同在五中门口的书店买了《活在当下的力量》。现在看来,那本书其实过于教科书式,但却让我开始觉得,没必要为过去或者未来(尤其在当时能不能考出好成绩)担忧,要安心地做好当下的事。算是启蒙。之后人生所掺杂的事情越来越多,也会为有遗憾的过往、岌岌不可追的未来而悔恨、担忧,即便心里清楚地告诉自己,不要沉迷不可改变或者不可预知的事,也会生出若隐若现的惶恐。但却也慢慢明白,想真正做到活在当下,还需要慢慢修行啊。

  《人间食粮》算是对活在当下的又一诠释。这本书看似写的是正视并追随自己欲望的根源。但我偏生读出了作者对自我认知的清醒和对人生真谛的解读。“人就是为幸福来到这个世间,自然万物莫不做这样的指点”。所以,你愿意承受的痛苦也好、快乐也罢,无一不是因为他们在你心里有着“幸福”或者“能够创造幸福可能性”的'地位。这样一想,很多事情便变得格外清晰。人世间的所有事,无一不是取决你自己的选择。倘若每一个人能少一点对圣人式的自我感动,多一些自我满足的认知,可能便会少很多的摩擦和怨愤吧。

  书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放弃快乐无异于不战自败”。但是,快乐是什么,取决于你。是事业?是爱情?是高山流水?是山间白鹭?不管是什么,你要追随自己快乐的内心而去,让”你的选择”同”你自己”保持同一。这很难得,因为大部分世人的痛苦都来自于得不到、舍不得、放不下,来自于所拥有的和所追求的不同。我们终其一生,最根本的目的无非是实现这样的“同一”。但并不容易——你要明白什么是你想要的、什么是能够愉悦你的;还要努力在现世打拼,让你所爱成你所得。哦,可能有些事是光努力不可以的,那你就多创造能够让你快乐的事吧,得不到的,保持释然的平常心就好了。

  《人间食粮》读书笔记 2

  纳塔纳埃尔,切莫在未来中寻找过去。要抓住每一瞬间的新奇,不要事先准备你的快乐,要知道,在你有备的地方,会猝然出现另一种快乐。

  难道你还不明白,任何幸福都可遇不可求,就像乞丐一样,你走在路上随时都可能遇见。你若说你梦想的不是这样的幸福,因而一口咬定你的幸福已经断送,而你只肯接受符合你的道德原则和心愿的幸福,那么你就会处处不幸。

  梦想明天是一种快乐,但明天的快乐却是另一样,幸好事物与人的梦想不同。唯其不同,事物才各具价值。

  我可不愿听你说:“来吧,我给你准备了那样这样的快乐。我只喜欢意外碰到的快乐,只喜欢我的声音撞击岩石迸发出来的快乐,那是为我们奔流的欢乐,既新鲜又强烈,犹如压榨机下汩汩流出的`新酒。

  我不愿意让我的欢乐经过修饰,也不愿意让书念的美女登堂入室。我亲吻她时,不必擦去吃葡萄留在嘴上的残痕,吻完之后,也不等嘴唇冷却,就喝起甜酒,吃起蜂蜜,连蜂蜡也一块吃下去。

  纳塔纳埃尔,切莫事先为自己准备任何欢乐。

  《人间食粮》读书笔记 3

  昨天有幸参加了小天使(陈阳)作为一个独立译者的分享会。

  刚进会场,便发现签售桌边上坐着一个看起来特别安静并且很有气质的女孩。她给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本她独立翻译的《人间食粮》。内容翻译得非常好,如行云流水,没有一丝冗余部分。这本书的作者是194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

  《人间食粮》这部散文诗作品包括8卷正文和一篇“颂歌”,一篇“寄语”,由一连串富有诗意的断想构成。它是纪德游历北非,在埃及不幸染上当时的绝症—肺结核后奇迹般存活下来,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而创作出来的作品。

  《人间食粮》描述的`是纪德在阿尔及利亚旅行期间,身处北非清新的自然环境中身心所发生的变化。在此期间有两个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一个叫梅纳克,一个叫纳桑奈尔。他们三人构成一种精神上的遗传。梅纳克带领着纪德,走进无涯荒野,让纪德明白生活的无数种可能。

  在梅纳克离开之后,纪德又遇到纳桑奈尔。他又带领着纳桑奈尔,继续前行,就如梅纳克当初带领他一样。他们日夜生活在一起,同食同寝了一段时间后,又各自踏上了自己的人生旅程。他们三人没有相守,没有承诺,因为他们都清楚,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种因缘,他们遇见的每个人都只能陪他们走过生命中的某一段旅程,最终剩下的只有他们自己。

  《人间食粮》读书笔记 4

  安德烈·继德,或许是世上最矛盾的人。在读《人间食粮》的过程中,我的思绪被他的思绪一次又一次地打断,令我在各个不同的观念之中宛若弹球一般摇摆不定,但至少,在读完了《人间食粮》之后,我的嘴巴还没有发出臭味。

  你永远也无法理解,为了让自己对生活发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人对生活产生了真正的兴趣,我不知道,这里的兴趣的定义已然成为一个哲学命题,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应该有不同的答案,而对于继德,“兴趣”或许是自由的欲望,或许是真切的思想,也就是这样的欲望和这样的思想,引导着继德不停远走,不停地寻找满足。

  即使是放在现代,继德式的欲望满足法也显得分外直接,他总是关注于自身,缺少了点对他人的关怀,这种略显极端的个体主义,也正是导致他不顾他的妻子在颠沛流离之中死去的主导思想,而他的同性恋倾向也因为他的个体主义而被夸大成“世界上30亿男人之中,有超过20亿以上没有与继德睡过”。

  你所认识的一切事物,不管多么分明,直到末世也终究与你泾渭分明,你又何必如此珍视呢?

  欲望有益,满足欲望同样有益,因为欲望从而倍增。实话对你讲吧,纳塔纳埃尔,占有渴求之物一向是虚幻的,而每种渴求给我的充实,胜过那种虚幻的占有。

  世间的种种对于继德而言皆为虚幻,唯有自身的欲望和思想才是真实存在的,只有欲望和思想才能让他感受到生活和自我的存在,继德似乎希望自身永不满足。

  人生在世,纳塔纳埃尔,与其平平安安,不如大悲大恸。我不要休息,但求逝者的长眠,惟恐我在世之时,未能满足的欲望、未能耗散的精力,故世后又去折磨我。我希望在人世间,内心的期望能够尽情表达,真正的心满意足了,然后才完全绝望地死去。

  矛盾!

  欲望因满足而消散,也因满足而生长,追求更好的事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见识过如此之多的思想的.继德,似乎也无法违背这样的规律。

  不过看似矛盾的地方,实则也存在一些逻辑,用占有之物填补渴求,继而产生更大的渴求,只是,最终继德是在满足而虚幻之中逝去,还是在真实而渴望之中逝去,也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的行为同我们紧密关联,

  仿佛磷光依附于磷体;

  那些行为固然构成我们的光辉,

  但也无非是消耗我们自身。

  我的精神,你在传奇般旅途中,曾经极度亢奋。

  我的心啊!我曾经让你鲸吞牛饮。

  我的肉体,我也曾使你饱尝情爱。

  如今,我静下心来,要点数我的资财,结果一无所获。

  有时,我抚今追昔,要搜寻一些记忆,以便敷衍一段故事。我在其中却几乎认不出自己,而我的生活却充满故事。我感觉自己生活在一种不断更新的瞬间。所谓静心默思,对我是一种不可想象的束缚。我再也不理解“孤独”一词了。我一旦感到孤单,就不再成其为自身,而是兼收并蓄,济济一身了,并且心系四方,无处不家,总受欲望的驱使走向新的境地。最美好的回忆,对我只不过是幸福的余波。最小的一滴水——哪怕涓滴之泪——只要滋润我的手,就变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现实。

  读到这里,我又有一些新的想法。

  继德的欲望此刻所追求的,是自身的感受获得满足,比如旅途之中的所闻所见,比如性爱,比如那一滴滋润了他的手的水,而他并不在乎死前所拥有的财富,因为财富无法为他带来那些“不断更新的瞬间”,甚至就是以往美好的记忆也被他无情地抛弃,因为那些都只是过去的瞬间,无法让他的感官满足。也只有在这些不断更新的瞬间之中,继德才成为真实存在的继德。

  远方有人说我苦修赎罪……

  然而悔痛于我又有何益?

  哪有什么人愿意苦修赎罪,即使是苦行僧,也只是在一个思想框架之下,用肉体的痛苦去获得内心的满足。悔痛于我又有何益?如果让自身受苦的行为是为了满足欲望,那么这样的行为又如何说得上是苦修赎罪呢?只是太多人的不肯承认罢了,好像受苦成为了一个人表示优越的良方,但最终只能体现他们的无知。继德的真实可见一斑。

  哦!我暗自思量,全人类都在安睡和享乐这两种渴望之间疲惫不堪。——在极度紧张和高度亢奋之间,肉体颓然瘫软,只想入睡——啊!睡眠!——啊!但愿新的欲念不要突然萌生,又唤醒我去追求生活!

  继德的矛盾又一次体现出来,《人间食粮》之中实际上处处体现了这样的矛盾,在每一个继德所谓的瞬间,他的思想都与前一个瞬间有所不同,似乎有着无数个为自我而战的小人,在继德的脑海中此起彼伏地叫喊,导致读者初读继德时感到莫名其妙。

  但继德唯一不变的,不是他的某种思想,而是他对待自己的真实态度,他完全不会因为自我感受和思想的变化而苦恼,他接受了自己的矛盾,接受了存于自身的欲望,他一把抱住了自己,丝毫没有因为灵魂中的瑕疵而苦恼,这就是最真实的继德。

  “他为我们活过的一生,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便能重活一次。”这是萨特对继德的评价。

  继德忠心耿耿地记录了自己的每一个瞬间的想法,即使这些思想和感受如此格格不入,甚至互相冲突,但也正是因为继德如此坦诚,我们才能体会其中令人有些抓狂的滋味。

  《人间食粮》读书笔记 5

  越发觉得,感悟永远不在阅读的当下,而在人生的经历中。千万个人眼里的哈姆雷特,是千万个人眼中的自己。就如米兰昆德拉在《庆祝无意义》中所说的那样——“大家都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建立的一座座天文馆上远距离交谈”。所以,任何的读后感都狭隘而片面。都只在阅读中找寻共鸣点,例如这本书。

  这本书,是法国作家纪德游荡世界时的散文随笔。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才是最原生态的`自由!这里的“原生态”,并不是说要远离社会,而是要关注自由超过一切,甚至包括自己。所以,为了获得心灵的自由,纪德告别了所有熟悉的东西,忘掉了头脑中的一切。他一路接受新事物的洗礼,用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去找寻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可以说,离开是新生的前提,也是找回自由的前提。

  《人间食粮》里,纪德用散漫的记叙,写下他对人生的感悟。对纳塔奈尔的倾诉,是对年轻的自己抑或是年轻的大众的陈述。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在字里行间找寻共通的困惑,而所谓的答案永远不是唯一。我们在经历中建构着自己的现在与未来。

  不要被过去过多的牵绊手脚,认为现在这一瞬完全是过去的投射。看过比得到更重要,事物本身比你的理解更重要。你对着曾经的事物聊发感慨,你觉得你掌握了人生。然而,岁月流逝再回首,你会嘲笑那一刻的幼稚。人生的感悟总是不断积累的,过多纠结于曾经只会举足不前。

  感受过困惑、痛苦,也有过快乐、解脱,然后把这一切都纳入己身,才能喂养出一颗丰饶的心,一颗自由的心!

  《人间食粮》读书笔记 6

  阅读过程中,作者记录时间其中有一个片段是1895年,我记的比较深刻,我当时就算了一下,作者写这段的时候,距离我出生还有98年,一个世纪是100年,那么我距离作者经历这些事情,有将近一个世纪,这么看摆脱束缚,向往自由是不论哪个时代都心神向往的,直到现在这个阶段,人类还在承受这样的束缚,从古至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能说资本多的会相对于资本少的人来说,会比较自由一些,原古时代,年轻力壮要比老弱病残轻松些;古代,王侯将相要比去打仗的兵轻松些;现代,马云肯定要比我自由。但也就是说相对,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艺术家的快乐可能就和马云的快乐不同,做普通人也会有普通人自己快乐的.方式,都是第一次做人嘛,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爱好、工作、喜欢的人也不容易,但就是在什么都没找到的前提下,我们依旧能够活在此刻、瞬间,我觉得是莫大的庆幸了,也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

  本书以游记的方式刻画了渴望自由、热爱自由的人物形象,游记的场景是我非常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而后我徜徉在自己想要的幻想世界里,我想要光脚踩在泥水里、想要保持饥饿的感觉继续行走、想要看日出日落、想要去不同的地方看繁星、想结识不同类型的人但不在任何人那里执着与停留、想在轮船里看着大海喝啤酒、想在草地上漫无目的看书、想感受风吹感受雨淋、想忘记过往不惧将来、想活在此时此刻。倘若有这么一个机会,我想要体验一下这样的人生状态,不经历就不会感受到,小马过河的故事,很简单的道理,你不去尝试就不会知道是否热爱,是否会更快乐,所以什么事情都提前预测好最坏的结果,看自己是否能承担后果,然后勇敢坐庄尝试,不论怎样,你都会有所收获。

  “不要再祭祀偶像了。”本书最后一句话,是写他对于宗教的感慨,宗教把期望寄托在来世,而文中写过“上帝无处不在,又无一人寻觅到”。对于没有亲眼看到的东西,我们就会给予寄托与幻想,我们没有把目光放在此时此刻,而是要把自己的期望放在触摸不着,眼看不到的模糊幻想上,这是不明智的,在我看来,我们要把目光放在此时此刻上,去体验真实存在的世界里,而不是别人所寄托给你的期望中。

  《人间食粮》读书笔记 7

  阅读一本书,不能忘记这本书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翻开安德烈纪德的第四本书《人间食粮》我想是特别喜欢这位作家了,他文字间流露出的感觉,对于挣扎困顿的觉悟,我是了解的。带着这份熟悉的、怀着审视自己的目光,仰头凝视天空,上帝已死。

  像诗歌,又像散文,再翻阅像小说,多变的形式,无论你从哪个姿势打开,都能看到自己的道路,从不同的门进入,欣赏到不同的风景。

  对着镜子和镜子里的说话,再取一个名字,于是有了梅纳尔克和纳塔纳埃尔之间的对话。彼此的对话,来往交流,构成了全书的`结构,这好像是戏剧文本。我是风,从这里飘到那里,从一个地方漂流到另一个地方,从清晨飘落到晚上,一次次的,一个又一个的,背后暗藏了逻辑的关联,无疑再次证明安德烈纪德对于想象的二次加工和处理的能力。提出问题、提出情感、诠释价值,每一个元素构成了一次交流,每一个文字构成了情绪的燃点。我们在阅读中展开沟通的网,来回循环的推动情绪的叠加,面对的书本不再是静止,成为了游动的河流。关键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的所见。

  安德烈纪德的书吸引我的地方,真的是与众不同。选上2~3个小时,一口气可以读完。上了这辆精神列车就不会在停下来,引领我们走向安德烈纪德设定好的版图,在列车上的风景,不会困顿,不会走神,更不会想要下车。无比丰饶的版图,展现丰富、甜美的元素目不暇接。随手拈来,形成记忆之海,遨游在想象的空间,成为我们二次创作、梦境的源头。

  每个人的不幸,就在于每个人总在观察,又让所见证之物属于自己。我们诞生在自己的生活里,却苛求事物与我们的隔离,每个事物重要与否在于本身,而不取决我们,让我们的眼睛化为所见之物吧。这种毫无违和感,如实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纪德笔下让人惶恐不安的人物角色,他们的特点特征对这个时代而言,已不是什么新闻新鲜事了。

  类似纪德的作品,在当今社会很多,描写对欲望的渴望,描写对打破伦理道德的渴望,描写那种让人不舒服惶恐不安的人物的生活。然而纪德也许会尴尬,人们对恶已经习以为常,人们对反极权也不感兴趣,人们似乎也不再对信仰感到强烈的渴求。“撒旦”已不再那么出众,人们学会了撒旦的伎俩,但这些伎俩已经无法引发青少年、青年、社会大众的共鸣。

  人性的深度被充分挖掘了吗?我想是的,人们好像对这些已经麻木了。虽然良知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但它已经没有展现的窗口,通道被堵死,一切归于沉寂。这让我感觉到了一丝丝迷茫,我应该写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我应该写什么样的剧本?也许我可以通过真的追求,如同纪德一样去写出我的感受;也许我可以对信仰束缚的感悟,来写我自己;也许我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现在的生活,追溯个人体验的彰显。

  然而,这一切已有数不尽的作品。有人说,人们不喜欢在善恶美丑真假之间做选择,更愿意在各种极端善恶美丑之间流连忘返。也许这是一种新的探索,一种新的尝试。

  《人间食粮》读书笔记 8

  我越来越觉得感悟从来不是在阅读的瞬间,而是在生活的体验中。数百万人眼中的哈姆雷特就是数百万人眼中的他自己。正如米兰·昆德拉在《庆祝无意义》中所说——“每个人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建立的天文馆里远距离交谈。”因此,任何读后印象都是狭隘和片面的。他们都只是在阅读中寻找共鸣点,比如这本书。

  本书是法国作家纪德游历世界时所写的散文集。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最原始的自由!这里的“原生态”并不是指远离社会,而是注重自由高于一切,甚至包括你自己。于是,为了获得心灵的自由,纪德告别了一切熟悉的事物,忘记了脑海中的一切。他一路走来接受新事物的洗礼,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寻找自己独有的、其他地方找不到的东西。可以说,离开是新生活的前提,也是寻找自由的前提。

  在《人类的面包》中,纪德用松散的叙事方式写下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对拿但业的忏悔是对年轻的自己或年轻的公众的声明。一代代年轻人都在字里行间寻找共同的困惑,而所谓的答案从来都不是唯一的。我们通过经验构建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不要被过去过多纠缠,认为当下完全是过去的投射。看到比得到更重要,事物本身比你的'理解更重要。你们聊起了过去的事情,你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自己的生活。然而,当岁月流逝,你回首往事时,你会嘲笑那一刻的幼稚。对生活的感悟总是要积累的,过多的纠缠过去只会导致彷徨。

  经历过迷茫与痛苦,也经历过幸福与解脱,然后将这一切融入到自己的身体里,才能滋养出一颗丰足的心、一颗自由的心!

【《人间食粮》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人间食粮》的读书笔记(精选7篇)03-07

在人间读书笔记12-13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06-25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通用30篇)11-01

《人间值得》读书笔记(通用24篇)02-17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通用20篇)08-30

书是精神食粮作文02-24

书我的精神食粮作文03-08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作文(精选5篇)04-16

人间的关爱作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