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读书笔记

2022-09-21 读书笔记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随遇而安》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 篇1

  《随遇而安》这本书是孟爷爷的一个自传,读了过后才知道,这本书所演绎的不是一个少年产生的宏远理想的励志故事。

  但我读后还是感觉很受感动,有点励志,当然还有点心酸。孟爷爷的前半生的确很随遇而安:上学、工作,以至于到最后出名之后的淡然处之,低调,真的很随便。但是我想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孟爷爷这样。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遇而安。

  我就在想平淡的生活,是怎么样铸就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就如本书的自序所说:“我仍然不能确信究竟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这么平淡的一本书。” 孟非用自己那特有的睿智,那些清晰的经历,娓娓道来。一个平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不刺眼,不炫耀,却正应了随遇而安。少年时父母离异,中学喜欢文科,却因年级长的私心被分入理科班,最终高考失利。跟着哥儿们到深圳贩海鲜,赔得一塌糊涂。后来,在印刷厂当工人,却险些落下残疾。后有机会进电视台,但不是他所想的那样,仅仅是个打杂的。由于自己的执着,去没人愿意去的新疆拍片,他却自告奋勇,得到领导重视,最终才当上了主持。可以说每一步,都是如此被动和艰难。从这书中我读出了孟爷爷对重庆故乡的乡情,故乡街边怀念的味道,尤其是重庆的小面,对它是情有独钟。

  看过这本书过后,让我更加敬佩孟爷爷了,不管我们现在处于什么地位,也不管以前我们是谁,甚至昨天是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是谁,以及明天我们想成为谁,为了今天和明天,就让我们学习孟爷爷那样的随遇而安吧!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 篇2

  从某种意义上讲,《随遇而安》应该算是第一本我主动并且用心去读的书,就像一直以来我跟别人都说的那样,我觉得我好像打小就对文字过敏似得,一看书就头疼。我清楚的记得上初中那会,老师让我们读四大名著,别的同学看的都是很厚很厚的那种用古文写的,而我看的却是文字带拼音还有图片结合的专门给小孩子看的那种,现在想起来还真有点不好意思。

  我之所以会主动读《随遇而安》这本书,原因很简单,我也是孟爷爷的粉丝之一,感谢《非诚勿扰》给我机会,让我认识并了解这样一位主持人。如今,《非诚勿扰》已经红透大江南北,孟非也是家喻户晓,我以为孟爷爷的人生一定也跟他的节目一样的精彩,怀着这份好奇跟愉悦的心情,我翻开了《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一个男人在不惑之年送给自己的一份特殊礼物,写的是孟非对过往四十年岁月的动情回顾、从容讲述。童年重庆、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孟非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随遇而安,是很多人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1971年,孟出在重庆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童年的孟非经常去朝天门码头,黄黄的江水浩浩荡荡流过码头,斑驳的台阶没在江水里,人站在下边往上看,一层层的,看不到头。可爱、真挚、重情义的小伙伴,跟亲戚一样街坊邻居,吃不够的小面、凉面,看星星、斗蛐蛐、夹竹桃,十二年的老重庆生活积累了他人生最初也是最真的情谊。“如果我的性格中还有善良的成分,我相信一定是重庆这座城市给我的”当我读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我想我可以感受得到他对这个城市深深的爱,这也让从没去过重庆的我对这个城市产生了许多幻想。

  后来到了南京,原来的亲戚朋友都不在那儿了,没过几年又遭遇家庭变故,那时的阴影让他对儿时在重庆的时光更加怀念。

  很多人回忆起中学时代都是特别纯真,美好的,而在《随遇而安》里孟非对他中学时代的形容却是不堪回首、人生中最黑暗的阶段。孟非是一个典型的偏科生,中学时代理科成绩特别差,数理化单科成绩几乎没有过六十的,高中时三科的分加一起一般也就九十多分,但他的语文成绩特别高,基本上总是名列前茅,三甲之类。有一次,孟非的父亲去学校开家长会,先后碰到了化学老师跟语文老师。化学老师语重心长的说:“孩子现在是青春期,身体发育比较快尤其是大脑发育特别重要,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加强营养。”如此委婉的说法,大概意思是说孟非同学的大脑发育是有问题的,智力是有缺陷的。语文老师却是非常激动:“你儿子啊,了不起啊,小小年纪很有思想,文笔很老练,你要好好培养,人才难得啊!”短短的十几分钟就这位父亲经历了悲喜两重天,也可以清晰的看出来孟非不是简单的偏科,那是严重偏科!

  对于这样一位偏科生,落榜似乎不是一件意外的事情,直到一九九零年高考结束,孟非的大学梦终究还是破灭了。

  此时的孟非已经清楚的知道,社会已经把自己归到另一个阶层,劳动人民。可是一个高中毕业生,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呢?在社会上混了一段时间后,他成了江苏省广播电视厅下面的一个电视节目报印刷厂的一名印刷工。看过奥康鞋广告的人想必对孟非做印刷工的经历多少有点了解,每天高强度的工作,薪水也不高,甚至在一次流水线上作业时,他的左手差点被机器卷走?在书有这样的描写“那时我两根手指的指甲盖已经完全翻开了,伤口处血肉模糊。大夫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用钳子夹着翻开的指甲,把我两个指甲连皮带肉,连根拔了出来。我当时差点儿直接昏厥过去。我的手指那时已经完全没有皮肤了,再碰上酒精,再加上大夫反复使劲地擦,我又差点儿昏死过去。”我无法想象我们的孟爷爷那时候到底有多疼,反正我听着都觉得疼!

  后来到了电视台,从摄像到记者到编导到制片人再到主持人,除了领导岗位之外,几乎都干了一遍。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他总是给自己定下一个又一个非常实际且容易达到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从默默无闻到光芒四射,从“孟记者”到“孟主播”再到“孟爷爷”,十五年来,除了不同岗位的经验积累和不断丰富的人生阅历,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主播《南京零距离》,应该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峰。就是这么一个光头主播,凭借底层生活的阅历、即兴发挥的幽默、精到的即兴评点,成就了中国电视新闻史的一个神话!相信新闻专业的学生一定不会陌生,这个收视率超过同期播放的央视《新闻联播》,在中国电视界名噪一时的民生新闻栏目,早已收录在大学新闻专业的教材中。

  而《非诚勿扰》,却是真正地让全国的观众都认识了孟非。当“新闻一哥”跨界成了交友节目主持人,沉稳睿智、幽默真实,旁征博引、表达精准,平等交流、言行得体,一半是他自身拥有的学识,一半是他略有不顺利的人生经历,二者相辅相成历练出来的主持风格可能是现在很多主持人恰恰缺少的,也许正是那种被生活所打磨出来的韵味吧,征服全国观众也就水到渠成了。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寓教于乐,不是任何一个主持人能做到的,但是孟非确实一直在践行。有的新闻主播,可能只会说教,有的娱乐主持人,可能只会搞笑,而真的能将一肚子墨水喷洒得如此有格调的,目前我只知道孟非。”

  这就是真实的孟非,觉得自己的一切经历都是顺理成章,没什么稀奇。无论人生面对怎样的低谷高潮,他都坦然面对,以“淡定从容”的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心情去享受。

  像女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一样,孟非最可贵的,是在红地毯上走多了,却依然能很适应地走在马路上。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 篇3

  前段时间,一位很要好的朋友送了我一本当红主持人孟非的作品《随遇而安》。碰巧我那天在书店也看到了这本书,随手翻了几页。当时就恰好被孟非书中的一句话吸引了:“我有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原则:永远不要对别人的帮助有太高期待,哪怕是你的父母,凡事靠自己。”当时就有买书的冲动了。现在还蛮幸运的,朋友送的就是这本。如今读完,还可以吧。就像作者序言说的一样,书本确实没有什么很生动的组织语言和特别深厚的写作功底,但确实是给人很真实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孟非本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书本内容中间没有什么特别励志的故事情节安排,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孟非在离异的家庭中长大、读书、工作一直到至今成名的写照,这反而让人觉得比较贴近实际。毕竟现在在我们看来,梦想是个很不靠谱的东西。孟非的成功和所有人的成功一样,都是不可以复制的,但有一点作者表达得很清楚,那就是:所有的成功都要自己努力的付出和不断的坚持和积累。

  我认为,孟非的成功与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幽默开朗的性格和对职业的坚守付出是密不可分的。我非常同意孟非对成功的理解:“这个世界上,成功对一个男人而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未必是唯一重要或者最重要的事情。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他们在乎我们的感受,与我们是否成功无关。”好像这表达的就是我们心中最想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自己暂时没有那么强大的组织能力罢了。想想确实如此,是的,作为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父母心底永远都是希望我们健康平安!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对我们一生的爱,与我们是否成功真的没有太多联系。

  谢谢我的那位朋友送了我这么一本书,我会慢慢去体会和理解的。这段时间开始就很喜欢看书了,对知识的渴望远远比以前强烈了许多。特别是从小就对汽车情有独钟,所以近期对汽车文化知识的学习尤为投入。虽然自己只是刚刚起步,但我想对汽车的热爱与年龄无关吧。虽然不敢想能像孟非那般大器晚成,但对自己的定位渐渐清晰明确了很多。这段时间和一些同龄人或社会经验相对丰富的人一同交流如今的就业环境和前景,总之还是有些收获的。

  踏踏实实地做好当下,是我们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了。如果没有现在辛勤的行动,再华丽和信誓旦旦,梦想都只会显示得那么的空洞无力。如果你还在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忧郁或又在担忧些什么的话,那你就是在浪费自己宝贵而有限的精力,还不如把今天过得再充实一些,把自己变得更强大一些,男人的肩膀应该肩负起一切的。有些人在和别人说自己梦想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可笑,而有些人,我们会很敬佩。因为做我们在说的事情永远要比说我们想做的事情更有现实意义。

  我们成长的环境和孟非那时已经不一样了。如今除了高考,还有什么不需要关系背景来为自己撑腰的呢?除非你是生活在真空里。这反而让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公平的事,至少会让你在百忙中强迫自己抽出一点空闲的时间来思考人生嘛!至少巴神在踢球的时候也是这么做的。你认为呢?如果这样你还活着,为什么不活得更精彩一些呢?对得起自己,我想是对人最基本的要求了。

  当你很闲的时候不妨到医院的护理病房转转,你会明白你是多么幸福的了!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呢?现在你最能做的事情是什么?那你就把它做到最好就可以了。活在自己所认为那种面子里的人,反而我觉得是非常悲哀的,还不如趁早回家种田隐居吧!你羡慕别人的时候却不知有无数个人在羡慕着你,你说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首先对不起你的父母了。我们如今年少的时候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有意义的事,我认为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至少多一些责任感。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梦想,就算它在现实生活中不堪一击,但我们都不会放弃,因为那是生活的希望。如果你理解我说的这句话,我想我也会理解你。如果某一天你觉得这很可笑,那么请你主动离开我,因为我想我们已经不再是在同一个世界了。随遇而安,我理解的是对生活随和而感恩的积极心态,对自己梦想坚定的追求!与那些所谓名利的成功真的无关。谢谢!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 篇4

  《随遇而安》是孟非的自传,记录了其过往四十多年的岁月。孟非因主持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而为人所熟知,又因其成名前的坎坷励志经历而形成了“孟非现象”。在书中,度过了童年在重庆的快乐时光,孟非辗转来到南京,人生开始黑暗,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导致他高考落榜,随后南下淘金碰壁,报社当印刷小工差点残疾,坎坷无数。直到他成为电视台的一名临时接待员后有了转机,从端茶倒水接电话,再成为临时记者,最后终于站在了台前,成为著名的主持人。

  其实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好书,但却是一本给人以感悟的书,孟非在自序中就讲到:“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能确定究竟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这么平淡的一本书。”不过平淡并非无趣,听别人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抱着这样的态度,我试着融入书中,去感受他的人生。

  其实孟非的人生用书名“随遇而安”四个字就可以很好的概括,他的人生可谓大起大落,可是无论面对抉择还是改变,他总是有随遇而安的淡定和从容,面对逆境时他淡然接受,却时刻为潜藏的机会准备着,以改变让他不满的现状,在功成名就之时,他如往常一样,从容的生活。不是懦弱、不是放弃,而是敢于接受、敢于面对,在能努力的时候绝不放弃,在成功时绝不自满,他活得自在而从容,随遇而安。

  四十年的人生,从坎坷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其自然,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随遇而安四个字,便是他的人生态度。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 篇5

  他说,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成功模式——踏踏实实做好当下,从这书中我读出了孟非对重庆故乡的乡情,也仿佛在书中听到了他一贯的幽默风趣,故乡街边怀念的味道,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印刷工期间的艰辛和所获,电视台里的逐步成长……

  虽然孟非一再强调这本书里没有励志,但我读后还是感觉很受震动,有点励志、有点心酸。因为上高中时学习严重偏科,他没有考上大学,跟着哥儿们到深圳贩海鲜,赔得一塌糊涂。后来,他在印刷厂当工人。有一次春晚,主持人说把祝福送给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孟非就跟他的小师傅说,说的就是我们吧,。对于在印刷厂当工人的这段时光,孟非认为并不悲苦,他说:“我当时真不知道是自己事业的低谷;说今天是辉煌,有可能明天比今天还好呢?我心里有一句话,这句话就是:都会过去的。无论你的人生有多么落魄,多么绝望,咬咬牙真的很快会过去。你人生再辉煌、再明媚、再风光,都会过去的,乔布斯不也过去了嘛,你还能比乔布斯更牛嘛?”

  孟非的随遇而安,是一种积极、豁达、进取的人生态度,真实从容,顺应本心,不执迷,不惘然,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改变。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 篇6

  孟非的时评,往往心怀悲悯,他对社会底层人民有种近乎执着地偏爱,在《孟非读报》中,他不止一次谈到房价、农民工、社会留守儿童等各种社会问题。很多媒体人都是知识分子出生,对这些人缺乏了解,所以当他们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往往带着种自以为是的清高和隔阂。而孟非,却总是一针见血,直指人心,真实地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毫不掩饰他面对社会不公时候的愤怒和惋惜,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时评《孟非读报》再次成了节目的收视率最高点。

  看了这本书才真正体会到,孟非的深入是出于了解,而非想当然。高考落榜后的他,跟着朋友闯过深圳,做过各种体力活,回到南京之后,招考进了报社印刷厂,又做了一年多的印刷工。每天同其他工人们挤在一起,睡臭烘烘的行军床,值夜班,浑身黑漆漆脏乎乎,打饭洗澡的时候都被人嫌弃。如果不是因为一次工伤,又受到了领导的不公正待遇,孟非也许会一辈子在印刷厂,会实现他成为一个组长或者车间主任的美好愿望,远大理想。

  离开印刷厂之后的孟非,在父母的安排下进了电视台,成为了一名临时工。记得当年,初次听到孟非这一段经历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大多露出了不屑的表情,意思是:孟非能够进电视台,还不是因为他爸妈都是台里的领导,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爸妈也是台领导,那么我也可能……

  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父母的职位和关系固然可以为子女提供一个较好的机遇和平台,但是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得靠自己。

  我想,孟非的性格里,是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果敢和无畏,他不偏激不执迷不轻易妥协,而是顺应本心,尽力去完成他需要做的他想做的每一件事。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 篇7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非诚勿扰,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的孟非和乐嘉,但是我知道我喜欢他们的原因,因为他们身上有很多的品质是值得我学习的。

  孟非的《随遇而安》是一本叙事类自传,在整本书中没有什么人生哲理,只是在讲他这半生的经历和生活经验。

  孟非出生在重庆,十几岁就随爸妈来到南京,可是在他记忆最深处,还是对重庆的感情最深,记忆也最深。偶尔回到重庆时,还是那么的亲切。我觉得儿时的记忆和生活是那么的纯真,那么的快乐,也是对自己影响最大,所以我想说:有空就常回家,回到自己儿时生活的地方多看看,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找回最真的自己。

  孟非从十几岁到现在,就一直生活在南京,在南京上的初中,高中。孟非没有上过大学,这是我很早就知道的事情,这也是我很佩服他的地方。我觉得你的成功和你的学历没有必然的联系,跟你的人生经历和态度有重大的关系。所以我想要提醒那些学历很高,却态度不端正的人们,醒醒吧,看看现实的社会,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这才是硬道理啊。

  孟非的人生比较的.复杂,他做过的工作也是比较多。从印厂的印刷工,到电视台的临时工,到摄像,到拍片,到制作,到编导,到节目主持人,这都是他成功路上不可缺少的经验。所以人生的每一个工作,每一个经验都是有意义的。特别是每一次的冒险都是他走向成功的助力器,比如他拍摄的《西域风情》,当时拍摄的条件非常的差,因为是在新疆拍摄的,所以走的路都是什么沙漠、冰川,高原,在这么艰苦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有决定放弃,而且一直坚持到了最后,并深深的爱上了新疆。这次的拍摄让孟非真正的成长起来,在以后的拍摄,制片中都体现了这次历时三个月的新疆拍摄,给他加了很多帮助,能让他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的顺利。

  从那以后,他做了南京零距离等节目,现在又在做非诚勿扰和非常了得,这两期节目的收视率也非常的高,这都是他成功的见证啊。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孟非因为拍摄工作的辛苦,而放弃当时的工作,或许他的人生轨迹就不是现在这样了,这应该都归结于他的坚持吧。所以他的精神也一直影响着我,让我在辛苦的工作中坚持下来,非常谢谢孟爷爷。

  希望我也能像孟非那样—————随遇而安(貌似我也是这样性格的人啊),过属于自己的小生活。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 篇8

  今天,我看到了《随遇而安》这本书。

  《随遇而安》说的是孟非“宏伟远大”的励志故事。他叙述的是另外一种成功模式——踏踏实实做好当下。从这书中我读出了孟非对重庆故乡的深厚感情情,对爷爷及街边的怀念,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印刷工期间的艰辛,电视台里的逐步成长及在国内、国外做记者时的所感所想。

  虽然孟非一再强调这本书里没有励志,但我读后还是感觉很受感动,甚至有点心酸。因为上高中时学习严重偏科,数理化三门还不及100分,他没有考上大学,便跟着哥儿们到深圳贩海鲜,赔得一塌糊涂。后来,他在印刷厂当工人。整日双手黑乎乎的全是油墨,到现在他还下意识的害怕自己的手没洗干净,甚至有次出工伤事故差点把一只手赔上。有一次春晚,主持人说把祝福送给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孟非就欣慰的跟他的小师傅说:“说的就是我们吧。”对于在印刷厂当工人的这段时光,孟非认为并不悲苦,他说:“我当时真不知道是自己事业的低谷;说今天是辉煌,有可能明天比今天还好呢?我心里有一句话,这句话就是:都会过去的。无论你的人生有多么落魄,多么绝望,咬咬牙真的很快会过去。人生中总会有瓶颈期,总会遇到困难、挫折,总会走坎坷之路,但,这些终将会过去,回想过去,这些反而是你人生中最充实、最有收获的一个阶段就像徐玲老师说的:当你回想起当年最困苦的时刻,却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所以我们要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岁月给我们的磨砺,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是他们给予我们鼓励,感谢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是他们给了我们向前的动力。

  在电视台中孟非也是从一个人人都瞧不起的临时工逐步成为拥有了各种技能的制片人、主持人,他总都是乐观而自信的面对每一个挫折,在当记者四处访问时期他也处处能感受到各个地方的人文及那里人们的真、善、美。

  孟非的随遇而安,是一种积极、豁达、进取的人生态度,真实从容,顺应本心,不执迷,不惘然,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改变。

  人活在世上,都要面对种种压力。我们要努力调整自己,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然后持之以恒才能通向成功。孟非前半生的经历就告诉人们这一点:不气馁、不放弃,脚踏实地做好自己,你也许会成为下一个孟非。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 篇9

  临近年底,工作任务繁忙,读书的口味也别有不同,喜欢看点轻松愉悦的东西,有一本书恰逢其时的撞入我的视野,这就是红遍中国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着述的《随遇而安》。

  说到孟非就不得不说他主持的电视节目《非诚勿扰》,偶尔看过几期,美女帅哥一波波来又一波波走,如过眼云烟,在本人心中没留下多少印记,或者说压根就没想留下印记,唯独主持人孟非风趣幽默,灵活多变的主持风格,还是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或许是"孟爷爷"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原因,所以很想通过他的著作了解这位老兄,有哪些人生感悟和成长轨迹,我并不想读一本作者关于成功学的自传,好在这是一本充满生活情趣的书,文如其人,孟非即使要说教也是含蓄的。

  《随遇而安》这本书是孟非对过往四十年岁月的动情回顾、从容讲述。童年重庆、少年**,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他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随遇而安,是很多人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孟非在自序中写道"这本书算是我一些人生片段的回忆,并不怎么精彩,但对于人们全面了解我这个人或许有点儿作用-如果真有这样的人的话。之前有些媒体把我的人生描述得相当苦逼和励志,这让我一直感到相当难堪。于是产生了一个朴素的想法:与其让别人去"创作",不如自己老老实实地写出来,算是"以正视听"。在我这个年纪已经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写作的愿望和写作的能力完全是两件事情。而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各种愿望和能力都会一并下降。所以,现在还有人愿意撺掇我写点儿关于自己的东西,也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由此也可见我的性格之一,容易被说服,随遇而安。"

  书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描写了他和小资本家的爷爷洗澡那一段,"那会儿在澡堂泡澡,总会碰到有人唱戏。在那个空间低矮、灯光昏暗、蒸汽弥漫像水牢一样的地方,每天都有几个老先生唱着他们拿手的京剧段子,雾气深处传来的唱段深深刻在了我的记忆中。我喜欢京剧很大程度上是受爷爷和外公的影响。我外公也是戏迷。

  那种老澡堂,越往里边走越闷,肺活量不大的小孩儿都靠外边洗,那些老先生却在最里边唱,而且声如洪钟。虽然我在那里洗了几年澡,却从来没见过是谁在唱。我只知道,被浓浓雾气包裹着的老先生每唱完一段,都会有人大声叫好:"好!再来一个!"老先生们在喝彩声的激励下,会像演员一样返场又来一个。就这样,一段接一段地唱下去。

  我在健康池洗澡的日子大约持续了五六年,之后澡堂涨价了,三毛五变五毛,很快涨到了五块,再后来就记不清了。最后,健康池也拆了,那些雾气深处的业余京剧演员们想必也早已过世。

  健康池是**老澡堂的一个缩影,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很多老人一辈子的朋友、一辈子的回忆都定格在那里。我想,爷爷要是还在的话,看到那个池子被拆掉,他一定会老泪纵横。"

  看到这里,我们仿佛跟随作者穿越时光隧道,回到那个我这个年纪的人再熟悉不过的场景,我不由得感叹岁月沧桑,人生如梦。书中此类描述不胜枚举,这也是我愿意把本书读下去的原因。

  还有这本书中有篇文章不得不说,是作者的同行-----电视节目主持人胡紫薇写的一篇充满文采的好文章,"好的新闻人,都是很会总结和概括的人,忘了哪一期了,反正看到一对小年轻最终牵手成功令我感动到不行大肆飙泪时,镜头目送两人缓缓从前景走入后台,明显是为了缓释当时现场的情绪,这时的孟非即兴独白大约一分多钟的时间,一段长长的贯口,几乎一字未错,象背过的一般流畅,内容亦当得情真意切四字。当时确实有点惊着了,心里有了口里就到了,几乎没有时间打腹稿,这种千钧一发之际的张口就来,作为主持人,我得承认我做不到,而且我估计视野里的主持人能做到的,两个巴掌数过来了。所以孟非说他语文高考120分,我真信。"

  我对娱乐圈人士写的东西一向不怎么感冒,但这本书还是很值得看看,尤其在这样一个忙忙碌碌、纷纷扰扰的季节。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 篇10

  这本书还不错,有点意思。

  最近的几本书都类似游记,提到了同样的几个国家,我更喜欢听作为记者的孟非谈他看到的那些东西……不只是百度搜索引擎里的词条信息,而是更鲜活的一座城市、一个人、一件小事引发的思考,对另外一个民族精神的认同与由衷的佩服。

  他除了语文,其他科目一言难尽,考不上大学当了印刷工,后来被扣工资他怒炒了厂长的鱿鱼,在父母的电视台做临时工,干苦力,有机会扛摄像机,接触了摄像记者这行,很快上手,作文写的好的孟非当记者、做新闻主播……由此随节目组各地采访走了不少地方,他对新疆、德国、希腊、以色列的描述,跟我所了解的情况一对接,产生了奇妙的火花,很受益。

  记者的视角果然更有广度,他说的一些地方值得我多花点时间去一次,丰富一下自己。年前我看了二本关于以色列历史的书,一本书是以色列人写的,有反省巴以冲突带给巴勒斯坦人民的痛苦,以色列的发达富裕,巴勒斯坦的贫穷落后……也有提到基布兹这个闻名的人民公社经济体,其中就说了以色列利用二个村子之间平时建立的友好关系,暗地里却一直在训练年轻人用枪,有一天把枪口对准了巴勒斯坦的贫民,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从遭受迫害、自卫防御,到对巴勒斯坦人的残酷对待,有些东西现在已经变了味。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 篇11

  这是一本什么书?这是孟非写于不惑之年的一本散文式的自传,读之可全面了解孟非小前半身其人其事。

  一、孟非的前40年:

  孟非生于重庆,成长在南京。酷爱重庆美食,尤其小面。由于偏科严重,没考上大学,去印刷厂工作,经历惨痛的工伤,和车间主任的摩擦,痛殴主任后离开印刷厂。后进入江苏电视台当临时工,从帮扛摄像机开始,由于学习能力强,肯吃苦,做别人不愿做的活,很快抓到了机会。

  二、孟非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读完此书,自觉孟非成功有其偶然与必然。从孟非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家庭影响很大,父母都是电视台工作人员,也许注定他离电视台的工作有着一番天然的优势;起点低,但肯吃苦,不论是印刷工还是扛着摄像机走南创北,为别人不愿为之事,没有眼高手低的臭毛病;学习能力强,不管是摄像、制片、主持,非科班出生,却能做出专业更高的高度,机会来了,没有储备不是什么人都能抓住的,任何经历都是财富,没有基础,什么都是空谈;知识储备和幽默感,是孟非这个文科生自带属性,对于从事文化类型的工作,尤其是他的撰稿和主持能力,有很大的裨益。

  读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永远不要对别人的帮助有太高的期许,哪怕是你的父母,凡事靠自己。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通用5篇)01-20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范文3篇05-09

关于《随遇而安》读书笔记(通用15篇)06-22

孟非《随遇而安》读书笔记4篇12-05

随遇而安的哲理故事07-13

成语随遇而安的故事09-30

随遇而安的生活作文06-17

随遇而安是褒义词01-21

随遇而安的成语故事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