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庙中无佛皆是众生相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于佛学,我只是一个好奇的门外汉,不懂流派,也不知道得禅与佛教的关系。有人说,禅修是佛法的修行方法之一,也有人认为禅宗超越佛法,众说纷纭。对我而言,门派研究一点都不吸引,但偶尔窥看一下佛家思想,某种程度上,也是我的一种心灵安慰。
翻开这本书,才发现作者与《空谷幽兰》作者为同一人,大概6年前,我就读过这本书,因此对于终南山与道教倒是有了一些印象,多年过去,再读作者的《禅的行囊》,感叹他也真是一个有毅力的修禅人。
像我这种80年代长大的人,身边大多数对于佛教还是充满了矛盾的心情。一方面认为社会上的佛教行为都是商业为目的,实质是赚钱;一方面又不能完全的摆脱风水迷信,一遇困难总觉得可以临急抱佛脚去烧香拜神。在很多人眼中,相信佛法的人,大多是遭遇了困难,心灵无法依托,于是只能寻求宗教的慰籍,有一种弱者的味道在其中。这种想法其实很正常,但是那么多有钱人也相信佛法,确实也是不争的事实。怪在大家都是用功利的眼光看宗教,又太急功近利。
作者比尔是一个很有趣的人,这本书中常常有一些有趣的琐碎事情,如早上喝咖啡、中午泡茶、喜欢吃甜食、泡澡、腰痛要去按摩,穿梭于不同交通工具。在一个外国人眼中,中国行似乎充满了各种“打交道”。可是,在他与各种僧人之间的谈话中,又觉得充满了幽默与智慧,又让我对于国内的佛学有了一点信心。读的过程中,总被他的幽默和随遇而安的心情感染,真是一个快乐的老头子。而且他对于佛教历史知识非常丰富,一本书下来,说了那么多寺庙,真是让人很有冲动也去走一回。可是,只怕我都不能如他那样,见的都是方丈和执行僧侣,谈笑有鸿儒。
“凡事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作者去云冈石窟看到巨大的雕像,认为造相既不是纯粹的艺术,也不是普度众生,它只是为了让世人心生敬畏,感到自我的渺小。但这种人与佛之间的'鸿沟,也只是俗世的一种虚妄。佛从来不是绝人于千里,而是人们为自己筑造的屏障。对此,我真是非常认同。我身边不少人去放生、抄经书、焚香拜佛,却很少有放下手机、闭目养神的人,很难相信一个每天淘宝购物、电视剧泡饭,不看一本书的人能够摆脱虚妄。现代的物质如此丰富,生活的本质又如何是参透?
“禅的本质是脱离苦海,而脱离的唯一方法是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无非是自己内心生存的幻象。”
作者认为,不语是禅修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人们因为语言分心,变得贫乏。而在寺庙中修行的人,每天通过钟声,便知道何时应做何时,而通过香火则知时间。古时候僧人通过一炷香(30分钟)就能推算出时间。可是,从人类学来说,语言是人类智慧能的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通过语言的交流,人类才能团结起来。之前很火的《人类简史》中,也一直强调语言在人类历史的重要发展,不过值得一提是,作者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本身也是一个禅修者,他每年都会闭关禅修。
书中多次提到佛教的破坏,僧人今天能挣得一席位,也是因为付出了商业的代价,把寺庙改成旅游景点,吸收各种目的的信徒,这种行为无疑是利弊都明显。于是,也就有了前面我提起的,人们对于宗教充满了误解与偏见。如果我没有出门旅行,没有去体验禅修,大概我现在还是站在坚定反宗教队伍中。但确实,国内很多佛教徒的行为让人匪夷所思。左思右想,真是不知如何解释人们这种矛盾的发展。作茧自缚,大概也是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