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号教室的故事》读书笔记

2021-06-23 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56号教室的故事》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56号教室的故事》读书笔记1

  读着美国雷夫—艾斯奎斯老师的《第56号教室的故事》,心灵受到了一次次的震撼。一个小小的教室,竟然如此地吸引人,致使学生愿意提早两个小时上学,而又延迟放学时间,即使毕业了仍不忘每周回到这个教室,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读来发人深思。

  他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在这间特殊的“第56号教室”里,雷夫老师手中始终握着一个像金子般的原则——让孩子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在雷夫看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远比学习成绩要重要得多。每年假期,他都会带领孩子们旅行,每次旅行他都要设计旅行目标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他总是把旅行作为一门课程来对待,让孩子们在旅行中领会人生的道理,学会生活的技能。他把课堂从第56号教室搬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中。他抓住每一个细节,一直追问下去,一直做下去。孩子们学会了理性消费,不再乱花钱;孩子们知道了洗手间的准确位置;孩子们学会了如何锁门、如何开门;孩子们知道了遵守交通规则;学会了无论走到哪里,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礼;学会了在公众场合低声交谈等。

  我发现,雷夫老师在中国各地的讲演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在与中国教育家的高端对话中,都反复强调要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要让他们热爱音乐,要让他们表演戏剧、演奏乐器。他开设了摇滚乐课程,在业余时间精心指导孩子们排练莎士比亚戏剧。雷夫老师把艺术教育提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我感到很欣喜,因为我自己就是音乐老师。在平日的音乐教学中,我深切感受到艺术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艺术教育能让他们保持独特的个性,能让他们的内心变得充实,能让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全。

  在书中,雷夫老师关于艺术教育的精彩阐释俯拾皆是:如果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艺术活动,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雷夫老师告诫我们:要想做一个优秀的教师,你首先必须自律.老师的一举一动,在孩子眼中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做一个好老师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而一位身体力行的老师无疑是学生的榜样和楷模。雷夫就是这样的老师。要求孩子们做到的事情,他自己首先一定要做到,要不如何说服孩子们呢?孩子们如何相信他呢?比如上课迟到这件事情,如果一个老师经常上课迟到,对孩子而言,按时上课就不再那么重要,无形中会把上课这件事本身的严肃性降低。雷夫老师上课从未迟到,他在给孩子强化一种意识:做事要遵守时间。老师个人的一些不良习惯会直接影响孩子,再比如,在某些场合,老师脱口而出几句脏话,孩子们以前从未接触过这些语言,他们从那一刻开始就会学会这些语言,并且在生活中使用这些语言,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当一个人要求别人做到什么事情时,首先要问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老师首先必须做什么样的人。老师必须以身作则,而不是说教。如果老师希望他的孩子们对人友好,学习勤奋,这意味着老师必须是孩子们所见过的最友好、最勤奋的人。比如,我们要求孩子会跳骑马舞、兔子舞,我们必须要先练习好,我们要求孩子们嗨起来,自己必须先带头。

  雷夫老师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有丰富的教育智慧。真想坐在雷夫老师的教室里听他讲课。但是我也知道,由于国情不同,对于雷夫老师的做法,不能生搬硬套。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不能东施效颦,适得其反。我要学习雷夫老师教育理念的精髓,学习他对教育的奉献精神。

  反复读着《第56号教室的故事》,我想我要把他的那些经典的语句和精彩的故事贮存起来,慢慢消化感悟,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做最好的自己。我愿在自己的教室里,和孩子们分享音乐,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快乐前行。

  《第56号教室的故事》读书笔记2

  寒假中拜读了教育家雷夫的这本书。在担任了近三年的班主任后对这本书颇有感触。

  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全国测试成绩非常不错,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这一切奇迹的谛造者就是——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这位心灵导师,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养。

  最让我感动的是,雷夫老师不仅仅是早到,他还用大量的时间和学生相处,就连寒暑假也几乎天天陪着他们学习。他们周六要上课,有时周一至周五放学后也在教室留到晚餐时间。

  从雷夫的这些故事、经历中,我看到了以为心灵导师的热情付出,也给了我很多思考。

  首先雷夫把学生分成三类,第一类被他比喻为“神赐的礼物”,第二类是受到关注则会转变为第一类学生,第三类则是讨厌老师,讨厌学习的学生。而雷夫则告诉我们把关注点转移到第二类学生身上,不需要天天盯着第三类学生。这给了我很大启示,以前总是喜欢抓住“坏”孩子的缺点不放,从这个恶性循环中跳出来,多关注第二类学生也许很多事情会豁然开朗。

  正是由于雷夫老师注重学生品格的培养,正是由于他的学生人人树立了“成功无捷径!”的信念,使他的学生自愿牺牲业余时间,自愿放弃自己钟爱的电视节目,收起最爱玩的游戏机,每天早上提前两个小时到校进行学习,甚至主动要求周六、假期到老师家学习。这群平凡的学生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在“成功无捷径”信念的支持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雷夫老师把“道德发展六阶段”导入班级来教育孩子,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效,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他用“六阶段”来引导学生人格、品质的成长。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别人。雷夫要让孩子知道人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活的,他相信还可以做得更好。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但是雷夫要在教导孩子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因为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雷夫希望孩子终其一生的努力去培养自己,达到一定高度的生命境界。

  我读完后一直在思索:我们有多少人能像雷夫那么“傻”?自愿到最贫困偏僻条件简陋的学校去?而且在一个年级段默默坚守和真情付出了25年?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我们能不能像雷夫一样爱满心间、不断反思、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甘于奉献?把困难看做一个个课题去钻研?深刻分析问题的根源?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辛勤付出、智慧相伴,像雷夫一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第56号教室的故事》读书笔记3

  当拿到《56号教室的故事》这本书时,我充满了好奇,到底在这个教室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为什么叫56号教室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读完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1.建立信任。

  他在开学的第一天就让学生玩“信任”游戏(一个学生往后仰,其他的学生在后面接着),浅显易懂的游戏对我就有很大的促动,只要有一次放手,别人就不会信任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建立信任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感受的。在这个教室里也正因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拉近了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书中的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了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在教学上、生活上以身作则,正就像雷老师所说的:“孩子们会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作为老师,你可以很严格,但一定要做到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每件事。一旦孩子觉得你对他们不公平,你可能就会失去孩子们心中的信任。雷老师说,孩子们并不怕严格的老师,但他们特别憎恨不公平的老师。总之,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

  2.要有耐心。

  雷老师的教师是个不足40平方米的教室,那个教室的桌椅都破烂不堪,一不小心会夹着孩子的屁股,给学校反应多次并没有得到解决,最后雷老师自己给孩子修桌椅,本想着坐在修好的座椅的学生肯定很感动,但事实却相反,他们反而去破坏,坏了雷老师又修,头天坏的东西,第二天就被修好了,就这样10次、20次、50次,孩子们终于苏醒了,开始爱惜东西,但还有个特捣蛋的学生不服雷老师,还故意去破坏并且把木条扔到污水沟里,此时雷老师并没有发火,整整一天没有吭声,等学生放学了雷老师把木条从污水沟里又捞了出来,他没有想到的是此时那个捣蛋的学生正在远处看着他,在第二天上课时,那个男孩坐在修好的凳子上格外的安静,雷老师朝他笑了笑,因为他知道,他不仅捡回来了一把沾满污泥的凳子,更捡回了一颗自暴自弃的心。

  在进入求实中学的第一天起,我所接受到的熏陶就是对到学生要有爱心、诚心、耐心。但回想自己这4年的教学,冲动的时候还是有的,比如当你讲了很多遍的题,有的学生还是照错不误,这时那火真的一下子会上来,但是我会刻意的压下去,因为他们还是学生,我会在心里暗暗的告诫我自己“冲动是魔鬼”。所以对待学生我们一定一定要有“耐心”,特别是对于特“弱学生”,当他作业一而再,再而三不写,不定错时,我们只能哄着他去学,把他的目标给他降低,降低到他能完成的程度,由此给他信心。其实我们的每个学生不是不会写,而是他懒的写,还记得有一次15班的一个学生(上课不听,作业基本不写),在写作业时,我就专门走到他桌旁说:“我相信,即使上课不听,这节课的作业你也会写。”当我在班上转了一圈转到他跟前时发现他写了5到选择题,而且都写对了,这时我赶快鼓励了他一番,看到他的脸上流露出了笑容,我又追加了一句:到下课你一定能把剩下的题都写完而且能写对,下课了,他挺不好意思的拿着作业走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看我是否写对了”,我拿着这份作业仔细的检查了一下,发现10到选择,他就错了一道,真的很难得,给了他很多的鼓励和表扬,看到他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也很开心,开心的是我觉得他还是有救的,对于每个学生我们尽量做到不放弃。

  3.把艺术带进课堂。

  在56号教室里,雷老师经常带着孩子做拼贴画,还一块弹吉他、学摇滚、读小说、排演一出又一出的莎士比亚剧,有时还跟孩子琢磨着给莎士比亚剧换一首新的配乐。事实上,雷老师似乎没有一点艺术天分,但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他和孩子们一块努力,也是历史上至今唯一或得“国家艺术奖”的老师。雷老师说,有的孩子可能在数学上不擅长,但在艺术方面,上帝是公平的,每一个学生在艺术的某些方面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专注。

  360行,行行出状元,雷夫老师的教育让千千万万抱怨教育的老师看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可能性,他的工作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孩子们因为有了这样的老师而学会了遵守规则,为他人着想,自我计划,自我教育,而这一切的获得并非教师最初的目标,他也是在不断地实践反思后才渐渐明白教育的真谛是什么。第56号教室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如果我们也能够像雷夫老师一样细心观察,从爱每一个孩子出发,那么我们也会有自己不一样的教室,就让我们从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开始,让我们的教室变成孩子们心中向往的地方。

  《第56号教室的故事》读书笔记4

  利用闲暇的时间,我拜读了雷夫先生的《第56号教室的故事》,在教育教学中深有启发。

  (一)特殊的理财课。

  在开学的第一天,雷夫先生告诉孩子们,必须在班里承担一项工作,可以是“银行家”、“清洁工”、“文秘”,等等。承担并完成了这些工作之后,每个月底他给孩子们发“工资”,当然不是真的钱,但可以在教室里使用。

  启发:我们班级也在搞班级百分制,虽然百分制和孩子们每周之星评比和综合素质评定等有一定的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对班级百分制会产生一定的倦怠,百分制对孩子们的刺激也不如初一时来得这么强烈。我在想,如果按照雷夫先生的方法,将千分制换成具体的“工资”形式,是否能让孩子在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积极性更强,同时也能指导他们正确理财,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自立自强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意识,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有了更密切的联系,这真是一举多得啊!

  (二)抓中间,而非抓两头。

  雷夫先生说:“在我的班级里,我总是在脑子里把学生大致分成三类:第一类孩子、第二类孩子和第三类孩子。”

  这是一般老师的.普遍的分法,而雷夫先生对待这三类孩子的秘诀在于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第二类孩子身上。这一秘诀让我眼前一亮。的确,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喜欢第一类孩子,但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第三类孩子身上,而第二类孩子却往往受到忽视。事实上,在第二类孩子身上花时间是最有成效的。

  在雷夫老师这一观点的启发下,我想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发展,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对这三类孩子的关注强度各不一样,为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各自的发展,我认为作为老师,应该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比如说位置的安排。七年级,为了班级的稳定与和谐,为了小学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初中的生活,我们的位置习惯采取“互补”的形式,特别是习惯好,成绩优异的同学,他们的同桌相对习惯较差,成绩较弱。在班级初始阶段,这样的安排的确有利于保证课堂的纪律,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对习惯差学习能力弱的同学也有一定的榜样作用。但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优异能力强的同学会找不到合适的竞争对手,而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又因对手太强,而失去前进的动力,这样极不利于各类孩子的发展。

  于是,我根据孩子们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在班中为每位孩子寻找合适的.对手作为同桌,而在前后桌之间采取互补的形式,让他们既有合适的竞争对手,又能在碰到问题时,找合适的同学解决问题。位置形式的变化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各类孩子都能找到了自己学习的目标,学习动力再次被激发。

  (三)阅读是生活的基石。

  培养孩子终身阅读的能力,是雷夫先生的阅读观点。作为语文老师,我尤其关注利用阅读,培养学生的品行,引导学生心理,陶冶学生的情操。

  现在的学生在浮躁的时代,埋头作业,抬头活动,很少能静下心来探寻自己的内心。为培养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我们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每周收集好的文章,让孩子们利用午休时间进行专题阅读,并以练笔的方式摘录独属于自己的句子,为周末的随笔寻找灵感累积素材。周三中午我们集中阅读自己精心选择的书本,甚至在课前2分钟交流同学作品或欣赏同学的摘抄。在交流中,学生阅读的热情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度有了一定的加强。为了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我们又开展名家作品众人谈活动,对每月学生的阅读写作做一汇报和展示。

  阅读让孩子们终身受益,在阅读《第56号教室的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也得到的智慧的启发,得到了教育教学的无限力量。喜欢阅读雷夫先生这样一位拥有着无比热情和无限智慧的美国教师,更喜欢将他的智慧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的实践。阅读着,收获着……

【《第56号教室的故事》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读书笔记10-22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06-17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04-28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08-30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师读书笔记10-22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范文07-14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范文07-17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7篇11-26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精选13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