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读书笔记

2021-09-24 读书笔记

《伊豆的舞女》读书笔记1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川端康成的著作。初读《伊豆的舞女》感觉很朦胧,文中男女之间的那种情愫不浓不淡,不甜不腻,恰到好处。不需要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只需初始时的倾慕一眼,变愿意一路辛苦追随。分离之际,亦没有痛苦相拥的感人场景。舞女呆立着,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难表于言。只有那挥动的白帕,带走舞女的思念。“与舞女离别使我悲痛万分,任凭泪泉涌流,我的脑海恍如变成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原来,一切都结束了。那段旅程结束了,我们都回到了各自的生活中。曾经的某时某地,我们相遇,但只是以过客的身份出现在对方的旅程中。

  作者从一种新的视角来描写了舞女这么一个形象。舞女,在众人眼中一直都是妩媚,卑微的角色。而在这篇文中,舞女一直是纯真而羞涩,让“我”为之心动。像远处催来的一袭清风,夹带着芬香,缭绕在心间,久久徘徊,回味无穷,美妙的让人不忍心破坏这样纯净的美好。作者把少女想要表达爱意却又小心翼翼守护的心境描写的细致入微。她甚至单纯的没有防备心,不知道这个世界想要索取的总是那么多。鸟商在给她说书时,对她动手动脚。在阿妈的呵诉下,才悻悻的离开。她不懂,人总是有很多私欲。快乐的在温泉中嬉戏,优美的曲线一览无余,姣好的面容写满了幸福。她还是个孩子呢!不知道这个世界都需要伪装,不能这样裸露在世人面前。“我”在看到这个场景时想入非非的念头一闪而过,更多的是被她那孩子无知的单纯感动。

  舞女少女情窦初开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和羞涩之情一直贯穿始终。在崎岖的山间小径行走时,“她不想缩短距离,又不愿拉开距离,我回过头同她攀谈她吃惊似俨然一笑。”她不是不愿,只是不敢,俩人之间的距离也想是现实生活中的差距一样无法跨越。她不愿拉开距离,是心中撩起的情丝在一次次的荡动。然而,她能做的只是认真的为他掸下身上的泥土,放下自己的裙摆,让他能有一个干净的地方休息。迫切的想要替他做些什么,却又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本以为在两人分别直接会有一种难舍难分的动人画面。她却如此的沉默,所有的语言在此刻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甚至多余。万般撩人的心情涌上心间,压抑着胸腔,眼泪似乎就要一泻而出。天空好蓝,眼前的心上人如此美好,可他为什么要离开呢?傻傻的呆立着,表情天真,严肃。不知道要对他说些什么,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对他说。只是低着头,一声不响,然后,一个劲的点头。是用乞求的语气要他留下来,不要走。还是用期盼的语调让他把自己也一同带走。可是,他会答应吗?他也会先我爱他一样爱我吗?

  太多的疑虑,太多的哀愁,终究也还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出口,哪怕是一声轻轻的再见。再见,是不是就再也不见?手中挥舞的白帕啊,愿你像一只轻盈的蝴蝶,落在他的肩上,带去我的思念。不知他会不会一直记得我,那个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读书笔记2

  最近又想看日本文学了,于是就在网上找川端康成的小说来看。看回《伊豆的舞女》后,发现自己仍然喜欢这部作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短短几十页,却牵引了多少读者的心!

  作品写了作为高中生的“我”到伊豆去旅行,途中偶遇到一家流浪的艺人,便结伴而行。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舞女就是这家流浪的艺人中一员。舞女名叫薰子,一个十四岁的艺妓,天真烂漫,纯真可爱。她朴真、憨厚而娇美,歌声婉转动听,舞步轻盈而优美,对男主人公“我”更是表现出一种温馨的情意,使男主人公内心萌发了一缕缕的真情,以至于主人公“我”对她感到惊奇,并渐渐地产生了邪念,进而由迷惑她的肉体美,到感觉她的心灵美。

  日本作品感情很是细腻,简简单单的几句,读来却韵味无穷,川端康成在这方面运用的如鱼得水,不得不让人佩服。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品的基调始终处于一种淡淡的忧伤美,飘渺的虚幻美之中。无论是对旅途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主人公和舞女之间的感情的描写,甚至是生活美、人情美的描写,都是处于一种经验之中。小说中所描写出来的环境,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川端康成的作品,能够感染读者的不只是优美的情节和唯美的言语,而且文章中所表现的人物或景物,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地浮现在读者眼前,叫人回味。就好像川端康成先生把主人公们的第一次见面,少男和少女朦胧而惆怅的情怀写到了极致,把少年人的情窦初开写的暧昧、灼热而煎迫,这种日系唯美意境的冷抒情,澄澈如水的诗意语言平添了淡淡的回味。主人公“我”对于舞女薰子似恋非恋的朦胧之情,不可以用成年男子的粗俗情欲来形容,那是一种甜蜜而又烦忧的感觉,既不知道该怎样把握,也不想眼睁睁地让幸福溜走,于是幸福着,也烦忧着。

  准确地说这是一篇忘情的故事。邂逅和告别,而告别也就是永别,这中间是一个情窦初开和自持自省的过程,什么都木有开始就结束了,就像一个含苞待放的蓓蕾。这个爱情故事就像日本人心爱的樱花一样,蓬勃而短暂,鲜艳而凄美,正如文章中所说的一样,“轮船开出下田的海面,伊豆半岛南端渐渐在后方消失,我一直凭倚着栏杆,一心一意地眺望着海面上的大岛。我觉得跟舞女的离别仿佛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船舱的灯光熄灭了。船上载运的生鱼和潮水的气味越来越浓。在黑暗中,少年的体温暖着我,我听任泪水向下流。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瞬间相识,瞬间离别,我们知道萍聚没有结局,于是哭过、伤心过,还是要笑着回忆,回忆那短暂的幸福。

《伊豆的舞女》读书笔记3

  我读川端康成的作品并不怎么多,之前在购买一本教材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川端的作品(小说集)——《雪国》,据说是大学生都可以看的一本,且是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于是抱着一种消遣和猎奇的心态从网上将其购买了下来,不到几天书就到我的手里了,倍感高兴。其表面包装的十分精美,是一个优美的女子顶着一顶红色的围巾,她的右手缓缓的将围巾的一边委婉的掀起来,一种优美顿时浮现在心中,在想——这位女子莫非就是舞女不成?当然,这只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猜测。在我的记忆中,川端康成是自杀而亡的.。这样说来还有些遗憾和悲伤,一位禀赋了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和西方现实主义的作家就这样缓缓的不解人世,再次觉得有些遗憾。于是借这篇《用眼泪缓解忧伤》来祭奠这位伟大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文字,只有带着忧伤才美。就好比,一位美丽的女子,眼睛里时刻流露的那种另人怜悯的眼神一样。川端的文字,看起来并不怎么华美。变有种王小波的真实在里面,但比起之前所读的那些作家而言,他的笔风更显得尤为的真切。对现实的把握极其的到位,每一个场景都是那般的令人想象,这在文学的要求上都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基调。不知道,叶先生(叶渭渠)当时在翻译川端的作品时是不是加了点自我的色调,读起来还是有些拗口。这些对于《伊豆的舞女》来说都是一些后话,我们需要品尝的是舞女和他的一些匪夷所思的故事和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细节。

  说,他要出去看电影的时候,舞女正在和楼下的一群小孩子在玩耍,舞女看着阿妈,那种表情是一种央求,央求能和他一起去看电影,而舞女所作的一点细微的动作是将他的木屐放下。(这木屐被舞女缓缓的放了两次),作完即罢,舞女的愿望是始终没有实现,这样看来,阿妈或许是一种爱情的抹杀者,但我们即便是在怎么责备和辱骂,阿妈的行为也是可以体谅的地方,因为工作,舞女必须留下,因为需要,舞女也不得不留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眼泪缓解离别的仇恨和不舍,在文中的最后一些地方,作者写的十分的深刻——“我坦率的说,就是让人瞧见我在抽泣,我也好不在意了。我若无所思,只满足于这份闲情逸致,静静的睡一晚上”这是在一个小男孩的关心下,作者的一些心理活动。他没有办法,即使是如何如何的伤感和不愿,舞女都没有伴随着他踏上去往东京的那条船,和他一起去的是思念,一种痛彻的思念。

  我亦能理解这种阔别的感伤,不是因为我也要去东京徘徊,也不是因为我在船上流过动情的泪水,哪怕是一点抽泣,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也是奢侈的。若想,一个男人为一个舞女而留下这般泪水,可显得这个男人是多么的爱念这个女子。但上苍就是喜欢开这样令人痛恨的玩笑,现实是残酷的,但更残酷的是这次分别,不知道下次的相聚又在何时?作者没有留下确定的日期,也没有留下过多的言语,只是用眼泪宣泄了一番,我们不能知道,这眼泪能否一直流到东京?

  当细细的读完之后,便写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他用眼泪化疗离别的不适,用双眸解释分别的痛楚。即使是少年的那句带有丝丝宽慰的关心,在我看来,也是多余。唯一的办法,是阿妈能让舞女与他一起坐上回东京的那条船。但这只是一种假设,有时候一场凄美的阔别总能谱写出令人感慨又有遐想,忧郁而又遗憾的曲调。”

《伊豆的舞女》读书笔记4

  一缕晚风拂面而过,也或只是片面的幽凉,却莫名地撩出半袭凄清,久萦于心,挥之不去。川端康成的文字亦是如此,淡且轻若浮尘,却隐了不尽的遐思。透明的灰暗氛围,蕴涵着绝望之美,仿佛给一切都蒙上一帘沙幕,敏感而纤弱,一触即破。《伊豆的舞女》是如此的感觉化,朦胧,亦真亦幻,也或者正是关于川端康成内心的那个银灰色世界的写照。

  关于文学的诠释是无尽的。川端康成的文字是尤为特别的、异乎寻常的平静,淡得几乎不算故事,文字的发展自然,徐缓,散漫,慵懒得不搀半点热情。所谓情节,也是在模糊的不确定的情绪中悄然徘徊着。字里行间的忧郁,如同铅丝划破手背的痕迹,伤痕细而悠长,但没有办法忽视,因为疼痛的感觉会蔓延到整个手背。《伊豆的舞女》就是这样,在一种淡淡的愁绪里勾出全篇的轮廓,轮廓若隐若现,而愁绪倒是真正延到读者的每根神经了。

  其实并不是特别喜欢日本人的文字的,太阴,太静,似乎不见阳光,柔弱敏感得很,缺少明朗。看日本文学就好比把心浸泡在水里,是要沉着气的。有一个成语叫哀而不伤,而日本文学是不哀而伤,纤细平缓中不时溢露出的压抑和凝重,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得明白的。也或,这与他们的民族性格是相关联的。表面的无谓和漠然与内心的极端相冲突,便造就了这样特殊的文字风格。

  每一句话都很精致,而心灵也便往来于这般精致的意境之中。娓娓道来的行文方式,更让人觉着作者是用感觉和情绪在写作,笔法也愈见从容不迫。作者的直觉细致入微,所有的感触都茫然地隐在雅致景色的背后,一笑、一回首、一黯然,都透着深深的不可明言的意味。作者放纵自己的情绪行文,把所有的味道都装进这个清丽文字编织的袋子里,让读者也听凭自己的情绪去感受去触及,这或许就是文学上所谓的“共鸣”吧。

  小说并没有刻意去营造什么,却也很自然地产生了镜头般的效果,很自然地引出了读者脑海中的画面,舞女的纯真、清灵亦或伤怀都用准确的文字轻描出来,那种“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味道被作者引向了极致,而作者怜惜爱慕的情感也顺理成章地流露出来,不曾袒露的少年情怀也因为自然而显得干净、纯美。

  川端康成的作品多是感觉文学,至于感觉文学与一般文艺的高下,没有必要去评论。不可否认的是,感觉文学细致深入,意味无穷,可谓文学中的解剖学,把直觉原汁原味地用文字表达出来,零而不散。

  记得最初看的是川端康成的《古都》,也是这样幽淡而阴凉的味道:紫花地丁,浓郁的秋草,甚至于悄落的细雪,似乎所有最洁净最美的意象都为这位美学学者所囊括了。他的主角在这种传统的、蒙了意识色彩的自然美中活动,使得他的小说都合了散文的情调和诗的韵味。不是悲剧,却满含了悲剧美的味道。

  川端是极少用浮华的字眼的,但他会用平静的不曾粉饰过的词句巧妙地组织语言,所以他的东西表面上是和谐的,不露锋芒的。含蓄与哀艳,共阏于一炉,读着未尝不是一种享受。

  也或,日人的小说总是含了一种暗暗的颓伤。《源氏物语》、《细雪》即便不是这样的感觉化,也有着相似的艺术倾向。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极为相似的。然而中国的文化更趋于雄浑和伟美。日文化是低吟,回转不绝的沉吟,吟,深至骨髓,何其沉重?

  一片冷艳中显露一抹暖,这便是川端的味道,就宛若深蓝的夜海中偶升一座灯塔;迷雾的山林间忽点一支细烛——寂寞,宁静且坚定。

《伊豆的舞女》读书笔记5

  舞女是一位十四岁的小艺伎叫熏子,她很可爱。无论哪点都让人爱怜。文中的主人公在去伊豆的旅途中与荣吉一家产生了美丽的邂逅。"我"也对熏子产生了虚无缥缈似爱非爱的爱慕之心。我感觉很好奇。十四岁的艺伎与刚刚高中毕业的"我"。

  他们都正处于青春吧,和我一样。我想这时应该都是美好的岁月,对一切都充满着爱,充满的幻想与希望。川段却写出了这般情形,是在影射着他的生事和家庭,写着自己的孤独和落寞,诉说着淡淡的忧伤里有些凄凉的青春。无论怎样,是在写自己。川端幼失怙恃,一生落魄。

  最让人喜欢的是细节,最打动人心的是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实实在在去找,却找不到。小说读下来,感觉最明显的就是文字表达的特点,什么特点呢,不知道。但是我可以说出来个大概,就是这就是日本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这样的方式却让我感觉到几分矜持。真的是不可思议。

  我一直对日本的印象就不好,因为历史。或许印象是可是改变的东西,但是我的心理一直怀揣这种情怀,带着点厌恶去看有关日本的东西。可是,语言是无国界的,在我们欣赏文字的力量时,应该允许把心理另一块东西暂时的放下。

  看了一点点名著,最开始是欧洲的,法国居多,因为想去法国行走一趟,为以后打打基础,了解他国的历史。还有一些美洲的,他们的特色很明显,就是非常奔放的,但又有点特有的风趣和开放性情怀。也看了一点点中国的,我们的文字很难琢磨,得仔细领味,要一读再读。怪不得说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意思就是,一句话说出来,不是只有一个解释。这跟孔乙己说茴香豆的"茴"子有四种写法意思相近,西方的很直接了当,而我们的多少有些含蓄和婉约。而川端的文字呢,两种文化特色都有。很难说明白,但是就是很舒服。不过也是,我想日本人向来都是爱学习的,而且学习和利用的很好。

  小说里的主人公一直都在学习之中,从最开始带着忧郁和孤独的心去旅行,到最后因为一路上遇见的人和发生的事使他的心灵在受着洗礼和成长,他看见了不仅是自己很落魄和悲凉,别人也一样,且很好的活着。他也拾起了自信,因为自己爱慕的熏子说自己是个好人。尔后到结尾,我完全把心灵打开了,因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却结束了"我"和熏子的简简单单的爱恋。

  刚开始我以为那熏子和主人公一般岁数,或者比他更大,后来才惊奇于她居然才十四岁,我都比她大一岁呢。于是对熏子更加好奇。

  其实《伊豆的舞女》并没有教会什么深刻的道理,没有励志,没有发人深思,它不是教材范围内要求学生看的,没有和名著一样总会有充满哲理和意义的启迪,可他有残酷和美好青春里些许的美好和爱。这里的感情让我感觉真实,舒服。离我们很近。我们只需要找到一个安静的环境,有一杯白开水静静的去欣赏,什么都不需要想。就算它是悲剧也如此。这样就够了,何必去追究它更加深刻和悲凉的内幕,去揭示川端的身世,去告诉大家《伊豆的舞女》里的不美好呢?

  我们把它想简单一点,就是挺舒服的。有感觉,有感觉就行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伊豆的舞女》读书笔记6

  看了不少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读了不少婉尔缠绵的言情小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这篇《伊豆的舞女》,没有山盟海誓,没有蜜语甜言,甚至通篇的对话中都未出现一个“爱”字,但两个少年之间却都有着一份好感,并默默地爱着对方,这就是《伊豆的舞女》带给我们的一切,很简单却又很动人。

  每次看完《伊豆的舞女》,我都会有一份不同的感动,都会被两个少年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眼神,一句对白所感动,“一篇读不厌的文章,一个看不厌的故事。”这是我每次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唯一不变的评价。

  有时,在我读完《伊豆的舞女》之后舞女挥动着白色的东西的画面总会一次次浮现在眼前。而每当到了这个时候我总会有流泪的冲动。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这个离别的镜头印象最为深刻。那白色的东西是什么?是白色的手绢?或是纱巾?算是定情信物,却有仿佛不是。两个懵懂的少年,一份懵懂的爱情,两个人都明白自己爱慕着对方,却又都不知道对方的心思,于是,为了不让对方尴尬,双方都忍着不说……

  也许,沉默的爱情才是最纯洁,最伟大的爱情罢。

《伊豆的舞女》读书笔记7

  喜欢一个作家并一直爱他,是难以乞求的境界。捧读川端康成小说才是去年开始的事情。在学生时代,没有人给我介绍优秀的文学作品,那时阅读的小说大部分来自欧洲或者前苏联,真正让我从内心喜欢的很少。

  那时读书非常幼稚,感觉某作品无味,总是怀疑自己的欣赏能力,却不敢对名著有丝毫“不敬”。事实上,许多名著读起来确实非常为难普通读者的。

  但是读川端康成小说,我几乎是一见钟情的。因为文字所弥漫出来的情绪,让我感到非常亲切,读之品之,恍然大悟——我的青春曾经有过这样的情绪,只是生活淹没了它,时间洗刷了它,让它变得越来越淡。

  川端康成唤醒我的青春情绪。

  川端康成是个怎么样的作家?作为一个不寻常的日本文学大师,他是用文学来思考生命的,在悲哀、感伤、抒情的文字之中融化自己,也融化所有有幸读之的读者。因为文学,他把自己推向人生的顶峰,愈加寂寞孤独,于是他站在高峰之巅,俯视齐齐众生、迷离人间之时,竟然如此厌倦这个世界。最后,他结束了自己,画上绚烂的最后一笔。

  在《伊豆的舞女》这部川端康成的成名小说中,不难嗅到川端康成的感伤和抒情,这种感伤和抒情,来自作者的人生经历,不是来自赋新词强说愁的庸人自扰。

  只要我们回顾川端康成的一生就知道。两岁时候,父亲病逝,一年之后,母亲随去。祖父母隔绝外界抚养孙儿,无限疼爱,养成川端康成敏感孤僻封闭的性格。7岁,祖母病逝,10岁,姐姐病故。16岁,最后一个相依为命的祖父去世。这样的经历,使得他的一生无法摆脱孤儿心结。

  川端康成何其孤独,常常一个人关在房子里,或者逃到无人地方枯坐,没有人和他谈话,他只好和文学谈心。我总觉得,文学大师都是这样——和这个世界无法交谈,就回到自己的心灵,自己和自己说话来解除孤独。

  川端康成正是如此。

  多年以来,川端康成只身漂泊,内心无限渴望人间的温情乃至爱情,但是总不能如愿得到,这使得川端康成的感情世界迷离而荒凉。

  试想,对于这样一个极其感性的人,遇到一个纯洁、美丽、善良的舞女,舞女对他有着淡淡的爱恋或倾慕,,怎么不使得长久以来情感无所寄托的他,内心诞生非常的感激和爱慕?

  伊豆的舞女,伊豆的舞女!在日本的传统社会里,舞女只是男人玩物,社会地位非常底下的,这由小说中的一句话可知。小说中言——途中,每个村庄的入口都竖立着一块牌子:“乞丐、巡回演出的艺人禁止进村。”

  可是正是舞女给予川端康成无比的温暖,舞女觉得他是好人,平等又温柔地对待他,这使得以往常觉得自己被世界抛弃的川端康成感到温暖。小说最后,川端康成就为这样的情感而快乐流泪,心灵感到澄清,泪水掏空了头脑,使得他感到一种虚空又美好的情绪。

  川端康成和舞女之间的感情是朦胧,这样的朦胧的体验,谁没有体验过?可是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如此美丽温暖动人纯洁。可是,不管恋情如何美好,终究飘零无寄,那只是一朵浮云和另朵浮云的相遇,飘落一场细雨。那是一个青春和另个青春的相望,谱写一曲恋情。

  在我们的人生之中,事实上,也存在过一些美好的邂逅。那些邂逅,情感微妙,最后化为心底一声长叹,我们的长叹只有自己能听见。而川端康成的一声长叹却穿越了时空,回响在每个读者的心中!

  青春如云漂泊,恋情如雨纯洁。那就是《伊豆的舞女》给我的感觉。

《伊豆的舞女》读书笔记8

  一个青年学生在旅行的途中偶遇了一群流浪艺人并与他们结伴同行,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我手中的这本薄薄的《伊豆的舞女》,收录的是川端康成的几篇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大概是最负盛名的一篇吧。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与一群流浪艺人结伴而行,并且对其中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似恋非恋的爱慕之情。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发生了一场美丽的邂逅,就如同秋风轻轻吹起了一片树叶。主人公和舞女之间有着淡淡的爱慕之情,但故事并没有像一些爱情故事那样落入俗套。舞女薰子纯洁天真的性情带给主人公的不只有爱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的洗涤。小说中所描写的环境点滴,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重叠的山峰,秋日的木叶,流浪艺人轻敲的鼓点,舞女可爱的裙裾,一切都带有很浓郁的日本特色。川端先生的作品,能够感染人的不只是优美的情节和细致的语言,文章中给人们所表现的人物或景致,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的一点一点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叫人领悟。

  川端先生在小说中布置了一种悲凉的基调,主人公所见的中风老人的病痛,被流感夺去父母性命的三个孤儿,失去儿子、儿媳的孤苦可怜的老奶奶;受人歧视的流浪艺人中落魄潦倒的荣吉,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旅途的荣吉的妻子千代子,哥哥不让但又无奈还是做了舞女的熏子,迫于社会风习自己也看轻女人的阿妈,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等等,无不反映出一种悲苦,无奈的情感,这又正与“因孤儿根性而扭曲了性格”、“不堪令人窒息的忧郁而来伊豆旅行”的主人公的寂寞与孤独相呼应。这也许与川端先生自己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但是文章并没有在悲凉中一沉到底,舞女的出现唤起了一些希望和幸福。

  “舞女叫着老伯伯老伯伯,求鸟店商人给她读《水户黄门漫游记》。可是鸟店商人没多久站起身来走了。她一再说"给我读下去呀",可是这话她不直接跟我说,好像+请妈妈开口托我似的。我抱着一种期望,拿起了通俗故事本。舞女果然赶忙靠到我身边。我一开口读,她就凑过脸来,几乎碰到我的肩头,表情一本正经,眼睛闪闪发光,不眨眼地一心盯住我的前额。这似乎是她听人家读书的习气,刚才她和鸟商人也几乎把脸碰在一起。这个我已经见过了。这双黑眼珠的大眼睛闪着美丽的光辉,是舞女身上最美的地方。双眼皮的线条有说不出来的漂亮。其次,她笑得像花一样,笑得像花一样这句话用来形容她是逼真的。”

  这一段是舞女请主人公为她读书时的情景。看到这里时,舞女薰子天真柔美的形象,很明快的就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个盘着高高发髻,做着成熟装扮的舞女,其实是个只有十四岁的天真的少女。她专注地听着故事,把脸凑到主人公的肩头,毫无矫揉造作的羞涩,笑容像花一样生动。而且这本书上还配有许多《伊豆的舞女》的电影剧照,使得我心中的舞女的形象更加丰满可亲。我是很喜欢舞女薰子这个人物的,作者赋予她的是一种神圣的纯洁的力量。正如她那清澈的目光,薰子的心灵干净平和,言谈中还时时流露孩童般的稚气。在作者所描述的那个有些悲凉寂寞的世界里,薰子似乎是一个发光的希望,主人公被她的光芒所感染,当然还有我们这些读者。

  在共同的旅行中,流浪艺人们对主人公越来越表现出信任、感激的情感。主人公也“既不猎奇又不含轻蔑之意,我完全忘了他们是属于流浪艺人那一种类的人。我这一寻常的好意似乎渗透进他们的心田里”。于是他无意中听到了舞女薰子的赞扬:“是个好人啊!”真挚而坦率的赞扬,是舞女纯洁情感的流露,同时也使得主人公的心境变得明亮起来。

  在与舞女分别后,主人公踏上新的旅途。在船上,当一个中学生看到他流泪,向他询问时,他很自然的回答了提问。“‘不,刚刚和人告别。’我非常坦率地说。让人家见到自己在流泪,我也满不在乎。”“我什么都不想,只想在安逸的满足中静睡。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淡淡旅情油然而生,在悲凉寂寞中,我能体会到忧伤的心灵已经变得平静自然。

  《伊豆的舞女》确实有着很大的魅力,也许这就是由此改变得的电影屡次拍摄的原因吧。

《伊豆的舞女》读书笔记9

  在80年之前,有一个叫川端康成的人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伊豆舞女的,有着淡淡的哀愁的故事。

  故事的情节本身很简单:少年初恋。如果要再多说一点儿,便是:在一个山色空蒙的季节,一个就读于大学预科的少年,在一次娴静的旅途中,邂逅了一名美丽的舞女。写到这儿,就知道这是件极雅致的事情,汤岛是个相当古朴的小岛,有山,有水,有树,大凡散心所需的一切景物那里都有,于一名学生,是一个并不奢侈的胜地;于艺人,也是个卖艺的好去处。

  故事就是从汤岛开始的,少年对在旅途中初次见面的舞女一见倾心,我几乎要说这是一个初恋故事了。说“几乎”是因为:故事中的两人并无世俗之人想象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乃至山盟海誓。他们只是通过几次回眸,几滴清泪来诠释这若有似无的情愫,于是眼波流转之间,上演了一出青涩而忧郁的如烟似雾的少年情怀。

  日本是个小岛国,因此日本人从骨子里充斥着淡淡的绝望的味道,东山魁夷如此,村上春树亦然,川端康成自然也不例外。他用浓郁的日本情调将这牵挂人心的初恋渲染得极具东方美感,那种日本人特有的哀愁、颓废,也让整篇文章充斥着《北国之春》的曲调。

  日本的乐曲常有反复音,仿佛无时无刻不预示着终结,估计舞女们弹唱的曲子也是如此。全文没有一句炽热的言语,这才适合涉世未深的孩子的作为。年仅十四岁的舞女在每一个低头、浅笑、行礼、羞怯间,流露着难以言喻的美好,甚至可以让人想象出她在飘落的八重樱花瓣中轻舞的丰姿。

  伊豆不同于东京,东京的繁华它没有;伊豆不同于奈良,奈良的睿智它没有;伊豆更不同于京都,京都的古风古韵它也没有,它所拥有的,大概只是那淡季的忧郁与纯真的自然吧?而这份忧郁与自然又恰恰适合这朦胧的初恋,因此这段故事只有发生在伊豆这种地方才让人觉得合情合理。

  最终,这个在一个合情合理的地点,恰恰时宜的季节发生的初恋故事还是有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平淡结尾:“我”终于还是回去了,在与舞女相识的整段日子里,两人始终没有捅破这层薄纸,不说也好,正如有句古话叫:“知君情深意也厚,忆人全在不言中。”

【《伊豆的舞女》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伊豆的舞女》读书笔记三篇05-31

《伊豆的舞女》读书笔记(精选5篇)06-08

有关于《伊豆的舞女》读书笔记03-16

伊豆的舞女读书笔记(通用9篇)01-21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800字作文07-20

《舞女泪》歌词03-06

芭蕾舞女孩作文08-05

路灯下的芭蕾舞女孩08-14

韩雪的歌伊豆的飘雪作文素材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