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

2021-09-23 读书笔记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1

  《守望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著作。在书中,刘铁芳教授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于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是刘教授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惑。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刘教授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有人说当今的孩子非常幸福,不管是生活条件还是教育条件,都远远超过过去!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真的是这样的吗?不禁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不能全否定,但至少有一点,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这样的说法都是以自己的角度来说的,而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让教育充满爱和乐趣,让孩子成为孩子”这是《守望教育》给我的最大触动!印象颇深的一句是“没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的,没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的”,让我思考最深的一个问题便是“对于孩子什么最重要?”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书中还提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很多方面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我们一方面反对应试教育,但当我们自己的孩子面临升学考验的时候,我们又成了应试教育服服帖帖的“忠诚守护者”。教育,始终是和每一个老师息息相关的。

  目前新课程改革一轮接一轮地进行着,教育理念不断地推陈出新,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守望的是那永远不变的三尺讲台,是一拨又一拨充满求知渴望的学生。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需要的是执着——执着于自己的教育理想。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和快乐,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成长。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2

  利用寒假时间把刘铁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认真阅读完了,我为在这喧嚣的社会,还有一批像刘教授这样沉静思索的人感到高兴,同时也为自己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感到庆幸,我知道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刘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确实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

  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对待一个学生,说实话,我做不到。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一路阅读,我反复问自己:我也会像刘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差生,找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会愤恨,会绝望,会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而自己则没有半点良心上的不安,因为我会觉得他可能是个不可教育的学生,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劝自己,更会觉得自己已经尽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是啊,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幼苗。对学生的爱既要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对学生一视同仁,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的爱就一个字,说说容易,做做难。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3

  为了利用暑假充电提高,享受读书的快乐,我把刘铁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认真读完了,暗自为自己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感到庆幸,刘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好教师的。

  刘教授在《守望教育》这本书中用教育随笔的形式传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他从生活中从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发,洋洋洒洒,别开生面的微言大义展现在我们眼前,比如,他对教师生命权的注重,对孩童世界的寻找……他用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刘教授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熟悉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讲到转化后进生的问题,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虽说在教学中教师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差生那样,说实话,大部分教师做不到。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还提到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他强调知识和故事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另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世界来抚慰我们的生命。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感情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故事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长,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留给学生阅读时间和空间,读他们自己的故事,读一些美德故事。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作为教师,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不仅有利于我们教师的成长,而且有利于我们书香校园的建设。让我们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吧。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4

  《守望教育》是一本抒发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一个“爱教育者”的真挚情怀。书中说“正是凭着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我们才会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的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我们的点滴思考坚持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给以理性的批判与必要的反思,”作者对教育热情、思考深深地打动了我。

  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一书,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了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让每个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追问,在不断质疑、追问的过程中,催生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质量。

  在《研究性教学: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文中,刘教授指出:好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引入他们属己的“问题意识”之中,并且不断扩展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样,好的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授——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好的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这也让我们对于现阶段正在研究的“问题意识”的课题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毕竟“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研究性教学也并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学术研究的专家,而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视野开阔,并最终落实到对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之中。

  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课堂。因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还课堂以心灵的温度,还课堂以思想的灵动,还课堂以生命的活力。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坚守课堂,就是坚守教育之魂就是让教育拥有生命活力。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5

  在空闲时候读了《守望教育》这本书,感受颇深。

  《守望教育》一书中其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也有在幸福中的度过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不同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的热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其中一句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没有尽头的,每天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的人。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6

  教师成长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技术不断娴熟的过程,也不仅是把教育教学技术逐渐变成了教育教学艺术的过程,这其中更主要地包含着的内容,或者说教师的成长的关键,乃在于个体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即个体是否开始拥有了自己独到的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与觉悟,并把这种觉悟渗透在自己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从而使得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资源逐渐摆脱外在的常规或者权威性认识,而转向个体自身,来自个体对教育的真实悟知。

  一般说来,教师的成长会经历这样几个过程:适应或者说顺应常规——对常规性教育行为的抗争与个人教育意识觉醒的萌芽——教育艺术的成熟与个人教育意识的觉醒——个人教育意识的不断完善与个体教育实践中的自觉创造。教师的成长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吸收外来的教育知识、教育思想资源,不断触动自己对教育实践的思考;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对自我教育生活不断反思,把自身的教育经验作为文本来解读,真正把自我纳入对个体教育生涯的觉知之中,从中获得教师自主意识的提升。教师正是在对自身教育实践不断适应——超越之间,通过外来思想资源与个体内在教育经验、教育知识的不断碰撞,获得个体教育意识的生长生成。

  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并不是个体教育行为模式中的简单创新,并不是简单地跳出常规,跳出他人,自产门户,独立特行,它更多地涉及到教师对其职业生涯所面临的最基本问题的自我解答: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学?个人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个人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参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才使得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更有意义?以教育为业的个体人生怎么才能更有意义?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从其实质而言,就是个体对自我教育生涯的反省和觉悟。

  教师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首先意味着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整体参悟,即对教师职业活动的意义与价值的自我理解与独到发现,并尽可能地在自我与外在社会要求的协调中来完善自己的职业行为和职业生活。更深层面的教育意识的觉醒,还包括对个体教育人生的领悟与觉知,即把教育生活与个体人生内在地结合,把个体在教育实践中的探求、创造、悟知转化成教师个体职业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的发现。换言之,教师的成长,不仅是教师作为职业人的成熟和发展,同时也是作为人的成熟与发展,是作为教师存在的个体人生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教师个体不断将外来知识融入个体内在教育意识之中,转化为个体对自我教育世界的发现与觉知,这种觉知扩展到其整个教育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与觉悟,从而促进教师个体教育人生的整体觉知。

  教师的成长与教育意识的觉醒并非一而就,特别是在一种开放的社会与开放的教育中。个体教育意识的不断觉知,意味着个体对日常教育生活的不断超越与提升,以及对自我既有教育知识不断超越与提升。一个相对成熟的教师要超越自我经验、超越个体日常教育生活习惯,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个体教育意识觉醒的更高层次,乃是个体能把自我教育意识提升到民族、时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自觉地把自我教育意识纳入人类教育发展的历程之中,不断领悟时代教育的真谛,经由个体的本真性的教育理解、探悟,达到对历史发展中社会整体教育意识之本真性的理解与接近,从而把个人教育意识的觉醒上升到历史与人类的教育理想探寻的高度。说到底,个体教育意识并不是一个纯个体性的问题,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与群体、社会整体教育意识的觉醒密切关联,从而把个人自身的教育努力自觉地纳入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脉络之中。

  在此意义上,“活到老,学到老”,就不仅仅是一种谦辞,而是当代教师成长和教师教育意识发展的需要。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7

  让我们在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

  ——题记

  打开首页通读作者的前言,令我心血澎湃。他的精辟话语不仅让我勾起从教生涯的点点滴滴,还从心底感慨作者的敬业、执着和大局观,感受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和自我认知、使命感。“每个教师都应是教育的守望者。守望理想、守望耕耘、守望成长、守望收获;守望着一张张小脸表情的变化,守望着一次次意外惊喜的突现,守望着一个个孩子成功的笑脸。守望教育,也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段话出自滕州墨子中学校长满建宇的一段话,从质朴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对本职的深刻理解,对自身价值的不断追求,对当下教育事业的不断反思和总结。

  满建宇校长一心经营着一所有两千多师生的初级中学,繁杂的学校管理之余,他带着对教育的虔诚之心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育感悟、管理方略凝聚到这本教育专著——《守望教育》之中。尽管时间仓促、繁事多,然我还是抛开了一切琐碎杂念,在沉静中默默地读啊读。空旷的空间中跃然现出一位立体多维的教育工作者,一位尽职尽责的任课教师,一位充满管理智慧的校长,一位言传身教的家长。

  《守望教育》是一本随笔集,全书共分六辑,融入了180余篇满校长的教育管理心得,从一篇篇充满着真挚情感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爱教育,关注社会与时代的进步。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用心做教育的好老师,看到了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好校长。从他一次次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中,从他匆匆忙碌的身影里,我知道了什么是敬业,我读懂了什么是教育。

  这本书中不止一篇文章向我们展现了满校长的教育理想和对教育的执着。“让孩子们在教育中有幸福的感悟,快乐的体验,自我展示的欲望,成功的享受。让孩子的理想在学校生活中学会学习,通过学习,产生创造的火花,通过学习,学会尊重,学会关心,通过学习,让孩子体验到成长的愉悦,这是学校教育最为重要的职能。”这句话指明了学生终生教育的真谛。素质教育应该为孩子幸福生活打下基础,在孩子的成长中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而富有活力的环境,应该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走路,挺起胸做人,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

  说实在的,教育实际上是一项育人的事业,作为教育工作者最起码的是要充满爱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一个个扣动心弦的真实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爱与教育的关系,并在《用心做教育》一文中作了这样的总结:“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唯有爱才能唤起学生的爱,用爱构筑起来的教育才是真实的教育,没有爱便没有了教育。”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了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了一个学生。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总要天天面对各式各样的学生,当中不妨有好学生,也有一些让人痛恨的学生,埋怨学生的“恨铁不成钢”,埋怨家长的不闻不问。所以有的教师总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两种不同的学生,从而造成差生更差。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其实哪一个学生不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呢?尤其是那些家庭特殊的学生,缺失了爱,更容易造成性格的偏颇。所以说要做好学生工作,就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教师只有把满腔的挚爱倾注给学生,通过爱表达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希望,才能开启学生稚嫩的心扉。

  教师的生活枯燥又清贫,这是每个教师的心声,因此很多教师由于不甘心这份清贫而中途退出了这个舞台。说白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正像每个人有不同的爱好一样,能持之以恒坚守在在教育这条战线的教师,说明他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实际上教育是一方净土,教育事业是宁静的,其效果是隐性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拥有一颗平常心,多一份坚持,潜心于其中静待花开。作者在最后写道:“教育即生活”,细细想来,的确是如此。所谓的平常心正不是如此吗?只要我们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不好高骛远,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不随波逐流,在喧嚣的世界中独守一份心灵的宁静,正确对待生活得失,得之坦然,失之泰然。用平常之心守望教育,多一份坚持,就多一份希望;多一份坚持,就多一种机遇,多一份坚持,就多成就一个孩子。

  对于教师来说,每天面对的对象就是学生,主阵地就是课堂。满建宇作为拥有两千多师生的一校之长,学校的管理工作已经是极其繁杂了,每天有应接不暇的检查、参观、培训、会议等事务,但这并不耽误他走上讲台,站在教学的第一线亲自主讲一门校本课程;并不耽误他去课堂上听课,并与各科教师一同参与学科研讨;并不耽误他走进餐厅和学生们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并不耽误他走进宿舍帮孩子们扯扯滑落的被子;并不耽误他亲自阅读每一封学生来信,用心回复每一个孩子的问题;并不耽误他无数个夜晚坐在电脑前,审视一天的所作为……从这些镜头可以看出,满校长不但是一位有担当的领导,也是一位称职的教师,更是一位慈父,因此,学校因他而光大。这正是我所感慨之处。教育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诠释的。反思我从教20多年的点点滴滴,何尝不是如此呢?只因为我一直在守望,守望教育这片芳草地,守望教育这份宁静的心田,站在教育的田野上努力地播种、耕耘,因此有了很多的收获,收获了教育界领导的肯定与称赞,从而多次评为各项先进;收获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从而博得了学生无数次地看望;收获了家长放心,从而总听到他们千方百计把子女交给我……总之,因我一直坚持着守望,从而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如满校长希望的那样:“让我们的教育成为最亮丽的风景线,让我们的教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源泉。”

  《守望教育》没有多么高深的教育理论,却是每句话包含着作者对于教育的眷眷深情,这是来至教育实践的真情实感,是教育思想与智慧的凝结。目前新课程改革一轮接一轮地进行着,教育理念不断地推陈出新,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守望的是那永远不变的三尺讲台,是一拨又一拨渴望求知的学生。面对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的是坚持与执着——执着于自己的教育理想。我想,解放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认知水平,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用平常心守望这片教育的净土,从而冲破物质与精神的束缚,这应当是教育恒久的真理吧!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8

  看了刘先生写的深有感触。这本书刘先生为教育改革所写的一本随笔,记载着他对于教育和教育改革。

  他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教育需要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而且应是在承认整体现实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开的具体的、局部的研究,理论研究是进一步贯彻显示行动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单纯为了论证现实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确是的,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会走很多弯路,所以,我们要研究理论;但是,单纯为了研究理论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现实很好地结合,甚至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研究理论应该是以检验现实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书中还提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很多方面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甚至传言"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比如应试教育,是我们所痛心疾首的,早早的就在宣传应试教育应该被素质教育取代,并且早早地就开展了素质教育,可是,一旦接触到实际的学校,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是挥之不去。因为我们一方面虽然反对应试教育,但当我们自己的孩子面临升学考验的时候,我们又成了应试教育服服帖贴的"忠诚守护者"。教育,始终是和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息息相关的,因此,教育改革的最终出路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一线教师的身上。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成功的课改,都需要大多数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水平是直接关系到我们教育质量的高低的。一所优质的现代学校,应该是以极力学校人的创造性生活的基本保证,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就是师生创造性的教育生活,是学校人优质的学校生活。教师的学习既可以是个体的、自发的,同时也是集体的、有组织的、系统的学习。怎样把学校建设成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网状学习型组织,就成了当前我们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尺度。在课改中,一线教师如果只是作为被动接受者存在,用强制统一的要求来代替教师个体的参与理解和实践的话,那么,想要获得教师的深入理解和支持是很困难的。所以,面对课改,我们应该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时间与空间,上下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热情与理智相结合,批判与反思相并举,稳步推进相关体制与制度的改进。

  我常想,究竟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教育改革所期望的目的?我心以为然的目的至少应该包含这么一条,那就是,把教育的主动权越来越多地交还给教育的实践者本身,真正让他们成为教育生活的切实主体,充分地激发、解放每个教育实践者的教育潜能、创造性和教育的实践智慧。

  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认为道德法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全书共分五辑,第五辑是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先生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我们心中的教育。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06-07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11-05

守望教育教师读书笔记11-23

守望教育的教师读书笔记范文06-11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精选6篇)06-08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精选五篇)07-13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精选15篇)10-24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1000字07-15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