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作品看见的读书笔记

2021-09-02 读书笔记

  提起柴静,很多人会想到央视的名牌栏目《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但更多的人想到的是《新闻调查》。我记忆最深的是她在非典期间,不惧个人安危、成功报道“非典”,她本人也因《北京“非典”狙击战》等专题节目,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

  我认为,在《看见》这本书里着重记下的,不仅是那些新闻里的人,也是她这十年里的成长路程——从一个被别人批评后就会眼泪打转的小女孩,到一个挥洒自如的女强人,从一个钟情于围巾,外表似邻家女孩般清秀,到一个带着林妹妹面具的、柔和的声音中透露着坚持与不可退让的央视主持人,内心似一片深海,铁马冰河,波澜不惊,却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从一个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小会计到一个一线主持。她的目光总是执着的。说不清想要什么,只知道要前行。如同一个远足的人,抬头看看天,再低头赶路。每每面对镜头,神情淡定,声音柔和。她是矜持冷静的吧,似乎并不多话,亦不善身体表达。镜头里,她只用最清简,真实的新闻语言贴近事实。素妆出镜时,清简短发,喜系围巾,像个清秀的邻家女孩。时常在现场,她坐在草坪上采访,亦或面对面看着对方。柔和的声音里,每每透着坚持的,不可退让。

  也有人说她的采访是“表演式采访”,我却不认同。也许作为记者,存在就是为了还原真相,正所谓“记者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可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她有的也只是真情的流露。如若一个记者在面对大地震的惨面表情冷漠、如若一个记者面对非典时目光呆滞,那么,呈现给这个国家的,呈现给世人的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冷漠吧?世人会不会以为中国是个没有感情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个没有血肉的民族?

  我喜欢的是“我关注新闻中的人”,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而要想看见不为人知的故事,看见幕后的辛酸,看见事实看见真相,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看见》这本书一共有二十章,一章就是一个专题的采访。二十章,二十个故事。柴静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向我们讲述着她的经历,那些社会边缘的故事,记录的不仅仅是社会,更是她的成长历程。然而带给我们的是感动,也是沉重。这些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的标志性事件,也不是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面,他们只是那些留给了作者深刻印象的人。正如柴静所说“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读着柴静的书,对一些曾经并不甚了解的新闻热点,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印象最深刻的的是《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描述的是非典时期的故事。过去多年的非典时期,此时仿佛也浮现在眼前了。那时,我在上小学三年级。虽然每天清晨进校之前,都要被老师“观察”一番,但老实说,自己一直认为那件事距离自己很遥远。那一段段平凡的文字中间,虽没有过多的渲染感情的辞藻,却能轻易带我们进入那个大锅一样的北京,却让这段恐慌那么真切。开始读这章内容,我觉得柴静是在揭露社会的黑暗是在传播负能量,是在制作恐慌,但是后来,我想我是错了。她是记者,她的使命就是呈现事实,不为人知的事实。她必须要用事实说话,敢说话,这个国家才能进步。央视并没有强求柴静做这期非典节目,甚至连她自己也不能确定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还记得那个集中病患的天井,就是四周楼群间的一块空地,一个楼与楼之间的天井,加个盖,就成了个完全封闭的空间,成了输液室,发热的病人都集中到这里来输液。二十七张床几乎完全挨在一起,中间只有一只拳头的距离。没有消毒设备、没有通风、没有窗户,只有一个中央空调的排气口,把病菌传到各处。而那些病患大都是SARS的感染者。没有人关注,仿佛是被遗弃的另一个世界。没有设备记录,没有同事陪伴,就是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柴静独自一人进入病区,承受着被传染的风险,和病人面对面交流。我无法想象来到这个地方需要多大的勇气。那沉闷的、带着死亡的气氛似乎比病毒更能侵蚀人的身体。病房中凌乱的被褥和四脚朝天的椅子,意味着逃命般的撤退。但是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她很少感到恐惧:“有一些比这更强烈的感情控制了人。”——尽管,她活在每天早上测量体温以确保自己并非感染了非典这样的噩梦之中。

  还有一章《沉默在尖叫》,讲的是家庭暴力。这章中,我看见了李阳将自己的家庭暴力归咎于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义,看见了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习以为常,看见了当多年的隐忍与承受终于在那一刻海啸般爆发时,往往是施暴者结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监狱,施暴者有时候会后悔但这阻挡不了他们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善与恶,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倘若我们的法律能更加完善从而严格的制约家庭暴力,或者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会不会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会不会变的比恶多一点,至少我们不会助长恶的火焰,从而给善一个生长的环境。但柴静呈现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容忍与包容。就如小梅的话,即使她父亲经常殴打她母亲,她仍然相信父亲会温柔,只是没有被发现。就像李阳的妻子Kim对孩子说“可以恨爸爸错误的行为,不要恨爸爸这个人”。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还有情还有爱。 《看见》是在披露真相。柴静以一名新闻记者的良知和正义,将华南虎事件、学术造假事件、上海倒楼事件,剥丝去茧,从冰山一角还原一个个真相。就像在双城事件中,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会把有些东西看的比生命还重,但后来我渐渐理解了他们,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执着的东西。同性恋,这样尖锐的字眼,或许有的人觉得恶心,但当我们不再无知,当我们认识到性取向是由基因决定的,大多人会理解他们吧。我想我能理解。当文中的一个妻子,得知自己的丈夫是同性恋时,给了丈夫一个大大的拥抱时,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的眼圈湿润了。对于很多事件,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不会遇见,但这些确实真真的发生过,也许就在我们周围。许多事,许多人,我们不能理解,但我们没有权利去干涉它的存在。

  读《看见》,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样不断的肆意翻滚着、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