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木为柴山山出的下联

2022-03-11 对联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对联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对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此木为柴山山出的对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生烟夕夕多。

  这一联,拆字而成,堪称绝对,一向为人所乐道。大凡这种名联,总会附会到名人头上。关于这一联的出处,便有种种说法。一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御舟过处,见两岸群山绵延,树木葱翠,便想出一个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随行的纪晓岚才思敏捷,径以水乡人家暮色中的炊烟对之:“因火生烟夕夕多”。

  有人指出,汉字简化之前,“烟”字作“煙”,此联应是汉字简化之后才出现的,是今人的作品。然而,20世纪50年代汉字简化之前,许多简化字(所谓俗字)已经在民间流行。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只肯定前人已经习用的简化字,并不新创简化字。这因火而生的“烟”字也应是古已有之。所以,这一联未必不是古人之作。

  “此木为柴山山出”的另一下联是“白水作泉日日昌”。说是过去有个穷秀才,屡试不第,有人在他门上写了一句:“此木为柴山山出”,讽刺他这种人就像山里的木柴,到处都是!秀才见了,在后面回敬了一句:“白水作泉日日昌”,意思是说,我的才学像泉水一样不会枯竭,没准儿哪一天就时来运转了。

  尽管前人已经对出下联,“此木为柴山山出”仍然像是一个悬案,一个关于智力的挑战,总有好事者出来应战。其下联也就层出不穷,有的对得还很有趣。例如:

  “良女作娘喜喜囍”,良家女子做新娘,自是双喜盈门。

  “林夕成梦少女妙”,天下痴情男子,人同此心。

  “女家即嫁可可哥”,《诗经》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女儿到婆家,嫁一个可心的阿哥,天下怀春女儿,心同此愿。

  “寸土为寺手手拜”,寺虽小,善男信女却不少。“拜”为会意字,从两手,从下(丅)。隶书将“丅”并入右“手”而成为“拜”。

  “丑女为妞月月朋”,妞虽丑女,月月都有新交的`朋友。也许,“丑小丫”已渐出落成“白天娥”了。

  “江鸟为鸿隻隻雙”,据说鸿雁对爱情的追求十分热烈,形单影只(隻)的时候少,双(雙)栖双飞的时候多。

  “门口作问口口回”,一口发问,两口作答,此中民风古朴。

  “黑土当墨月月用”,两个“月”字成了连体婴,无理而妙!

  这种拆字之对,属于巧对,属于文字游戏,平仄是不能计较的,思想寓意也是不能强求的。不过,其上联“此木”为偏正结构,“此”为代词,这几个对句的开头二字全都对得不工。即使是资深的“白水作泉日日昌”一句,也对得不大工稳。“白水”对“此木”已属勉强;“昌”字会意,从日,从曰,并非上下两个“日”字,以“日”“曰”对“山”“山”,并没有对上。

  等而下之的还有:“吾言之语人人从”“化贝为货夕夕多”“山丘化岳木木林”。还有一些对得更为勉强,不大入流:“林木为森火火炎”“木公成松个个竹”“士心为志石石磊”“鱼羊俱鲜口口品”……

  值此,笔者沉溺其中,冥思苦想有日,竟也得出几个下联。且不揣浅陋,说与各位看官,凑一回趣:

  “那女名娜口口曰”,自从那洋妞“安娜”(Anna)来咱中国潇洒走过一回,鄙国女子取名为“娜”的就多起来了,张娜、李娜、王娜、赵娜……于今大为时髦,个个都这么叫。

  “君羊成群匕匕比”,你家的羊养多了,杀羊宰羊的匕首就纷至沓来,争相架到羊脖子上了。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如之奈何?“匕匕比”音韵不谐和,语义却不错,“比”字的本义是并排、并列。

  “尚黑成黨人人从”,在古汉语里,“黨”字上尚下黑,原本用于贬义,如“黨羽”“黨徒”“奸黨”“尚黑为黨”“狐朋狗党”“结黨营私”“黨同伐异”。结黨有私可营,从者也就不乏其人。尽管孔子说:“相助匿非曰黨。”“吾闻君子不黨。”“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黨。”

  谈谈对联知识

  有人说对联是诗中的诗,是国粹。这昭示了对联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对联的特征是上下联相对。所谓相对,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字数相同,二是内容相称,三是平仄相对。除平仄相对外,还要注意词性相对。即实词中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中的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连词对连词,助词对助词,叹词对叹词。

  无论短联长联,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这是创作楹联的“底线”。上下联合成一个整体,即为一副对联。

  一般的对联中,又分“正对”和“反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正对如“万里河山披锦绣,千秋功业耀光华”,反对如“有山皆见果,无树不摇钱”。

  对联中还有一种“流水对”(又叫“串对”)。这种对联上下联的内容或为连贯关系,或为假设关系,或为目的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再如“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吹面生”。

  什么是对联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文化瑰宝。对联要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此木为柴山山出的下联】相关文章:

千山万水出真知01-11

书山有路勤为径的作文02-01

山外有山作文(3篇)12-15

描写山的段落08-27

山的优美段落09-13

山的那边作文12-31

关于山的谚语10-09

描写山的谚语08-10

表示山的词语11-18

关于山的词语03-20

国泰民安的下联 南通州北通州通南北州的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