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5-27

  《达·芬奇密码》是美国作家丹·布朗的一部长篇小说,2003年3月18日由兰登书屋出版,并以750万本的成绩打破美国小说销售的记录。下面是相关的读后感,快来围观吧。

  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读后感【篇一】

  偶然看到这本书,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翻开一掠再也不能离开视线。尽管我知道在书店最黑暗的角落放着的是本边缘早已泛旧的思想集。但那一束灼目的熠熠光芒早已把折服。

  《达·芬奇笔记》让我看到世间还有如此强大的人,如此神秘的人,如此有智慧的人有如此不科学的人的存在,他对待事物的态度,他的创新精神,他的钻研与博学让现今的人叹为观止。

  甚至有科学家质疑他是穿越者或者外星人。

  著名的科学史学家:丹皮尔说“如果他当初发表了他的著作的话,科学一定会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

  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一篇读书笔记完全不能表现出这位伟人中的伟人的伟大,如果看完这篇读书笔记,你还是没有想了解他的想法,那只能证明我写的太肤浅,所以,请你一定去看看他的纪录片,你会看见一个让世界惊叹的人。给4星的原因完全是笔记比较杂乱,不是系统性的,对很多事物及原理都是一句话描述,有些晦涩难懂。书里的很多的内容都需要我不断的探索学习,它将长存于我的书架,成为我最爱的书籍之一。

  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读后感【篇二】

  哈佛大学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到巴黎公干期间突然接到通知卢浮宫馆长索尼埃遭人谋杀。在博物馆内,索尼埃赤裸的尸体是以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名画维特鲁威人的姿态在卢浮宫被发现的,索尼埃死前在身边写下一段隐秘的信息,并且用自己的血在肚子上画下五芒星的符号,尸体旁边留下了一个令人困惑的密码。

  罗伯特教授和馆长孙女索菲在一起追寻凶手的过程中,惊讶地发现在达芬奇的作品中藏有一连串令人震惊的线索。这些线索人人可见,却被画家巧妙地伪装,加以隐藏。兰顿教授发现这一连串的线索原来有着令人震惊的关联:已故的馆长是锡安会的成员。锡安会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秘密组织,其中成员包括牛顿、波提切利、雨果和达芬奇等人。

  至此兰顿才发现自己正在追踪一个石破天惊的历史大秘密,一个已经埋藏了几个世纪、既富启发性又危险的秘密。在这场遍及巴黎、伦敦和苏格兰的追逐中,兰顿和苏菲发现自己正在跟一个从来不肯露面的幕后主脑者斗智斗勇,这个人似乎总是知道他们下一步要做什么。而教授对这位主脑的信息却一无所知。除非他们可以解开这个错纵复杂的谜团,否则一个埋藏了二千年的秘密、一个爆炸性宗教秘密也将永远消失,宗教圣杯的秘密也会石沉大海,在无人知晓。而他俩的性命亦会危在旦夕。

  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读后感【篇三】

  《达芬奇密码》是我读的第一本侦探类小说,也是在大学里一位同学的强烈推荐下,我去读了这本书。《达芬奇密码》不仅给人悬疑跌宕的内容,还包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和宗教文化,读完小说,让人回味无穷且让我从生活的现实情景穿越到欧洲宗教起源发展的那段时间。

  书中的故事情节紧张有序,让我随着主人公的逃亡之夜跌宕起伏着。故事的画面性让我仿佛就置身于巴黎。更让我欣喜却又懊恼的是里面文化的冲突,作者对达芬奇等人的理解让我很想得到相关知识的延伸,可惜不是在那个环境中长大的;对于宗教我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只凭着我对宗教那么一点点肤浅的了解实在不能够解读如此庞大的内容;不仅如此,这本书还直接颠覆了我以往对天主教,基督教的认识,那时总觉得宗教只是单纯的一种信仰,而基督教就是信耶稣,会经常去教堂祈祷,饭前会祷告感谢上帝,是带给人和平安详生活和美好愿望的宗教理想,但是在《达芬奇密码》中,我看到的是对宗教信仰而引发的到底谁是神谁是人的争论,以及用信仰来获取权利的暴行,和对于信仰的偏执。

  书中不乏对梵蒂冈为了防止异教徒权利过大而展开大屠杀的揭露和因对于信仰的不同而因此残害了当时无数女性的批判。在探知剧情的同时,又对历史西方宗教有了新的认识和启发。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