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海龟》有感

发布时间:2017-05-09

  读后感是读完之后的感受,可以记录下来的一种文字。yuwenm小编整理了读《海龟》有感,欢迎欣赏与借鉴。

  读《海龟》有感【篇一】

  小说明线写D给女儿讲海龟的故事,暗线写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这样双线安排很好。明暗线交替进行,虚实结合使小说内容更丰富,不单调;D和海龟又有共同的地方,交替进行叙述描写,能互相映衬,更好地塑造与海龟有一样特点的D的形象,能含蓄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主题。小说通过塑造与海龟有一样特点的D的形象,反映出当代.社会竞争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D不把海龟真实的结果告诉女儿,是他不想让不公平的现实伤害女儿心中美好的情感。

  这是听高三一堂语文课所了解到的。站在自己的课堂上,突发奇想,这篇文章不仅内容有意义,写作结构也很独特,看似并行的两条线索,结尾会合了,给人一种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课上正好让学生构思《那是最美的风景》,觉得本文可以模仿,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就像《拔掉那颗蛀牙》首句独自成段的写法,如今学生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

  读《海龟》有感【篇二】

  今天读了张抗抗的《海龟》,沉寂许久的心灵泛起了些许波澜,迟钝已久的大脑也不由自主地思考着。人生,尽管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却总挥不掉一缕如影随形的悲哀与无奈;社会,尽管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却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人漠视其背后那高昂的代价和残酷的现实……

  文章开头就交待主人公D为了方便工作,只有周末才回家一次。或许是为人母之故,我立刻品到了一丝可能连主人公都尚未察觉的愧疚。当他给女儿讲大海龟为了那根挂在头顶几步远的却永远不可能吃到的香蕉,为人役使,拼命前爬的故事时,我嗅到了一丝悲哀的味道。果不其然,D作为中青年骨干,接受了领导交给的常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他搬到研究所吃住,黑夜白天都泡在资料室,不顾妻女,不问家事半年之久。任务完成后,却被告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年限不够不能晋升。他心心念念的“职称”,“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长几十块钱工资”,全成了泡影。

  读罢文章,感慨万千,脑子里总是不断交替闪现几幅画面。海龟盯着香蕉拼命往前爬;主人坐在龟背上吆三喝四、怡然自得甚至心中窃喜。D心力交瘁,顶着两只熊猫眼不眠不休,要么查阅资料,要么奋笔疾书。三岁女儿哭闹着找爸爸,妈妈含着眼泪喃喃安慰:快了,快了,等爸爸评上副研究员,就好了……

  在画面的交替闪现中,我心中所有的不平,所有的气愤,所有的心酸与无奈都渐渐融合,化成了一股如墨般浓稠的悲凉。这浓黑的悲凉重重地撞击着我敏感的心灵,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慢慢爬遍了全身,凉透了我的五脏六腑。我悲哀的发现:我们都是那只可怜的海龟!

  多少次,一根根金黄诱人的“香蕉”挂在我们眼前;多少次,我们乐滋滋地憧憬着看似美好的未来;多少次,我们放弃诸多美好拼命苦干;多少次,我们疲惫不堪却被告知未能如愿,如主人公D一般感到浑身骨骼疏松……

  抛开这些不甘,收拾起这些心疼,压抑下这种悲凉,我不禁好奇:当主人公两眼无神,呆呆地望着天花板感到骨骼疏松时,他究竟在想什么。是对妻女的愧疚,是对领导的失望愤恨,还是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亦或,他什么都没想,脑中一片空白。那他今后会怎么做呢?消沉苦闷、一蹶不振,由事业型转为家庭型,还是继续埋头苦干呢?

  这时,我突然想到鲁迅先生振聋发聩的声音:“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我想,或许此刻我们的处境也不过两种吧:想做海龟而不得的时候,暂时做稳了海龟的时候。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海龟一次次上当受骗后仍然甘当坐骑,为人驱使!

  在残酷的竞争中,谁能够真正无欲无求,真的因为一次无果的付出,便放弃做“海龟”的权利,放弃今后所有的努力与所有的希望呢?所幸,对于教师来说,我们还有学生,还拥有欣慰与感动。如此看来,对凡夫俗子而言,眼前挂根“香蕉”总是好的!我们可以默念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时地抬头看看晃动的香蕉,悲壮地前行!也或许,就因为一只只海龟,就因为我们一次次悲壮的前行,社会便进步了,发展了,尽管是伴着血泪!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