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4-18

  拆墙很重要,建墙更重要。yuwenmi小编整理了《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欢迎欣赏与借鉴。

  最新《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一】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完第一张安全感之后,很有共鸣; 提笔写评论的时候,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题目,猛然让我想起了我喜欢的一首歌,迪士尼动画《花木兰》的主题曲《Reflection》(倒影),身边的人事物都好像是镜子一样, 你可以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你面对倒影时,固有的心智模式, 思维的小鬼也许就在制造各种让你感觉不安全,甚至恐惧的戏码。然而当你面对这些戏码,改变心智模式来面对这些所谓的恐惧,穿越所谓的恐惧,找到真实的自己,安然与自己相处时,内心则会充满宁静与爱。

  我也曾经是安全感的奴隶,是头脑中思维小鬼的俘虏。在我遭遇亲人车祸去世的变故,以及随后失去我的爱情之后一段时间,我变成了安全感的奴隶。我害怕失去所爱的人,害怕生活失去了可以围绕的焦点,拼命地付出想获得爱,害怕失去爱我的人,患得患失,思维小鬼不停的编制着各种故事来欺骗自己的心,编制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拖延自己的行动, 优柔寡断的难以决策, 或者是决定了的事情又思前想后, 不断的增加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 以至于后来的不敢放弃,只是为了来获得那点所谓的可怜的安全感。

  面对职业发展与情感的双重迷茫,我开始重新认知自己,寻找自己,也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与自己独处, 真的是“人在最痛苦的时候, 在你身边的只有你自己。”在这段儿时间我寻求心理学, 寻求宗教,寻求身心灵成长,寻求培训学习, 寻求很多很多,也遇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佛教说你创造了自己的实相,心灵成长则说个人全责,当你为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开始负责任,大脑不被固有的思维模式的小鬼欺骗的时候, 你开始成长了; 我逐步去突破自己的安全感,去发现恐惧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逐步的突破固有的心智模式, 更好的认识自己, 爱自己,寻找那个充满安全感,充满爱和内心宁静的自己。

  《撤掉思维里墙》 也就是改变你的心智模式,对自己负责,无视各种小鬼的声音, 或者把各种小鬼的声音发泄出来, 存起来, 就像古典老师书中所讲做一个恐惧保险箱。书中还有很多话,是我比以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要爱自己, 因为所有的爱都是从你身上表达出来的。”

  “真正的爱,是给对方自由, 也给自己自由。”

  “爱有两种, 一种是死死抓住, 你紧张他也紧张;一种是轻松托住, 你舒服他也舒服。”

  “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东西, 你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给自己, 如果不能, 这样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只要你内心坚定, 只要你先相信: 这个世界没有谁都能活下去, 而且活得很好, 你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安全感是给出来的, 不是拿回来的。”

  “奥普拉说,如果你受了伤, 你要帮助他人减轻伤痛。如果你的生活一团糟, 让你自己去帮助其他处在困境中的人摆脱困境。”

  就像“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和尚遇到钻石》也讲, 你想得到一种东西, 你先把你有的散播出去你才能收获, 你想得到爱, 你要先去爱, 先去给予,才能获得。 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去做,才能突破思维制造的恐惧戏码,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

  现在的我还远未达到那种安住现在,活在当下,怡然自得的状态;但却更加了解如何去应对恐惧,如何更好的去爱,更好更有热情的去投入生活,拥抱生活,让自己过有目标有积极意义的生活, 这是我成长路上的一大进度,得益于心智模式的改变。

  最新《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二】

  最近励志类的书看的很多,其实我在读这类书籍时,从来没有奢望过能达到象各类励志书的广告词上所宣称的那种“一本书改变你的一生”的效果,坦率地说,我并不相信人的一生真的会因为一本书而做出多大的改变,至少我不会。但这并不代表励志类书籍就没有它们存在的价值,对我来说,读这类书籍时更多的启发在于通过书中的提示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用一种更有实际意义的方式去思考。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比如缺乏安全感、缺乏勇气、缺乏热情、患得患失、渴望成功,却又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这些固定的思维方式,在我们脑海中处于相当强势的地位,它们驾驭我们,操纵我们,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剥夺我们的热情和希望,让我们在碌碌无为的平庸状态中变得心安理得,在浑浑噩噩的麻木生活中变得浑然不觉……

  这可怕的固有思维模式,就象建在我们头脑中的一堵墙,严严实实地挡在了我们寻找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路上。你甚至会认为,我这样的人或许就应该这样活,因为这就是我的性格,我的命运。我相信,抱持这种宿命论观点的绝对不只我一个人。

  然而,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意想不到的转变,书中提出的有些观点,甚至完全改变了我对幸福的理解,并为我开启了一条崭新的思路。比如“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没有爱你也能一个人好好地活下去”,“缺乏兴趣只是因为无法承担失败的后果”,“尝试总是冒险的,但不尝试却是最大的冒险”,“不要在父母的剧本里上演自己的悲剧”……最最有意思的,应该是关于“受害者天堂”那部分的描写,作者古典用嘲讽挪谕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那些消极对待失败及变化,总以“受害者”自居并将责任推卸至他人身上的人们内心扭曲自怜的心态,他试图以一种极具理解力的文字进入“受害者天堂”,感受那些所谓受害者的心理变化趋势,那是一个习惯分享和发泄的地方,然而,也是梦想开始破灭,自我心理盲目膨胀的地方。在古典辛辣的描述中,我们惊觉习惯、麻木以及无所作为的可恨和可怕,并且在鲜明的对比中,坚决地走出这个虚幻的天堂,勇敢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从这本书中,我们知道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学会如何面对不公平,比如何评价不公平更为重要;我们知道了对父母的逆来顺受,其实只不过是对自己和家庭的一场漫长得没有终点的伤害,只有我们真正找寻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才能带给父母真正的幸福;我们知道自己的身体里不仅存在一个“自我系统”,还有一个潜在的“社会系统”,在左右自己对幸福的满足程度以及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程度;我们知道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不一定是最为昂贵的东西,而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作者谈到自己的职业是职业规划培训,这对我来说还很新鲜,但也颇有意义。曾听很多同事说过毕业时选择我们公司的最大原因是觉得公司名称很好听,感觉很神圣,很有技术含量,这听起来象个笑话,但却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更算得上是青年学生选择职业时的一种悲哀。试问,有多少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真正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又有多少人喜欢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们能在大学毕业前对自己进行一次职业规划,那么我们现在的人生是否会有所不同?我相信,答案会是肯定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思路很大胆,内容很震撼,读后受益匪浅。它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事业的成功,还包括如何寻求内心真正的平静和幸福。在成功的道路上,你需要的或许是勇气,胆识,取舍,努力。而在幸福的道路上,你需要的却是满足,珍惜,智慧,慈爱。

  这本书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排版方式,在阅读时使得书的内容更为生动。另外,非常惊喜的是书中提到幸福时引用了我很喜欢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父亲陪着儿子在厕所中度过的那个晚上,父亲对儿子说的话:如果你有一个梦想,那就去捍卫它;如果你有一个目标,那就去争取它。因为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而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