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声的《场景革命》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9-27

  下面语文迷网为大家整理提供了场景革命的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1:《场景革命》读后感

  初读场景革命这本书,会对书中某些场景有所共鸣,如加入Uber的兼职司机,收拾好一天的疲惫,下班时打开Uber,载几个附近的乘客再回家,可能因为赚钱,也不全是为了钱,可能是一种排压,可以和不同人聊天,获得不一样的收货;又如爆米花定价逻辑--两只手同时进入一大桶爆米花中,这种微妙的刺激难以言喻,伴随碳酸饮料的可乐一笑中,无论是爱情片,或我见犹怜,还是恐怖片血脉贲张,距离都会被迅速拉近。以上场景是影响我最深的,但并不是全部。

  初读这本书,有很多疑惑,好像这么书不知道写什么,只收获一些能产生共鸣的场景。为了解惑又带着问题从新看了本书,发现本书脉络还是很清晰的,如我们想为某个产品打造一个场景,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其实本书提供了理论基础,那我们就会知道支撑场景有四要素:体验美学,空间链接,社群,数据。如若让我自己定义场景,应该只是一个画面,或多或少只有四要素其一或其二,但看过本书后,如有机会做产品的话,就会让我的产品场景尽量体现以上四要素。那拥有以上要素的场景又是怎么办到呢,本书也专门提供构建场景的方法论:产品即场景,分享即获取,跨界即连接,流行即流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拥有以上方法的碎片的,但并没有上升的理论层面,如分享即获取,和我们传统文化先予后取是吻合,如你分享了你的观点,他人认可了你,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你的观点的消费者,如果你的受众很多,如吴晓波老师频道一样,那他的价值将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个人想对这本书的书命谈点个人的看法,本书名叫场景革命,革命在汉语字典的意义是: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套上以上定义我不知道是否确切,但从本书的脉络和所表达的意思看看本书更像是教我们如何做营销,有点像策划方案,貌似如何推销自己的产品,或者是如何让某个商业应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更好的让顾客买单,似乎取名为场景(产品)营销新思路、互联网营销新理念(思维)更适合,当然这也是本人的一点突发的感想,对作者无任何敌意。

  篇2:《场景革命》读后感

  什么是场景?本来是一个影视用语,指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为,或者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是通过人物行动来表现剧情的一个特定过程。

  吴声说他对场景的兴趣开始于一个命题,下一代电商的可能性!人,货,场原来是用户,产品和平台,现在的人,货,场意味着社群,极致单品和新场景的连接!

  人们喜欢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处的场景,以及自己浸润的情感!因此,打动人心的场景成了商业的胜负手!

  什么是互联网定义的场景?

  1、场景是最真实的以人为中心的体验细节!依赖于人,没有人的意识和动作就没有场景,如上班堵车时打开的喜玛拉雅电台。

  2、场景是一种连接方式,通过微信连接人与商品或与活动优惠。

  3、场景是价值交换和新生活方式的表现形态,如打赏。

  4、场景构成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接方式。如佩戴运动手环,早上7点到公园跑步,就是一个闭环动线,打造了真实的跑步运动场景。

  新场景精神与场景化思维就是能够与场景参与者沟通诠释出新的价值与情感!拥有场景就拥有消费者时间,就会轻松占领消费者心智。

  人们需要这样的场景与氛围来满足自己的情感诉求,人们需要更多的场景来满足自己的不同需求,哪怕是不能实现的空中楼阁似的需求。

  公司要持续经营好爆款产品,需要在三个层面上做好承接工作:

  1是数据层面,

  2是品牌势能层面,

  3是用户体验层面。

  塑造场景化必须同时具备4个核心要素:

  一、体验,“体验“作为商业逻辑的首要原则,将大范围,多维度重塑和改造场景。

  从三方面来塑造用户的卓越体验:

  a) 塑造体验的层次感,体验的层次感决定了场景的真实性,

  b) 体验要有细节,细节要足够真实,才能吸引用户加入,

  c) 提供基于长期消费伴随的拥护者养成类体验,并把控制权交给用户。

  体验美学重塑新的商业价值逻辑,让用户给品牌(产品或社群)作贡献,比让利给用户更重要,更有价值。

  产品创新是指新的品类或者跨界的混搭

  2链接,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终端所形成的动态链接重构,让场景能够形成一种多元的碎片化。

  团购场景,打车场景的背后隐含了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和消费形态的升级,这种变化更多的时候带着极强的赢家通吃效应和链接的乘法效应。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完成空间链接:

  1、让场景演进为生活方式,譬如跑步,不断细分慢跑、夜跑、半马、全马的过程就会连接出新的产品机会和产业价值。

  2、场景标签化,把场景塑造成亚文化载体,譬如酒吧,综合德州扑克、杀人游戏、桌游、公司小型聚会、专题发布、微路演,就会形成主题定价模式。

  3、基于用户为中心的全渠道化,让线上模拟线下,让线下对标线上,让移动端改造PC端,让京东拍拍小店替代淘宝小铺,用垂直整合的方式让全渠道变成场景乘法。

  4、多屏联动也是空间链接指数级增长的具体表征。从PC端,到手机屏,IPAD,再到智能电视、车载显示屏,每增加一个信息承载与互动体验的分屏,就意味着多一个乘法指数。

  3社群,社群感、亚文化形成内容能力的可复制,造成大规模传播和用户卷入感。

  认识社群的本质:同义反复的生态。

  我们要思考,到底是流量需要我,还是我需要流量!如果场景自身不能具备一种亚文化的力量、亚群落的表征和社群感,它将不具备拥有大规模用户和商业应用的可能。

  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精神:

  1) “想要”而不是“需要”,

  2) 追求即视感,所见即所购,

  3) 态度比功能重要,

  4) 追求价值敏感性而非价格敏感性,

  5) 自我表达与小众认同超过大众评价,

  6) 社交网络评价大于现实沟通评价。

  今天判断一个企业能否进行产品迭代,能否快速形成一种消费主张,很多时候是看它对场景本身的定义能力和对亚文化社群的影响能力,我们称之为场景力。在不同的场景里,用户的痛点和痒点的维度是不同的。

  技术很难体现识别性,如果产品人格化,将它变成连接的标签,抑或变成一种小众生活的态度,也就是当我们有足够的内容价值,产品就会有人格魅力,甚至有温度感和参与感。我们就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我们以更高的性价比,来定义我们和拥护者之间的关系。

  4数据,大数据成为量化驱动场景商业模式的底层引擎和枢纽元素,让场景精确匹配用户需求

  未来的商业模式是所有的产品从一开始就是在迭代,从一开始就是未完成。产品是什么?是场景,场景的解决方案。渠道是什么?是人,是人与人的互动性,场景触发的一种新连接,应用轨迹形成的连环场景,人是渠道的核心。研发是什么?研发意味着用户的大规模参与,研发本身意味着各种利益相关者共同的合谋和基于场景最真实的一种还原。营销是什么?营销是基于热点的迅速转化,是基于互联网的内容产品,只有内容,才能在互联网场景引爆流行。品牌是什么?其实已经没有品牌,没有商标了,所谓的差异化和识别性,在人群中气味一闻便知。是不是我的菜,是不是同行,是不是同道者。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