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致教师》有感

发布时间:2017-09-13

  让教师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给教师带来职业的尊严与幸福感,点燃教师的激情,成为教育的追梦人,是朱永新先生《致教师》这本书的初衷。下面语文迷小编整理提供了书本的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致教师》有感一: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读《致教师》有感二:

  假期闲来无事,读起了学校骨干教师推荐的《致教师》一书。刚看了几篇之后,我就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真真的让我感到收获颇多。

  谈到教师,人们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会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很多时候,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评价都是过于神圣化。 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更具人性。《致教师》以书信体方式呈现。每一封信,就是一次问题的探讨,每一个问题像是一个火种,照亮那些教师生命的昏暗。

  与其说那是某一个教师的问题,不如说是某一类教师的问题,甚至是所有教师的问题。我特别注意到《致教师》里那些提问者。他们中有的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有的是遭遇职业倦怠的老教师;有的奔波于城市,有的坚守于乡村;有的教语文,有的教数学,每一个提问者,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命叙事。

  因为他们的存在,《致教师》中的“教师”不再是空泛的职业人群,而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有的问价值,关于信念、关于理想、关于幸福;有的探讨幸福,关于读书、关于研究,关于备课、关于班级建设;有的问道人生,关于职业境界,关于生活情趣,关于处事为人;有的讨论教育生活,关于仪式与细节,关于读书与写作。

  在老师们的问题中,我看到了我的疑惑,然而在朱老师的回信中我又得到了解答,在得到解答后我又反思。比如说,为什么之前论文写的总觉得有哪点不好,但看来看去也没有看出问题。读了致教师后,我才知道问题出现在文献检索中的分析问题。因为对孩子们特点没有完全摸透,对课本教材的没有吃透,所以写的论文空荡。

  朱老师在文中给青年教师的建议是:1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问题

  2从学科建设需要提出问题

  3从教育实践中提出问题

  4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问题

  5从不同学科的交接点提出问题。对于青年教师有效而便捷的途径就是在教育实践中提出问题,并且在课题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加以评价。这样论文就会显得真实、丰富、有血有肉。

  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一个教师撒下的优良种子,终将会在岁月深处萌芽。或许,这就是今天对于明天、现实对于未来的坚忍而美好的“求证”。

  读《致教师》有感三:

  作为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先生的追随者却很少叫他的“官衔”,而是都不约而同地叫他“朱老师”。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同时还是多所大学的教授和博导,更主要的原因是他总是给周围的人以师长般的关怀和影响——不仅仅是我这些曾师从于他的学生,还包括许多素不相识的一线教师。我曾经把他称作“中国第一教育义工”,因为他几乎把他的周末和节假日都无偿(的确是“无偿”)奉献给了中国的“新教育实验”,引领了许多普通老师的成长。除此之外,他还利用无数个清晨或飞机上的时间,通过书信方式为许多远方的老师解惑。所以,他是千千万万追随者心目中名副其实的“朱老师”。

  这本《致教师》,便是他作为“朱老师”的又一个注释。

  这本书是朱老师就一线普通老师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所做出的他的解答:“如何学会思考?”“如何进行专业阅读?”“如何应对自己不如学生的困境?”“如何写论文?”“如何对待问题学生?”“如何让领导认可自己的探索?”“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同时成为好老师和好妈妈?”“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学会交往才会受人欢迎?”……所有的问题都来自校园鲜活的气息,来自教室纷繁的生活,来自讲台流淌的瞬间,来自教师成长的心灵。

  朱老师是怎么回答这些问题的呢?他没有摆出教授博导的架子,用高端莫测的理论和晦涩艰深的术语谈这个“原则”那个“性”,而是亲切平易的态度,用朴素却不乏生形象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教育的真谛。朱老师特别善于讲故事,比如在讲“教师的幸福在哪里”时,朱老师讲了一个大师口中的神的故事;又比如在讲“如何保持教育热情”时,他讲了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故事;再比如在讲“如何寻找生命的原型”时,他讲了著名物理学家范德瓦尔斯的故事……结尾朱老师的落款总是“你的朋友 朱永新”,读着读着你就不知不觉真的把朱老师朋友了。这就叫“接地气”。

  当然,朱老师毕竟他本人就是一位真正的教育专家,他的文化功底和教育素养决定了他讲故事不仅仅是浅薄的“举例”,他所讲的故事都指向老师们一个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对每一个难题,朱老师都有着具体而不空洞的富有操作性的建议。比如,回答“如何做论文”时,朱老师讲了如何进行文献检索,详细介绍了传统文献的分类和文献检索的三个阶段和要注意的问题,还特别耐心地讲了如何确定教育研究的课题:“对青年教师来说,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是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问题。”并谈了一线老师进行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最后,朱老师说:“作为一线教师,还可以从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开始,如记录自己的课堂,对课堂实录进行分析;记录学生的个案,对个案进行诊断分析和改进的探索等等。研究的关键是善于积累,积累的材料多了就能够发现规律。”这么详尽而切实可行的建议,让读者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朱老师的语言也值得称道。他往往在娓娓道来之中显示出他思考的深度与思想的魅力,而这种“深度”与“魅力”有是通过富有哲理与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的:“真正的信仰是最为恒久炽热的希望,能在厄运中鼓舞起勇气,激荡起乐观。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的明亮那方。”(《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一般来说,同一个职业的八小时内的生活都相差无几,八小时以外的业余生活才预言着未来。真正的人生,往往是业余时间所决定的。(《业余预言未来》)”“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应该是我们教育的使命。”((为每个生命颁奖))“一位老师抓住了每一天的生活,关注了每一个教室里的每一个日子,让每一天都值得孩子记住,他就能创造教育的传奇,就能够拥有真正的幸福。所以,珍惜每一个平凡的日子,用心过好每一天,是教师幸福感形成的重要途径。”(《教室就是幸福源泉》)……这样隽永的句子在书中比比皆是。

  《致教师》的前言是朱老师的一首题为《我是教师》的诗。诗中写道:“我是教师,这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个志业;我是教师,这是一份职责,更是一种使命……”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职业”、“志业”,还是“职责”、“使命”,体现在朱老师的身上无非就是孔子说的四个字:“诲人不倦”。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