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飘》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7-08

  《飘》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下面是语文迷网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飘的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飘》读后感一

  喜欢斯佳丽的勇敢坚强,喜欢瑞特的机智果断,喜欢玫兰妮的外柔内刚。

  对于斯佳丽这个人物,我的感觉是矛盾的,是讨厌却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寻着自己梦中的王子——阿希礼。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特点认为阿希礼有,她只是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让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

  对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生命有几个灵魂,一个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温柔的典型贵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亲为了救人而被传染伤寒,去世了。另一个,是她十几年来最爱的人——阿希礼。她能在逆境中站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礼。她对阿希礼是异常执着的。还有一个,就是玫兰妮。在一起奋斗的十几年里,玫兰妮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觉得斯佳丽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

  斯佳丽爱的是阿希礼,可是,阿希礼却不要她。就像瑞特说的,阿希礼是个君子,只是生在了一个和他格格不入的时代。他还是用旧世界的游戏规则生活,只会撞得一鼻子灰。斯佳丽不了解阿希礼,所以她爱他,想尽一切办法得到他,而当她认清他时,她再也不爱他了。

  斯佳丽是个矛盾体,可又有谁不是矛盾体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当她面对困难时,她选择迎接,当她面对责任时,她选择担负,可当她面对爱的抉择是,起初,他选择蒙蔽自己,当她终于认清,要面对时,却已为时已晚。而她,在无能为力时,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她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我最欣赏的,便是她的这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永远充满了希望,充满斗志,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绝望。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所以,每当我遇到困难、心情不佳时,我便会告诉自己:“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书中另一个使我十分佩服的女性,便是玫兰妮。她是个外柔内刚的女性,她几乎拥有了女性所能拥有的一切美德。正如瑞特说的,她是他所见过的少数贵夫人中的一个。她是坚强的,她是爱国的,她用她的心爱身边所有的人。当她丈夫打仗时,她在后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当北佬打进城而她又快要临盆时,她依然镇定,当她身体虚弱而没人下地干活快要没饭吃时,她和斯佳丽一样,放下过去所受的教育和优越感,拖着虚弱的身体下地干活,当她看到斯佳丽杀了一个北佬时,她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帮着掩埋尸体,搜查钱财,擦拭血迹,当战争终于结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来到她门前要求照顾而她们自己也没有过多粮食时,她还是尽她所能地帮助他们,因为她希望在远方也有一个好心的北佬女人给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饭吃。

  如此一位坚强的女性,却又是如此的温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执着地相信斯佳丽和阿希礼,即使有人亲眼看见他们搂在一起,也执着地相信他们,保护斯佳丽。她明知自己的身体无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却执着地要再为阿希礼生个孩子,最终离开了她爱了一辈子的亲人们。

  真的是太伟大了,看着玫兰妮,使我想到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女性,她们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劳任怨,相夫教子,然后默默无名地老去、死去。

  整部书中,我最为喜欢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执着,他能那么深地爱着斯佳丽十几年不变。他想保护斯佳丽,宠爱斯佳丽,照料斯佳丽,让她事事称心,而斯佳丽却拒绝了。他说过,再永恒的爱也会有磨光的时候,而他的爱,是被斯佳丽,被阿希礼,被斯佳丽愚蠢的固执磨光的。他的心,死了。当他女儿离开他时,他的心,再也回不来了。他说过,他从来没有那个耐心把剪碎的裤子缝好,再告诉自己这就和新的一样,自欺欺人罢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缝,再也不是原来那条了。

  瑞特是个复杂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却仍和旧时代格格不入,他有锐利的眼睛,可以在乱世找到自己的处身之道,他对国家有热情,即使他明知必败无疑,却仍在最后关头入了军。他爱斯佳丽,但他更了解斯佳丽,所以他从不说,只是通过行动表达,而斯佳丽却从来不想去了解他。最后,他绝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没有勇气再去尝试,他累了。

  《飘》绝对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书,文字优美,情节跌荡起伏、扣人心弦,虽然其中由于作者的主观因素,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的评价并不客观和全面,但以文学角度来说,这绝对是一部绝世佳作,值得一看。

  《飘》读后感二

  好吧,由于同桌多次强调这就是一篇言情小说,所以抛开小说沉重的社会性,只看人物。换个角度,看到人心。

  古人总结得好,贪,嗔,痴。因贪而痴,因痴成嗔,而最终人心易冷,无怪他人,这或许是思嘉一生的写照。

  思嘉爱艾希礼,却又爱的不是艾希礼。用原著的一句话来说,便是“就如同她喜欢一件衣服,当她看到艾希礼时,就给他穿上这件衣服,然后爱上了他,自始至终,思嘉爱的是她幻想中那个英俊潇洒、温文尔雅、博学多才的艾希礼,而非现实中软弱自私的艾希礼,但她又是一个执着坚韧的人,即使艾希礼已经娶了媚兰,即使她已经嫁了三次,有了爱她的瑞德,有了三个孩子,她依旧存着幻想,希望可以与艾希礼在一起。像一个小孩,执着地想要得到星星,可是得到了,又能干什么呢?当媚兰死去,她有机会得到艾希礼时,她又醒悟了,瑞德才是最爱她的人,她爱的也是瑞德,只不过总是自欺欺人的把瑞德的好加在想象中的艾希礼身上继续迷恋。回去向瑞德表白,却被拒绝。太晚了。

  世上总有些人,把别人的付出看做理所应当,有甚者不仅如此,反倒要回过头来怨你付出得不够,对于前者,有时候距离太近而导致熟视无睹或许并不是错,而将自己举上道德高台,俯视他人的付出,付之鄙夷,横加指责,却不看自己立场何在者,便是错得不自知了。

  思嘉爱得执着,几近疯狂。隐隐约约想起骨箫阿姨。人如其名,骨箫范凄凉,犯凄凉。同样爱得疯狂,而骨箫的个性更加尖锐,看到爱人移情(或娶了别人)骨箫做的是让人剥了恋人的脸皮换上猪皮,让他一生只能藏身荒林,以此报复。而思嘉的报复,却是嫁给艾希礼妻子的哥哥。(汗……该书情节略狗血,实话说,抛开美国内战,奴隶制,种族歧视这些沉重话题,就情节而言,有不少情节看起来像现代网络狗血言情)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轨迹。情感一样,表达方式却千差万别,这或许又是人心千种的原因吧……因贪恋爱慕而自己成痴,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他人,把这种心态的对象看做其他,比如信仰,比如梦想,不也如此?执着的正面可以是坚韧不拔、坚持到底,也可以是执迷不悟、死不悔改。看清,知易行难,就算旁观者清,你听得进去吗?就算听进去,你能够说服自己,改过来吗?大约不会,人大多数时候都觉得自己是对的,质疑自己永远比质疑他人困难,所以再错下去,义无反顾,只觉自己正在朝终点前进。所以说善恶只在人心,对错的规则,是由大多数人的是非观形成。究竟有没有永恒的对错,谁知道呢?

  《飘》读后感三

  “我明天再想这事好了,到塔拉去想。那时我就承受得了了。明天,我要想个办法重新得到他。毕竟,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这就是郝思嘉在碰到困难时屡试不爽的法宝。

  郝思嘉,一个毫不虚伪、充分表现“自我”、敢爱敢恨而又有责任心的传奇女子,从当时愚昧而又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跳脱出来,用她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从一个有着豆蔻年华的少女在战火和人生磨难中逐渐成长成为塔拉的支柱,支撑着几十口人的生活。

  “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正是郝思嘉的这句人生座右铭,支撑她一直走下去。“我——我能顺利通过?”郝思嘉恐惧地坐在马车上,鞭打着那匹瘦弱到随时会倒下的小马,朝着未知的前方前进,和一个濒临死亡的女人、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一个愚蠢透顶的黑人小女孩以及一个惊恐害怕的孩子在一起,她只能靠自己了。让她带着他们去穿越长达数里长的战场、穿过落伍的散兵、北方佬、熊熊烈焰,以及只有上帝才知道的什么东西。恐惧也不能打乱她的思维,她有条不紊地安排着一切。谁说女人天生是弱者?在这一刻,她表现出来的镇定以及睿智丝毫不逊色于瑞德。她相信,所有的痛苦和挫折都将成为过去,明天将会是另一个新的开始,只要自己付出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不知道是不是这种乐观的态度,使得郝思嘉在面对社会的嫌恶时能够继续以她百战不殆的精神继续她的事业。她备受指责。一个美国诗人曾经说她吝啬迷信,还自私自利,简直无人可比。人是要有精神的,这一点于她是不可理解的,至于说思想,她知道的最多的就是那种属于小农意识的卑劣的狡诈伎俩。基于这一点,除了她珍贵的皮肤、土地和钱财之外,她什么也不看重。可是,她很执着,一旦她认定了的事情,就非完成它不可。她对卫希礼的爱坚定不移,为了曾许下的诺言,费劲千辛万苦照料着虚弱的媚兰——卫希礼的妻子。即使她百般不喜欢她。在食不果腹的日子,也正是因为她的坚持,才使得生活渐渐起色。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仅要缩衣减食维持生计,还要时时刻刻防止北方佬的掠夺的情况下,“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就显得极为精神可嘉了。

  在这场为自己的生存而打的战役中,虽然郝思嘉采取的作战方式并不是全都合乎道德规范的,但是她至少没有躺下来等死,而是竭尽全力去拼搏,去奋斗。《飘》出版的年代刚好是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这种面对现实,克服困难的精神正是那个时期迫切需要的,而且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将来,这种精神和勇气都将存在。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