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导游词【精选】

发布时间:2017-04-06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下面是拙政园导游词,快来围观吧。

  拙政园导游词【篇一】

  早上好!

  我是来自太仓红太阳旅行社的导游张健。今天我要带大家游览的是我国"四大名园"之首、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的拙政园。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拙政园的东部,眼前的这座重檐攒尖八角的建筑便是拙政园中最大的一座亭子——天泉亭。从外部来看,很多人会说,这应该是一座二层高的楼阁吧,其实您进入内部后会发现实际上只有一层。因此在建筑上称之为亭,指的是走走停停歇脚的地方。天泉亭建于芙蓉榭西北的大草坪中,浓绿如茵,草坪四周绿树环绕,景物稀朗,适宜游人在此休息、娱乐。亭北为缓坡土山,山上种植的是黑松,以创造平岗松林的风景意境。可谓“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间”。

  天泉亭两层八角,重檐高挑,亭柱间以半墙相连,亭外有围栏坐槛,可供游人坐下来歇息,欣赏周边景色。

  再看亭子的窗格、半墙上都有八角形的花饰,与整个亭子的八角形结构相辉映,可谓八面玲珑。

  天泉亭内,有一口古井就是天泉井了,这口井终年不干涸,水位至今还保持在正常的水平,这口井的年代可比拙政园要来的长,应该是拙政园内最古老的历史见证者了。

  相传,这里原来是元代大弘寺的遗址。后来,有一位名叫馀泽的僧人在大弘寺的东侧建了座斋堂,而斋堂的前面有一口井,因为馀泽自号“天泉”,所以后人也就把这口井命名为“天泉井”。 井上建亭,就是天泉亭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亭是1958年苏州园林管理部门修复拙政园东花园时所建。

  整座亭子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值得您欣赏的便是这高高翘起的戗角。

  在欣赏园林建筑的时候,高的需要您仰视,那么请各位上前站在这戗角下往上看,亭子的屋檐向外伸展,相邻两坡面之间的屋脊向上翻卷,檐角高高翘起,形成了飞扬的戗角。支撑这些戗角的便是柱顶与屋檐交接处的斗拱。弓形结构为拱犹如龙头,方形垫木为斗犹如明珠。正是这些柱顶上的斗拱层层探出将戗角起翘。斗拱是我国建筑当中所特有的一种形制,戗角则是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主要表现,二者是建筑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典范。

  这些戗角除了有利于亭子的通风与采光外,那流畅优美的线条,轻盈活泼的形式,更为整座建筑增添了动感与美感。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古朴简约与高雅相融会,这便是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很多人认为苏州的古建筑当中最为空灵的莫过于这些戗角。您站在这“天泉亭”的戗角下,若天气晴朗之时,凝视着空中飘动的云彩,这戗角就像凤翼翱翔于天际;若雾色空蒙之时,戗角飘荡在流动的雾气中,缥缈似惊鸿;若细雨飘洒之时,戗角穿行在如线的雨丝中,犹如指尖轻滑过琴弦;若雪花飘舞之时,戗角在银装素裹之中露出一抹青黑,宛如雪压松梢傲立于天地之间。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借着阴晴雨雪的映衬,那凝固的戗角于万千气象变化之间,呈现给游人变化无穷,高深莫测的景象和意境。

  那么不妨就请您来亲身体验这戗角带给您的空灵的意境吧!

  拙政园导游词【篇二】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拙政园的标志性建筑“香洲”,它临水而建,像一艘船,这种建筑形式称为“石舫”。石舫在我国园林中相当常见,北京颐和园、南京总统府、苏州狮子林等等,许多园林都有类似的建筑。

  这种船型建筑不单丰富了水景,也是用不系之舟,不用缆绳系着的船,来反映出无拘无束、无为而治的老庄思想、道家哲学,是文人写意山水园钟爱的建筑形式。

  香洲被誉为“最美的石舫”,那为什么说它是最美的呢?我们先来看看它的造型。大家看:船头的是开敞的、通透的亭台;船舱两侧的窗户,则半开半合、半明半暗;而到了后面,它的白墙,正好与前面形成明暗、虚实的鲜明对比。从船头到船尾,亭台楼阁俱全,高低起伏,富有韵律,处处符合美学原理。

  “香洲”的名字也特别美,语出唐朝徐元固的诗句“香飘杜若洲”,也是屈原笔下“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典故。这里又把香洲水边的荷花比作楚辞中的香草,一语双关,十分应景,而且耐人寻味。

  “莲,花之君子者也”,关于荷花呢,可以说园主对它情有独钟。各位有没有发现?拙政园中许多建筑的名称都与荷花有关,反映出 “与莲同洁”的君子品性。如今,我们每年还会举办荷花节,荷花又是拙政园的特色花卉。

  香洲不仅非常美,而且最神奇的是,它还能让人产生一种“动”的错觉,不信吗?那就让我们上船去验证一下吧!

  首先我们脚下这小小的石板桥就独具匠心,它的外形就像船的跳板,甚至还有高低差别:仔细看,您就会发现靠船的一侧略高,靠岸的一边则稍微低矮一些,模拟出了真实的登船场景,真是细微处见功力。

  现在我们通过跳板登上了这艘“船”,来到了它的船头。船头的两侧还设有“美人靠”,倚着这栏杆,俯瞰水面,或一池波光粼粼,或万杆荷花摇动,生动明媚的水景,让明明是静止的建筑,有了动感,像极了坐船!大家感受一下,是不是呢?

  好,下面我们走进船舱,到了这里又能体验到船在航行时微微晃动的感觉,真是令人叫绝啊!

  走到船尾,回头看,有“野航”二字。这“野航”与留园的“恰航”都出自杜甫的诗句“野航恰受二三人”。似乎园主同两三好友一踏上这香洲,就会有闲云野鹤,来去无踪的潇洒。古代文人在园林中设计出写意的船,在城市中再现野外航行的意境,也点出园林蕴藏的中国隐逸文化---归隐不必在深山老林艰涩的劳作,更不必在庙堂患得患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园林是最好的选择。

  香洲是有形的建筑,也是无形的精神寄托。我想园主王献臣当年也曾乘风破浪,万里行游。退隐于园林后,这座静止的香洲也就成为一种归隐的象征。也许还承载着主人的回忆,或是寄托和慰藉吧。

  我们今天在香洲的意境中,仿佛回归了野航的情景,获得了更雅致、更超脱的心境。这也是一种“苏式慢生活”吧!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