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告诉我:有一位初中生,初二时因有两首小诗经老师润色推荐,发表在一家报纸上,就立志要当一个文学家。从此,他特别青睐语文而忽视其它学科,再后来干脆撇开其它科专攻语文。初中毕业时,因成绩平平没能考上高中,于是加入了南下打工的队伍。南行前他还亳无悔色地对人说:“这有什么关系?安子不也是这样的吗?说不定多少年之后,又会出个高尔基呢。”
我佩服这位中学生的胆略,但我不赞成他的选择。对安子我了解很少,只知她初中毕业后成了南下打工大军中的一员,在自学自励中发表了一点作品,有了一点成就。至于安子在初中是怎样学习的,为什么不念高中而南下打工,就不得而知了。对于高尔基,我们都比较熟悉,他所受的正规教育确实很少,他的大学是在社会中读完的,这从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可以知道。但从他的小说中,我们也了解他走的那一条文学之路不是他自己的选择,而是生活的逼迫、社会的使然。那是一条多么辛酸和艰难的路啊!如果高尔基能活到今天,一定会羡慕这位中学生的学习条件,绝不会赞成他的做法和选择的。
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中学开设的课程应该门门学好,厚此薄彼是浅陋之见,专此弃彼会贻害终生。中学生可塑性极大,爱好和特长也是极不稳定的,况且今后做什么,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社会的.需要。中学的基础打得好,今后不管学什么专业和从事什么工作都会得心应手。
有的作家学历不高,这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经历决定的。在学历层次普遍提高的今天,盲目地仿效别人,机械地去重复高尔基式的文学之路,是多么的脱离现实,成功又是何等渺茫啊!
早在30年代,鲁迅就劝一位文学青年去读一点文学之外的书,并以蜜蜂采百花酿蜂蜜的比喻来说明这一道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能赞成这位中学生的选择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