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故事

2023-02-15 除夕

除夕的故事1

  盼望着,盼望着,立春过了,春节的脚步到了。

  在外面漂泊的人们都赶趟儿似的,匆匆忙忙收拾好行李,等待到了假期,各自赶回家,与久别的亲人团聚。

  大街小巷都挂起了大红灯笼,散发着喜庆的气氛,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我们更是乐开了花:穿新衣、放鞭炮、吃饺子、压岁钱、看春晚、串门,贴对联……一切好玩的事情都围绕着我们。今年是我过的第一个本命年——癸巳年,也是我13虚岁的象征。我全身上下被妈妈装扮得红红火火。

  期待着,期待着,终于到了12点,“砰”的一声,鞭炮飞上了天空。过年了,今晚的夜空格外明亮,烟花在一瞬间分散,像无数颗流星,渐渐洒落大地,把天空照得如白昼一般。吃上刚出锅的'饺子,夹上第一个,放进嘴里,我的牙就被什么硬东西咯了一下,太好了!我吃到午夜饺子里的钱了,好运当头了。紧接着我又吃到了两个,爷爷吃到一个,妹妹吃到两个,我吃到的最多。

  好事一桩接着一桩,吃完饺子,我们开始收压岁钱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过年好,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在一旁的小妹妹,也学着我,边说边作揖,大人们被我们逗得合不拢嘴,“好的,大孙女,愿你新年学习更进一步!”红包到手,我和妹妹高兴地手舞足蹈。

  过年家人团聚,热热闹闹的除夕真快乐!

除夕的故事2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其中,最受人们喜爱的莫过于春节了,但是我却最更喜欢春节的前一天—除夕。

  没错,除夕在新年的前一天,正因如此,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前方的春节,而忘却了眼前的的除夕。不错,春节是那样的隆重,除夕是那样的平凡,在明亮的篝火下,谁又会去看暗淡的小灯呢?可是,比起春节的热闹,我更喜欢除夕那份宁静的守候?

  晚上,边看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边偷闲瞄上一眼腕上的手表,小声地嘟囔一句:“怎么还没到啊?”即使哈欠连天了,也不愿睡去。强睁着铅一样沉重的眼皮,等待零点的到来。是的,这便是“守岁”,除夕必做的一个重要习俗,在漫长的等待中见证自己的长大,庆贺新的`一年的开始。

  零点时分,鞭炮、烟花、爆竹,一齐点亮了宁静的夜空,“—叭”“砰?—叭”响亮的鞭炮声是今晚的主旋律,见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预示着新的一年将更美好。我也冲出门外,仰望天空,真美。漆黑的夜幕如一块画板。画板被绚烂多彩的烟花肆意渲染着,美妙绝伦。天空上盛开了一朵又一朵的花,各种颜色,各种形态,让人不禁为之失神。倾听着鞭炮声,欣赏着烟花,使我不禁想到了一首诗:“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十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哦,除夕,这喜爱的除夕。

除夕的故事3

  据三国魏人张揖着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推荐合同范本: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除夕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除夕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除夕的故事4

  大年三十,俗称“除夕”,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到处洋溢着欢乐和祥的气氛,全家人团聚在一起过大年。

  上午,妈妈还我到街上买年货,大街上车水马龙,商场里人山人海,每一个人都喜上眉梢,洋溢着欢声笑语。我们来到超市,购物架上的东西琳琅满目,有灯笼、有窗花,还有小朋友们最喜欢的零食礼包……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春联,红通通的一片,远远望去就好似熊熊烈火。

  下午,我和爸爸开始贴春联,上联写着“满堂和睦度平安”下联写着“合家欢乐迎富贵”,横批“五福临门”。把房前屋后的对联贴上去后,接着我们把红红的灯笼挂了起来。经过我们的一翻张灯结彩,家里便呈现出了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我高兴地喊着:“过年啰!过年啰!”

  到了晚上,全家人都高高兴兴围坐一起吃年业夜饭,我家的'平夜饭可丰富了。有淌着汁水的红烧肉、有代表团团圆圆的汤圆,还有像一朵朵小莲花的饺子……全家人围着饭桌有说有笑的,每个人都十分开心!

  直到大家都吃完年夜饭后,开始放烟花了。烟花不停地向上窜着,七彩斑斓的烟花争奇斗艳,把黑漆漆的夜空装扮得五彩缤纷,天空中的烟花有的像秋菊,有的像玫瑰,还有的像牡丹,千姿百态,万紫千红。

  啊!这个美好的除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真是难忘的除夕呀!

除夕的故事5

  守岁民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中之一是“岁火与灯烛”,也就是堂屋或者庭院内的灯火烛光,在除夕夜通宵不灭。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这一表现有所不同。

  南方守岁以家族为主,一家人围坐在堂屋燃旺的炭盆周边守岁祈福;在北方,守岁则是以宗族为主,在祠堂门口空旷之地烧起煤炭、木柴火,人们从旺盛的火堆上跳过去,以燎除身上的邪气,祈求新年好运兴旺。

  守岁的另一个表现方式是“点灯照岁”,就是把蜡烛、灯笼点亮一直燃烧到天明。在明代,屋里屋外所有的房间都要点亮蜡烛,甚至床下、缝隙中都要照亮,并用漏孔的小蒲包袋,内装生石灰粉,在粮囤周围以及户外四周地面,打印起密密匝匝的.元宝形石灰印子,以达到祛除“虚耗”、财源充实的愿望。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在守岁之日还戴着“傩面具”跳舞,以祛除鬼邪。在中原、西北地区,也有这种在室外戴着面具跳舞驱邪的风俗。在东南地区,人们熬夜守岁,为防止坐着打瞌睡,便用些茶点瓜果,边吃边谈。也有的人家开始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造成了除夕守岁欢乐的最高潮。

除夕的故事6

  一、如果要打扫居室的话,请就在除夕那天做好,如果居室有不想要的东西,也在这天移出为好,打扫时请把角落等打扫干净为好,特别是家中的财气位,要弄得明亮光洁,生气勃勃,同时要谨记正月初一严禁洒扫与倒垃圾,会把家里的福气财运扫光光,若真要动扫帚,记得由外往内扫,这样不会把财气扫走。

  二、放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为自己趋除不利运势,迎来好运的习俗。只是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小朋友

  三、饮食上在初一避免吃稀饭,这天若吃稀饭,这一年外出会被雨淋,甚至大雨会将田土冲垮。此外,吃稀饭是贫穷的象征,初一吃稀饭,恐怕之后都得过着穷困生活。还有在初一时尽量不动刀剪针线,一旦有差错【如戳到手】会招致破败等不吉利的`事,也有可能把财路剪断,忌洗衣,因为水神生日是初一、初二,因此这二日不宜洗衣。

  四、正月初一打破碗碟杯盘,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五、如果放橘树或吉祥物的话,建议放在财气位,就是入门的左边或右边对角线的位置,该位置最好不要是走道通路,而是能形成一个角落聚财之象,在这上面摆放一些吉祥物,就有增加财源的机会。

除夕的故事7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我最忠实的朋友。前段时间,妈妈买了一本南方分级阅读的《除夕的故事》。回到家,我便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除夕的故事》是赵镇琬写的。他是《幼学启蒙丛书》的其中一本,丛书介绍我们所熟悉的民俗故事、神话故事、节日故事等,让我们了解祖先们的活动的广阔天地和历代的政治变迁、科学发展与文学艺术上的成就。

  《除夕的故事》主要写了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夕的怪兽。他一到阴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就出来找吃的。猪、羊、马、牛,就连人也不放过,都成了它的食物。人们很想把夕制服,可是想了很多办法也无济于事。玉帝听了,就把这件事交给了神农。神农又把这件事交给了年。于是,年来到人间,燃烧了鞭炮,终于把夕赶走了。

  其中,书中年赶走夕的那个地方最令我难忘:年一边躲闪着夕的.进攻,一边悄悄摸出红绫子,用劲抖着。红绫子放射出一束束耀眼的红光,刺得夕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了,慌忙逃去……

  “年”一来,草木凋敝,天地一片萧条;“年”一“过”,万物更生,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要轰走“年”,就要燃鞭炮,燃鞭炮的习俗因此而来。我们现在过年放鞭炮是为了感谢“年”,感谢它为民除害,我最喜欢过年了,小朋友可以拿红包,而上班的人可以放假,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团圆,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除夕的故事】相关文章:

除夕的故事作文08-08

除夕的传说与故事08-07

除夕的故事作文12-07

除夕故事作文09-17

关于除夕的故事02-02

除夕的故事作文11-03

关于除夕的作文:除夕的故事传说与除夕的习俗(优秀篇)08-06

除夕的故事作文400字02-03

除夕的故事作文(精选34篇)02-14

除夕的故事作文14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