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作文

2022-03-28 传统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作文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传统作文 篇1

  戏曲是我国的国粹,戏曲频道弘扬了传统的戏曲艺术,宣传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国粹文化。星期天,原本对戏曲知识一无所知的我在妈妈的带领下观看了央视十一套的节目。

  打开电视,很巧,播放的正是京剧《赵氏孤儿》,只见里面的人物个个都画了一张大花脸,不由得让我吓了一大跳。“大花脸”中最凶神恶煞的应该是屠岸贾了,只见他瞪着牛一般大小的铜铃眼,凶相毕露的大声询问程婴:“赵氏孤儿在哪里?快快交出”饰演程婴的演员说道“不知大人此话何来,我年过五旬,何来婴儿?”……虽然里面的人儿个个演的活灵活现、唱的字正腔圆绘声绘色,可我一点都不想看,心里转满了动画片。看看时间,才5分钟!心里立刻冒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看动画片时时间过得那么快,而看戏曲时间却过得那么慢呢?在前十分钟里,我几乎是盯着钟过的,我何尝不想在分针上加个火箭推进器呢!“哈欠”!瞧,我都打哈欠了,上眼皮似乎变成了铁,不停地与下眼皮打架。最后下眼皮招架不住,不仅投降,还让瞌睡虫爬上了身。一直处于半睡半醒状态的我,不知过了多久一个激灵醒过来,不行,还要写作文呢!我抬起头,这时程婴的妻子出场了。她上来唱了一段,然后询问程婴“孩子呢”?程婴一时语塞,屠岸贾大叫“拉下去”。这时剧情似乎更加曲折,我也逐渐被这曲折的剧情给吸引住了,双目也紧紧地、聚精会神的盯着电视屏幕,比看我最喜欢的动画片还要认真几倍呢。我在心里默默的想:真没想到,我竟然会喜欢上看戏,甚至连喜怒哀乐都和剧中人物们连在了一起。当看到白发老人公孙杵为保赵氏孤儿被屠岸贾残忍杀害的那一段,我的心陡然一紧,为这位正直善良的老人被杀害而感到一阵悲哀。很快,一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我恋恋不舍的关掉电视,心想,有机会还要再好好领会领会戏曲博大精深的内涵哇!

  小小的戏曲舞台,却能演绎出无数精彩的故事,更为广大的戏迷们带来了精彩的艺术享受和精神需求!戏曲,真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啊!

中国传统作文 篇2

  (一)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开设较早的课程之一,也是很多艺术院校的必修课程。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中国音乐学院李月红教授的《审视与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传统与方法更新》一文,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历史进行了简述,并对模唱课的上课形式、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类似的文章还有沈阳音乐学院冯志莲教授的《沈阳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回顾与反思》。星海音乐学院的王沥沥在《多一点感性,少一点理论,结合时代,拉近距离――谈高校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课程的感性教学模式和与时代的结合》中认为“因材施教”作为教育的原则之一,我们应该去遵循它。受客观历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也很少能接触到,因此,在缺少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如果大谈理论的话,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所以她觉得应该让学生通过接触民间乐器、向民间艺人学习、展演以及结合一些时代的元素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兴趣引入中国传统音乐。武汉音乐学院的蔡际洲教授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区划问题》一文中,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区划”及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并对每一个文化区划做了论述。最后提出了音乐文化区的边界、音乐文化区的“综合性”音乐特征如何归纳等问题。上海音乐学院郭树荟教授(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模仿实践与理论范畴的教学断想)对模唱如何来展示地域、语言、音腔等特征以及模仿实践与理论范畴问题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了探讨。提出将前辈研究的知识系统再次整理达成共识、分层次教学、知识与学术递进等教学观念。

  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在《(民族音乐学理论和方法)课程理念与设置》中对民族音乐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盲目套用西方的理论方法是被动的‘传声筒’行为,我们所期望的是一个中国视野中对中国音乐和中国人有意义的音乐学,一个一体多元汇集和融合的‘音乐学”’。并就他与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开设的“民族音乐学课程”从上课形式、课程所用文献、课程内容大纲等方面做了介绍。这门课程十分重视外文原文文献阅读。

  (二)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实践与思考

  如果只在课堂上、书本上进行传统音乐教学,那么我们的传统音乐也就只能用来“读”了,因此教学实践就显得极为重要。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也在老师和同学们中达成了共识。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戎龚停在《如何在传统音乐教学中践行活态传承之理念》一文中,展示了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活动与成果,提出了多学科联动传统音乐体化实践、多方位考量民族音乐教学改革及多渠道拓展民族音乐教学思路等观念,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论述。中国音乐学院杨红教授在《“走出去”、“请进来”:中国传统音乐活态资源的实践教学》中对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在活态实践教学中“走出去”即采风、“请进来”即将民间艺人请到大学表演这两个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展示。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吴宁华副教授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实践探索》则是通过纪录短片的方式,展示了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在艺术实践中的成果。

  二、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探索

  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教授的《音乐学院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一文中,对中国音乐学院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课程做了回顾,介绍了中国音乐学院开设在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少数民族班”的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并展示了一些实践教学的成果。也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芏面的一些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和云峰研究员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材建设》,对中央音乐学院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模式,从专业个别课、本科生专业选修课、本科生专业必修课及研究生专业选修课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教材建设提出了先讲义后教材、先讲课后遴选和先讨论后总结的三个原则。类似的还有四川音乐学院杨晓的《四种融合:四川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介绍》,广西师范学院黄妙秋的《论广西高师民族音乐特色课程的二元组合模式》,大理学院艺术学院赵全胜的《大理学院艺术学院地方本土课程建设介绍》。中央音乐学院田联韬教授在《指导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实践与思考》中结合自己20年博士研究生导师工作经验,对博士研究生如何顺利完成学位论文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复合性思维,最后提出三点要求与大家共勉“扎实(态度)、朴实(作风)、诚实(道德)”。中央音乐学院吕钰秀教授讲的是《台东阿美族复音歌谣教学传承的问题性》,首先她播放了一段较为典型的台东阿美族复音歌谣,随后对复音及复音歌谣的理论进行了阐释,从而对复音音乐进入课堂所出现的传承问题进行了分析。

  三、民族音乐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分析研究

  (一)方法论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研究员在《论传统音乐研究的三种方法论视角:音乐形态学分析、音乐学分析和民族音乐学分析》一文中对音乐形态学分析、音乐学分析及民族音乐学分析进行了阐释,并对三种典型的音乐分析范式在观念层、学统层和方法层中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最后杨老师得出三个结论:第一,民族音乐学分析的学术目标是解决主位――客位、局内――局外这两对矛盾的问题。第二,民族音乐学分析还从认识、书写的角度关注了宏观、微观的矛盾。第三,民族音乐学分析还通过符号学、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的结合运用缓解了以往研究中出现的音乐观念与具体方法的“两张皮”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褚历副教授的《形态、文化、历史:音乐研究的三维模式及其多样组合》将音乐研究归纳为三个基本维度,即音乐的结构形态、文化内涵和历史发展,并对其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这三个维度虽然有其关联性,而更重要的是其独立性,因此形态、文化“两张皮”的现象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我们不必强求二者的结合。最后,褚历认为在具体的研究中,这三个方面有不同的比例和形式的组合,因此音乐研究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二)民间音乐的形态研究

  武汉音乐学院刘正维教授在《制约传统音乐风格的“三色论”――“四度三音列绪论”》借用“三色学说”理论,提出我国传统音乐乃至新音乐创作也是由“Z(徵)色、Y(羽)色、G(宫)色”的“三色分子”进行各种不同成分和不同比例的交融而形成。作者阐述了“三色分子系列”的原理和个性,以及它们的交融方式和分布区域,论证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旋律风格和调式特征大体受制于“Z、Y、G”三种“色分子”的独立呈示或交融组合。不仅有益于我们了篇传统音乐中色彩风格的来龙去脉,还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的音乐创作。沈阳音乐学院王学仲副研究员在《京剧曲牌(夜深沉)解析》中提出中国音乐中存在音调序列和节奏序列两种元素,而且它们常常存在错位的现象,也就是“死腔活板”。作者通过对《夜深沉》的形态分析指出前人研究中错将节奏单位误解为音调单位。提出音乐工作者以“西法”之“所知”,“障碍”了对“国乐”正确认识的结论,认为中国音乐的本体研究尚属于孕育阶段,避开形态而主要关注文化是舍本逐末的行为。沈阳音乐学院商树利副教授在《不该被歪解或误解的小调(走绛州)――兼谈劳动号子分类标准的历史文献依据》通过对“劳动号子”历史文献的梳理以及对《走绛州》唱词的分析,得出《走绛州》实为小调的结论。

  (三)现代技术在民族音乐研究中的应用

  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音乐研究是一种必然趋势,其研究成果会更直观、更理性地呈现出来。沈阳音乐学院的刘桂腾研究员在《文字文本与影视文本:作为音乐人类学书写方式的民族志影片》中阐述了音乐民族志电影作为音乐人类学书写方式,并提出我国音乐高校音乐学系应成立“音乐工作室”,以便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必需设备。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赵书峰的《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发展前景与展望》从学术评价体系、教学培养方案、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对国内音乐民族志电影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二人都认为当下的音乐民族志影视文本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而民族音乐学学科的研究与教学的需要又呼唤着音乐民族志影视文本的出现。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徐欣老师在《物理声学分析与传统教学》中认为对于特定的音乐音响和音乐要素分析往往需要用特定的描写与分析方法完成。而物理声学分析的应用能提供音色分析、旋律线描、测音和整体风格综合分析等几方面的数据。恰好能够弥补传统记谱法的盲点,适用于不同的形态研究目的。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传统音乐教学。

  结语

  回顾本届研讨会,很多专家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模唱、感性体验、课程设置、课堂形式与考试等进行了广泛讨论。也较为集中地提出了术语体系不完善、感性认知与理论认知的不平衡、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如何更加合理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开拓研究与教学中的新视角、新方法和新论域。下一届研讨会将在20xx年沈阳音乐学院召开。

中国传统作文 篇3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童年与刚刚改革开放的时期度过。当时农村的.娱乐活动很少,村里一年一度的唱大戏就成了全村人最大的娱乐奢望了。

  每到秋初之际,村里就会派人外出写一班戏来村演出。一来丰富丰富匮乏的农村文化生活;二来正值农作物急需雨水之际,也祈盼风调雨顺,以求当年有个好收成的心愿。在人们的期盼中村委传出哪天来村演出的确切消息,大家相互传递着信息,各自邀请着外村的亲戚朋友来看戏,全村洋溢着喜悦和幸福的气氛。在演出的前一俩天,每家每户或多或少会增加些新面孔,邻里之间相互问候着,祝福着,村里显现出几分少有的热闹。

  汽笛清脆的响声把寂静的村庄沸腾了。大人们相互谈论着今晚早点吃饭,去戏场看戏;孩子们雀跃着,奔走相邀,往返在家和戏场之间,往日没人驻足的戏场热闹了起来。中午过后,在村子的主要街口贴出了海报,人们浏览着、谈论着、嬉笑着、相约着晚上的戏场。

  大约下午6点以后,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碌了,晚饭要比平时吃得早,孩子们则已经有早早就到戏场去占座位的了。那时没有什么公共的座椅,靠近戏台的前面村里会摆上几排杨树椽子,充当临时的座椅,后边就是各家各户从自己家里带来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圆的、方的或凳子、或椅子什么的,大家倒也摆的一排一排的,虽然不是摆的太整齐,但大家还是比较规矩的相互照应着。我和妹妹也会早早去场子里在好一点位置的椽子上摆上几块手绢什么的,占几个座位,一下午兄妹二人轮流的看着占下的座位,看着戏台上的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和熟悉的、不怎么熟悉的小孩、大人打着招呼,焦急的盼着夜幕的降临。日头缓缓的向西沉去,夕阳染红了半个天幕,戏场也仿佛披上了金色的外衣。场子里的人们逐渐的多了起来,嬉笑声、叫喊声、小贩的吆喝声充斥着整个戏场。我们兄妹二人也翘首寻找着自己的家人,不时互换着跑回家吆喝几声:快点、快点。各家各户的大人、小孩陆陆续续的到齐了。8点钟开始,台上会每隔一会儿奏一段过门:一是提醒戏子们应该开始化妆准备了;二是告观众戏快开了,大家尽快到齐了。人们扬着笑脸,嘴里边磕着瓜子什么的边唠着家长里短的话题等待着正式开演。8:30到了,戏台上的幕布随着器乐的演奏声缓缓地拉开,戏演开了,台下的吵杂声也逐渐的静了下来。人们的表情随着表演的剧情变化着,懂得、不懂得全都津津有味的欣赏着,随着演员过硬的功底和卖力的演唱以及群众忘情的投入不时传来阵阵叫好声,初秋的暑意融入了浓浓的戏情里,高涨的激情把夜空也渲染的亮了许多。我们这些小孩子们也瞪着眼看着戏台上表演,听着大人们嘴里不时传出的几句解说,似懂非懂的留着记忆,逐渐的积攒起了对戏曲的爱好。大约12点半以后散戏了,人们呼男携女,扶老抱幼鱼贯而出了戏场,吆喝声、狗叫声、开门声、关门声把整个村庄搅得又出现了短暂的沸腾。

  如此四天,辛劳一年的人们的脸上露出的是久违的发自内心的喜悦,演出结束后,大家任要谈论几天,比比去年的啊;今天的有什么不足啊;戏子们谁好啊等等之类的话题。我们孩子们也是演出后的几天才能从喜悦中恢复过来,但却在我们幼小的心中留下永远不可磨灭的痕迹,陪我们长大成人,培养出我们这一代对戏曲的爱好。

中国传统作文 篇4

  俗话说:“有钱没钱,团聚过年。”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过年”的习俗,一直在延续着。过年是怎样形成的呢?

  “年”,原不是节日,而是一种动物。传说在远古时候,这种动物非常的凶残。它们聚集在一起,一出动,多则上千只,少则几百只。每到严冬,就出来觅食,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各种动物就要遭殃。据说,一群年一次可吃掉上百只虎豹熊罴和几十个人。一到冬天,群民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争,一直到春暖花开,气温上升,年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了免受年的危害,每当冬季来时,人们都要提前把出外打猎的亲人叫回来,团聚在一起,而且都群居大洞穴中,每个洞穴中多达百人。在与年的斗争过程中,人们还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发现年虽凶恶性残暴,但它最怕火,一见火光就拼命逃跑。所以人们一旦发现年群来犯,就迅速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火把,手持武器呐喊助威,直到把年群全部都赶走。第二天,住在各洞穴里的人们早早起来,互相问好。如果大家都平安无事,就互相拱手作揖,表示祝贺。小孩子还要跪下给大人嗑头,感谢大人保护他们小一辈。以后,便逐渐形成了大年初一作揖磕头互相拜年的习俗。

  黄帝统一各部落后,带领群民抵抗各种自然灾害。为了彻底解除年对人们的巨大威胁,黄帝与应龙、力牧等大臣一起商议采取什么办法。有人主张迁居,有人主张捕杀。最后根据黄帝的意见,大家都同意采取彻底消灭的办法。于是,当严冬来临时,各部落都组织一支百人的队伍去捕杀年群,经过十几个严冬的不断捕杀,年越来越少,成群结队的年再也看不到了。

  可是,年并不甘心就这样绝种,传说它又变成了一只九头鸟,一到大年三十晚上,就飞出来用鼻子闻各家各户飘出的香肉味,闻着闻着,嘴里就流出来带血的涎水。这种带血的涎水掉到谁家院里,谁家第二年就要倒霉。后来,人们发现九头鸟最怕烧柏树叶的烟味。所以每到冬天,人们就采集柏树叶,等到三十那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把柏树叶烧起来,升起滚滚浓烟,吓得九头鸟再也不敢飞出来了。从此后,每逢过年三十晚上,烧香便成为一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作文 篇5

  节日就像一只蝴蝶在空中飞舞,就像一只娇莺在唱歌,节日里充满了欢笑和快乐。除夕和春节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了。

  除夕的时候,我和我的家人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春节的时候,我们我是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包饺子。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有我喜欢的演员:赵本山,范伟,小沈阳,丫蛋.快到半夜时,我们就下楼去放鞭炮。钟响敲响时,就代表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一起吃了饺子。在剩下的日子来我们去串们去了。就在我在别人家玩的高兴时,我我突然想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年?爸爸告诉我:““年”是一种野兽。每到腊月的在最后一天,便出来惊食吃人,威胁人的生命安全。人们发现这种野兽有“三怕”——怕声,怕光,怕红颜色。为了驱赶它,人们用红颜色是的桃木做成牌子挂在门口,称为“桃符”。还有人燃烧砍伐来的青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和光“年”见了桃符,听到爆竹响,吓得赶快逃跑,这样大家就安然无恙

  春节我过得真开心呀!

  这是我家过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你们家过的中国节日是什么,又是怎样过的呢?

【关于中国传统作文合集五篇】相关文章:

关于中国传统作文合集八篇01-25

关于中国传统的作文02-17

【精华】中国传统作文合集10篇03-21

【精华】中国传统作文合集六篇03-21

【精品】中国传统作文合集10篇03-05

【必备】中国传统作文合集6篇02-18

【实用】中国传统作文合集10篇02-11

关于中国传统的作文(14篇)02-17

关于中国传统的作文14篇02-17

中国传统端午作文02-28

初二家乡的传统元宵风俗作文 春节的传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