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2025-01-08 传统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旧时苗族人民相信鬼神,相传会使用巫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欢迎阅读与收藏。

  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

  ⒈农事活动节庆;

  ⒉物质交流节庆;

  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

  ⒋祭祀性节庆;

  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苗族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薪节(大麦熟)。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夏至日,阴旦冢个午日为七巧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苗年: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一般在农历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 。节日期间,人们打扫房屋、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等。年三十晚上全家吃年饭、守岁,午夜放鞭炮迎新年,天刚拂晓时在家主持祭祖。新年头两天还有诸多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等。从第四天开始,人们走亲访友、接待来宾,年轻男女吹笙跳舞、斗牛或去游方场“游方” 。

  四月八: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黄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苗族的传统节日,由纪念苗族英雄亚宜发展而来。届时,苗族同胞蒸制花糍米饭,聚集到固定地方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 。

  龙船节:流行于贵州的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清水江两岸等地,黔东苗语称为“哈仰勇”。每年农历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这五天,居住在河两岸的苗族群众轮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在湖南湘西部分地区也流行划龙船,且分男队、女队、男女混合队比赛。龙船节不仅是赛龙船的节日,也是民族文化娱乐和青年男女社交活动的节日,中老年人会探亲访友、交谈年景和生产经验 。

  吃新节:主要流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自治县地区,时间在每年农历六七月间,当田里稻谷抽穗时,苗族村寨家家户户在卯日等欢度。每家会煮好糯米饭、鱼、肉等,摆在地上或桌上,并在稻田里采摘稻苞放在糯米饭碗边上,烧香、纸,由长者掐一丁点鱼肉和糯米饭抛地祈祷丰收,然后把摘来的稻苞撕开,挂两根在神龛上,其余给小孩吃,全家人共进美餐。第二天,男女老幼穿着新衣观看芦笙会,参加跳芦笙舞,还有赛马、斗牛等活动 。

  芦笙节:流行于贵州的凯里、麻江、丹寨各县交界的舟溪一带,各地节期不统一,一般在农历正、二或三月,个别地区选在七月举行。主要是祭祀祖先,庆祝丰收。节日前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各家各户也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寨的姑娘身着盛装,小伙子们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涌来,男子青年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 。

  花山节:又名“踩花山”等,流行于贵州黔西北、四川南部和云南东南部的苗族地区。由于住地和服饰差异,过花山节的日期和名称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六月或八月。节日时,先选好接花种或接花秆,四方八面的人盛装前来,由族长宣布跳场开始,小伙子们吹响芦笙,姑娘们围着花翩翩起舞,互相竞技。花秆顶上悬有红绸和红布小包,内装赏钱,谁能边吹笙边爬上花秆顶端取下物品并从秆顶吹笙下来谁获胜。有的地方还兼举行赛马、射箭及续麻针比赛等活动,青年男女对歌,演奏民族乐器,钟情者互赠绣花手帕、腰带等物 。

  赶秋节:流行于湖南湘西和贵州松桃一带的苗族地区,每年立秋之日举行。开始由穿着古老民族服装的一男一女扮成“秋公秋婆”,擎着玉米棒和稻穗来到秋千架下,报告一年的收成,祝贺丰收。青年人涌上秋千,秋千架高呈纺车形状,有八架车辐,送秋人推动,秋千旋转,最后被停在秋千上的人要高声唱歌 。

  民风民俗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丰富的就是苗年。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亥日。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新年来临,全家守岁。吃了“过地餐”(这是苗家人与在阴间的祖先共进的团圆餐),拜过年,人们就开展各种活动。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祈神求丰收,是苗年活动的一个大主题。苗族过年,食品也多种多样,有米饭、糯米粑、肉(酸肉)、鱼(酸鱼)等,还有一种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进食欲,驱风御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常备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服饰:苗族服饰绚丽多彩、精致绝伦,大多采用手工刺绣、编织等工艺,图案丰富、寓意深刻。不同地区的苗族服饰各有差异,如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服饰刺绣有“万”字图案,寓意“万事如意” 。

  建筑:苗族的代表性建筑是吊脚楼,通常建在山坡上,采用木材和竹子等天然材料建造,具有通风透气的特点。吊脚楼内部布局精致,体现了苗族人对建筑美学的追求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

  饮食:苗族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不同地区菜肴各具特色。例如,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喜欢吃酸汤鱼、酸辣土豆丝等酸味菜肴;湘西地区的苗族则喜欢吃糯米饭和苞谷酒。此外,苗族还善于制作腊肉、腊肠、糍粑等民族食品 。

  婚俗:苗族婚俗独特,仪式和习俗丰富。如黔东南地区,新郎新娘在婚礼上穿着华丽民族服饰,在芦笙伴奏下跳舞;湘西地区则有“逃婚”习俗,新郎需将新娘“抢”回家。在一些苗族地区,青年男女通过“游方”等活动自由恋爱,若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等作为订婚礼物 。

  祭祀:苗族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祭祀活动在其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许多传统节日都与祭祀祖先有关,如苗年、吃新节等节日早晨,人们都会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 。

  禁忌

  新年头两天禁忌:在苗年的头两天,有诸多禁忌。例如,人们不出外挑水,这是因为水在苗族文化中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新年伊始,避免破坏水源的宁静,也寓意家中的财运和福气不会外流;还有不上山砍柴,这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同时也是让山林在新年伊始得到安宁,希望人与自然在新的一年和谐共处。

  • 相关推荐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相关文章:

风俗习惯11-03

关于苗族的民风习俗11-19

藏族的风俗习惯04-20

(经典)风俗习惯作文04-06

德国的风俗习惯02-23

风俗习惯作文12-26

风俗习惯作文(精选)07-06

风俗习惯作文【精选】07-05

家乡的风俗习惯05-22

苗族的作文300字合集8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