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之东坡画扇

2022-01-28 成语故事

  苏东坡很有同情心。

  他在杭州作官时,有一次一位绫绢商人告一个制扇匠人欠他两万绫绢钱不还。

  匠人说:“前不久他父亲死了,花了一笔钱。

  今年杭州连日阴雨,天气寒冷,没有人买扇子,我一时拿不出钱来还帐。”苏轼想了半天,让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来,挑出二十把折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笔,在扇面上题字、作画,然后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卖。

  匠人刚出衙门,扇子就被抢购一空,每把一千钱,正好够还帐的。

  四十五岁时苏东坡在监狱被关了一百天,幸好皇帝特赦才被放出。

  后来他在一片杂记中说:“我从小就不喜欢杀生,可是也没有完全断绝过。

  近年来开始不杀猪羊了,可是生性喜欢吃蟹蛤,免不了有时要杀。

  去年得

  罪被关進监狱,开始以为不能脱身了,不想后来获得幸免,于是从此不再杀一物。

  有时买来蟹蛤,都放進江中。

  虽然知道蛤在江里活不了,可也许有个万一吧。

  即使活不了,也比在锅里受煎熬要好得多。

  我并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只是因为自己也经历过了患难,和在厨房中的鸡鸭没有区别,不想再因为口腹之故,使生命受到这无穷无尽的恐惧。

  只是恨自己不能忘记美味,有时买死的蟹蛤来吃。”

  “东坡画扇”比喻关心百姓疾苦。

  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楚人渡河

  楚国人准备偷袭宋国,进军的线路是打算渡过澭河抄近道走,以便趁宋国人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一举获胜。

  楚国经过周密谋划,先派人到澭河边测量好水的深浅,并在水浅的地方设置了标记,以便偷袭宋国的大部队能沿着标记顺利渡河。

  不料,澭河水突然大涨,而楚国人并不知道这个情况。

  部队在经过澭河的时候依然照着原来作的标记渡河。

  加上又是夜间,结果,士兵、马匹大批地进入深水、漩涡,使楚军措手不及。

  他们被湍急的澭河水搅得人仰马翻、惊骇不已。

  漆黑中,澭水里人喊马嘶、一片混乱,简直像数不清的房屋在倒塌一般。

  就这样,楚国军队被淹死1000多人,侥幸没死的也无法前进,只好无功而返。

  先前,楚国人在设置标记的时候,当然是正确的。

  如果河水不涨,他们是可以依照标记渡河的。

  可是后来,情况变了,由于河水暴涨,水位升高了许多,而楚国人在不了解变化的情况下仍按原来的线路渡河,当然只能惨败。

  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的认识也应该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人们必须随时根据新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否则就会吃亏、跌跤。

  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虎死撤备

  一个名叫若石的人在冥山北面建造了一幢房屋。

  这幢房屋四周山林茂密,没有别的人家,所以若石一家住在那里,生活过得安逸清静。

  然而没过多久,他发现一只老虎总是蹲在不远的山崖上朝他的住所张望,因此他的生活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了一块大石头那样,顿时起了波澜。

  若石全家因为老虎的出现而人心惶惶、坐立不安。

  作为应急的措施,他一面带领全家老小日夜监视老虎的动向;一面用日出鸣锣、日落燃火和夜间摇铃的方法驱赶老虎。

  为了增强防范能力,减少精力消耗,若石一家把篱笆改成高高的土墙;在墙的四周树起一道用荆棘筑成的屏障;在山谷里挖掘了可供防守用的洞穴。

  这些周全的举措、巩固的设施使老虎望而却步。

  整整一年过去了,老虎没有从若石家里得到任何好处。

  一天,若石听山里人说发现了一只死老虎。

  他跑去一看,认出它就是经常出没在自己住宅周围的那只虎,所以非常高兴。

  若石以为威胁自己的那只虎死了,等于根除了心腹大患。

  于是,他放松了对野兽的监视;撤除了打虎的装备。

  家里的院墙损坏了也不去修复;荆棘围成的篱笆破烂了也不去整补。

  他每天过着高枕无忧的生活。

  没过多久,一只貙(chu)在追逐麋鹿的时候从若石的屋后经过。

  它听见若石家里有牛、羊、猪的叫声就止了步。

  这只貙闯进院子,躲在若石的屋角边窥视了一会儿,见四周没有人,于是跑进牲畜棚里乱咬乱抓起来。

  若石闻讯后赶去观察,发现一个像山猫的家伙正在咬吃一只山羊。

  他不知道那就是性情凶猛的貙,所以用大声的喝斥去赶它。

  可是貙并不害怕,它仍然咬着羊不放。

  若石见这个家伙不肯走,拾起一块石头向它砸去。

  谁知那只貙突然丢开了羊,转过身先举起两只前腿像人一样直立起来,接着猛然扑向若石,用利爪把他抓死了。

  一些有学问的君子议论说:“若石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自然会落到这种下场。”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掌握看问题的正确方法,善于透过现象总结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一只虎想吃人,饥饿的虎都吃人;一种凶猛的野兽会害人,所有凶猛的野兽都害人。

  成语故事寓言故事: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

  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韦编三绝的启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人前显耀,就得背地里受罪,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满园梅花香。

  克服投机取巧的思想,扎实读书,将来才会成为一个很有用的人。

  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挥斧如风

  战国时,有一个叫惠施的人,他是当时一位有名的哲学家。

  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但在哲学上他们又是一对观点不同的对手。

  庄子与惠施经常在一起讨论切磋学问。

  他们在互相争论研讨中不断深化、提高各自的学识。

  特别是庄子,从惠施那里受到很多启发。

  后来惠施死了,庄子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才智过人、博古通今,能与自己交心、驳难、使自己受益匪浅的朋友了。

  因此,庄子感到十分痛惜。

  一天,庄子给一个朋友送葬,路过惠施的墓地,伤感之情油然而生。

  为了缅怀这位曲高和寡不同凡响的朋友,他回过头去给同行的人讲了一个故事:

  在楚国的都城郢地,有这样一个泥水匠。

  有一次,他在自己的鼻尖上涂抹了一层像苍蝇翅膀一样又薄又小的白灰,然后请自己的朋友、一位姓石的木匠用斧子将鼻尖上的白灰砍下来。

  石木匠点头答应了。

  只见他毫不犹豫地飞快抡起斧头,一阵风似地向前挥去,一眨眼工夫就削掉了泥水匠鼻尖上的白灰。

  看起来,石木匠挥斧好像十分随意,但他却丝毫没有伤着泥水匠的鼻子;泥水匠呢,接受挥来的斧子也算是不要命的,可他却稳稳当当地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心不跳,泰然自若。

  倒是旁边的人为他们捏了一把冷汗。

  后来,这件事被宋元君知道了。

  宋元君十分佩服这位木匠的高超技艺,便派人把他找了去。

  宋元君对姓石的木匠说:“你能不能再做一次给我看看?”

  木匠摇摇头说:“小人的确曾经为朋友用斧头砍削过鼻尖上的白灰。

  但是现在不行了,因为我的这位好朋友现在已不在人世了,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跟我配合默契的人了。”

  庄子讲完了故事,十分伤感地看着惠施的坟墓,长叹了一口气,然后自言自语地说:“自从惠施先生去世以后,我也失去了与我配合的人,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能够找到一位与我进行辩论的人了!”

  庄子和石木匠的感受向我们表明,高深的学问和精湛技艺的产生,依赖于一定的外界环境;红花虽好,还要kao绿叶扶持。

  一个人如果不注意从周围的人和事中吸取营养,他的智慧和技巧是难以得到发挥和施展的。

  • 相关推荐

【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之东坡画扇】相关文章:

东坡画扇的成语故事07-14

东坡画扇成语故事07-27

寓言故事成语:东坡画扇08-19

成语东坡画扇的故事05-31

苏东坡画扇判案的故事11-02

成语故事之照葫芦画瓢09-03

画扇窗户给自己作文10-11

画扇窗给自己作文07-29

秋风悲画扇作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