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燕国有个年轻人,他听说赵国的邯郸人走路的姿势潇洒优雅,非常好看。于是,这位燕国青年决定去赵国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势。
他带上盘缠,跋涉千里,赶到赵国,踌躇满志地准备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势。
在大街上,他看着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往往,看得他眼发花,脚发抖,不知该怎样迈步子了。于是他决定跟在一个行人后面摹仿,人家迈左脚,燕国青年也跟着迈左脚,人家迈右脚,燕国青年也赶紧迈右脚。但他的两只脚没有协调好,差一点把自己绊倒。
这个行人走远了,他又跟在另一个行人身后亦步亦趋地学走路。别人走得随意优雅,但他学得磕磕绊绊,引得街上的路人都把他当做怪人,停下脚步看他,甚至还有人捂着嘴笑他。
就这样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年的盘缠眼看就快花光了,他只好准备回家。此时的他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步姿,而且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忘了,竟然迈不开步子走路了。无奈,燕国青年只好四肢着地,爬着回去了。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崇拜别人,如果因为仿效他人而丢掉自己本来的本领,真是大可不必。
成语出处
1、最早出处
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战国时燕国都城,在今河北省北部)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庄子·秋水》)
2、衍生典故
《漢書敘傳上》:“昔有學步于邯鄲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
后世根据以上典故提炼出“邯郸学步”这一成语。
成语寓意
燕国人努力向别人学习,应该肯定,但是他依样画葫芦的生搬硬套并不可取,不但没学到别人的精髓,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丢了。
学习不是不能模仿,但必须先细心观察别人的优点,研究邯郸人之所以能够走得优雅的关键之处,除了步法外,那种优雅是否和他们的神态、心境,甚至文化有关?再从自己的实际状况来检视,要将步伐调整成邯郸人的样子,需要做出哪些改变?这样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像燕国人那样盲目,一味崇拜别人,结果必然是功夫没学成,不切实际,自己的长处也丢光了。
不过若从“刻苦学习”的角度来看,燕国人的精神应该受到肯定,虽然他的学习方式不对,但是至少“肯学”,比起很多不肯学习、任由自己安于现状的人,燕国人更有改变的勇气。如果有朝一日他领悟诀窍,要优雅地走路便指日可待。
成语辨析
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与“东施效颦”都有机械模仿别人而适得其反的意思,但有区别。“东施效颦”偏重在盲目模仿,适得其反;“邯郸学步”偏重在尽管发现了别人的优点,但机械模仿,没有成功,反而连自己原先拥有的本事也失去了。
【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邯郸学步03-12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05-12
经典成语故事邯郸学步06-07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及点评04-21
邯郸学步幼儿成语故事06-07
关于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11-12
成语故事:邯郸学步寓意与道理03-09
中国成语故事邯郸学步双语版11-21
精选中国成语故事《邯郸学步》中英文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