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语故事

2022-08-29 成语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古代成语故事 篇1

  喜形于色

  【释义】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兴的心情表现在脸上。

  【出处】北朝·北齐·魏收《魏书·高允传》。

  南北朝时的高允是北魏国的重臣。他病重时高祖和文明太后派御医李修去探望他。高允强打精神,故意若无其事地下床谢恩,而且对李修说:“别看我年纪是有些大了,可身体强壮敏捷不减当年。请皇上放心,我还能为国家继续效劳。”李修回到宫内,向皇上复命探视的结果。他悄悄地对皇上说:“高允表面上看没什么病,但身体内有异常情况,恐怕是不久于人世了。”皇上让李修保密,派使臣赐给高允许多御用的珍奇宝贝、美味佳肴,以至酒米油盐醋等应有尽有,大约有l00多样,都是些上好的货色。皇上还经常派人到高允家去慰问,嘱咐高允好好照顾自己。高允喜形于色,对别人说:“上天对我恩重如山,照顾得真是无微不至,让我很好地安度晚年。”

  这样过了许多天,高允在一个深夜去世。就在全家人为高允操办丧事的时候,皇上下诏赏给了l000绢、2000匹布、500斤棉、50匹锦、l00匹朵采、l000斗的谷子,用来帮助高允的家属操办丧事之用。如此的待遇,魏国从来没有的。在下葬那天,皇上又赐高允侍中同空冀州剌史、将官等官职。并给他“文”的谥号,使他得到极高的赏赐和荣耀。

  古代成语故事 篇2

  入木三分

  【释义】形容写字极有笔力,也比喻见解、议论的深刻。

  【例句】孔子对治学、处世等问题的剖析和论述,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近义;反义】力透纸背真知灼见;略见一斑浮光掠影

  这个成语出自张怀《书断王羲之》。东晋时代,有一位著名的大书法家叫王羲之。他是会稽人,曾做过“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写的字,雄劲有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相传他从7岁就酷爱书法,12岁时在父亲的枕头裡发现前人的书法书,就偷着读。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旁练字,由於不断在水池裡蘸笔,池水都染黑了。他33岁写的《兰亭集序》,是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遗產。

  有一次,王羲之去看望一位朋友,碰巧这位友人不在家。因為熟悉就进了书房,等了一会,仍不见友人回来,於是他在人家茶几上写了几个字,就走了。

  后来,这家人想把他写的字擦掉,可是用力擦也擦不掉,用水洗也洗不凈。还有一次,皇帝在京城郊祭祀,需要更换写祝辞的木板。这字是皇帝让王羲之写的,字看上去飘逸瀟洒,龙飞凤舞,笔底生风,翰墨吐香,让人爱不释手,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祝辞木板,是凝聚着书法家心血的艺术珍品。工匠们要削下王羲之笔力强健、落笔有劲的字,发现字跡已经“入木三分”。

  古代成语故事 篇3

  天下无双

  【释义】天下没有第二个,独一无二。

  【例句】大陆有个警察,看了《转法轮》以后,说:“这样的著作,真是博大超常,天下无双!”

  【近义;反义】独一无二;比比皆是

  这个成语,出处有二。

  其一,秦王向魏国发动进攻,魏王命信陵君为上将军。信陵君率魏、齐、韩、楚、燕、赵6国联军,大败秦军於黄河南岸,并乘胜追击,直逼函谷关。

  当时,信陵君的名声威震天下。他熟知兵法,因此,诸侯各国凡有兵法著作,都拿给信陵君过目。人们后来,便把这些著作,称为《魏公子兵法》,信陵君的处世为人,被讚誉为“天下无双”。

  其二,黄香是古时候湖北江夏(今武汉市)人,母亲早死了,父亲是个小官员,父子二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黄香知书达理,对父亲十分孝敬。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席子扇凉,让父亲睡得舒服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温热之后,再请父亲睡下。因此父亲更爱护他,帮助他学习许多知识。

  黄香长大以后,做了官。在他当魏郡太守期间,有一次遭到水灾,当地的百姓被洪水冲得无家可归,没吃没穿。黄香拿出自家的俸禄和家產,分给了受灾的百姓。再加上黄香幼年时期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对父亲又十分孝敬,所以博得了许多人的讚美。

  当时在京城裡,流传着一句民谣:“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古代成语故事 篇4

  秀外慧中

  【原文】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闲,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闲,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1)丰颊(2),清声(3)而便体(4),秀外(5)而惠中(6),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据《全唐文.卷五五五.韩愈》引)

  【注释】

  (1)曲眉:弯曲的眉毛。

  (2)丰颊:丰润的面颊。

  (3)清声:清脆的声音。

  (4)便体:轻盈的体态。

  (5)秀外:外表美丽。

  (6)惠中:内在聪慧。惠,通“慧”。

  【故事阐述】

  〈送李愿归盘谷序〉文章中,韩愈藉着李愿的一段话,把天下人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受到天子宠信的人,这些人不但在外为官,威风凛凛,在家更是美人常伴左右,争宠而娇。第二类的人,则是像李愿这种人,隐身山林,不问世间俗事,自得其乐。第三类的人则是汲汲营营于名利,到处巴结贵人,终日唯唯诺诺,直至老死。

  韩愈在描述第一类人的时候,除了极力描述他们为官的威风和受奉承的情形,也对这些人奢靡的生活,藉周遭美女争宠的情形显露出来。韩愈对这些成日没事,只为争取主人怜爱的女子作了相当细腻的描述。这些女子个个画着弯曲的细眉,有着丰润的脸颊,声音是如此动人好听,体态更是轻盈迷人。不但外表好看,人也很聪明。走起路来婀娜多姿,整天打扮得漂漂亮亮,住在各人房里,不是互相嫉妒,就是想尽办法争宠。

  后来,“秀外慧中”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摘出,用来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内心聪慧。

  【讨论】

  (1)韩愈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中,将天下人分成哪三类?

  (2)文章中的三类人,你最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造句练习】

  例:她体贴细心、秀外慧中,大家都愿和她成为朋友。

  古代成语故事 篇5

  忠言逆耳

  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

  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

  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

  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从心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

  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

  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有一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

  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力反对,唐太宗十分生气,派人把他叫来,大加训斥。

  魏征毫不畏惧,他十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谁来种?工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首先要讲信用,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吗?”

  魏征的这一番话,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气浇灭了。他心悦诚服地对魏征说:“先生真是我和国家的一面镜子啊!我原先以为你太固执,不通情理,现在听了你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国家是无法治理得好的。”

  于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还奖赏了魏征。敢于直言劝谏的魏征不仅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成了以后历朝官员效法的楷模。

  一个人活在世上,能够得到智者的批评是一件幸事。要知道,批评一个人是需要很大勇气,冒很大风险的。谁都知道“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我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因为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

  古代成语故事 篇6

  苟延残喘

  春秋后期,晋国的大夫赵简子有一次在中山狩猎,突然发现一只狼从林中窜出,便猛射一箭。狼中箭后带箭拼命奔逃,赵简子驱车追赶。

  这时,有一个叫东郭先生的人正在往北走。他赶着一头驴,驴驮着一袋书。他走着走着,正好迎面碰到了那只正在逃命的狼。

  这只狼见了东郭先生,就说:“先生不是专门济困扶危吗?从前毛宝曾买一只乌龟放生,后来他在战争中逃命,乌龟载他过江;一个叫隋侯的,救活了一条蛇,后来蛇就衔来名贵的珠子报答。您让我躲在书袋里,勉强维持这一线生命吧。您今天能救我一命,我日后一定会像龟蛇那样报答您!”东郭先生在狼的苦苦哀求下,只好把狼装在书袋里,把书盖在上面。当赵简子追上来时,向东郭先生打听狼的下落,东郭先生说不知道。骗走了赵简子一行后,东郭先生把狼放了出来。而此时狼说自己饿了,要吃掉东郭先生。

  正在这时,一个农夫恰巧路过。农夫问明原因后,把狼骗回东郭先生装书的口袋,抡起锄头,几下就把它打死了。

  【词义】苟延:勉强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拖延一口没断的气,维持一线生机。

  古代成语故事 篇7

  【成语】:暗渡陈仓

  【拼音】:àn dù chén cāng

  【解释】: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或暗中进行活动。

  【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项羽凭借强大的实力,违背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把汉中和巴蜀一带封给先入关中的刘邦。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策,到汉中时,人马过后,烧毁沿途的栈道,表明自己不再回关中了。项羽从此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命士兵修复原来烧毁的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进攻关中的样子,实际上却带领主力部队抄小道趁守将不备袭击了陈仓,进而攻人咸阳,占领了关中,揭开了楚汉大战的序幕。

  古代成语故事 篇8

  成语“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的《外篇秋水》。故事说:秋天的大水按着时令到了,无数支流的水都灌进了黄河。河面十分宽广,水雾蒸腾,不论是河的两岸,还是河心的沙洲,隔岸望去,简直分不清岸上的是牛还是马。这时呀,河伯欣欣然自我沉醉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

  河伯顺着水势向东前行,到了北海,朝东一看,只见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到这时,河伯才开始改变他那洋洋自得的神态,仰起头来对着北海神无限感叹地说:“俗话说:‘有的人懂得了一点道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批评我这种人的啊。我曾经听人说过,孔子的见闻学识不算多,伯夷的德行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以前我不信这话,现在我见到了你的广阔无边,才知道这话是真的啊。我假如不到你这里来,那就糟了。我将永远被道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所耻笑了。”

  这个成语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后来人们用它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

  古代成语故事 篇9

  【成语】:利令智昏

  【拼音】:lì lìng zhì hūn

  【解释】: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智不清。

  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各诸候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经常发动战争。

  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一块土地野王。

  在野王邻近有另一块土地上党,他们的地方官员看到野王轻易地就被秦军攻下,怕上党也守不住,就写信给赵国,表示愿意归顺,希望得到赵国的庇护。

  赵国的君臣们对于要不要接受上党的归顺,意见不一,大家展开激烈的争论。

  平原君赵胜说:“上党这么大块的地方,我们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为甚么不要呢?”平阳君反对说:“就是因为不花力气得到好处,轻易要了,恐怕会招来大祸。”赵王因为不想失去这块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张,并且派他去接收上党,把它划为赵国的领地。

  秦国知道后,认为赵国存心和自己作对,就命令白起率大军去攻打赵国。

  结果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部被秦军歼灭,国都邯郸也被围困,后来平原君带毛遂去楚国,说服楚王联赵抗秦,最后楚国出兵,才解除了赵国的邯郸之围。

  赵王和平原君因为贪图眼前可以获得上党土地的利益,而差点导致赵国灭亡。

  后人便形容他们的行为是“利令智昏”。

  古代成语故事 篇10

  【成语】:百步穿杨

  【拼音】:bǎi bù chuān yáng

  【解释】: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

  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成语故事】:

  《战国策·西周策》: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他的箭术非常高明,即使离开柳树一百步射它的叶子,也百发百中,在旁的人看见了皆齐声喝采。

【古代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古代成语故事03-26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01-30

古代的成语故事10-26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则06-07

经典古代成语故事06-07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06-07

三则古代成语故事12-30

读书的古代成语故事10-03

古代成语故事三则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