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的成语故事

2022-01-26 成语故事

  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惠分析国政,谈论兵法,执掌刑狱,多谋善断,才能出众,死后谥号为“惠”,又因其食邑名为柳下邑,所以后人称他为“柳下惠”。

  柳下惠——出生时间早于孔子一百六十多年,“周礼尽在鲁”,周礼的创立者就是柳下惠及其先辈,因此深受孔孟推崇。据《论语》记载,孔子称柳下惠为“被遗落的贤人”。《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故“和圣”之称由此而来。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关于他的故事源远流长,世人一直对他推崇备至,多地以柳下惠故里为荣,因此柳下惠的故乡有多个出处,濮阳、曲阜、州、新泰、平阴、邹城都有与他相关的古迹,据记载邹城市看庄镇柳下邑村古时为柳下惠的食邑,柳下惠也因食邑而得名,而多个史料都记载其弟柳下跖的故里是看庄镇柳下邑村。其实无论哪个地方是他的“故里”,都说明当地受到了“和圣”柳下惠的影响和教化,哪个是真已很难有令人皆信服的考证,甚至于也无关紧要,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对他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在看庄镇,与柳下惠相关的八个成语故事广为传颂。在这八个故事里,最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坐怀不乱”,其他七个成语故事分别是:“岑鼎立信”、“三黜不去”、“授词却敌”、“论祀守礼”、“伐国怀忧”、“断狱明道”、“风化乡里”,这八个成语故事充分反映了“和圣”柳下惠的正、信、直、智、明、仁、公、孝,展示了他丰富完整、生动可敬的形象,还原了一个圣人的本来面目。他的这种正直诚信、直事道人、智慧清明、以和为贵的圣人节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脉,对邹鲁文化有较大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源头,孔子的儒家精粹“仁、义、礼、智、信”就是邹鲁文化基础之上的传承。

  坐怀不乱

  关于“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很多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

  岑鼎立信

  主要见于《吕氏春秋》、《新序》的记载。鲁国有岑鼎,其形体巨大、气势宏伟,鼎身铸有精致、美丽的花纹,给人以震慑心魄之感。鲁国国君非常珍爱岑鼎,把它看作镇国之宝。齐国国君很眼红,命鲁国将岑鼎献给齐国,如果胆敢不献,就要兵戎相见。齐国比鲁国强大得多,鲁国国君不敢不献,但是又舍不得,于是假造一座岑鼎献给齐国。齐国国君怀疑它不是真品,把岑鼎送回鲁国,派人对鲁国国君说:“只有贵国的柳下惠认定这是一只真鼎,我们才相信。”鲁国国君没办法,只好前去请求柳下惠帮助其编造谎言将真岑鼎留在鲁国。柳下惠说:“您把岑鼎视为镇国之宝,而我把信用视为立身之本。如今您为了保住您的镇国之宝,就让我破例说假话,这违背了我的立身之本,对不起,我不能做。”鲁国国君听了这番话,就将真的岑鼎献给了齐国。汉代刘向评论此事:“柳下惠可谓守信矣!不独存己之‘国’也,又存鲁君之国。信之于人重矣!”这一事迹,成为中华文化史上讲究诚信的典范。

  三黜不去

  主要见于《论语》、《孟子》、《战国策》、《列女传》的记载。柳下惠曾经在鲁国做过士师的官儿。士师是古代执掌禁令刑狱的官名。当时鲁国的朝政大权把持在权臣臧文仲手中,柳下惠的官职被臧文仲罢免了三次,有人劝柳下惠离开鲁国到别的国家去做官,柳下惠回答道:“如果一直按照正直的理念做官,到哪个国家不会被罢免呢?如果不按照正直的理念做官,那又何必离开父母之邦呢?”这就是柳下惠“直道事人”的原则。明代泰山诗人萧协中写道:“薄宦甘三黜,高名百世芳”,也是对柳下惠这一德行的颂扬。“三黜不去”,反映了传统知识分子在“治国平天下”的俯仰体验中感同身受的心灵共鸣,也成为后世士子的榜样。

  授词却敌

  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齐孝公攻打鲁国北部边境。僖公自知无法抵抗齐国大军,前去请教展禽(即柳下惠)退敌之计。

  在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时,鲁僖公命展喜依照柳下惠所授之计出境迎上去晋见他,说:“我国国君听说您亲自出动大驾,将要光临敝邑,派遣下臣来犒劳您的左右侍从。”齐孝公问:“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孝公说:“你们的府库空虚得就像悬挂起来的磬,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仗着什么而不害怕?”展喜回答说:“鲁国之所以‘无恐’,是因为‘有恃’,恃的是‘二先君(周公与太公)之所职业’”。原来,当年周公、太公辅佐协助周成王,所以周成王将鲁国、齐国分别封赐给他们,并亲自主持仪式,让他俩签订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害。”齐孝公听后没有说话,展喜继续说:“您即位后,诸侯们都给予厚望,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吧。’因此,我们这个穷国没有筑城聚众,可您怎么执政才九年就废弃先王之命、先君之责呢?若您的先君在,他会怎么处理呢?”齐孝公无言可对,自知理亏,只好撤兵。

  柳下惠传授的退敌计谋说词字字在理,犹为匕首刺向齐孝公,不仅创造了“有恃无恐”的典故,而且为中国古代战争留下了“授词却敌”的传世佳话。

  论祀守礼

  主要见于《国语》的记载。春秋时期,有一年一只海鸟“居”飞到了鲁国,并且在东门外停留了三天。当时担任大夫的臧文仲觉得这是好的预兆,便下令让鲁国人祭祀它。柳下惠知道后说:“自古以来,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和有德行的人,像尧、舜这样的人才值得我们祭祀。而海鸟‘居’只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来,对人们并无功德,决定祭祀它,实在是不明智之举!”于是上书鲁王取消对“居”的祭祀。公元前625年,祭祀太庙时夏父弗忌做为宗伯,他把鲁僖公的位次放在了鲁闵公前面,违背了“左昭右穆”的秩序,大夫臧文仲却不制止。已经96岁的柳下惠不顾年老,仍然义正言辞的斥责他们的做法。柳下惠两次斥责祭祀不和礼法的故事就被后人称为论祀守礼。这两件事不但说明了柳下惠为官的正直,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这也是他受后世儒家学派重视和推崇的原因。

  伐国怀忧

  主要见于《汉书》的记载。书中记载鲁国国君意欲出兵讨伐齐国,征求柳下惠的意见。柳下惠直言不讳,直截了当回答:“不可。”随后柳下惠满怀忧虑,悲戚不安,心想:听说国君侵略他国,不会询问仁爱之人,这次为何问我呢?柳下惠虽立场坚定,仍因被问及而羞愧难当,更为鲁君不顾百姓生死,推崇武力欺诈而忧愤不已。柳下惠一直主张仁爱、和合,认为两国之间,无论强弱,都该睦邻友好,永不战争。鲁国一旦攻打齐国,必使两国生灵涂炭、血流成河,根本谈不上“仁爱”,而是害人杀人。无故害人杀人的战争就是不仁不义之战,势必为“仁人”所不齿。伐国怀忧充分彰显了柳下惠仁义爱民、以和为贵的思想,这种思想正是儒家思想的源头,被孔子及其后人发扬光大,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断狱明道

  主要见于《奏书》的记载。讲的是柳下惠为鲁国国君断狱的一个案例。一个佐丁偷了一斗粟,案值不过三钱,按照当时法律应该罚金一两。但是柳下惠建议鲁君对佐丁施以双重刑罚:先“完”后“为倡”。(即先剃光头后去做比低贱的“隶臣妾”还要低贱的下人。) 鲁君接到柳下惠所报奏折后便问他:“这个案子的案值这么少,对他这样刑罚是不是太重了?”柳下惠回答说:“当初佐丁衣冠楚楚,案上放着册簿、文书,负责礼制管理,他竟干出偷盗勾当。这分明是‘盗名、欺上’,两者并论,理应重判为倡。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因此施以双重刑罚:先‘完’后‘为倡’。”鲁君听后认为很公正,称赞柳下惠量刑得当。

  风化乡里

  主要见于《孟子》的记载。孟子说:“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主为耻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坚持按自己的原则办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穷困也不忧愁。与没有教养的乡下人相处,也照样很愉悦地不忍离去。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体在我旁边,对我又有什么污染呢?’所以,受柳下惠美德影响的人,胸襟狭隘的人也能变得心胸宽大起来,刻薄的人也能厚道起来。”

  而明代人张岱《夜航船》却记载了一则这样的故事:“展禽者,少失父,与母居,佣工膳母;天多蚊,卧母床下,以身当之。”说的是柳下惠很小的时候失去父亲,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帮母亲干活还做饭给母亲吃。因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母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柳下惠总是赤身躺在母亲床下,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母亲。这个故事可视其为“恣蚊饱血”另一个版本了。另外,柳下邑的村民现在还有“六月六吃炒面”的习惯,据说是柳下惠母亲的生日是六月初六。每年这一天,柳下惠都要回到故里,为母亲祝寿。为了感谢乡邻,柳下惠都要请乡亲们吃当地一种特色面食炒面。不仅言传,而且身教,这是柳下惠风化乡里的魅力所在。

【柳下惠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成语故事10-15

关于柳下惠的八个成语故事01-31

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08-25

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移风易俗11-12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08-25

经典成语故事08-25

经典的成语故事08-25

经典成语故事12-22

成语故事精选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