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食西宿成语故事

2022-04-29 成语故事

  东汉·应劭《艺文类聚》卷四十引《风俗通》解 释: 贪婪的人各方面的好处都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东食西宿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东食西宿成语故事1

  【注音】dōng shí xī sù

  【典故】俗说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汉·应邵《风俗通》

  【释义】比喻贪婪的人各方面的好处都要。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唯利是图,贪得无厌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唯利是图、贪得无厌

  【押韵词】留后路、金汤之固、星列棋布、缘情肖物、擎天一柱、褰裳躩步、雍容雅步、贪权慕禄、认贼作父、池鱼林木

  【成语故事】齐国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东西两家公子同时来求婚,东家公子很富有但相貌丑陋,西家公子是一个英俊的穷书生,姑娘的父母很为难,叫姑娘自己定夺,她说两个都愿意嫁,白天在东家吃饭,晚上去西家睡觉

  【成语举例】“东食西宿”,廉者当不如是,马亦自笑无以对。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

  东食西宿成语故事2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十分美丽的女子,她的父母亲对她爱如掌上明珠。她家东边的邻居是一户大财主,家财万贯,可是这个财主的儿子却长得十分丑陋;她家西边的邻居是一户穷苦人家,可是这家的儿子却长得十分英俊,而且很有才学。有一天,东西两家邻居同时托人为自己的儿子向这个女子家提亲。她的父母一时难以作出决定,不知答应哪一家才好。于是,便去征求女儿的意见,说:“现在东西两家都托人来求婚,我们考虑来考虑去,一直拿不定主意,你不妨说说你自己的想法,你愿意嫁到哪一家去?”那个女子张口欲言,可是又马上缩了回去,过了好一会,一言不发。她的父母以为她害羞,难以启齿,便说道:“你既然不好意思开口,我们就采用别的办法。如果你喜欢东家就举起左手;如果你喜欢西家,就举起右手。”谁知话刚落音,那个女子却把两只手同时举起来。她的父母迷惑不解地问;“你把双手都举起来是什么意思?”她羞羞答答地说:“东家的儿子富而丑,西家的儿子贫而美,我愿意嫁到东家去吃饭,嫁到西家去住宿。”她的父母听了,真是哭笑不得。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东食西宿”这个成语,比喻某入贪得无厌,唯利是择,“有奶便是娘”,没有一点儿人格。

  东食西宿成语故事3

  In ancient times, a girl in the State of Qi had reached marriageable age. Two families delivered betrothal gifts to propose marriage.

  In the family on the east, the young man was short and ugly, but the family was rich. The family on the west was very poor, but the young man was handsome and talented.

  The girl's parents considered the matter from different angles,but were unable to come to a decision. So they called the girl andlet her make her own decision.

  Seeing the daughter lower her head, blushing and shy, the father said: "If you are too shy to tell your decision, you can do it by exposing your arms. If you like the son of the family on the east, expose your right arm; if you like the son of the family on the west, expose your left arm."

  After pondering for some time, the girl silently exposed both her arms.

  "Now what does this mean?" her parents asked in surprise.

  "I…’ the girl said bashfully. "I want to dine in the family on the east, and sleep in the family on the west."

  古时候,齐国有位姑娘,已经到了应该出嫁的年龄。有两户人家送来聘礼求婚。

  东边的一家,青年长得又矮又丑,可是家里很有钱;西边的一家,家里很穷苦,但是青年却长得一表人才。

  姑娘的父母左右盘算,还是决定不下来,就把姑娘叫到跟前,让她自己拿主意。

  父亲看到女儿低着头,红着脸,一副羞羞答答的样子,就说:“你要是不好意思说出口,那么你就以袒露手臂来表示:喜欢东家儿子,你就袒露右臂;喜欢西家儿子,你就袒露左臂。”

  姑娘左思右想,才默默地袒露出左右双臂。

  “这是什么意思?”父母惊诧地问姑娘。

  “我……”姑娘扭扭捏捏地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东食西宿成语故事4

  战国时,齐国有个姑娘到了该出嫁的年龄,有两家人同时送来聘礼给这姑娘家,向她父母求婚。

  东面人家的儿子长得又矮又丑,可是家中富有钱财;西面人家的儿子呢?倒是一表人才,只是家境贫苦。姑娘家的父母左右盘算,还是决定不下来,便把女儿唤到堂上,叫她自己拿定主意。

  父亲见女儿低头红脸,一副羞羞答答的样子,便说:“你要是不好意思说出口,就袒露手臂表示一下吧,喜欢东家儿子,就袒露右边;爱上西家儿子,就袒露左边。”

  姑娘怔了半天,才解开衣襟,把两边的手臂都袒露出来。

  “这是什么意思?”父母惊诧地问。

  “我……”姑娘忸忸怩怩地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大道理】:

  知足者常乐,有些贪得无厌的人什么好处都想得到。

  东食西宿成语故事5

  从前在齐国,有个貌美的姑娘,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一天,住在姑娘家东边的一户富贵人家,派人来提亲说:“我家公子虽长得一般,可家里条件好,若嫁给他可享尽富贵。”

  住在姑娘家西边的一户穷苦人家,也求人来提亲,说:“这后生人品好,长得又漂亮,真是百里挑一呀,就是家里穷一些,家无隔夜粮。”

  父亲对女儿说:“你愿意哪家也不用说了,就用裸露手臂来表示吧,左东右西。”

  女儿淡淡一笑,慢慢地露出左子臂,接着又露出右手臂。

  老两口惊讶地问:“这是怎么说呀?”

  姑娘慢条斯理他说:“这不是很明白吗?我愿意到东家去吃饭,到西家去夜宿……”

  东食西宿成语故事6

  [原文]

  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艺文类聚》)

  [注释]

  好:漂亮、美丽。

  疑:犹豫不决。

  适:去、到。

  指斥:指名直呼。

  偏袒;袒露(裸露)两臂。

  [译文]

  齐国一户人家有个女儿,村里两家人向她求婚。东面那家的儿子长相难看,但家里有钱;西头那户的儿子倒是一表人才,可家里却是贫苦。父母亲左思右想不能决断,就同女儿说:“你自己决定想去哪家,要是不好意思说出口,就袒露手臂表示一下,(喜欢东家就袒露右臂,喜欢西家就袒露左臂),也好让我们知道你的意思。”姑娘就把两只手臂都裸露出来。父母惊奇了,问她什么意思。她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文言文翻译技巧: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和 “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

  【删减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互联法】

  文言文中有时把几件事情(或几条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或起强调作用,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叫互文并提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并不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啊秦汉时期的边关”。翻译这类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应、补充或并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层意思一层意思进行翻译——即“联”。像“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影。 ”(《三峡》)之类的句子翻译都要注意到这一点。

  需要引起同学们注意的是: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学习过程,文言文的翻译又是文言文知识和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在夯实文言基础知识之后,掌握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翻译文言文。

【东食西宿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12-17

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移风易俗11-12

四字成语故事天罗地网成语故事02-28

古调不弹成语故事10-24

毕恭毕敬成语故事04-15

罄竹难书成语故事03-22

图穷匕见成语故事03-21

天夺之魄成语故事02-18

成语故事|使酒骂座12-10

成语故事作文11-25

一齐众楚成语故事 成语胶漆相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