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从新闻中得知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这个消息,从第一反应中的喜悦慢慢转入了深思。我觉得这种减负,治标不治本,效果难有。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教育压力会日渐增大,学生的学习比往常更加辛苦了。刚刚入学的学生也不如以前那么开心了。由于各种竞争关系,小学布置的作业向着多而难的方向发展。有一些小学题目居然连大学教授都做不来。天天作业做到十一点是常有的事,学习快乐被一点点的侵噬,如今随便问问小学生(除了神童级别的),没有人会说学习是快乐的。作为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自称的政府来说,觉得这种现象应该治理一下——于是推出了一系例的小学生减负条例。然而在当今中国教育体制下,这种条例到底是效果显著的“里程碑”,还是只有华丽外表的“烂橘”呢?
我觉得答案并不是很乐观。当今中国教育是以应试为主的。学生考试成绩在竞争,老师班级平均分的排名在竞争,学校各种录取率在竞争,中国在各种学科竞赛在竞争。在一系列考试下,我们别无选择,只有不断地做题才能让人生道路更加光明宽大。《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也许以后真的会实施,但真的会有效果吗?学校里不准留作业,学生回家后,家长秉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仍然会给他们布置作业。学校不准举行考试,这更是可笑的……这一系列的规定都只治标不治本。回看中国历史上的.洋务运动,洋务派通过西学等一系列的手段帮助国家强大与富有,然而最终在封建统治的制度下,不过四十年,洋务运动就宣告彻底破产。在历史的教训面前,最终减负的成败就十分清晰了。
有一点是可喜的,那就是政府在关注这个问题。社会上有许多言论说没有比“高考”制度更好的教育制度了。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高考,却拥有着众多的人才?我想中国教育为什么不借鉴一下他们呢?当今中国急缺统合型高级技工。外国人不缺是因为,外国人不一定要上大学,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是去职校的。如果中国能减少大学生的数量,增加高级职校的数量,这样中国大学生就业可以解决,中国紧缺的高级技工问题也可以解决,中国的总产值也一定会大有增幅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负担自然而然会下来的。
负担的多少不是条例决定的,而是制度决定的。简单的条例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