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庐山的作文300字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庐山的作文300字 篇1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那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云雾缭绕,朦朦胧胧,让人仿佛置于仙境之中。
嗯我只去过庐山的两个景点:五老峰,三叠泉。
五老峰,是由五个高耸入云的山峰组成的。远远望去,五老峰像五个神态各异的老人在对我说:“欢迎您!”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一个个又变成晗首低眉的样子,好像在临思苦想。眼前的景象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秀丽的三叠泉。俗话说:“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走在石阶上可以隐约看到一抹白色。那一条如冰雪般的丝条,远远望去,就像从山顶直泻而下的冰川。又如三条白龙在山间奔腾。在三叠泉脚下,向上看,可以感到三叠泉那奔腾咆哮。如同千万匹野马直泻而下的声势。站在第三叠。抬头看三叠泉抛珠溅玉,宛如白璐千只,上下争飞,又如白匹冰绡,抖腾长空。万斛明珠,九天飞洒。正如李白所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就是我眼中的庐山。
庐山的作文300字 篇2
今年暑假,妈妈和她的朋友王阿姨带着我前往庐山游玩。
到庐山的当天下午,我们就直奔景点——庐山瀑布。迈入庐山风景区,只觉得心旷神怡。走着走着,树木越来越密,色彩越来越绿,而瀑布声也越来越近。先是一阵“哗哗”的,接着便像狂风巨浪向我们袭来。可突然间,下起了蒙蒙细雨,雨丝很密很密。我们只好找了个凉亭躲雨。雨中的庐山像一位高贵的夫人,蒙上了一层轻薄的面纱,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怪石嶙峋的山崖在风雨中延伸盘旋,犹如巨龙腾舞,气势不凡。
过了一会儿,雨停了。我们继续前行。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来到瀑布脚下。凉丝丝的水花像一个个调皮孩子,在溅落时蹦跳着,欢呼着,好像在歌唱自己的愉快。抬头望去,长长的绸带正从悬壁上“飞流直下”,多么壮观的景象啊!那些在“银河”中失散的水花,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随见飘飞,漫天浮游。我张开双臂,闭上眼睛,与瀑布拥抱。那一刻,我像漂浮在声浪中,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
“咔嚓!”妈妈用相机拍下了我与庐山飞瀑的合影。
然后,我们来到了“花径园”。走进大门,一片繁荣的'景象。花坛里鲜花盛开,绿草如茵。一阵微风掠过,像是在翩翩起舞。
美啊,庐山!
庐山的作文300字 篇3
清晨,我走进了庐山,那漫山遍野的云雾深深地吸引着我。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飘在山谷中,给光秃秃的山尖编织了一顶雪白的帽子……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一片片白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看,快看!”我大声地喝道,还没等我回过头,那像绵羊的云又不知飘到哪里去了。漫步山道,我就像孙悟空一样站在云雾上飞来飞去……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刚刚还是一缕轻烟,转眼就变成了一泻千尺的九天银河,刚才还是一匹白色的战马,瞬间变成了北冰洋上漂浮的山峰……
我刚走到山顶的悬崖边,忽然脚一滑,跌进了九天银河之中。不住地哭喊求救……啊,原来是一场梦,我浑身是汗,抱着被子躺在床上,回味着梦境中的庐山云雾……
庐山的作文300字 篇4
雾景,往往于人一种朦胧美的感觉,但是,浓雾却会遮蔽视屏。
苏东坡的名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除了指庐山的攒簇。难窥全豹外,相信主要的因素,还是指庐山多雾,群峰常年烟雾缭绕,很难看的真 切。
香港的春雾,浓的使人感到滞重,来时铺天盖地,来后又缠着不走,直冒水气。不管是鲤鱼门的雾,还 是沙田的雾,都缺一份飘逸的轻快。
庐山的雾,来的无踪,去的无踪,总叫你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在庐山,老是和雾捉迷藏。我们两次登鄱口,都遇到浓雾,固然看不到鄱阳湖,景物也是咫尺莫辨。有 时在山下仰望,只见鄱口一带,碧空如洗。但是,当你气咻咻的攀登后,雾已从四面八方涌来,使你为之气结 !
庐山的雾,是飘离不定的,有时你觉得是由山涧升起,有时是四面排空而来,有时如袅袅青烟,有时如 的银丝,有时轻盈如羽衣,有时沉凝如灰铅……
庐山的云雾并不惹人厌,它使庐山显得更妩媚,美的更含蓄,而庐山云雾茶,更是在它的熏陶下而觉更加 清香飘逸。
庐山的作文300字 篇5
一天,天气晴朗,一轮太阳高高挂在天上,李白来到庐山游玩。
他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爬上了香炉峰前面的小山峰上面,小山峰上有红色的枫叶和挺拔的苍松,还有一个供人休息的小亭子。他仰头相望,看见了香炉峰高耸入云,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就像一个巨大的香炉上面生起了紫色的烟雾。李白站在香炉峰前面,远远望去,一条又长又高的瀑布就像一条大河挂在香炉峰前,瀑布水哗哗地流着,奔腾布下,势不可挡,水珠四溅,落入了深深的山谷之中,发出了巨大的声响。
看到这样美的风景,李白不禁发出了赞叹声:“大自然多么奇妙啊!”他想:这瀑布这么高这么长,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到底有多少高多少长呢?是不是九天上面的银河掉到了人间了呢?也许它有三千尺高吧?
带着这许许多多的疑问和大胆丰富的想象,李白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