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000字

2023-05-27 3000字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000字 1

  几年前就有幸买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只粗粗地过了一遍,让它在书柜沉默了很久,最近,重拾这本书,细细捧读,书中所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还是深深地感动了我,更为李镇西老师那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

  就这样,在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踏上三尺讲坛六年有多,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真正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在三大方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他的爱心,二是他的做有思想的教师,三是他的对教育的反思。

  (一)爱心“爱心”。

  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他爱得真实,爱得彻底,爱得伟大。只有爱,才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温暖与和谐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如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的“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也非常赞同李老师说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读完书后,我深感: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更多的磨练,更多的学习,更多的理性思维,更多的积极探索……

  (二)做有思想的教师。

  “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对李镇西的评价。读罢此书,我感觉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涤,掩卷深思,李镇西老师演绎的对教育和学生的挚爱背后是依靠他的教育思想做支撑,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所以,我觉得我们学李镇西,最重要的是学他“做有思想的教师”。不能否认现在确实涌现出一批像李老师这样有思想的教师群体,但数量极少。大多数教师仍然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重复着别人说过的话,复制着别人写过的教案,模仿着别人上过的课。李老师说:“当教师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说自己的话。”这句简短的话语,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的反思。要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思想必须经过认真学习,多读教育理论专著,多向名家和大师学习,多参加一些沙龙类的讨论,多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李老师曾感慨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李老师的成功也正是得益于对教育家思想的汲取和积淀。我们向教育家学习,不光要学习教育名家的理论和思想,还要学习他们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总结的毅力。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一直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笔》,这份艰辛地付出才有了今天这份丰厚的回报。反思我自己,与李镇西老师相比,真感到汗颜!大师的成长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往往都经历过“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彷徨,经历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痛苦的学习积淀过程。与其天天盼机遇的垂青、幻想一鸣惊人,不如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和反思总结。如果我们还想进步,如果我们还不甘沦落为可悲的“教书匠”,那就让我们快快行动吧。

  (三)对教育的反思。

  除了“爱心”和“做有思想的教师”,书中还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时,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真的,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学生的顽劣、松散和不听话,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000字 2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起初是想当做故事书来看的,然而,当我静静地阅读他的一个个小故事时,我竟从一名读者逐渐变成那走入他的班级,仿佛跟他一起经历了那一桩桩平凡但又耐人寻味的事情。

  要说这么本为什么这么吸引我,我想唯一的原因只能是他的故事让人感到真实,而只有一个真实的人才能够写出那么一本真实的书。我一直认为,最有资格评价一名教师好坏的只有他的学生。书中的学生是这样描述他眼中的李老师的――“是啊!我们尊敬李镇西老师,但决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老师,更在于他是我们的“镇西将军”,是我们的“老李”。我们因为他具有正直、纯朴、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等实实在在的品质而尊敬他,因为他那杰出的才华而佩服他,因为他那令我们折服的教育思想感激他,当然,还有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孩子气”……都让我们感到亲切因而敬重他。但这一切决不是对他的顶礼膜拜,而是在三年朝夕相处、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朋友般的真挚情意。我们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甚至有缺点的人,而不是把他看作一个至高无上、完美无缺的神;我们更多的是把他当作知心朋友,而忘了他是老师。正因为这样,我们将永远拥有一位实实在在的朋友——老李,而不是只在高中三年拥有一个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还有一个多月,我们就要高中毕业了,李镇西老师将不再是我们的“老师”了,但他将永远是我们真诚的朋友!”我想作为一名老师,能够得到学生这样的一段评价远远比一张荣誉证书来得不易,而文中的“老李”这一称呼应该比“优秀教师”这样的称号来得更让人觉得心暖吧!

  书里面的故事都渗透着李老师的汗水,我能够感受到他是如何与他的学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级搞得有声有色。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读完了《爱心与教育》,受其感染,我又特意爬到网上浏览了尽可能见到的关于李镇西的帖子,李老师的博士导师是苏州的朱永新教授,教授有句名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无疑李镇西是教授的理想学生,在《爱心与教育》里,他更象一个孜孜以求的学生,学生成了他每日必照的镜子,学生成就了李镇西,李镇西也培养了形色不一,成就不一,前途不一的学生。成为李镇西的学生是幸运的,我能够感受到杨嵩苦求成为他的学生,黄金涛不悔成为他的朋友,万同内心里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这和李镇西的人格魅力有关系,而这种魅力强烈影响了他的学生成长。教授说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网络里有一篇火药味极浓的“镇西走了”,然而就在4月里,李镇西重新回到了讲台,回到了学生中。听其言,观其行,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无法不升出由衷的赞叹和喝彩,李镇西太少,我们理当珍惜。我是教体育的,无法体验到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这个双职工的艰辛,但是《爱心与教育》中真实的文字却在我掩卷之后不断冲撞我的灵魂。班主任是和家长最密切的教职岗位,最能得到家长的殷殷嘱咐,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也就罢了,但是李镇西关爱他的学生竟到了无意复加的程度,学生生日、困难、交友、病痛、困惑、犯错都成他切入学生心灵的最佳的契合唯其心灵沟通,学生如彼之十指的那种要命的感觉,真的让我们汗颜。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已自成体系,从《爱心与教育》中可以看出不断试验、不断修正的轨迹,无论是“未来班”还是万同的转变,都可以得出一个素质教育最本质的目的,教育不是为了分数,教育是为了育人。联系到我的工作,体育是学生心情最放松的课程,似乎学生会做广播操,能运动一下就算可以交代的了。但是,读过《爱心与教育》,我先是产生了羞愧的感受,细细想来体育的育人教学竟是大有可为的。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作风,可以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精神,哪怕是一次惨痛的失利也能成为挫折教育的良机。学生对体育具备一定程度的兴趣,我国体育界里有值得敬佩崇拜的精英,叶乔波、罗雪娟、刘翔,女排这些叱咤世界体坛的名将本身的拼搏精神就值得学生学习。体育是身体素质的教育,兼具对学生心理的正确引导,进而促使其道德品质经锤炼而得升华。体育好的王铜一度成为李镇西褒扬教育的亮点,体育有纪律、有游戏规则,而缺点因此处而消失,优点却可因此而扩散开来。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在教学长河中跋涉的成果,没有对教育的爱,就不会有足以令人动容的这许多案例。教书育人,说的容易做的难,李镇西做到了,我呢?我们呢?我将继续为之长考!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000字 3

  缘于我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出于对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的认识,我深深的认识到自身教育知识的匮乏,和教育技巧的简单落后,于是打算到书店买几本关于小学班主任工作,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来给自己充充电。

  (一)首先映入我的眼帘,我迫不及待的看了作者简介和自序,自序中一句颇具想象力,浪漫而富有诗意的话深深的攫住了我的心,那就是“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当时决定买他的书并不知道他有那么大的名气,那时蓬安还没有开什么教育大讲堂,也没有亲自听过李镇西的报告,更没有看过他的讲学的碟片(后来学校在集中学习时才有幸看到他在蓬安作报告的实况碟片),当时我看完这本书就被他的教育机智和简洁流畅的文笔折服了。在书中他提到经常给学生读他自己写的《爱心与教育》,在经历过几次失望后才买到这本我心仪已久的书----《爱心与教育》(增补版)。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觉得做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是幸福的。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感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获得的,而是源于对教育意义的深远认识,源于对学生的热爱,这样你才会谈得上热爱工作,你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实践。在阅读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胸襟,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人格;在实践中锻炼总结,在实践中修正提升,在实践中启迪智慧,在实践中开拓创新。这样你的工作会做得更好,于是你的学生依恋你,家长尊敬你,同行敬佩你,领导器重你,这样你被欣赏,被认同,你就会觉得很幸福,你就会觉得工作很快乐,你才会真正潜下心来搞教育,你就可以把你的爱全部奉献给孩子们,于是你的工作就会更出色,也会更幸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记得去年上半年有一天我正准备午休,突然想到作为班主任得去看看孩子们睡的咋样,就马上翻身起床,没有犹豫,没有拖拉。试想如果你心里没有装着孩子们,你会在午休之前想到他们吗?你愿意为了孩子们睡一个好觉而放弃自己的午休时间吗?因为我觉得孩子们睡好了,就有充沛的精力投入下午的学习,孩子们就可以取得相对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书中有一个爱心教育故事的主人翁杨守丰,她与人为善,顽强进取,珍惜时间,热爱学习;母亲精神失常,父亲体弱多病,家中有4个比自己小的弟妹,自己也长期被病痛折磨,小小的年纪面对如此让人揪心的家庭环境,竟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乐观,坦然和自信,最后还是被病魔夺取了可爱的生命。如此坚强的品性深深的感染了我,感动了我,震撼了我的心灵,我顿时感到自惭形秽,感觉自己竟不如一个中学生顽强,觉得自己不堪为人师,同时我觉得有必要让我的孩子们感受这个时代的楷模。所以我就分几个早读给孩子念了书中关于杨守丰的事迹。

  我一边读,一边哽咽,我和学生(当时是六年级)一起被杨守丰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有时不得不停下来控制自己的情绪。遗憾的是没有时间组织学生讨论和发言,下来我真担心此举是我的一厢情愿,疑惑从心中悄然升起----学生听了后是否会受到震动呢?是否会引起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否会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呢?第二天(08年4月29日)在期盼中到来,学生的日记交上来了,代理班主任陈鑫竟以《听梁老师念爱心与教育有感》为题写了很长一篇日记,至今我还保存着。她因为杨守丰请了二十几个月病假居然考了全班第八名而从心底里感到无限敬佩······文末写到:“梁老师,你明天还继续念吗?我很期待”。姚柳伊也以《杨守丰,你是我的榜样》写了命题日记,原文结尾是这样的:杨守丰,虽然你走了,但是你童稚的心灵却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人(包括我)。这天看他们写的这些关于杨守丰事迹的感想,我喜出望外,这种惊喜超过了我们班今天夺得体操比赛全校第一名给我带来的愉悦。他们无一不被感染,对她的'事迹回顾的很仔细,都决心要以杨守丰同学为榜样,要珍惜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还针对自身不足做了剖析,希望我继续给他们读《爱心与教育》,也有同学问我哪儿可以买到这本书,向我借

  这本书。他们认为这种读书活动比上课还有意义,从他们的日记中我看到了一颗颗纯洁无瑕,向上向善的童心,我相信杨守丰这个名字和她的事迹都将深深铭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并会逐步内化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当天我在写教育日记时总结了两点:一是榜样的感染力和激励效果是空谈阔论无可比拟的,二是以后得多抽时间给他们读这种感人肺腑,令人肃然起敬的同龄人的故事。

  最后,我从本书中看到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幸福。这句话李老师曾经给学生讲,他还在历次报告中经常提到这句话,甚至成为他第一次当校长走马上任送给老师们的第一句话,后来写在他们的教学楼上。最开始我不理解其内涵,随着阅读的深入,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情景才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当孩子们把校园打扫得一尘不染,我们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工作时,我们就因为孩子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有学生为了班级可以夺得清洁纪律流动红旗而努力时,我们这个班集体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我在处理班级事物不够理智时,有学生给我提出善意的建议时,我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如今年上期我在班上发火,下午母春兰就用小纸条给我提建议了:“梁老师:做事不要太急躁,不能意气用事,要考虑清楚再实践,有时要学会克制自己······别让自己生活在气愤当中,有时同学们跟你的友谊比你的面子还重要。”我因为这位学生朋友般真诚的建议而感动,我因为她的存在而幸福,同时也更加理解李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我经常在被学生感动时对他们说这句话,学生在叫我写毕业寄语时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他们,在去年的毕业茶话会上我又以这句话作为发言稿的结语,甚至把这话连同班训印在了师生毕业合影上。因为我希望他们以此鞭策自己,修正自己,希望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希望更多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朴实无华,很多崭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一个个平凡真实感人的小故事里面。他不是为写书而写书,他是想通过自己的书籍来宣扬和传播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写的是中国教育这本大书;他也不是在用笔写书,他是在用心写书,用情感写书,用人格写书,写的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人”字。就因为我最喜欢这本书,我才把它送给了我尊重的一位教育同行,希望更多的孩子得到富有爱心的教育。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像李老师一样觉得工作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将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的和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000字 4

  近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虽然目前尚未读完,但我心灵深处却深受震撼,李镇西老师竟然跟学生相处的如此好,并且在交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他的这种接近完美的手段的确让人折服。我感触最深的是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

  他说:“当我们自然而然的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可是想要走进他们的心灵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我们这些副科的老师,本来带的班级就多,每个班的课程又少,平时跟孩子们打交道的机会就更少了。这样很不利于我们去了解更多的学生,更别说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了。虽然不易,但是我仍然希望通过自己在课堂上对他们仅有的了解去主动的靠近他们的心灵,其实在课堂上并不难看出哪些是典型的“后进学生”,课堂上不认真听课还在下面做小动作,要不就是趴在桌子上睡觉,对老师讲的课毫不在乎,不然就是总岔话题、钻牛角尖,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一节课上完也不见得他们翻开课本瞅一眼。对于这些学生我真是有点束手无策,不知道怎样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或许真的是我讲课的内容不够精彩,内容太过简单,他们不屑一顾。的确,课本上的道理同学们基本上都懂,或许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并不怎么会运用;又或许他们理解的不够透彻,做基础训练总是空着大题,尤其是材料分析一类的不知从何入手。当然,这并不是只有“后进学生”才会出现的问题,值得我去思考问题出在哪,怎样去解决这种情况。但我觉得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得从这些“后进学生”的身上下手,试想,如果连“后进学生”都会解决的问题,那么其他学生只要稍加提醒,处理起问题来应该不是难事。这只是我不成熟的想法,有待考证。

  话说回来,李镇西老师把“教育呼唤民族、科学与个性”作为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是很有道理的。那些“后进学生”之所以成为“后进学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家庭、学校和个人都脱不了干系。想要转化他们,就得从基本上去了解他们,虽然目前我还没有完全的了解他们,但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就已经了解到的试着去“走近”他们,并努力“走进”他们。

  或许是因为和他们的年龄差距没那么大,又或许是因为我刚开始上课没那么严肃,我们沟通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课堂上他们十分活跃,我并不会因此生气,我不希望把他们的活泼性格扼杀掉,但是如果有特别捣乱的学生我也会毫不留情地惩罚他们,以示警告。课堂上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否与本节课有关,我都会尽量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去交流和沟通,而不会因为与课堂无关就劈头盖脸的给他一顿臭骂,我们尽量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促使他们学习的动力。思维活跃是好现象,只要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就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值得鼓励的。至少说明了他们还是愿意和我交流的,我们的距离没有那么远了。

  课下,我有时会找几个上课比较调皮的学生“聊天”,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聊天”,只是在教室外面简单的聊几句,试着去拉近我们的距离,只有跟他们和平、平等的相处,才能让他们展示出来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有两次我给一个班上完课跟几个同学“聊天”时,隔壁班一个调皮的学生就在后面揪我的头发,然后马上闪开,当然我还是看到了他,知道他不是恶意的我自然也不会生气的,这正说明了他们和我之间隔膜没那么严重,我很有可能和他们打成一片,这真的让我很开心。

  自认为和孩子们相处的很好的我经过这次七年级的师生交流大会的确有些难过,我没能成为他们最喜欢的老师,不过这也让我充分的认识了自己不足之处,说实在的,在课堂上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后进学生”的身上,没有过多的考虑到其他学生,我认为他们都有一定的自觉性,不需要怎样提醒,或许这就是他们没有给我肯定的原因吧。原本以为上课时轻松愉快点更能收到同学们的喜爱,可能在一些学生眼里我上课太纵容那些“后进学生”了吧。有句话叫“亲其师,信其道”,看来我还没有取得同学们的信任或者是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更有优势,他们肯定的老师必定有他们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优秀的教学方法,相比之下,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也深刻的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地方要想其他优秀教师学习,以丰富自己的内涵,争取早日取得同学们的信赖。

  从一开始我就希望用爱心和同学交流,可一味的释放爱心就会变成放纵,导致他们在课堂上过分活跃甚至在我的课堂上随意走动,这点我需要加以注意并且制止他们这种错误的做法,把他们的思想给转变过来。李镇西老师对于各种情况的学生都能处理的很好,这也正是我所要学习的地方。读完这本书,我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如何才能做到爱心与教育并行呢?怎样才能在课堂上照顾到每位学生,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呢?这需要理论来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得来,有了理论经验,再结合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更深刻的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与启示,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000字 5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尽管夜已深但我一点倦意还没有,我深深的被李镇西老师“还债”的故事感动了。当了教师以后,为了充实专业教学知识,常要逼自己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却经常翻不了几页,但是《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却让我第一次真正的感受到了书籍带给我的精神冲击力。为什么此书在出版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成为一本无需炒作的畅销书?究其原因,是因为书中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唤起了千万读者尘封已久的情感,是因为李老师那一股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对学生、对工作无比挚爱的清泉也同时滋润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田。李老师对教育事业“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忠诚;用李老师的话说,就是“凡是用心灵写出的作品必然会赢得读者心灵”。“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他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爱意与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

  看着看着,愧疚之心油然而生。虽然我也是爱孩子的:但是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发火,而且忙忙碌碌的工作,让我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激情,而李老师对于学生的爱却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一颗颗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颖深深地震憾了我。所以我们也应该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乐于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我坚信我能够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向着目标出发。

  读完《爱心与教育》,我还进一步感悟到:教师应该善于把握那稍纵即逝的教育良机。每个孩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学习现状和接受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如同一棵棵正在生长的树苗,需要我们小心地呵护扶持,才能茁壮成长。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心中只有装满爱学生、爱事业的情感,才能闪现智慧的光芒,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爱心与教育》让我明白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有爱才有教育”。

  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同学。她看上去是一个冷漠、自傲、言语刻薄的女孩。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我就注意到了她,一位她眼中的那种冷漠的感觉,让我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在内心深处甚至有一种排斥心态,当时我就在想她应该是一个需要我特别注意的学生。于是我便耐心等待时机,寻找教育的契机。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是一个比较聪明伶俐的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还算可以,但就是待人刻薄,对人冷漠,因此也就导致同学们不想和她有接触都远离她。作为班主任,我深知这样的恶性循环对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了解了一下她的家庭背景,从而得知她的这些个性与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爸妈离异,她跟随爸爸一起生活,虽然她爸爸是爱她的,但远不及那细腻的母爱,再加上他爸爸的文化水平不高导致教育方法欠妥当,有时候孩子犯了错误不是耐心的劝导而是拳脚相向,为此,孩子逐渐变得冷漠,仇视身边的一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深知要想感化她的内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我这时想到了雨果先生的一句话:“爱是情感的升华,它像阳光一样照耀大地,赋予万物生长的力量,并且使之欣欣向荣。”为此,我决定以“爱”为契机,开导她,满足她,改变她。我和她进行了第一次谈话,她表现得极为平静,我采用的是拉家常式的谈话,但她仅仅只用寥寥数语来应付。所以第一次谈话以失败而告终。过了一段时间她和同学发生了矛盾。我发现那几天她总是闷闷不乐的,我知道,她一定是遇到了烦心事。“孩子,老师发现这些天你的心情不怎么好,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告诉老师吗?让老师也帮你出谋划策。”我写了这张便条偷偷放到她的抽屉里。“老师,最近我和一个同学发生了矛盾,他们都不理我,我感到很孤独。”她很快回信给我说。孩子需要爱,除了师爱,还有更加重要的同伴之间的爱,不然,学习生活就会失去色彩,变得黯淡无光。我迅速回给她:“孩子,老师能够理解你此时的心情,孤独的滋味的确不好受,难为你了。和同学偶尔发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以后,你的心情是可以调节的,关键看你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它,解决它。如果你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你不会感到烦恼,反之,你会感到烦恼缠身。孩子,老师说这话,是希望你待人宽容,同时,老师也相信在看完这张便条后,你会像这样做的。只要你始终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同学们会敞开胸怀接纳你的,那时,你将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的五彩斑斓。加油哟!老师永远支持你!”在给她的便条的同时,我迅速找到了班上几个得力的同学,让他们嘱咐其他同学,要敞开自己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她,不可以让她无法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的友爱。

  这段时间我们通过传纸条的方式以朋友的口吻去交流和沟通。我发现她的性格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和同学们的交流也变得频繁了许多。这以后,我终于可以多看见一个阳光灿烂的女孩,活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爱的便笺原来是如此的神奇!《爱心与教育》用一个个故事感动着我,让我知道了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爱去感化学生。我想说:因为有爱,才使老师与学生的心贴得那么近!因为有爱,才使一位普通教师的形象显得那么高大!因为有爱,才让平凡的工作和生活变得那么多姿多彩!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以李老师为榜样,实施爱的教育,用自己的爱心去浇灌祖国的花朵。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000字 6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艺术让我一次次地反思自己与孩子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也一次次清晰地认识到:爱心是教育的本源,爱是教育的真谛。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这就是说,热爱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动力源泉。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的收获。陶行之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的爱心典范。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在教育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才能在教育中获得喜悦。才能让学生在爱中成长。

  教育的爱,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它自然而然地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也不声不响地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这是一种最朴素而又最精炼的表达。教师享受着学生纯洁的尊敬,就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因为我领了工资,我要对得起这份报酬;因为我享受过学生的笑声与泪水,我要对得起这份真情;因为有学生是通过各种‘勾兑’才编到我班的,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因为学生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我要对得起我的‘哥们儿’……”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对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对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话,对胆怯的学生说句壮胆话。对自悲的学生说句自信话,对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话,对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对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话,对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话,对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话,对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时,不仅学生会把我们当作老师。而且这绝对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李老师在书中所讲到的案例表明: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化雨,浇灌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爱你的学生吧,只要你播下爱的种子。它一定会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爱,一切皆有可能。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读了《爱的教育》一书后,我决定今后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教师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因为有了这颗爱心与童心,李镇西老师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学生家长送给他的一筐鸡蛋用煤油炉一天煮一个,全部又让这位学生吃了;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一位患病的.学生步行上医院,他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里给他们送上自己的贺卡……老师在用爱心感动着学生,学生同样用童心来回报老师。

  是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首先让我联想到了我的中学班主任老师,他和李镇西是属于同一个年代的人,对待学生严格,有爱心,有着满腔的热情,他把正直、善良传授给学生,他把青春把爱心统统奉献给了学生。回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很自豪成为了老师的学生,尽管十几年过去,当初老师眼中那个单纯朴实的学生已经结婚为人母,可是,我永远都会记得老师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几位这样的老师呢,然而我却遇到了,我是幸运的。老师的一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却是永远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够拥有像我一样牵挂他的学生,他也是幸福的。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回忆着最尊敬的老师,我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也接受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对我的"有爱心的老师"的赞许,可是,当面对这样一面镜子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惭愧,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就不会有像小雯那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因为我的爱心不够,导致与其家长产生的问题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那些特殊生就不会一直那样没有起色;想想我曾经的工作,想想我曾经的失败,对比李老师这颗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见绌,惭愧万分。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要心中有爱,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对于教育也同样,只要自己有充分的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只能说明爱心不够。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正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000字 7

  假期里,在整理书籍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这本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刚刚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一点兴趣都没有,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但是后来这本书确实越读越有味道。在不知不觉中,我被书中师生之间的真实情感深深的吸引了,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我为之感叹着,我想每一个看到这本书的人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震撼。这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论文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

  三年前我怀着对教育事业满腔赤诚而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才两年的工作经历要我在这谈教育感想实在感觉惭愧,但从这本书中看到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确实让我感到震撼。我踏进教师这个行业最开始想的就是该如何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喜欢我,后来就想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力争使班上的每个同学都在进步,最后就是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虽然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经深深融入到李镇西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他的教育追求。我想做为我们工作在一线的老师,更应该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真心,看到他和学生之间的通信,感觉那是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因为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内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是什么呢?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刚开始可能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不可预料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这么一问,羞愧无比!万同勾起了我的回忆,在上学期我们班有两名后进生,刚开始我对他们的表现很不满意,对他们直接批评,之后他们的表现很让我气愤以至于让我对他们失去了信心。后来在班主任的提醒下我私下里找他们聊了聊,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他们并不是不想学,而是一定的学习难度让他们觉得很吃力,从而失去了信心。从那之后,我就对他们耐心讲解,他们也渐渐跟上了其他同学。后进生我们要给他们更多的爱,正如李镇西老师说“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

  李镇西老师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镇西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镇西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镇西师时时都在收获!我为李老师对学生“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而感动,也为李老师给学生信中的署名“你的朋友李镇西”而感动。几句简单的话,几件平凡的事啊,分明是那一颗真诚、爱生的心!李老师说:“我觉得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别好。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

  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镇西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所以在整本书中,镇西师并没有流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没有流露出对学生施过恩德的那种隐隐的得意,而是不断地感谢,感谢学生,感谢编辑,感谢同事,感谢同学,感谢一切帮助过他的人,正是这一份做人的态度,才提升了镇西师的生命,并且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看着李镇西老师的一个又一个教学实例让我为他对教育倾注的无数心血而钦佩,同时也为学生对李老师的真情回报而感动并深深的羡慕。为了这份感动和羡慕,我会坚持向李老师学习,以爱育人,让爱滋润童心!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000字 8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身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起初是想当做故事书来看的,然而,当我静静地阅读他的一个个小故事时,我竟从一名读者逐渐变成那走入他的班级,仿佛跟他一起经历了那一桩桩平凡但又耐人寻味的事情。

  要说这么本为什么这么吸引我,我想唯一的原因只能是他的故事让人感到真实,而只有一个真实的人才干够写出那么一本真实的书。我一直认为,最有资格评价一名教师好坏的只有他的学生。书中的学生是这样描述他眼中的李老师的――“是啊!我们尊敬李镇西老师,但决不只仅因为他是一名老师,更在于他是我们的“镇西将军”,是我们的“老李”。我们因为他具有正直、质朴、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等实实在在的品质而尊敬他,因为他那杰出的才气而佩服他,因为他那令我们折服的教育思想感激他,当然,还有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小朋友气”……都让我们感到亲切因而敬重他。但这一切决不是对他的顶礼膜拜,而是在三年朝夕相处、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发生的朋友般的真挚情意。我们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甚至有缺点的人,而不是把他看作一个至高无上、完美无缺的神;我们更多的是把他当作知心朋友,而忘了他是老师。正因为这样,我们将永远拥有一位实实在在的朋友——老李,而不是只在高中三年拥有一个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还有一个多月,我们就要高中毕业了,李镇西老师将不再是我们的“老师”了,但他将永远是我们真诚的朋友!”我想作为一名老师,能够得到学生这样的一段评价远远比一张荣誉证书来得不易,而文中的“老李”这一称谓应该比“优秀教师”这样的称号来得更让人觉得心暖吧!

  书里面的故事都渗透着李老师的汗水,我能够感受到他是如何与他的学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级搞得有声有色。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他人关心、保护,就能学会用自身的爱心去关心保护他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身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保护的时候充沛体现自身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考虑”、“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考虑,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失望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送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局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时地被感动,不时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倒霉的。因为他们长期接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假如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身: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身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读完了《爱心与教育》,受其感染,我又特意爬到网上浏览了尽可能见到的关于李镇西的帖子,李老师的博士导师是苏州的朱永新教授,教授有句名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无疑李镇西是教授的理想学生,在《爱心与教育》里,他更象一个孜孜以求的学生,学生成了他每日必照的镜子,学生成绩了李镇西,李镇西也培养了形色不一,成绩不一,前途不一的学生。成为李镇西的学生是幸运的,我能够感受到杨嵩苦求成为他的学生,黄金涛不悔成为他的朋友,万同内心里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这和李镇西的人格魅力有关系,而这种魅力强烈影响了他的学生生长。教授说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例文。网络里有一篇火药味极浓的“镇西走了”,然而就在4月里,李镇西重新回到了讲台,回到了学生中。听其言,观其行,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无法不升出由衷的赞叹和喝彩,李镇西太少,我们理当珍惜。我是教体育的,无法体验到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这个双职工的艰辛,但是《爱心与教育》中真实的文字却在我掩卷之后不时冲撞我的灵魂。班主任是和家长最密切的教职岗位,最能得到家长的殷殷嘱咐,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也就罢了,但是李镇西关爱他的学生竟到了无意复加的程度,学生生日、困难、交友、病痛、困惑、犯错都成他切入学生心灵的最佳的契合唯其心灵沟通,学生如彼之十指的那种要命的感觉,真的让我们汗颜。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000字 9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

  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我们教育者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哥儿们”!学生曾有肺腑之言:“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却永远相通!”可见师生间的情感有多深!由于他赢得了学生的心,也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实实在在地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实在可喜可贺!记得我在学生时代,非常讨厌老师偏心,不能一视同仁。我在平时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对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爱这一点却没做到。学生时代哪一位老师谈吐幽默,学识渊博,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进而喜爱其所教的学科,自然学习上也学得轻松愉快,成绩很好。这在我们当今,教育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000字 10

  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被李老师的爱心与耐心感动着,更被李老师的教育智慧所折服。

  一、巧抓时机,建设班级舆论的智慧

  健康的班级舆论可以增强学生行为的自觉性,增强教育的力度和说服力,对个人的不良行为有很好的制约作用,有利于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集体荣誉感,养成良好的品质,改正不良的作风。

  李老师在对“后进生”进行教育时,善于抓住一切时机促进良好班级舆论的形成。用力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善于巧妙地把自己对学生表扬和批评转化为集体舆论的褒贬”。万同作弊后李老师没有采取简单的批评、处分,而是不动声色的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深入心灵的集体主义教育:先发动同学们组成“帮助万同小组”帮助脚骨折的万同去看话剧,以及万同平常遇到的困难:像上楼进教室、课间上厕所、放学回家等,全包给“帮助万同小组”了。还号召其他同学寻找机会随时向万同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让万同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安排好这些事,李老师巧妙地把万同的作弊放到影响班级荣誉的高度,让全班同学每人给万同写一封信谈谈对万同作弊的看法。大家从集体主义的高度,用真诚的话语批评了万通的作弊行为,并劝说万同改进缺点。通过这些做法已经促进了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的形成。但是李老师利用此事进行班级舆论建设的活动还没有结束,在万同伤好后,李老师又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关于万同作弊的处理办法。同学发言非常积极,他们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万同这段时间的进步,也诚恳地指出了他还存在的一些不足。绝大多数同学都希望再原谅一次万同,不再给他处分,可以看出同学们团结友爱、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班级舆论已初步形成。

  我们做班主任的都应该学习李老师,在看似平常的“小事”中挖掘教育的契机,促进良好班级舆论的建设。

  二、巧用班级舆论教育“后进生”的智慧

  李老师在教育“后进生”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巧妙地利用班级舆论,使他们扬善弃恶,在班级舆论的轨道上健康的成长。

  万同由于脱离了昔日的“兄弟伙”而被“兄弟”们暴打,在这个可能使万同动摇决心的时刻,李老师发动全班同学给万同写信,安慰万同、鼓励万同坚决与“兄弟伙”决裂,回到集体中来。在这种正气、温暖的,来自整个班集体的真诚关怀中万同坚定地回到了班集体中。

  最让我佩服的是李老师为了转化万同,提前两个月布置期中考试作文题《我为万同的进步而高兴!》或《我为万同的退步而痛心!》,巧妙地把万同置身于全班同学的'监督之中,又让每一位同学有意识的关注万同的表现。别出心裁的作文题目成功的让万同的成长搭上了集体舆论的快车,使他不得不成长。

  每个“后进生”都有向善的一面,只是缺少动力。巧妙利用班级舆论可以给他们改进缺点、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慧眼看问题的智慧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很多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都没有逃离李老师的思索。经常被我们当成无可救药的、不可改变的“杂症”,经过李老师的分析都找到了“解药”。万同上进后的一次反复——上英语课时往同学生身上贴了一张糖纸。这种现象在大多数老师看来,是很正常的,像万同这样“顽劣”的学生能取得那么大的进步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些做小动作的毛病是改不了的。可是李老师却看着这张糖纸悟出了大道理:如果不让万同在学习上产生愉悦感,仅靠意志来维持纪律是不可能的!

  万同在当学校“纠察员”期间,对一位批评他的初一班主任进行了“报复行动”星期六,学校没有上课,他一人溜进学校,到初一年级办公室。一脚把门踢开,进去以后,在初一2班班主任老师的办公桌抽屉里乱翻,把几本书撕碎了,把墨水瓶砸碎了……最后,偷了一支圆珠笔、两瓶没吃完的咖啡和三袋土豆片,扬长而去!遇到这种情况,很多老师都会对万同失望的。真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呀,遇到这样反复犯错的学生,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放弃,觉得这样的学生无可救药。李老师却对万同的所有表现进行分析,找到了症结所在:万同的反复是因为脱离了班级舆论的监督!

  教育是个平凡的事业,在这平凡的工作中,在平平常常的小事中,李老师总是能智慧的掀起惊天动地教育的浪花,净化学生的心灵,坚定学生的意志。我们每个肩负教育重任的班主任,都应该学习李老师的这种用不平凡的思维分析平凡事情的精神,学习李老师用个案促进班级良好舆论形成,又用班级舆论纠正每个学生行为的智慧,做个智慧的班主任!

  • 相关推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000字】相关文章: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5-17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3篇03-01

真正的爱心与爱心的真正08-21

爱心08-06

爱心行动,奉献爱心作文04-26

爱心的作文11-03

爱心作文(经典)11-04

【经典】爱心作文11-04

爱心作文(经典)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