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2022-03-02 2500字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精选1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1

  静静地守望着岁月的过往,轻轻地将所有的日子翻过,在这个少雪且日渐温暖的季节里,春节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迎面扑来。新的日历开始了新的篇章,聆听旧年渐行渐远的步履,呼吸着新年日益浓重的气息,喝下那碗腊八粥,不禁感叹,流年如飘落水面的一纸素笺,承载着零零落落的思念和团圆的期盼,将忙碌而喜庆的新年带入眼前。

  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文化传承。它蕴涵着炎黄子孙太多的情结。唐朝诗人周宏亮的诗句“何处夜歌腊酒,谁家高烛候春风”,描写出了故乡除夕的浓浓年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王安石这首著名的七绝诗里,展现出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场面。

  厚重的年味代代相传,由古及今。只是年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脚步,日渐颠覆着以往的习俗和传统,人们按部就班的蜗居在城市的丛林里,没有了过去的那种街坊邻居相互串门拜年的习俗。那些久违的年味,慢慢地成为了支离破碎的记忆,所以我特别怀念儿时的年味。

  在我童年的印象中,存留最深的就是过年。过年不仅能吃上饺子,猪肉,穿上新衣,拥有压岁钱而且还有那种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氛围;那种欢天喜地快乐无忧的心情;那种浓浓的团聚的亲情和纯朴的民俗,让我感觉过年是孩子心中最幸福的事。那时的年虽然物质贫乏,吃的、穿的和现在的没法比,但是在我心中,那喜庆和快乐是无与伦比的,每到寒假我总是扳着手指盼过年。

  儿时的年味大概是从喝了那碗“腊八粥”开始。传说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有把天、地、神、灵和祖先合在一起祭祀的习惯。用各种植物的果实煮一锅“腊八粥”来感谢天地神灵和祖先,保佑赐福获得丰收,并期望来年更加风调雨顺。我想,祖先之所以把这个习俗传下来,就是告诉人们一年中最忙碌的阶段开始了。

  小年的辞灶一过,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浓厚起来,家家户户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忙年,置办年货,先是扫屋、刷墙,打扫卫生。掸尘清理,好像也是根据灶墨上提示的,扫舍吉日意味着将一年的积垢除去,要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一年。印象最深的是家中墙壁上的年画,爸爸是文人,比较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常去书店或街市买些名人字画,梅兰竹菊,挂在家中正堂的墙壁上,让年味更加明亮喜庆,焕然一新。

  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把积攒下来的钱用在过年上,倾其所有摆满年夜的餐桌。父亲忙碌的背影在集市上来回穿梭,买肉、买鱼、做豆腐,母亲推磨、碾米、烙煎饼,屋里屋外四处飘溢着浓浓的香味。

  母亲为了让我们穿上新衣服,常常是通宵达旦的赶制。一夜之间为我们几个孩子做成一件件新衣服,以便让我们在初一的早晨,风光无限。可是妈妈的手却磨出了血泡,我心疼母亲,却说不出一句感恩的话。我们是快乐了,漂亮了,可父母又要为以后拘谨的日子犯愁。为了孩子,父母把心酸苦水,锁入了岁月的年轮里。

  父母是辛劳的,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唯一能做的,也只有自觉地分担些家务,减轻些父母的劳累,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我们对父母的歉疚。年三十那天,我基本上没有闲着,帮着洗洗刷刷,帮着贴窗花,帮着妈妈把剪好的各种图案,五彩缤纷的挂签,贴满整个院落,把红红的蜡烛摆满香台。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家已焕然一新,院里院外无不透出新年的吉祥与喜庆。院子里,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红红的烛光照亮我们嬉笑的脸庞,温暖着幼时天真无邪的心。总觉得年来了、喜来了、福也就来了。欢乐的心陶醉在除夕之夜,迎接着初一的到来。

  更喜欢的是除夕之夜,我们点亮了红红的蜡烛,也就点出了一个红红火火的世界,在一夜连双岁,夜半两年中的相望中,一家人围坐在一盆炭火前守岁。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守岁对于我们这些贪睡的孩子,确实很难,那时候没有电视,文化娱乐更是谈不上,所以守岁基本上是干熬,往往是睡了又醒,醒了又睡,迷迷糊糊中就迎来了初一,凌晨一过,先是放鞭炮,送纸钱,上年香,然后把煮好的水饺和汤圆放在贡桌前,由父母带领着我们一家老小跪拜天地和祖先,那种满心的欢喜和快乐无以言表。

  初一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形式,孩子们欢天喜地的聚在一起,走街串户给长辈磕头、拜年,赚些糖果一类好吃的;家族里的长辈带领着大家给街坊邻居挨户拜年;同事之间相互回拜,路上遇见亲朋邻里拱手贺年、道喜。浓厚的感情,纯朴的民风,吉祥而又喜庆。

  最丰富多彩的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个秧歌队,高跷队争相而来,遍及大街小巷,他们穿着色彩艳丽的服饰狂歌劲舞,各展技艺,耍龙灯,划旱船,热闹非凡,把一个快乐的新年扭得龙飞凤舞,迎来众多人们的围观和喝彩。一般过了十五,这个年就基本上接近了尾声,年味也随着飘逝的烟花而渐渐地散去。

  如今的年,人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憧憬和期待,是现代生活赋予了过年新的内涵?还是因为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而淡薄了幸福感?没有了亲情的相守,没有了和父母相依相偎的温暖。自从父母远离了我,年依然是年,家依然是家,没有了父母的身影,却再也感受不到年的味道!每一年的春节,总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让我再也感受不到过年的快乐。

  春节的轮回就像一首美妙的歌,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里,它带给我们太多的美好和难忘的记忆。它是一种情结的凝聚;是一种情感的熔铸交汇;是一种精神的认同;是一种血脉的延续。在岁月的轮转中,不知不觉让我对“旧年”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与怀念。我感恩我的亲人们给予我那么多有关年的温暖和记忆,所以很希望能找回儿时的那些感觉。袅袅炊烟,喧闹的人群,汇聚的亲友,热情的鞭炮,以及带着数千年历史印痕的种种习俗,那简单而又真实的快乐。

  儿时的年味,一直是我心中最美的味道,虽然已过去了好多年,很多的记忆已渐渐消散,但那年那月,那烙印在心中的味道,却在我心中永存。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2

  年,就这样过了,隆重而来,悄然而去。一年又一年,丰满了记忆,苍老了容颜;迎来了春光,送走了冬寒……朋友发来这样一条微信,读着,正如我此刻的心境。刻录在记忆里的年味,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增长和生活的改变,如陈年老酒般的愈存愈醇,回味无穷。

  幼时的年,是在外婆外公的怀抱中度过的天真烂漫。那个缺衣少食的六十年代,因徽商外公茶叶生意做得火红,我幸运地跳过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与外公外婆一起住在湖州练市镇。那里有近三百多平方米的二层楼房,北面临街,是外公的商铺;南面倚河,整排的木框玻璃窗使整间屋子显得透亮。紧挨窗口并排放着一张八仙桌和一张小方桌。外公每天清早就在这里读书。邻居朋友们也很喜欢聚集在这里谈天说地,喝茶、下棋、晒晒太阳……外公边做生意边招待朋友,雅兴不凡。小小的我最感兴趣的便是与外婆一起趴在窗前看对岸的人们上上下下地洗衣物,数记市河里过往的大大小小的船只。或与邻居猜谜语,挑花线。一年365天,几乎天天是年。唯一不同的是除夕那天,桌上不再有棋牌,而是外婆陆续将烧好了的鸡、鱼和元宝头端端正正摆上了,还有糖果、年糕之类好吃的东西,然后点上香烛供奉上祖。傍晚时分,外公才将那一串串的鞭炮搬到店门前的街路上,摆成各种不同的图案或字样,如气球、龙、大、发等。此时街坊们早就把街路的两头挤得个水泄不通。外婆把我领到稍远处,选个既看得清又很安全的位置,然后用双手帮我捂住耳朵。一切准备就绪,外公便与几个胆大的朋友一起点燃鞭炮。顿时,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人们的尖叫声、欢呼声混成一片,大家陶醉在一片弥漫的硝烟中,久久不散。大年初一早上,外婆早早地将几十个小碗搬上了桌,然后是我的活:先把碗整整齐齐地排列好,然后在每个碗里依次放一大把爆米花、一大勺红糖、一小勺芝麻,最后再加上个调羹。每当有客人到来,外婆都会首先泡上一碗递上,祝福朋友新的一年甜甜蜜蜜……那年味,是甜甜的开心。

  童年时候的年,是母亲亲手织布缝制的新衣服和父亲挑的那担箩。母亲心灵手巧,不仅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还会裁缝衣服。每年春节前,她总是通宵达旦地忙。但无论如何,大年初一,我和弟弟总能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在我们穿好新衣的第一时间里,母亲会用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把我姐弟俩前后上下赏个遍,满意的笑容洋溢于脸上。来不及等母亲欣赏够,我和弟弟就兴高采烈,连蹦带跳地出门去跟小伙伴互相炫耀新衣服了。尔后,爬进那早已备好的箩筐,由父亲挑着去做客人,一头是我,一头是弟弟。一路上除了欣赏风景,总还少不了母亲的叮嘱:见了客人要有礼貌,要问好。吃饭时那全鱼和块肉不要去吃。等等。有一次在姨奶奶家吃午饭,弟弟情不自禁将筷子向鱼儿叉去,母亲情急之下用筷子去挡。随着母亲这一档,弟弟筷头的鱼肉也掉落在桌子上了,顿时大哭起来。全桌的人一时都不知如何是好。姨奶奶急中生智,圆了母亲的尴尬:没关系,让孩子吃一点好了。我把鱼翻个身,明天还能用的。弟弟破涕为笑,重新夹起桌子上的鱼肉,美美地吃起来。尽管每次去做客人总是被众多规矩约束着,但我和弟弟还是无比向往,因为多多少少总有点东西吃,更何况母亲说过,那些肉等过了正月半后就可以吃了……那年味,是满满的期待。

  青年时代的年,是母亲精心洗晒铺好的温暖床铺。每年学校放寒假了,我就迫不及待地奔回家的港湾。假期的一切都在母亲的辛勤操持之下,过着饭来张口的舒畅日子,尽享着亲情。这期间最让母亲操心的,就是我懒在温暖的被窝里迟迟不肯起床而凉了早餐。两餐合二为一,是常有的事。即使在我出嫁以后的十余年里,总是要带着三口之家,照样的年前年后在家里住上大半个寒假……那年味,是暖暖的享受。

  2010年,母亲离我们而去。从此我也告别了这暖烘烘的享乐,挑起了照料父亲日常生活的担子。每年趁十一假期,就早早地为父亲准备好过冬的衣物,如几件毛衣和羽绒棉衣外套,也必定会翻好两条丝棉被,以随时应对天气的入冬。元旦,将用过的棉被和棉衣洗晒替换一次,至春节前夕再进行一次全面的更新,干干净净迎接新春。这些衣物,都相对集中存放于伴随父亲大半辈子的一个耐橱,由他自己取用,也由我随时整理。六年来,这样的有条不紊倒已经成了习惯……那年味,是尽孝的满足。

  今年自然也不例外。可这个年啊,被父亲萌得够呛。

  说来话长:1月8日,趁弟弟家办年酒,又逢久违的晴好,我早早回家。走进父亲的房间,只见床上只有一条破旧的床单裹着一条旧棉絮,耐橱的门上也由一把大锁把守着。父亲一反常态,怎么也不让任何人动他的房间。傍晚,亲戚陆续来到,几位长辈随即一个接一个地来说情——床上这么一点要冻坏的,赶紧让人添点被子吧。我无言以对,无地自容。第二天,我和弟媳不约而同都为他赶制了一条新棉被。这时,我才舒心许多。十多天后,父亲打来电话说:钱丢了,没钱了。我不明就里,下班后赶紧送钱去。

  放寒假了,我的第一件要事便是回老家替父亲打理一下房间。但见父亲穿上了一件N年没穿过的旧棉衣,神情也是怪怪的。我茫然不已,再三追问,得到的回答就是你们不要多管!在我的极力坚持下,橱门终于打开了,却真让我傻了眼——橱里空空荡荡的,原先翻好的两条蚕丝棉被和数件旧棉衣、新添的羽绒服都不翼而飞了。弟弟悄悄告诉我,老爸最近老是偷偷地把家里的东西拿出去,办年酒剩余的蹄髈肉,多数是他拿去送人了。别是父亲年纪大,糊涂了吧?无奈,再买一件新的吧!

  大年初二,父亲依然穿着那件旧棉衣。那新的呢?又丢了?我着实是火冒三丈,但又觉得奇怪得很。几经侦查,终于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当我路过从前的老邻居、患老年痴呆症多年的老爷爷家门口时,他正安详地坐着晒太阳。他和父亲年轻时是好哥们,他身上穿着的正是我最近给父亲买的新棉衣。有的疑团在那一刻破解,我心中仿佛打破了五味瓶,一时间酸辣苦甜一齐涌上心头。霎时,对父亲的怨气与疑虑都化成了丝丝的怜惜和浓浓的敬意与爱意!俗话说:家有一老,如获一宝。我这个宝啊,真是让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今年的年味啊,是杠杠的责任与担当。

  的确,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是生命的驿站,是人生的积淀,是时代的印记,是历史的记载……我的春节我的年,承载着希望与梦想,丰富了生活,滋养了心灵。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3

  不知不觉又快要过年了,按照老家余干农村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到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忙过年得事情了,每逢回老家过年都觉得很有情趣,除了感受到浓浓的乡情、亲情之外,我还感受到了老家浓浓的年味。

  老家的年味是从腊八开始浓起来的,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熬腊八粥,说是祭祖、祭神的,各家各户做的腊八粥不同,大多是用各种米、豆、花生与各种干果熬成的,寓意昭示着五谷丰登,粮食的丰收。在我老家腊八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蒜瓣放到装有高醋的缸或大瓶子里,密封起来,蒜的颜色就会慢慢地变成绿色,这种自然形成的绿色看起来很好看,腊八蒜吃起来有醋酸和微辣的味道,吃起来很好吃,陪着过年吃饺子,更有情趣和食欲。我怀着好奇之心,接连几年在腊八前后揣摩着泡腊八蒜的时间、方法,说来也怪,只有过腊八时才能泡出腊八蒜的颜色和味道来,每年临近腊八时,我就叮咛着妻子,千万别忘了泡腊八蒜,现在离腊八节还有上十天的时间,妻又在念叨着泡腊八蒜的事儿,使我顿觉农历羊年越来越近了。

  从腊八开始陆续着,老家集市大大小小的店铺就开始上年货了,每个集市上大小店铺五、六家,都在想方设法把年货备得齐齐全全的,生怕让别人抢了生意,不停地忙活着,有上烟酒糖茶的,有上鸡鸭鱼肉的,有上鞭炮香纸的,有上年糕、干果的,有上春联、年画的,各忙各的。看着店铺里上了那么多的年货,各家各户也开始忙着准备开了,溜达着到这个店铺看看,买点这个,到那个店铺买点那个,平日里相对平静的大街上就开始流动起来,好不热闹,这就叫“忙过年活儿”。

  准备好了年货,在腊月二十三日前还有一件大事,就是每家每户都要进行大扫除,辞旧迎新,这种大扫除在我老家叫“扫屋”,儿时的我觉得扫屋很有意思,看到大人们都在忙,怕灰尘弄脏了自己,男人们便戴上了帽子,女人们则围上了头巾,戴上了套袖,包扎得严严实实,把笤帚绑到木头杆子上,房子的樑、檩及边边角角都能扫得着,准备工作做好了,就开始把房子里的箱子、柜子、桌子等所有能搬动的家具都搬到院子里,对房屋灰尘进行彻底扫除,等彻底清扫干净了,再把地上均匀地洒上水,然后就把橱箱桌椅的搬回来,或者把仅有的几件家具再变换变换位置,顿觉焕然一新,清清洁洁迎大年。

  到了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就是辞灶,我的故乡也叫“小年”,差不多也就是过年这场“大戏”的“彩排”。儿时经常听我慈祥的母亲念叨着:“过了腊八过辞灶,过了辞灶年来到。”意思是说,过了辞灶,离大年就不远了,那时只懂得时令,不知道“辞灶”是什么意思,一直困惑了我许多年,直到后来才听我慈祥的母亲说过:“辞灶就是灶王爷告辞,这天晚上,各家各户都要祭灶王爷,因灶王爷是家里的守护神,一家人的功过得失都在他的监控之中,辞灶这天,他要向上天报告这一家人一年的功过得失”。听了我慈祥的母亲解释,再默默地观察乡里乡亲的祭神就更加有意思了,天刚一擦黑,就忙着在院子里放上大盘子,摆满供品,开始供祭、烧纸、烧香、放鞭炮,鞭炮声一阵接一阵,连绵不断,随着欢快的鞭炮声,有人就把“请”来的灶王爷的纸像焚化,有人就在烧香、烧纸时念叨几句,请灶王爷保佑一家老少平安,这就叫“送灶王爷上天”。等到除夕这一天再把灶王爷接回来,他要赏罚这一家人。

  过了腊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户就更忙了,特别是大年三十这一天,屋里贴福帖,请财神,挂年画、“寿”字,大门前挂上红灯笼,门上贴好红红的春联,昭示着红红火火过大年,全家人高高兴兴放鞭炮,包饺子,团团圆圆,好不热闹,这才有了真正的“年味”。说起贴春联来,我记忆最深。二十多年来,只要我全家回到老家过年,大年三十这一天,都是我忙着贴对联、贴福帖,挂年画等。每年我都在揣摩着对联应该怎样贴,福帖应该贴到什么位置,“福”字红纸、方形,尖角向上,还要考虑哪个位置应该贴几副,是否对称、醒目、粘得牢,应该正着贴还是倒着贴,都有一番考究。例如:有的把“福”字倒着贴,寓意是“福马上就要到了”。贴好了春联、福帖,还要在门框上贴上横帖如:“富贵之家”、“吉祥如意”,在正屋还要贴上诸如“富贵满堂”之类的横帖,在大门外还要竖着贴上“出门见喜”、“出入平安”等,在猪圈里还要竖着贴上“六畜兴旺”、“猪肥牛壮”等,春联上方还要贴上尖角向上的“福”字,哪一样忘记贴了,就好像缺少点什么似的。所以贴春联之类也是一门小小的学问,在我的记忆深处留下了印记,家乡的年俗曾经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腊月三十这一天,上了年纪的母亲便会按照传统规矩,一一叮嘱:今天是大年三十,灯的油要添满,水缸里的水要盛满,明天的垃圾不能扫出屋;还要把鸡鸭鱼肉、年糕、各种青菜都准备充足,至少准备到正月十五前,还要在除夕这天把该切的的菜、肉都切出来,正月初一不能动刀。还说,这一天注定一年的运气。一定要小心,不能打碎家里的任何东西,不能大声说话,特别要多说好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仿佛新年的顺与不顺,全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意境之中了,显得是那么神秘,还真有点像大年夜里死驴不好也好的意味,不过一辈一辈都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大年夜的感觉似乎都一样,我们也无可奈何,都是鸡啄米似的点头称是,都这么拿捏着。

  老家的年味是一辈一辈的父老乡亲延续下来的,营造出这种浓浓的过年氛围,值得我们留恋,值得我们回味,往往很长很长时间仍滞留在我们的心间,老家的年味,也勾勒起了我对老家余干农村生活的美好回忆。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4

  年的味道,这久违的感觉,在这样的一个偶然的场合,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涌上了心头。眼前的所见夹杂着年关将近、日益迫切地归家的之情,以及一个人长年独自在外生活的种种不易,让我更加迫切的珍惜这份来自于心底最为真实的一份感觉,一份逝去的冲动。

  家乡,确切的说是老家山东,那里的年别有一番韵味。似乎家乡的年味每年都来的特别早,一入腊月,我们那里的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用的面、油,开始陆续的赶集筹备过年牦肉、包饺子用的调料,炒菜、蒸菜馍豆馍、花糕用的葱、芫荽、粉条、红豆、枣,过油用的鱼等,逢集就去敢,数落着买,生怕落下什么。过了腊月中旬,随着外出打工的亲人挣钱的归来,孩子的放假回来,我们那里的人,家家的妇女就开始蒸菜馍豆馍、花糕,从早蒸到晚,一锅接着一锅,直到把准备的馅子用完为止,外人行走在胡同里就能闻到馍的味,闻味就知道谁家在蒸什么馍,还有那厨房里发出的“亢池、亢池”的风稴声,烟囱上冒着的浓烟,就知道家里的老娘们们在忙碌着蒸这蒸那呢,提早进入年当中,让一年在外打工辛苦的亲人和上学的娃娃提早吃到年的过活,感受一份家的温馨和节日的祥和。这时谁若走亲串门,主人家都会拿出刚蒸好的各种馍,让你吃,让你尝,关系好的临走时还会相送一疙瘩馍;还有我们那里的人除了自己蒸这馍那馍的,还会拿麦子到馍馍店去换几十斤机器馍,以备亲戚来访时,款待客人用,在我的记忆里这种机器馍一直都是小孩子们的最爱。

  等菜馍豆馍、花糕等的蒸完,来不得休息,各家就开始过油炸东西了,炸鱼、炸酥肉、咋丸子一直都是我们那的习俗。在这三类里,我唯独对炸红薯丸子情有独钟,记得每年红薯丸子都是排在最前炸,因为稀罕再或是嘴馋的缘故,只要是知道母亲或姥姥要炸丸子了,我那天非得等到吃到红薯丸子了才肯出去玩。按照我们那的习俗,过年了,刚出锅的第一拨丸子需要敬过灶神、财神等后,人才可食用,而我呢,哪里等得了,尾随着母亲敬神的同时,我时不时的捏一个捏一个的,然后把捏到的红薯丸子快速地放进嘴里,烫的嘴直打哈哈,一咬一股热气,当时吃的是那么的硬,且是那么的有滋有味;当然了,我的不守规矩,也不时会遭来母亲的阻止与“抱怨”,说我怎么这么的不懂事,我嬉皮笑脸的,装作没事一样,继续吃呀吃。

  炸过东西,过完油,就到了牦肉了,这个是吃肉不香,啃骨头和喝汤香,一家人齐上阵啊!在我印象里,牦肉一般都是在下午或晚上,若是下午的话,晚饭就不用做了,一家人吃些煮好的肉,喝些肉汤就够了。牦肉可不同于蒸馒头,牦肉要用大火一直烧,每逢这时,父亲都会预先劈好木柴,到时只管一个劲地拉风稴和往锅底续劈柴,直烧的锅里“咕嘟、咕嘟地”,散发出扑鼻的肉香味,不过我家里的人都不怎么能吃肉,用母亲的话说就是“我们家的人都不能享福”,煮完的肉,顶多是啃啃骨头,喝喝汤,然后就被母亲把肉捞进了罐子里,放上盐腌了起来,这腌肉能放很长时间不变质,基本等过完年馍、丸子等都吃完了,它还在,那时更是成了小孩子们吃馍的菜、嘴中的福。

  最后就到了年关,包饺子,准备除夕的年夜饭。一般饺子都是母亲和嫂子来包,父亲准备柴禾、烧烧锅等的,而哥和我有时也会在母亲、嫂子忙不过来的时候去帮忙轧饺子皮,但大多数时候都是我哥俩贴对联,一个人扶着椅子,一个人站在上面贴对联,早年的时候,家里的对联,包括我们村的很多人家的对联都是爷爷写的,谁家拿红纸上门,爷爷都会一一给写,可惜当时的对联本现在还在,而如今爷爷已不在了,爷爷舞动几杆毛笔半余生,在村里的红白喜事中不知留下了多少墨迹,爷爷,即将过年了,在天国的你可安好!

  后来大肆兴起了印刷的春联,爷爷只是偶尔的一年会写写,同时上门找爷爷写对联的人也少之又少了。再后来,我家每到春节开始批发对联、卖对联,爷爷更是不再写了,但爷爷平常练字的习惯没有丢,那些你从公社拿回的老年干部之家的书本上,写满了你的字迹,在你走后,爷爷你知道吗,这些都做为了孙儿我的收藏,保留了下来。本来想着在此写写我六年中卖对联的感受,以及对手写春联逐渐遗失的一些看法,看来不必了。说实在的爷爷,随着你逝去时间的逐步变长,我真的是不常想起你,有的也只是在您的祭日及想起姥姥孤苦伶仃的时候,才会想起你,而今天,在这个临近春节的晚上,在这个我即将回去的异地,我再一次想起了你,等着我,爷爷,腊月二十九下午,我带着纸钱和鞭炮去看你、去看你!

  贴完对联,同族的、也就是同一个姥爷爷或姥姥爷爷的晚辈们开始在街上集结,然后一起去地里上坟,以前我不长去,有时也轮不到我去,但现在不同了,只要我在家,别人不叫,我也一定会去,因为有爷爷在了。上坟,和整个喜庆的节日比起来,似乎这一个环节很悲戚,对如我一样甚至是比我小的男孩子来说还好,或许就是跟着去玩,再或是地里坟包里躺着的人,他已经忘了,或压根就不知道,去上坟,无非就是凑凑热闹,放放鞭炮;而对父辈们来说,可就不同了,那座座坟包内躺着的可能就是自己的亲爹亲娘,那人世中最亲最爱的人,不管是往常多坚强的一个人,在这节日里,在这上坟的那一刻,总有一丝情感的弦在牵动着他,让他悲痛的留下眼泪,让他想起已不在人世的亲人。

  上完坟回来,一般下午四五点钟了,天还很亮,就有人家开始放鞭炮,下饺子了。在这会,我们那也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向爷爷家送饺子,与叔叔、大爷家互换饺子,进门子间尝尝谁家做的饺子好吃,不过最近几年这种习俗也在慢慢的淡去,有的人家还在送,有的人家已经不在互相送了。早早地吃过除夕饭,大人小孩就到处溜达着玩了,那一长年在外打工,不曾聚在一块的朋友或同龄人,这会难得聚在一块,打打牌、打打麻将等的,娱乐娱乐,或是熬个夜等的,图个大吉大利。而我呢,一般是出去玩会,就回来了,看看春节联欢晚会,看着看着就睡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不是母亲把我叫醒,就是外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把我吵醒,天还很黑呢,我就起来了,起来按照习俗先用热水洗洗脸,然后就听母亲在堂屋门前唤唤鸡、唤唤养、唤唤狗等的,寓意一年内六畜兴旺。然后母亲开始挨个在院子里、屋里头、门前等烧香和纸糊的元宝,而我呢,就在院子里放鞭炮、双响,粗心的时候,也有把双响放倒的,一声巨响,直震得树架上的鸡“哥哥咯”的叫,狗躲在墙角不敢吱声。这个大年初一起早的事情很微妙,三言两语我也说不清那份异样的感受,也许只有经历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吧!

  烧完香,放完这刻的鞭炮,我们家里的人陆续都起来了,母亲开始烧水准备下饺子,父亲拿扫帚扫遍整个院子的角角落落。有时还没等我家吃完早晨的饭,大黑天的到我家给我父母磕头的人就来了,于是父亲、母亲放下手中的碗,匆匆出来应对,等磕头的人一走,母亲就开始催促哥和我赶紧吃,好去磕头,很多时候,哥和我也就不再吃了,出门给长辈拜年去了。在大街上遇到辈分高的那可真是“咕登”跪地就磕,磕了主,磕了长辈,基本上天就亮了,想跑的话,就随群到其它家族的主上去磕一圈,不想磕的话,就回家睡觉,而这时,父亲是闲不住的,每逢大年初一,就得去走老亲戚了。

  热热闹闹的年就过完了,接下来就是走亲戚和打算外出了,打工的打工,上学的上学,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常态,不同的是,我们都又长了一岁,年前年后的一聚一离,一喜一悲皆融入了年的味道当中,一切的一切都烙印在了你、我、他的记忆之中。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5

  老家在宁静美好的乡下,是那种平淡得如同白水一样的农村。在淡雅幽静的夜晚,或是寂寞无聊的白天,倚着床头无法入睡的时候,总会想起老家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那种难以名状的幸福,便如同咽下一口口绵软悠长的老酒后,又缠缠绵绵地从腹中升起,将一股股清香皴擦在喉咙里,继而弥漫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老家的年味,那才是真真正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味道。忙碌了一年辛辛苦苦获得的收成,仿佛都要在这短短的几天内挥霍殆尽。没有什么能让老百姓过年更感觉快乐的了,不管是富得流油还是穷得叮当响,都要在这几天里尽情地释放。那才是真真正正的年味,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从里到外都充满了真挚和透明。从家家户户忙碌而又幸福的眼神里,根本无法读出贫困和自卑,那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

  农村的年味从小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首先要蒸年糕和豆包,家家户户买米磨面,生产队的碾道,成了年前最热闹的场所,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忙,热闹的气氛足以冲破碾房的房顶。蒸年糕、豆包的热气,从各家各户的厨房里冲出来,飘满了村子的每一个角落。金灿灿香喷喷的干粮蒸出后,主人都会请亲朋好友亲自品尝,就着二两烧酒和一大盆杀猪菜,呼天喝地地大吃一顿。那种浓浓的乡情啊,不知有多少次在梦里笑醒。

  年前购买年货是免不了的,吃的和穿的当然要放在主要地位。尤其是一定要给孩子们做一身新衣裳,漂漂亮亮地打扮起来。男孩子们无所谓,女孩子们是穿得越鲜艳越好。过年的大件孩子们买不了,都是家里的大人们去忙活。年前的 集市,也是空前的火爆,人山人海,用摩肩接踵这个词形容绝不过分。买不买东西不重要,最主要的是凑个热闹,感受感受过年的气氛。那种在人群中穿来穿去的感觉的确是爽极了。碰到人多的地方,挤在人群里,被挤过来挤过去,有种飘飘荡荡驾云的味道。整个集市就是一个人间万象图,干什么的都有,甚至是去即使的四面八方的道路上,也熙熙攘攘涌动着快乐的人流。

  过年赶集可以说是我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候,除了欣赏天南地北的风土人情之外,顺便购买些年货,完全可以在集市上逛一上午。由于我是家里的男孩子,鞭炮、红黄纸、年画挂钱等等之类的都由我负责购买。通常情况下,我都会买一挂两千响的大鞭和一圈二踢脚,另外,我还会单独再买上一挂一百响的小鞭,可以再和伙伴们玩游戏的时候一个个揪下来单独放。拿香点着,往人群里扔,看着人们惊慌地笑骂,得意之中有着自豪,另外还有些恶作剧的意思。有一些熄灭的小鞭,也不会浪费的。攒到一把后,可以从中间折断,露出中间的火药,聚成一圈,用香点着一个,所有的小鞭都会被引着,瞬间燃起一个火球,煞是壮观。那时的孩子,在贫困中挖掘着各种快乐,是现在泡在营养缸里的孩子所不能比拟和想象的。

  最热闹的是大年三十,是充分体现年味民俗的时候。现代的社会不只是物质过于富裕还是精神过于贫穷的缘故,很多老祖宗留下的说道早已经弃之脑后,或者是干脆不明白或不知道了。不知这是不是民族的悲哀,看看其他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热情,不知我们这个自诩有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是否汗颜。没有什么比丢掉传统更可怕的了,过多的盲目崇外,只会更多的使我们的宝贵遗产流失。白天需要做的工作是劈木头,接上各处的灯线,准备好挂鞭炮的长杆子,铺地的谷草,晚上的年夜饺子,要给各种牌位上香,摆上供品,主要是三个牌位,观音、灶王爷、天地爷。我的任务则是各个地方的春联和挂钱,这一切一般都在上午完成。各家的对子、挂钱贴好后,满街飞红流翠,确实是壮观的一景。

  到了晚上,年味才算真正漂浮出来。父亲要在当院打下一个五谷囤,满院洒上一层谷草,还要在大门口、屋门口用红黄纸条裹住木棍当做拦门杠。小时候不明白也不理解,甚至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现在想来,那些做法应该全是为了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是老祖宗几千年来传下来的祭祀习俗。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就是靠着这些才得以与自然、与社会抗衡。最隆重的时候应该是发旨的时候,一般都从十点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零点。鞭炮声此起彼伏,远近相闻,一道道闪光划破夜空,发出声声沉闷难点钝响。这个时候是我最兴奋的时候,点鞭炮几乎成了我的专利。父亲把一堆堆木柴在火盆里点着,在天地爷排位下摆上供桌,烧完纸后,就可以点鞭炮了。其他人则在厨房里忙忙碌碌地包饺子,煮饺子。火光熊熊中,父亲从容地一只一只放着二踢脚,我也偶尔放几个,但是心里却一直充满着快乐和紧张。

  鞭炮放完之后,还要进屋给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磕头拜年,同时接受他们事先预备好的压岁钱。拜完年后,就要吃年夜饭了。在北方,年夜饭通常都是饺子,其中要有几个饺子里包上硬币,谁若是吃着了表示一年有福。记得不错的话,我应该是年年都会迟到包有硬币的饺子,都要受到长辈们的一致祝福。现在想想,应该是大人们早已知道那个饺子有硬币,故意把那碗饺子盛给我。现在,每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也会事先把包有硬币的饺子事先打上记号,然后盛给孩子,看着孩子惊喜的样子,心里也同样是甜蜜蜜的。吃完年夜饭后,大人们就可以睡觉了,孩子们打打扑克,或者串串门,大人们都不会和平时一样进行干涉。当院、外屋、厢房的灯也要一直点到天亮,疲倦的一宿才算过去。农村所谓的忙年,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吧。

  祖父、祖母、父亲、母亲都已经离我而去了,老家我也很少回去。对于家乡的许多风土人情,也只能在记忆里慢慢地搜寻。有很多风俗,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弱化,反而愈加清晰起来。可惜现在我已经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毕恭毕敬地遵循着祖先传下来的风俗,尽管那些风俗曾经被幼稚的我否定过,反抗过。现在想来,当时的我是犯了多么低级的错误啊。辜负了那些风俗里所蕴含的文化精华,需要我们甚至是我们以后多少代人重新解读,才会不断地捡起那弯消失的河岸上散落的点点珍珠。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6

  故乡的大年是有味的,一种传承于冥冥的心灵深处、承载着厚重文化底韵的“味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年的劳顿在年味中释放、生命的反思在年味中梳理,来年的希望在年味中憧憬。

  走进腊月,故乡那浓浓的年味便随着数九的寒风,缓缓飘荡开来、渐渐浓烈起来。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便不约而同地开始渲染、烘托那细致、严谨、充满期冀的年味。“小雪卧羊,大雪宰猪”。杀羊宰猪是乡下最诱人的年味。特别是杀年猪,宰杀完毕之后,主人家会按照习俗做一大锅由槽头肉(猪脖子)、酸菜、豆腐、粉条、土豆等煨炖而成的大烩菜,主食一股是西北地区特有的黄米糕,全家老少和请来的亲朋好友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原生态饭菜,那份热闹、惬意、浓香着实让人难以忘怀。

  从腊月初八开始,乡下过年的程式便全面启动。腊八这天,大家天不亮就起床,开始做腊八粥,故乡人用黄米、红豆、花生、红枣等熬制腊八粥,吃的时候,在粥的上面浇一层用甜菜、胡萝卜熬制的糖稀,甜甜的腊八粥,象征着大年开始,预示着来年的五谷丰登,期盼着生活的甜甜美美。

  过了腊八,家家户户便开始有条不紊地置年货,忙吃喝。乡邻之间都要互相帮忙,磨白面,捣糕面,压粉条,做豆腐,生豆芽,切酸菜,剁饺馅,栽葱蒜,蒸馒头,炸油饼,炸油糕、摊花饼,杀公鸡,煮猪头,写对联,剪窗花,写大字,打烧酒,买鞭炮、买香纸,买蜡烛,做灯笼,缝新衣,买糖果,炒瓜籽……可谓家家飘香,户户欢腾。“二十三,洗灯盏”。腊月二十三恭送“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灶王爷升天之后,洒扫庭除便全面展开,扫房梁,粉墙壁,糊窗户,挂年画,帖窗花,拆被褥、洗衣服,一番妆点,老土屋便满堂生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大年临近之时,邻里男女之间都要互相剃头、净面,干干净净、轻轻爽爽迎新年。

  经过一个腊月的忙碌,大年便盛装登场了。除夕这天,女大家天不亮就起床开始蒸“米饭”,熬粉汤,故乡称之为“翻身捞饭”,捞饭要做的多且不能吃光,寓意为年年有余。饭罢家家户户便准备纸钱、上坟祭祖,熬制浆糊、张帖对联。把祖先的恩德牢记心上,把“五谷丰登、牛羊满圈,福星高照、喜气盈门”的祈愿诉于上苍。除夕中午的家庭“盛宴”之后,便开始洒水扫院、垒旺火、挂灯笼。旺火要垒到“天德深似海,地恩重如山”的天地神位面前,故乡人垒旺火要在院内选好的位置上架一口大铁锅,然后在装满沙土的铁锅上垒旺火。垒旺火的主要材料是麻杆、劈柴、柏木,煤块,最后垒成一个一米多高、中空的方塔型或圆塔型的旺火,然后用彩纸装扮,最后帖上“旺气冲天”的对联。从除夕晚上开始,家家户户院内都要矗立一根几米到十几米的高杆,杆顶装有滑轮,用一根长绳把灯笼挂在杆顶,同时正房、偏房、凉房、柴房,包括牛马羊圈都要通霄挂灯笼,一直到正月十五。华灯初上之后,爷爷奶奶便开始给孩子们分发糖果、点心,怀揣糖果和点心的孩子们则成群结队,手持香火开始跑大年,东家进,西家出,观旺火、看年画、赏灯笼。一直到鸡叫头遍,家家户户开始举行“接神”仪式,先在正屋的“金玉满堂家宅旺,鸿福齐天富贵长”的福禄寿神位前摆贡焚香,祭神祭祖,然后全家人开始点燃旺火,待旺火熊熊燃烧,“旺气冲天”之后,开始燃放麻炮、鞭炮,爆竹华灯,满门飞彩,天地同辉,声震八方。全家人在旺火边开始跪拜天地诸神,老者点头,童子拍手,祈保三星在户,五世其昌,气氛庄重肃穆……孩子们要抱着过年的新衣服烤旺火,然后,由奶奶或母亲把蒜瓣、柏木刀、铜马缀饰到孩子们的衣襟上,除邪避害,保佑平安。“接神”仪式完毕之后,全家人开始熬大年,男大家围炉把酒,海阔天空拉家常,谋生计,话人生,女大家则在欢声笑语中包饺子,除夕晚上包饺子,要在饺子里包硬币,吃到硬币的人预示着来年有福气。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新年的旭日东升之际,大家要早早敞开大门,迎百褔,纳千祥。孩子们穿新衣、戴新帽,随大大家提着灯笼,带着香烛、鞭炮,赶着猪羊牛马到村外迎“喜神,”祈望吉星高照,紫气东来。正月初一早晨的第一碗水饺,首先要敬贡列祖列宗。饭罢,小孩们要跟着大人挨家挨户给长辈、亲朋好友们拜大年,在“过年好”,“恭喜发财”的一声声祝福中,“共祝开平日,同沾大有年”。“二八小子过大年,又吃好饭又挣钱”,每个孩子在施礼、叩拜、问好之后,都能得到长辈们赠予的押岁钱。从一元复始的正月初一到龙抬头的二月初二,故乡的年味如乡下一日三餐的袅袅炊烟,伴随着扭秧歌、舞龙灯,伴随着浓语一席、美酒三杯,伴随着犬吠鸡鸣,羊欢马叫,伴随着满面春风、笑语欢歌,眷恋在故乡的朗朗天空……

  故乡浓郁的年味是亲情的温馨,是乡情的孕育,是乡趣的集成,是民风的升华。故乡就是在这种天然纯朴、充满激情、生生不息的年味中,从苍老的过去走到青春的今天,从激昂的现在走向希望的未来。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7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过惯了农村的年,长大后,来到城市好像失落最多的就是过年时没有家乡的那个欢乐劲。不是说城里人过年不红火,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村里人那么融洽,因此,城市人过年显得很单调,出来进去只是自己一家人,而农村就不同了,村里人过年有个习惯,就是大家要互相去探望,去看你是如何过年的,朋友们一会儿在你家,一会又在我家,或玩,或聊天,或者只是去走一走,从大年夜开始,一直到整个正月都是如此。

  一进腊月,家乡的人就开始忙活起来了,他们三五成群谈笑着走向集市,挑选着自己心爱的年货。他们舍得花钱,卖肉要把一个正月的肉都买下,他们互相照应着,从几时归来,总是提的满满的。最热闹的是各家各户杀猪宰羊的场面,我经常去看人家门杀猪,从早上就开始忙开了,搭起架子,烧好水,几个壮劳力汉子捆住一头猪,压在桌子上,猪叫个不停,围观的人有说有笑,非常热闹。孩子们争着去抢猪的膀胱,因为猪膀胱可以吹着玩,只见他们把它吹大了,像一个诺大的气球,几个孩子追逐着玩,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与城里人过年时的冷清相比,家乡人是十分看重这过年的味道的。

  过年,是家乡人一年来难得的休闲娱乐的节日,他们会用自己朴实的方式,把年装扮得异彩纷呈。会写对子在年前这几天可要忙坏了,有的从早上一直要写到晚上也不收工,他们要把整个村子的对联都要写完。腊月里村里人都忙着刷家打扫家,重新摆置一下家具,看一看今年又增添了多少新家具,总要整出一番新的气象来。腊月二十八是贴对子的时候,这一天,人们忙着打扫院落,年的味道,就在他们的一声声欢笑中,在他们忙忙碌碌的准备中,在那一盏盏崭新的灯笼中,在一阵阵鞭炮声中变得越来越浓。

  接近年关,家家户户门前挂上了崭新的灯笼,一群群小伙子穿着崭新的服装显得风流倜谠,姑娘们,打扮的花枝招展像一朵盛开的花朵。而火红火红的春联,一排排,一行行,形成了红色的森林,增添了年的韵味,平添了几分喜庆。

  为了正月里给各村去拜年,辛劳了一年的农民朋友们,还要挤时间彩排一些春节文艺节目,踩高跷、耍狮子、跑旱船这是他们必排的节目,他们一遍一遍的彩排,非常的辛苦。他们乐在其中,好像一点也不觉得累。除了彩排节目,他们还要准备正月里的灯展和烟火,烟火品种很多,有的我都说不上名来,有金蛇吐火,有猴尿尿,有金凤摆尾,有嫦娥奔月等等,在正月十五那天,人们都会去看,是家乡过年少不了的文化大餐。

  家乡过年,最有味的应该是除夕夜。除夕夜这天,朋友们早早的约好,走年的计划,先去谁家,再去谁家,已经定好,尤其是大龄青年几个人一群,几个人一帮的,一会在村子东头,一会又走到村子西头。

  最快乐的要数孩子们了,过年这几天,他们都兴奋的睡不着觉,早早的起来,穿上新衣服,相互比划着看谁的衣服最好看。他们快乐的在村子里跑着、跳着,一会儿放鞭炮,一会儿滚铁环,一会儿又玩起家家,一会儿玩跳绳,大人们看着孩子们欢乐的样子,都打心底里高兴。

  女人们则三五成群的围坐在一起,嗑瓜子,拉家常,剪窗花,嬉笑着好像有说不完的话要说。你家的老大上几年级了,老二上几年级了;他家的老大高中快毕业了吧,今年要考大学了吧。他们说笑着,好像忙了一年,彼此都不太了解,过年这几天才开始好好地认识一下似的。

  除夕这天,村里的男人们喜欢几个人聚在一起,拿出上等的好酒,炒上几个菜,喝上几杯,边吃边聊,总结着过去一年的得失,谋划着新的一年的想法。吃完了,还要去朋友家去看看,慰问一下朋友家的父母、孩子和嫂子。虽然,他们已不是注重穿着打扮的年龄,但也要穿的体体面面,吆喝着要去看年。

  一进门,便是问好老人,大爷你今年多大了,身体还好吗?要注意保重身体。接着还要和嫂子们开上几句玩笑话,完了还要摸一摸孩子们的头说个子长高了,要好好学习等,安慰孩子的话。即使是准备好了饭菜,也只是象征性的吃上几口,说笑着你家出来,他家进去。村里人虽然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很穷,但彼此之间却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亲情,对你的家人非常关注,不只是停留在嘴巴上的问候,而是实实际际的关怀和帮助。

  除夕之夜是不眠之夜,无论是年老的还是年少的,都要熬夜,拉着家常,看着电视,谈论着一年来大家的变化。

  整个正月,家乡都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之中。走亲戚,访朋友,看大戏,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看烟火,好不热闹。这年的味道,要过了正月后,才渐渐地淡下来。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8

  进入腊月,闲了一阵子的农人又忙起来,开始张罗过年的吃食。乡村,便有了年的味道。

  腊八是临近过年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传说,而且腊八这一天忌挑水,做腊八粥也不能用现成的水,要用冰。于是,在腊月初七这天,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穿着厚厚棉衣棉裤的孩子们相跟着,到村边唯一的泉子去刨冰,扳一根冰凌放在嘴里,透心的凉顷刻沁入肺腑,忍不住打一寒颤,通红的小手却再次将冰凌放进嘴里。玩够了,带着大块的冰回家,放在铁锅里。冰消后,母亲会泡上一些菜豆。腊八早晨,母亲早早起床,将大米和去核的红枣放入锅内煮成红豆粥。母亲一边烧火煮粥,一边喊着孩子们的乳名催促着赶紧起炕。还说,太阳出来之后吃腊八粥,会得红眼病。于是,孩子们一骨碌爬起来,洗把脸,等着吃腊八粥,谁也不想得上红眼病啊。吃饭前,母亲会让孩子们端上盛出的第一碗腊八粥去喂门环儿,说门环儿吃了腊八粥,能安心守家护院呢。冒着热气的腊八粥,一粘上去就冻硬了,门环儿尝没尝着腊八粥甜甜的味道,只有门环儿自己知道了。

  腊月二十三,麻糖把嘴粘。村里人把腊月二十三叫做过小年,这一天是供奉灶王爷的。母亲从集市上买回一些或长条或圆形的麻糖,除供奉灶王爷的以外,会给每个孩子发上一块,避免孩子多而吵架。好的麻糖嚼起来精到,味道香甜。哥哥吃得快,看着弟弟妹妹津津有味地细嚼慢咽,两只眼睛紧紧盯住他们手中的麻糖,余味未消的舌头不停在嘴里打转,手臂有些蠢蠢欲动。这个时候,弟弟和妹妹会赶紧跑到母亲身边,寻求庇护。有时候,也难免会发生一场麻糖争夺战。年味在孩子们的叫喊声和大人的呵斥声中越来越浓。

  腊月二十八,家家要吃发馍馍,说是会发家。发馍馍就是将发酵后的玉米面或小米面和成糊状,加入少许糖精,倒在一个铁制的中间凸起四周凹下的发馍馍烙里,用铲子均匀摊开烤制而成,吃起来柔软、顺滑、可口。现在想起来,还觉着很甜、很香。

  吃过了发馍馍,母亲坐在炉旁的凳子上,将买来的不多的葵花籽倒在小铁锅里,用黍穗做成的笤帚不停在锅里来回翻炒,锅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淡淡的青烟弥散在虽然简陋但却暖和的屋子里。尝尝熟了,倒出来放在炕上的大盘子里晾着,然后再炒大豆。待它们都冷了,母亲就会收藏起来,生怕不到过大年就被几个小馋猫给消灭掉。大年初一一大早,母亲把炒瓜子、炒大豆取出来,和红枣、点心、糖果等分别倒在一个个小盘里,放在父亲已经放在炕上的小方桌上,等着邻家的大人孩子们来拜年。盼望已久的过年就这样开始了。记得有一年到后巷的邻居家去拜年,那家的叔叔在林场工作,家庭条件较好,炕桌上摆放的东西很丰富,其中有一盘暗红色的干果,看上去圆圆的、滑滑的、亮亮的,自己从来没有见过。阿姨从盘子里抓了一把放在我手中。那时候一只小手有多大,也放不了几颗。不好意思地放回盘中,仅留下一颗,说吃完了再取。剥开皮,里面露出一颗圆乎乎的米黄色的果仁,吃在嘴里,质感绵甜,味道香醇,这是我第一次吃到这么香的干果。回到家,我向父亲讲述了干果的形态味道,父亲说,那东西叫栗子,很贵的。看着我一脸馋相,父亲显得有些窘迫,起身干别的去了。我第一次知道这种东西叫栗子。往后过年的时候,我也或多或少地吃到了这种叫做栗子的东西。吃栗子的时候,我注意到父亲和母亲的脸上挂着笑容。

  大年三十晚上吃荞面饸饹,所以在腊月里就得压好,而且一压就是十余斤,方便整个正月吃。压饸饹可不是一个人就能做了的活儿,需要一家大小齐上阵。母亲会抢在邻家未用之前借到压饸饹用的木制饸饹床子。笨重的饸饹床子放置在宽大的锅台上,正对着下面沸水滚滚的大铁锅。一个人负责拉风箱烧水,一个人负责和面放面,一个人负责压饸饹床子,一个人负责用筷子打断饸饹头并将压在锅里的饸饹搅拌开,防止饸饹结团。热气腾腾的屋子里,家人的说笑声,饸饹床子的吱吱声,风箱的呼呼声,交织在一起,好生热闹。母亲把压好的荞面饸饹一团一团分开,置于用高粱杆做成的箅子上,放在空房里冻上。吃的时候,取一团冻饸饹用冷水泡开,再用沸水稍微一煮,仍然保持细长柔韧的样子,浇上一勺肉丝汤,香着呢!

  大年初一吃饺子。饺子是提前一半天包好的,冷藏起来,随吃随消。母亲包的饺子小巧玲珑,大小均匀,皮薄馅多,吃起来满口溢香。盘腿坐在热乎乎的炕上,大锅煮饺子的香味和小锅炖家鸡的香味,直往鼻孔里钻,惹得兄妹几个人的哈喇子都要流出来了。也难怪,那时候一年当中也不过吃上一两顿白面饺子。

  正月十六,遛百病。到了十六这一天,人们都要上街去转转。不论大人小孩,都要吃梨嗑瓜子,说是吃吃吐吐,百病离身。镇里的街道上,到处是拎着鸭梨,嗑着瓜子的人群。卖梨子、卖瓜子的,在这一天也省去了吆喝声,只顾满脸堆笑地支应着说说笑笑的买货人。甜甜的梨汁润喉、润肺,流进农人的肠胃,只要有一个好身体,明年地里的收成就有了最起码的保证。

  过了正月十六,年味渐渐淡去。幼小的心,盼望着新的一年早日到来,而农人们却已经在盘算着开春的农事。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9

  从桃花灼灼,到寒梅绽放,光阴流转,四季更替,花开叶落又是一年。不知从何时起过年的期盼和喜悦慢慢减淡了,有的只是感怀和唏嘘着时间犹如白驹过隙!

  ——题记

  记忆中的年,是一个惬意的字眼。年味是什么呢?我细细地去品味着,感受她那浓厚的乡间气息。年味是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万象更新的景象;年味是林伯渠的“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热闹非凡的气氛;年味是范成大的“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其乐融融的气息……也许,这就是年味吧!

  蓦然回首,过去的一年已悄然而过,行人步履匆匆,拥挤着忙碌着,已完全进入了过年的气氛中。但不知为何,望着大街上车水马龙的人们和各大商场促销标识的绚烂多彩,大小商家吆喝声此起彼伏,却已然有些生疏,有些麻木了。“团聚”这一富有多重意义的名词,我觉得不过如此,即便是聚在一起,也是刷不完的屏,聊不完的微信,抢不完的红包,看不完的朋友圈。他们是,我又何尝不是?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欢乐了!找不到了!找不到了!

  依稀记得儿时的年,可谓是一年中最重大的盛事,用鲁迅先生《五猖会》的原话说“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岢岚也当然不例外,过年是我们这个偏僻小县城最为隆重,也最为喜庆的日子,年前一个月,长辈们就要开始收拾了,“置办年货,购买新衣,收拾家……”真所谓是一年中罕见的最忙的一个月。

  通常过年前第一件事就是购买新衣服,有的在本地买,有的出大城市去买,因此,儿时有些长辈总会笑着说:“春节对于商家而言是赚钱的节日,春假,对那些回家的儿辈们是购物的节日。”等到妈妈买回新衣后,以后的日子,我和妹妹会无数遍偷着试穿,又脱下。那是要大年初一才能穿的。新的袜子,新的棉鞋,新的衣帽,每一样都是新的。除夕夜整齐地叠放在枕边。生怕有一丝损坏!

  家里要蒸年糕了,就意味着年即将来到。清楚记得,大盆子里软米被碾碎后变成面,里面伴有切碎的红枣肉,然后上蒸笼蒸。等到妈妈和奶奶做年糕时,我和妹妹就在那大盆子旁玩,把双方的脸糊弄得像唱京剧的花脸。母亲也不骂我们,随我们疯。看父亲蒸年糕也是件乐事,拿个板凳站着才能看见,一层粉,一层红糖,我小时候比较调皮,会时不时的挤上去抓一把撒撒。刚出笼的年糕是松松的那种,五颜六色的,煞是漂亮,也是我的最爱。父亲就会切下好大一块放着归我,其余的用一块布罩上再用手摁,把整个摁成圆形滑溜状。

  年三十晚上,可谓是一年中过年时的最忙最隆重的一个晚上,妈妈和奶奶提前把饺子包好,那可是我们大年初一早上的美味,她们也会在饺子里面放上一年中最珍贵的祝福——硬币。别看那一块块小小的硬币,如果谁大年初一早上吃到了它,那份愉悦和满足满溢着幼小的心灵。贴春联,贴福字,也是一年中最快乐的事情,爸爸忙着贴红纸,贴春联,我和妹妹负责刷浆糊,桌子和地上铺满了“一屋子”的红色。

  大年初一早上,母亲说那可是我们一年中最自觉早起的一天了,我与妹妹俩争相爬起,激动地穿上新衣服,箭一样地去长辈家拿压岁钱,那开心劲儿是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的。吃完早饭,用我母亲的话是:子弹也打不着的飞出去啦!最喜欢的恶作剧莫过于买点鞭炮结伴三五伙伴躲在路边,看见大人经过偷偷扔下一个,大凡有人惊跳,就会开心大笑。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这是曾经,幼时最喜欢的一首小诗,那点点记忆中的年味,便映射在这首诗中。

  看着大人们见面相互鞠躬作揖,互道着新年好,恭喜!恭喜!小伙伴之间也会效仿,然心里默默期盼着快快长大。家家红烛高照,户户喜庆祥和。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年味的蜕变。仍固执的在本该尘封的记忆里,回味无穷!

  回忆起了幼时的年味,是那么纯真,那么难忘,那么深沉。但是回到了现实中的年味,却又感觉自己是那么的怪诞不经,失落感直上心头,偶尔偷瞥一下日历,发现农历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早已没有儿时抑制不住的开心,只是感觉过年不过是走走过场,徒增年龄罢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网络让亲朋好友之间只有一屏之隔,使得年味变得愈加清淡。除夕夜会收到亲人的电话,好友的祝福,也会在群聊中收到好久不见面的老朋友的群发祝福,但是我真的觉得缺失了什么。

  有些时候经常听长辈们戏说:“年关等同于公关,太多的拜年模式都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利益亲疏的公式演算,浓缩着生存智慧和现实谋略。即便一条短信也会斟酌再三是否贴切。一个红包的厚重关乎来年的生存筹码。过年自然就演变成了各行各业的公关汇演”。虽然一听,有些令人嗤之以鼻,但细细感受起来,又何曾不是这样呢?如今的年味,真的像曾经那样吗?

  只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仍有一群人“出淤泥而不染”,他们就是争着抢着,从城市中,大包小包,带着一年辛勤付出的收获和满心的期待,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翘首企盼归家的游子。在电视屏幕上望着他们的背影,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才是最具有“年味”的人,也是因为他们才得以维系着那份浓浓的年味!

  我们在一天天长大,家乡也在一天天变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年味为什么渐渐地淡了?是因为我老,抑或脱轨了时代的节奏。思维丰富了,烦恼也多了?物质富裕了,心情浮躁了?我似乎只能在回忆中找到曾经斑驳的年味,失落在记忆中的年味,何时才能被寻回呢?聪明的,你告诉我!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10

  从腊月初八开始,老院子就热闹起来。家家都做了腊八饭,尝尝这家的,尝尝那家的,看哪家的腊八饭里的腊肉多,哪家的味道香。娃娃们要放寒假了,在外地读书工作的也写信回家告诉家里父母何时回家过年了。院子里凉晒出了各家腌制的腊肉,空气中开始漂浮起过年的味道。

  腊月二十八,母亲将全家人都动员起来。该去菜店排队买菜的去买菜,该到肉店割肉的去排队割肉,母亲叮嘱每个办事的“不要把钱弄丢,更不要把票弄丢”,临近年关,全家人就指望这些肉票、菜票过年。娃娃们盼望着除夕早点到来,这样就可以吃肉过年了。

  腊月二十九,祖上传下来的石磨派上了用场。每年都是腊月二十九开始磨汤圆粉子,大家轮流推磨,一磨就要磨到半夜。糯米加大米是按比例配搭的,如果糯米多了,其实没有那么多糯米,因为糯米每人一年就只有二两,所以一定得糯米加大米。大米如果多了,其实也不可能多。学生娃娃一个月三十斤,一般居民一月就只有二十六斤。想多也多不到哪去,年过完,全家依旧要吃饭。大家在推磨的时候,母亲的缝纫机仍然在哒哒作响。母亲还在给每个儿女赶制大年初一要穿的“新衣”。哪怕这些新衣是大的穿旧了改成小的穿的“新”衣服,但还是要算做新衣。因为重新缝制的时候,母亲把布料翻了一面。

  腊月三十,一早母亲就带着姐姐们开始准备年夜饭。摘菜洗菜,煮肉切肉。大的不停的在忙,小的闻到肉香,口水忍不住想淌。一年到头直到过年才是真正的一家人团聚的日子,那么多的儿女,大的早就在外地读书、工作,小的还围在父母身边打转。就靠父母两人加起来不到一百元的工资养活一大家人,也只有过年才能一家人吃一顿团年饭。蜂窝煤的火就只有这么大,只好把把搁置一年的柴火老灶重新点燃,红红的火焰在灶膛里燃烧,姐姐们在老灶上炒出了回锅肉、芹菜肉丝、韭黄炒肉、烩什锦……。菜板上开始切母亲积攒很久的肉票才买肉来腌制的酱肉。刀下去,酱肉的油顺着菜板流。看见大人没有注意,娃娃悄悄的想偷一片往嘴里塞。“啪”母亲一巴掌打在娃娃的手上。“大家都没有吃,你就在菜板上偷”。娃娃把手缩了回去,母亲叹了口气,又从菜板上捻起一块放在娃娃嘴里。酱肉真香,说不出来的好吃,满口的香味鲜味在娃娃嘴里循环,娃娃想,要是能够吃个够该有多好。

  父亲叫哥哥们支起了一年用一次的大圆桌,大家围着圆桌坐下。一年中盼望已久,最丰盛的团年饭开始了。大家吃着团年饭,讲述着各种见闻,述说着单位的、学校的、街上看见的、听人家说的,都在桌子上大讲特讲。父亲高兴的看着大家朵颐,母亲感觉哪个娃娃捻得少就往他(她)碗里夹菜。积攒了很长时间的各种食物就是为了这顿团年饭,大家团年了。

  晚上,有人在街上放起了鞭炮,娃娃们开始跑出院子去看热闹,虽然知道父母是不会掏钱去买鞭炮,但过年还是允许娃娃们去看看热闹。一家人围在屋子里开始守夜,等待凌晨十二点的到来。母亲带着姐姐们又开始为明天要吃的汤圆准备心子。这又是一年才能看见一回的宝贝东西。把红糖切烂,加上芝麻、核桃仁、白天炒肉熬出的猪油混合搅拌,装在一个大碗里。明天一早就要用它包汤圆。大年初一必须吃汤圆,再穷再苦大年初一吃汤圆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吃了它,新的一年才能够圆圆满满。

  大年初一,还是母亲起得最早。她把腊月二十九就磨好,吊在梁上脱水的汤圆粉子取下,与几个姐姐们开始包汤圆。待娃娃们起床,穿上母亲赶制的新衣,热腾腾的汤圆已经煮好。虽说汤圆按人进行分配的,但汤圆咋个会是那么圆、那么香、那么糯、那么甜。父亲与哥哥姐姐们围在一起聊起了过去一年的事情。娃娃们开始在院子里拉响簧,产牛牛,滚铁环、跳拱。大家笑哦闹哦,我们过年了,今天大人不得把我们管。初一是不扫地的,屋子里再脏也不准清扫。母亲说,初一扫地会把一年的运气都扫掉,其实母亲是从来不相信鬼神迷信的,她也在图一个吉利,了却一个心愿。

  大年初二,是嫁出去的.闺女回门的日子,在家,大年三十大家就在一起团圆,初一大家就在一起吃团圆,已成婚的姐姐就没有什么回门之说。反正是过年,天天大家在一起才是最开心的日子。

  大年初三,走亲戚,家里没有亲戚要走,最多是父亲母亲的好友来拜访。这样母亲就会端出专门积攒的糖果点心来招待客人。娃娃趁客人离开父母送客时悄悄的吃上一块。

  一直到了人日初七,父亲说“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问母亲,是不是我们去游游草堂?母亲干脆的回答,假都放完了,路那么远,门票那么贵,几个娃娃又要走了,就在屋里待着和大家摆龙门阵。父亲念叨着“草堂人日我归来,草堂人日我归来,我就在屋头,我归什么来。”

  不觉年就过完了。没有钱放鞭炮,但大家听了鞭炮声,不能天天吃肉,但大家三十晚上就是吃了肉。一大家人在过年的日子里,团聚在一起,那么轻松,那么快乐,那么舒服。年味就在大家里。

  忽然有一天,老院子撤了,左邻右舍分布去了城市的东南西北。过年成了每家人单独的过年。没有了过年时院子里的喧闹,没有了每家人过年时做年饭飘出的香味,没有了各家娃娃聚在一起的打闹嬉笑。虽然买米、油、肉、菜不再要副食票,有钱就可以随便买。但总感觉年变得冷漠了,热闹的年忽然消失,城市里年三十不准放鞭炮,午夜钟声也敲不响了。大家开始回忆过去的年,追寻以往的年,模仿逝去的年。年变的不伦不类,但是大家仍然在过年,年啦,你的行程已经过去,大家又在期盼着来年。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11

  年,如期而至。

  照例,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门口贴上了春联,街上挂满了灯笼,商场里摆满了年货,鞭炮声不断,礼花飞上了天,到处都显示出节日特有的气氛,可是在我心里总是有一种隐隐的感觉:年味淡了。

  仔细想想,年味是什么?年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年味是理想变成现实的一种喜庆。为什么日子越来越好了,年味却变淡了?如果回顾过去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也许就会发现,一些曾经的憧憬已经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一些曾经的理想已经变成了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环境在变,思想观念在变,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年的感觉也在变。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是最盼望过年的。那时生活条件差,平日里吃的是煎饼和咸菜,穿的是补丁衣服,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美味的水饺和各种油炸食品,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和新鞋子;在过年这段日子里,小孩子可以尽情地玩耍,放鞭炮,拜年,走亲戚,看戏,每一件事情都是那么令人快乐。而且对于小孩子来说,每过一个年,就能长大一岁,这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那时候的年味是最浓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电视机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过年的新时尚,八点一到,大人孩子都坐在电视机前,节目众多,精彩纷呈,笑声不断,举国欢腾,那无疑是一场精神文化的盛宴,年味也似乎比以前更浓了。

  时光流逝,几十年过去了,一切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只有过年才有能吃到的一些食物,诸如炸肉、炸鱼、炸绿豆丸子、炸豆腐丸子、酥锅等等,如今只要想吃,随时都能在路边小店里买到。商店里摆满各种时髦的新衣服,人们不用等到过年也可以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过去只有过年才能见到的那些东西,如今已经遍布在日常生活之中了。上了岁数的人有一句话:现在天天都在过年。还有最令人关注的一年一度的春晚,似乎也越来越差,难以满足胃口了。我以为,并不是春晚的水平下降了,而是我们几乎天天都能从电视上看到各种综艺节目,欣赏水平提高了,眼光越来越苛刻了。试想,再好吃的东西天天吃,嘴里也会没有了滋味;再好看的景色天天看,也会出现审美疲劳;再好听的曲子天天听,也会昏昏欲睡。过去只有过年才能带来的满足感正在一点一点消失,于是我们觉得年味淡了,开始去回忆中寻找过去那浓浓的年味。有人说,现在是物质生活丰富了,文化生活匮乏了。我以为,物质生活虽然丰富了,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文化生活不是匮乏了,而是泛滥了,泥沙俱下,鱼目混珠,我们已经有些无所适从了。其实,年味并没有变,只是我们的感觉变了而已。

  对于年味,我过去也曾经有过一些独特的感受。

  记得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除夕之夜,区队安排我值班,那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在外地过年。晚上,先是与几位同事在区队会议室看春晚,后来那几位同事相继离开了,我顿觉索然无味,也回到了自己的值班室,一个人冷冷清清,听着外面鞭炮声声,想着老家的父母,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和寂寞。结婚后,每年都会带着妻子女儿回老家过年,忙忙碌碌,热热闹闹,迎来送往,走亲访友。可是有时候也会觉得过年是件很繁琐的事情,是一种劳累和负担,身心俱疲,对过年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排斥,希望过年能好好地放松休息。况且,一年又一年,岁月流逝,头发渐少,皱纹渐多,过去的光阴一去不复返,只剩下日渐苍老的容颜和美好的回忆。于是乎,年,越来越近,心,茫然不安。记得有一年初一,午饭之后,我忽然想避开节日热闹的氛围,于是一个人朝着村外走去,一直走到了西面的山坡上,周围是大片的麦田,空旷,冷寂,心里也平静了很多,正漫步而行,却发现远处也有一个人正在慢慢走着,十分悠闲,那人也看到了我,相互对望一眼,又继续各走各的路,原来出来寻找清静的并非只有我一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渐渐沉静下来,对于年味的认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年,是告别过去、面向未来的特殊时刻,当我们真正成年之后,过年也应该渐渐演变成为一种责任,想想自己以前过年怕麻烦,似乎有逃避责任之嫌。假如没有了那些旧的麻烦,可能又会有一种缺失感,反而又会去找一些新的麻烦来填补,想想那些所谓的年味,恰恰都在很多麻烦之中。

  年味就是除旧迎新,打扫卫生,擦去玻璃上的灰尘,清理角落里的垃圾,干干净净,整整洁洁,一尘不染;年味就是家人团聚,无论多远都要回到老家,围坐在一起吃一顿热腾腾的水饺;年味就是给长辈拜年,看望长辈,祝福长辈,陪伴长辈;年味就是一种欢乐的气氛,贴春联,挂灯笼,燃放烟花爆竹;同时,年味还应该与时俱进,既要尊重传统的风俗习惯,又要接受现代的时尚,现在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开始不赞成再像过去那样燃放烟花鞭炮,以为外出旅游应该是一种很好的过年方式;今年过年,很多人都在盯着手机又发“红包”又抢“红包”,想想一份“红包”能有几个钱,图的是那份热闹,这也是一种年味;年味是在唤醒我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好的东西要留下,不好的东西要抛弃,让一切从新开始;年味承载着我们太多的理想:健康、团圆、平安、幸福、孝敬、和睦、富贵、祥和—————一句“过年好”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年味。

  年味就像我们亲手烹制的菜肴散发出来的香味,是浓是淡,全由我们自己把握。追根溯源,年味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传说中的“年”竟然是一种凶猛的怪兽,过年正是为了驱赶这种怪兽,由此看来,最早的年味应该是苦涩的。后来,年味渐渐变成了一种喜庆的滋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年味应该是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年味应该是我们对理想生活的一种追求。

  冯骥才先生说: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只要我们用心经营,年味永远都是浓浓的。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12

  数九寒天,四九严冬,腊八粥四溢飘香的味道已悄然而至,年终岁尾,年,追赶着时间,踏着脚步,伴着腊梅独枝俏的喜庆,携着春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

  农历腊月临近,尤其是乡村四野,农家小院,已经闻到了年的味道。

  所有凝固的记忆,仍停滞在旧日时光里不堪回首,而对年的记忆,对年的味道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却像潮水般涌上思绪,让过去的岁月,把温暖的记忆珍藏,去紧跟着时间的脚步,匆匆忙忙,穿梭辗转,也把曾经的悲欢、经历、生活琐碎,是非曲折关在身后,抛在脑后,从容淡定,面对当前,一切依然照旧。

  年关将至,却不经意间,回首起童年往事,伏案提笔,键盘敲击,写下我对年少时对年的记忆,对儿时年的味道的追忆,还有那对年俗暖暖的重温。

  腊月,是迎春接福的前奏,腊八粥的飘香,拉开了春节的序曲,一碗腊八粥,虽是五谷杂粮的香味,却是吃出了一家人亲情的味道,吃出了年的习俗,吃出了忙碌一年的乡亲们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和渴望。

  年,在记忆的脑海中漂浮不间断,而,现在的人,似乎真的是越过越淡化了对年的憧憬,不知是时代在变迁,还是人们之家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而渐渐淡漠了人与人之间地那种过去少有的,虽是不富裕,却彼此之间,有着让人难以忘怀的温暖和幸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有点怀旧,而我对年的记忆,却愈发得清晰和厚重,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乡俗民风,乡规民约,节日习惯,却伴随我一路走来,从没淡忘过我对它的记忆和怀念。

  印象中,过了腊八,吃了腊八粥,还要把腊八粥洒在牲口圈、柴火堆、门厅角落,以祭奠五谷之神,求福来年五谷丰收,牲畜兴旺,全家幸福。这也是秦风秦韵,秦俗文化的美好延续和传承。

  到了腊月,人们赶集置办年货的脚步也是匆匆忙忙,赶集的人儿也多了许多,大包小包往回拎,不管条件好坏,都憋足了劲,要犒劳一下忙碌了一年的家人和自己,东西买回来了,过去,由于条件限制,东西怕坏,想个办法,让它保鲜,放在地窖里的,挖个坑埋在土里的,遇着下雪天,可乐坏了乡亲们,雪地里就成了天然冬藏食物的最佳选择,多么淳朴、智慧、憨厚的乡亲们呀!。

  年货算是办好了,又得忙活着清理、打扫屋里屋外的卫生,犄角旮旯,房前屋后,里里外外,蜘蛛网,都得精心去清理,老家俗称“扫舍”“扫灰尘”,也许就是想扫去一年的晦气,期盼来年的顺顺当当吧,多么好的寓意呀!而受过去条件和经济的限制,家家户户基本上是土坯墙,而乡亲们也为了迎接新年,把黄土合成水浆,粉刷在土坯墙里外四壁,满院子散发着一股泥土的清香,屋里屋外显得干净了许多,春节的气氛开始在渐渐升温。

  接下来,女人们又该忙活不停了,一日三餐的主要材料,面食的主打材料,小麦该上场亮相了,女人们提早把几年的陈麦子用水淘净,晾干,然后就是去磨坊把干净的小麦去皮磨面,白净的面粉就算出炉了,经过精工细作的面粉,蒸出的馒头、包子既筋道,有嚼头,又好吃。

  伴随着旷野乡村零星的鞭炮声声,腊月二十三,小年来到了,人们开始请香、地灶,给灶王爷摆放灶糖、琼果糖,吃辣红面,预示着一年日子甜甜蜜蜜,红红火火。

  接着就是开始煮肉,炸油果,蒸馒头,包子,挂面,挂粉条,准备过年的食材。农家小院,村里四处飘溢着肉的香味,年的味道,有了幸福的年味。

  一切都准备就绪,就等着年三十的来到,人们开始放鞭炮,请门神,贴对联,准备年夜饭,全家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品着年夜饭,拉着家常,说说家里一年的事情和变化,计划着来年的光景。守岁到了后半夜,老人们把准备好的红包发放给孩子们,虽然是五毛、一块,也是老人对下一代的祝福和期盼,就是图个吉庆,祥和。而母亲也早已把做好的新棉袄、棉裤和外套放在炕头,就等着初一一大早给我们换上,虽然是粗布做的,也是母亲一针一线的辛苦,里边填充着上好的棉花,也是贴心的温暖。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相互拜年,彼此问候,村子里,小院里处处是满地的鞭炮碎屑,年的味道随着碎屑的四处飘逸,年,来到了乡村院落,田间四野,迎接纳福,新的一年来到了。

  过了初一,人们开始走亲串友,相互拜年,寂静的乡村处处一片红火的景象。到了正月十五,对年的庆贺到了高潮,人们开始挂红灯、耍社火,踩高跷,搭台唱戏,逛庙会,吃元宵,祈望生活吉祥如意,团团圆圆,事事平安,用各种方式,尽情的嬉闹,庆贺,来赶走一年的疲惫,表达自己对生活愿望和新的一年的向往。十五过了,一切都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田间地头又多了人们忙碌、精耕细作的身影…

  回忆儿时的年,对比今天的年,我觉得,年的快乐不在于物质多少,而在于精神上的愉悦、亲情的深化和对传统文化割不断的情怀和继承。但是,在现代化的今天,又有几人能够得到这种精神的愉悦呢?别说大人,就是孩子,我们也很难发现呈现在他们脸上那种天真幼稚的微笑了。

  年的味道,不止是热闹和团圆,地域不同,年俗民风各有差异,但传统的中国年,有民俗乡情文化的精髓,它承载着数千年的人们的情感,是特有的幸福的中国味,有着浓浓的乡音和难以割舍的淳朴亲情,更是家的味道,情感的延续。

  记忆中的年味,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儿时年的味道,总是伴我一路成长,那绵绵的醇香,总是让我回味,因为那里有生我养我的亲情,有散发泥土芳香的美好回忆,有乡亲们对传统地域民俗民情民风文化的生生不息的代代传承。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13

  记忆中,过年时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算是拜年了。因为在我们老家,这拜年不只是耗费的时间长,一般要从大年初一开始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才算结束,而且也是最为讲究的,拜年时一定要分清长幼内外,也就是按辈分大小和血缘关系的亲疏来依次进行,稍不注意就会出差错的,会引起亲属们之间的不愉快的。

  大年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以后,我和弟弟就开始缠着母亲要把锁在箱子里的新衣裳拿出来给我们穿,可是那时候母亲很坚持“原则”的,就算我和弟弟“央及”(土语,大概是乞求、哀求之意)着说破了嘴,还有吧嗒吧嗒地流下眼泪来,母亲也丝毫不动心,一句话就是坚决不答应,于是我和弟弟也就只好作罢。因为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也看不上春节联欢晚会,所以我和弟弟只得早早地回自己的屋上炕睡觉了。

  就在我和弟弟刚刚进入梦乡之际,一阵接一阵的迎接新年的鞭炮声开始传入耳中,接着就被哥哥、姐姐们从炕上强行拉起来。此时,我和弟弟一边用小手不停地揉着眼睛,一边嘴里嘟嘟囔囔的埋怨着,但同时又乐意听从他们的摆布,姐姐们服侍着我和弟弟洗好脸,穿好新衣服,就被牵着到堂屋给父亲和母亲去磕头了。这时,父亲和母亲早已经起来了,正坐在堂屋的炕上喝熬茶,等着我们磕头。哥哥和姐姐们领着我和弟弟开始磕头,先给家里供奉在八仙桌上的财神爷爷磕三个头,然后给父亲磕三个头,最后给母亲磕三个头。

  等我们兄弟姐妹们磕完头后,父亲就开始动身了,拿着一小瓶清油、一小盘油馍馍、几张烧纸和几根烧香,领着哥哥到村庙上点清油灯和祭拜神灵去了。而此时母亲就安排我和姐姐们围坐在堂屋的炕桌前,从自己的陪嫁品——一个表面上涂着五颜六色的油彩,还画着几朵好看的牡丹花的,以及长年用一把小锁子锁住箱门的大箱子里,悉悉索索地摸索了好一阵,才慢慢腾腾地拿出来一小盘葵花籽和一小盘水果糖,小心翼翼地放在炕桌上,让我们兄弟姐妹们品尝,算是过年时对我们这些兄弟姐妹们的最好的犒劳品了,这大概是当时我们家里面能拿得出手的最好的稀罕物了,也是当时我们小孩子过年时能够吃到的最好的东西了。因为这些东西,平常我们是见不到的,所以还没等母亲分配,我和弟弟先就下手了,两只手都派上了用场,一手满满的抓起了一把葵花籽,一手满满的抓起了一把水果糖,并迅速地装进了自己新棉衣的口袋里。然后还觉得不满足,还不停地伸手去拿小盘子里剩余不多的水果糖和葵花籽,急急忙忙地往自己的嘴里送。此时,面对着我和弟弟的这种有点“霸道”的做法,母亲和姐姐们也尽量让着我们,也不说什么,也不跟我们计较了。因为我们老家过年时有“三天不打骂小孩”(即大年初一、初二、初三三天,不能打骂家里的小孩)的说法,也正因为是这“三天不打骂小孩”一说,给我和弟弟给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可以凭借这个就为所欲为了。

  等父亲和哥哥从村庙点完清油灯祭拜神灵回来后,我们全家人高高兴兴跟着父亲到爷爷奶奶家去拜年了。那时候,由于生活拮据的缘故,拜年时能拿得出手的最好的东西,就是自家炸的油馍馍了。当时是,父亲手里拿着一瓶青稞散酒,母亲手里拿着一盘子我们家炸的各式油馍馍,就领着我们出发了。给爷爷奶奶家去拜年,当时是我和弟弟最开心,也是最高兴的一件事,因为爷爷奶奶不仅给我们水果糖、花生、葵花籽等稀罕物品,而且还给每人一两毛压岁钱的。爷爷奶奶家跟我们家只是一墙之隔,出门往东走几步就到了。因为是等着自己的小辈们来磕头,所以大年初一爷爷奶奶家的大门早就大大地敞开着,院子里的电灯也拉亮了。进了爷爷奶奶家的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满地的红红火火的各式鞭炮爆炸过后留下的碎屑,正所谓“岁岁平安”了,这便是新年里最好的祝福了,也预示着新年的喜庆气氛。“新年新气象”,看着那些满院的鞭炮爆炸过后留下的碎屑,那时我在心里老想的一个问题就是:鞭炮响了,年也就来了。

  推开爷爷奶奶家堂屋的门,我们一家首先向爷爷奶奶一家挨个打招呼,说:“过年好”!等打过招呼以后,父亲开始拧开酒瓶的盖子,先往堂屋中间供奉财神爷的八仙桌子前洒了几滴酒,然后拿起酒杯给爷爷奶奶各自满满地敬了三杯年酒,代表我们全家祝贺爷爷奶奶过年快乐!并领着我们全家给爷爷奶奶磕头,父亲和母亲给爷爷奶奶磕完头以后,就不磕了,接着是哥哥和姐姐们领着我和弟弟向叔叔、阿姨们磕头(因为我们老家的习俗是,只有过年时才能知晓谁大谁小,所以小的一定要给大的磕头,如今这种习俗也逐渐地开始有所弱化了)。等磕完头以后,爷爷开始逐一叫我们这些孙子(女)们的名字发压岁钱,奶奶发糖果。虽然只是一两毛压岁钱,两三个水果糖,或者是一个核桃,一个红枣之类的,但那时候这些东西真的是弥足珍贵,我和弟弟常常是舍不得一下子就吃完,总是装在自己的棉衣口袋里,小手时不时地伸进去,悄悄地拿出来手里把玩一阵,凑近鼻子底下闻一闻,但终究是舍不得往嘴里送,依旧装回了口袋里。大年初一这一天,等我和弟弟跟着父亲和哥哥把家务们(因血缘关系组成的亲属)都转完时,我和弟弟的棉衣口袋早就是鼓囔囔的了,塞满了各式各样的水果糖,压岁钱也快过一元了,这个时候,自然也是我和弟弟最开心、最愉快的时候了,因为小时候,对我和弟弟来说,过年就意味这样。

  现在想来,也许是当时受到这些水果糖和压岁钱的诱惑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我和弟弟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尤其是进入冬天以后,看着家里的年猪被杀了,看着过年的油馍馍被炸好了,看着家里家外的卫生被打扫干净了,这时我和弟弟就开始压着小手指天天算着过年的天数,那种急切盼望过年的心情,就好如田野里一束干渴的禾苗苦苦地盼着春雨的浇灌,又如漂泊在外的游子急切地计算着返乡的归期,抑或是年老的双亲日夜期盼着流浪在外的子女的音信,这种期盼和希冀,可以说是超过了过年本身所带来的乐趣了。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1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王安石这首题为《元日》描写当时春节欢乐热闹气氛、充满欢快积极精神的著名诗篇被传颂千古。

  春节是我们中国传统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一家人和美团圆的日子,是辛苦劳累一年的人们休闲歇息的日子,也是远在他乡的游子回家和亲人相聚的日子。在中国,春节我们又俗称“过年”。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逐步发展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网络信息时代的产生,好多人都感觉如今的年味在逐渐变淡,丝毫没有以往过年的那种渴望感、快乐感和神秘感了。就连小孩子也感觉到,现在啥都不缺,过年也与平常没什么两样了。而每当辞旧迎新之际,鞭炮声响起时,我都会想起小时候过年的种种情景。那份难于割舍的年味和情感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特别渴望过年,过年就意味着有好食物吃,有新衣服穿,可以和亲人朋友尽情玩乐,可以到亲戚家拜年拿红包。尽管过年前要和家人搞卫生,洗东西有点累,但一想到要过年了那种高兴劲就别提了,连睡觉做梦都感觉喜滋滋的。也许是那个年代生活贫困、思想保守的原因吧,就连大人也都流露出对传统春节的期盼和虔诚,他们心想只要把年过好了,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兴旺发达的,因此过年的一切习俗都是循规蹈矩的。

  在我的记忆深处,母亲每年都是要煮甜粑(即年糕,海南陵水通俗话叫甜粑)吃的。记得那时要过年了,母亲提前几天就去买来糯米,因邻居老向家有木臼就拿到他家去舂米,等到把米舂碎成粗米粉后拿回家来用水浸泡。到了晚上吃饭好后就开始烧锅煮甜粑了。煮甜粑要煮好几个小时,在煮的过程中放进大约一斤的红砂糖,还要用两根棍杖把甜粑来回旋转搅均匀。在建筑公司当工人的母亲力气还是蛮大的,她一只脚踩在灶台上,双手握住棍杖在搅拌着甜粑。而每次看到母亲搅得满脸通红、汗流浃背时,我们几姐弟也都轮流上去替她搅一下。最好笑的是有一年在搅甜粑时,母亲由于用力过猛竟然把铁锅捅破了一个小洞,幸好那时甜粑已经煮好。煮好甜粑后就弄出来放进扁箩里。如果糯米粉多的话,母亲还会做一些米团和京果。而粘留在锅底的甜粑锅巴却是味道最香的,每次弄好甜粑后母亲都会用锅铲铲出来分给我们几个解馋。“哇,真好吃”,那味道至今都难忘的。

  那时的大年三十的年饭不象现在中午就吃而是在傍晚才吃的。上午我们几姐弟就按照父母的安排忙着张贴年画,年画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多种。为了整洁漂亮,在贴年画前我们都要先在墙壁上贴上一层白纸,然后再贴上年画。再接着贴门神和对联,最后是在各个门楣上贴一种叫“利是钱”的红纸条。而父亲则在忙着杀鸡、切肉,与母亲一起做饭菜。中午的饭就简单点吃,到了下午五点左右才正式吃年饭,年饭虽然也就鸡肉、猪肉和一些蔬菜,但在那个缺穿少吃的年代算是美味佳肴了。一家人围着桌子吃得津津有味,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除夕之夜是最开心最过瘾的时光。我会和邻居的男伙伴在外面把早已买好的小鞭炮拆出来一个一个点放,还把小鞭炮放在破瓦罐或者椰子壳里炸飞,几个人一起看着哈哈大笑。有时还会与邻居一群年纪相仿的男女伙伴玩一种叫做“夜街乐”(陵水通俗话)的捉迷藏游戏,你追我赶,好不快活。有时我们也会玩纸牌“打地主”和“打捡分”。到晚上十一点开始有人家在陆陆续续放鞭炮,于是我们便争先恐后的跑过去捡鞭炮,运气好的话可以捡到好多的,捡到后又继续放着玩,一直玩到凌晨一点多累了才睡觉。

  当时除夕之夜也是要“守岁”的,意为“迎春接福、迎接财神”。每次看到父亲穿着新衣服在上香时那虔诚祭拜的样子就感觉好奇和好笑。上香前父亲都要看一本通书,查看哪个时辰上香最佳的。等到上完香放鞭炮后,父亲就在神桌旁搬来一张椅子坐着“守岁”,还不时往杯子里添酒加茶,等到香烧得差不完了还要再“续香”,不能让香火停断。困了就在椅子眯一会,就这样一直守到天亮。

  大年初一早上,母亲会早早叫醒我们起床穿上新衣服,然后就把“压岁钱”发给我们每个人,我们就拿槟榔给父母拜年。当时的“压岁钱”无非才两毛、五毛,最多的时候也就一元两元。虽然与现在比起来少得可怜,可在当时来说可以买好多东西的。记得那时我把那些“压岁钱”和红包都积攒起来买了好多连环画,年纪稍大后就拿去买杂志和书籍看。

  在我们陵水大年初一上午的传统习俗是要吃“斋饭”的。“斋饭”的菜由茄子,花生、粉条、镰刀豆、大薯等七八种菜混合一起,大都有特定的含义。在吃“斋饭”的过程中,邻居的叔叔阿姨会笑容满面,拿着槟榔过来给我们父母拜年,说一声:“恭喜发财”,而我们也要拿槟榔给他们拜年。等到吃“斋饭”好后,父母就带着我们几人走路去伯父伯母家拜年,伯父伯母会叫堂哥拿出糖果热情招待我们,我们一边吃一边拉家常。等到下午,我们又去姑父姑妈家拜年,有时母亲还会带我们走好远的路去给几个舅父舅妈拜年,拜年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五。在拜年的过程中,当我们得到红包时心里都感到乐呵呵的,还拿出来比较看谁得的红包多。

  还记得那时过年时,白天陵城街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有舞狮舞龙队巡回表演,锣鼓喧天,鞭炮声声,热闹非凡。其中最热闹的地方是县文化馆,张灯结彩,人群涌动,气氛喜庆。这里几乎每年春节都搞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有猜谜、对楹联、掷圈、投球等活动,还有书画表演,吸引了不少人,给平淡的文娱活动带来新活力,也给节日带来浓厚的气氛。我们几姐弟在春节时也会去那里游逛和猜谜。而现在文化馆虽然早已经搬迁和扩建,但在过年时也早已没有了这些游艺活动项目。

  岁月荏苒,时光匆匆,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一些过年的习俗活动,过年时的年货食品以及过年时孩童玩耍的花样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一些过年时使用的生产和生活用具也已经踪迹难寻,尤其是一些亲戚长辈和邻里伙伴有的已经长辞人世,有的也很少谋面和偶遇了,一想起这些,心里就感到莫名的怆然,而留在记忆深处的是那份挥之不去的浓浓的年味,那份常绕心头的浓浓的亲情友情。

  如今的小孩子和年轻人在过年时都很少在外面成群结伴游逛玩耍了,大都在家里或者房子里玩手机上网,他们已经很难了解和体会到我们那个年代的年味,那个年代过年的乐趣了。尽管年味变淡了,但我想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传承春节传统,倡导更多的人文关怀,投入更多的爱心情感,我们的春节文化习俗会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多彩,年味会越来越浓。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15

  我的家乡在湖北。湖北不仅风光独特、山清水秀,而且过年时还保持着先人们留下的风俗民情。

  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除夕的大清早,爸爸妈妈就去买新鲜的食材,准备着晚上丰盛的年夜饭。几小时后,爸爸妈妈就满载而归了!一到家,爸爸妈妈就钻进厨房分工合作。

  闻着一股股香味,看着一道道美味菜肴陆续登场。我时不时去厨房瞧上几眼过过眼福,一边光明正大的顺手牵羊,一边没大没小地打趣爸爸妈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加油加油,继续发扬咱家的好作风!

  中午,我们随便吃了一点饭,大家又各司其职了。夕阳西下,日落西山,秦人们陆陆续续地来了。一盘盘琳琅满目的菜上桌了,腊肉炒青椒、火腿炒黄瓜、狮子头看得我都想入非非了,唉!看这阵势我是又要长肉肉喽!一入座,大家先是纷纷举杯祝贺新年,接着伸筷尝尝精心准备的各种菜肴们。男人们一杯接一杯喝得尽兴,女人们交头接耳评价着菜肴说着家长里短,孩子们笑逐颜开地喝着平时大人禁止的饮料,放开肚皮吃个够!年夜饭渐入尾声,大人们围坐在饭桌旁谈兴正浓

  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人们全身穿着新衣寓意着新年新气象。家家户户的年轻人走街串巷,走亲访友,相互贺新春!老年人则在家中发烟发糖,为客人们准备早餐。大街小巷都洋溢着一股喜庆的年味儿,让人不自觉地沉醉其中!孩子们穿着新衣,嘴里塞满了糖果,正兴高采烈地玩花炮呢!

  虽然时代在进步,但家乡过年时那浓浓的年味儿依旧那么浓厚,依旧那么喜庆,依旧那么温暖!

  家乡的年味儿

  我的家乡在祖国版图的最北方——黑龙江。在那里。最令人回味无穷的,就是寒冬里依旧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春节了。

  早在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左右,大街小巷就仿佛在一夜之间融入了过年的气氛。在那两天中,人们就把去年年初腌制的酸菜咸菜沥好,买好大米、面粉。买好市场中最抢手的鱼虾肉。商场中的零食、饮料、啤酒。

  二十九这天,亲人们就都到齐了,我们全家会一起去逛逛街上的小店,年味也就越来越浓了。

  要说最热闹的还是大年三十和初一的光景,三十早上,我们几个孩子不管多困,都会从床上爬起来,穿好衣服,和大人们一起去买鞭炮,我们都知道,去的越早,就可以买到越多自己心仪的鞭炮,所以尽管在零下十几度的早晨,我们还是会一个劲儿地冲进集市,抱起自己最爱的炮竹,集市中还有干果、花生、瓜子之类的七零八碎儿,爸妈往往会让店里的伙计称上几斤。伙计见在大生意,很是热情地与我们聊起了家常,我们总会将车装的满满的,再回到家去。

  吃过午饭后,亲人们稍作休息,就又为过年忙活起来了,客厅中不同的声音不停的拥入耳中,切菜声,剁肉声,揉面声,还有各式各样的笑声,我也坐在客厅中被一个个笑话逗得捧腹大笑。

  夜幕渐渐降临,周围逐渐响起鞭炮声。我们正忙着洗澡出来将大红色的睡衣换上,是饺子的香味已经飘出来了,我们过年向来爱吃饺子,经姥姥之手的饺子个个都是美味至极,香醇无比,姥姥总会在不同馅的饺子里各放一个硬币,谁要是吃到了,就会幸运地笑出来,因为在我们这儿吃到硬币,表示会一帆风顺的,快快乐乐的过一年。我经常吃到,也经常相信硬币会我带来运气,总会眉开眼笑。

  放完鞭炮回到家,一家人拥坐在沙发上,看着春晚,不知不觉中新的一年也到来了

  家乡的年

  鲁先圣曾说过:过年是深刻而久远的记忆,是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情结,就像古街老巷里的陈年老酒。

  ——题记

  从小到大,十多年了,在城里过年次数多,回老家桃源过年机会甚少。在城里过年,就像平常一样,起床,做作业,吃一顿平常的饭,看会儿电视,没有年味。但老家桃源过年却非常热闹。当时间的脚步迈进腊月,老家桃源过年的气氛就浓厚起来了。集市上,人山人海,卖衣服的,卖小吃的,卖坚果的,货物琳琅满目,吆喝声韵味十足。赶集归来,大人人们大包小包的年货,孩子们则提着一袋袋爆竹,蹦跳在乡村小路上。砰——砰——无数的爆竹炸响在空中,声音传响到个个村落。村庄的人便会说:有年味了。

  夜晚,天飘着雪,乡村白茫茫的一片。村庄的道路上,孩子们打着手电筒走来走去,亮光照着路上的积雪,树叶的雪,反着光,透亮的。树白了,草白了,我们的头发白了。我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放爆竹,放烟花,寒风吹着我们的脸庞,可我们并不觉得冷。直到肉香从家中飘了出来,我们寻着飘出的香味一哄而散。

  桌上的腊肉让我垂涎欲滴,油红的辣椒刺激着我的味蕾。我用手抓起一块腊肉,放入口中,那油脂立马就蹦了出来,肉香伴着辣味、咸味显得格外的香,它们一齐萦绕在唇齿间,久久不散。开饭了!外面的姐姐和弟弟飞奔进来。干杯!祝大家在新一年顺顺利利

  爸爸说,咱们桃源吃年夜饭一般会在午夜,老一辈人忌讳吃年夜饭时有人进来,有外人进来,表示他们家这一年中会不顺。

  新年的烟花在天空绽放,声音回荡在山里,一声一声,不间断过。这是辛苦劳作一年农民们最开心的日子,儿女回来了,屋子里洋溢着团圆的幸福。

  大年初一是红包的世界。大人们带着小孩给家中的长辈拜年。乡间小道,人来人往。我们小孩子自是最为欢喜,只要说声新年好!便会有红包收。一声声地说,一个个红包收,这样的事怎能不欢喜!

  大年初二,深山里的人们就开始外出了。

  过年是亲朋好友的短暂团聚,短暂留下了遗憾,但也成为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情结。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16

  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年味儿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都忙于各自的工作,觉得年味儿也越来越淡。其实年没变,味儿没变,一切都没变,只是你成熟了。回想一下是不是记忆中儿时的年最有味?下面就让我带你回忆一下儿时的年味。

  一进腊月年味就渐渐浓厚起来,腊月二十三迎来了年味儿的一个爆发点。腊月二十三我们这边也叫“小年”。在这一天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祭灶王爷,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瓜,祭拜完后把灶王爷的画像用火烧掉。记得小时候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喊“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爷要上天”然后一群人拿着糖瓜、芝麻糖吃。送完灶王爷,吃过糖瓜,腊月二十四扫房子。那时妈妈带着我和弟弟拿着扫把、抹布、水桶,把家里的里里外外打扫的干干净净。最有意思的是爸爸在这时会给我们用报纸做一顶帽子,特像济公帽。我们两个小济公,有说有笑打打闹闹的帮妈妈打扫房间。打扫完房间接下来就是赶集买年货,这个时候集市再也不是

  一般的集市了,而被乡人称为“年集”。从这开始,一直到年三十的中午,集市上摆的也不再是普通货,而全部与过年有关的,新衣服,新茶、酒、烟,新花炮。俗话说“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一顶新棉帽”,说的就是我们那里人们赶集的情景。我们全家一起出动,妈妈负责买过年的蔬菜、水果。爸爸就带着我和弟弟去炮市买鞭炮,这里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吓的我和弟弟紧紧的拉着爸爸的手,那感觉真幸福。

  买完年货,三十这天上午要贴对联,爷爷带着我们把家院子里的大门,进屋的小门都贴上对联。我们负责贴,爷爷在远处指挥,“高了、低了、左边在高点?”。红纸黑字贴完以后过年的喜气氛围就更浓啦!中午吃饭前要现放炮,我和弟弟争着抢着要去放。没办法,爷爷只能给我俩一人分点鞭炮,一个在院子东头,一个在院子西头,在爷爷的监督下燃放起来。然后,妈妈准备的一大桌子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美美的吃一顿。晚饭后,春节联欢玩会就开始了,奶奶和妈妈就一边看春晚一边包饺子,要把初一一天的饺子都包出来。但春晚不是我们的菜,我们还有一群小伙伴等着熬夜呢。我们一群人走街串巷的嬉闹,说好的一起熬三十,过了十二点就累了,一个个都各自回家睡了。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就被妈妈叫起来了。穿上枕边放的新衣服,新鞋子,起来吃饺子。这一锅饺子只有一个饺子里有奶奶包饺子时放的花生米,谁要是吃到花生就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最有福。我和弟弟就抢着吃,拼命吃,都想吃到花生炫耀一下。吃过饺子,接下来就是“拜年”。我们这边的拜年阵势比较大,加上我们家族在村子里边人比较多,我们是事先商量好在哪家集合,一起去拜年。等伯伯、叔叔、大娘、婶子、哥哥、姐姐们都到齐了,有二十几号人。然后挨家挨户的给本家族的长辈们拜年。爸爸说他们小时候拜年是真叩头,现在不兴那个了,都是说点吉祥话,吃点瓜子坐一会就出来继续去下一家。街道上到处是拜年的人群,走街串巷的走过大半个村子。大年初二,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去姥姥家,给姥姥拜年。大年初三,我们这是祭拜的日子。也是天不亮起床,吃过早饭。早上只能是男人们去祭拜,带上祭品、烧纸、鞭炮,家族的男丁们集合,一起去墓地祭拜。先把祭品放好,鞭炮放完后,家族的男丁们按辈分的大小依次排好跪拜。大年初四,我们这边也没什么特定的说法,现在我回家一般都是去参加同学聚会,或找几个儿时的小伙伴打打牌享受一下惬意的时光。大年初五,我们这叫“破五”。这一天,有一种叫做“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吃饺子,打扫卫生,也是表达了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破五了,年就算过完了。接下来人们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当中,开始了新一年的奋斗。

  这就是我儿时对年味的记忆,感谢农村让体验到了地地道道的年味儿。现在工作了,一年中很少回家,越临近过年越按捺不住游子的归心。

  愿一切安好。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家乡的年味小学作文(精选10篇)03-05

家乡的年味小学作文范文02-20

家乡的年味700字作文02-21

家乡的年味750字-春节作文01-18

家乡的年味优秀作文600字02-15

高中家乡的年味作文600字(精选15篇)02-10

家乡的年味小学作文范文三篇02-20

家乡的年味作文800字-初三写景作文01-10

故乡的年味作文02-23

舌尖上的年味儿作文2500字 舌尖上的初一作文2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