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庐奇秀甲天下”,是著名诗人白居易《庐山草堂记》的第一句话,意思是庐山的奇特秀丽在天下山中属第一。庐山,又名匡山,或称匡庐,在江西省北部,是我国优美的风景区和避暑胜地。相传,在殷末周初之间,有位名叫匡俗的人筑庐隐居而得名。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匡”字的讳,而不再称匡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庐山的地形得天独厚,它矗立在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畔,北靠滔滔万里长江,江湖之会,不仅交通方便,且因常年大量水汽蒸腾,促涌出瞬息万变的烟云迷雾,构成了“不认庐山真面目”的奇特仙境。
实际上,庐山有七道大岭,九十多座山峰,其中大汉阳峰最高,拔海一千五百多米,又以五老峰最奇。一上山,导游员就介绍:“不到五老峰,庐山一场空”。所以,我们登五老峰时,无论长幼强弱,谁也不肯落伍。五老峰位于庐山东面的尽头处。倒影斜插鄱阳湖,五座山峰,嶙峋骨立,突兀凌霄,互不联属,恰似五位老翁并肩而坐,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从南边仰观五老峰,有的如飘逸诗仙,有的像文人学者,有的似暮年壮士,有的又像垂钓鄱阳湖的鹤发渔翁;从下并排而看,则又像列队驰骋的出征老将。在五老峰顶上,观看其他山峰,形态各异,气象万千,有挺立如竿的,有壁立如屏的,有蹲踞如兽的,也有飞舞如鸟的……古人记载:“又如积雪成山,日色销熔,嵌空玲珑,日成奇险,仅可目遇,不可意拟。匡庐绝胜,无过于斯。”霎时,从碧波千顷的鄱阳湖上云雾蒸腾,游人与山峰很快淹没在云海之中,真是“足下祥云起,飘然欲成仙,”怪不得李白游五老峰后,想终生定居这里,赋诗:“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历代文人概括庐山美,往往抓住“匡庐瀑布”这个特点。马尾瀑,浪花飞舞,形似蛟龙;玉渊瀑,水大流急,声似万人击鼓;归宗瀑,寒玉森森,似珠似帘;还有那白龙瀑、黄龙瀑、乌龙瀑、开先瀑、青玉峡瀑、石门涧瀑等等,千姿百态。而庐山幽险奇伟的'瀑布,首推三叠泉。三叠泉,水自大月山来,经五老峰背,倾注到九叠谷,两次飞泻在大盘石上,又重新相聚,速汇巨流,由悬崖直泻谷底龙潭中。《纪游集》中描述为:“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到此观瀑者,人人赞不绝口。三叠泉,到宋代绍熙辛亥年(公元1191年),才被一个砍樵人发觉,故有“一朝何事失扁钥,樵者得知人共传”的诗句。朱熹任白鹿洞洞主时,听到三叠泉奇观,很想去看,可是已经年老体弱,不能如愿,只好请人画来观赏了。
现在,庐山整个游览区的交通条件是比较好的,各游览点,大都可以通车到附近,稍加攀登,即可观赏;而唯独三叠泉,还是难到之处。车通到五老峰下的青莲谷,沿半山腰的羊肠小道攀登,有时爬行在怪石之上,有时沉游于幽谷之底,山径越走越陡峭。常常是一步一喘,汗流浃背。从下车处到三叠泉风景点,光路途上的往返连续攀登,大约需要四个小时。
庐山山奇、瀑秀、泉也怪。位于锦绣峰上的仙人洞里,有个名叫“一滴泉”的泉,游客一进仙人洞,就听到滴答、滴答的滴水声,滴在下面的池子里,池子的水从来不会满,也从来不会干涸,旁边石壁上刻着大字:“山高水滴,千秋不断”;“石头清泉,万古长流。”畅销各地的庐山名酒“一滴泉”,也就因此取名而增色。可是,你一到“聪明泉”,就是另一番情趣了。它位于庐…西麓东林寺内的“三笑堂”后面,相传慧远和尚,当年专志修行,足不出户,送客不越门前小溪,过溪则护寺虎吼叫:有一天,慧远送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不觉过溪,护寺虎大吼,三人闻之大笑,称之为“虎溪三笑”,自此,慧远的客厅也改名为“三笑堂”了。在“三笑堂”后面,是一片竹林山,竹子茂密繁盛,清翠宜人。就在这竹林前的山脚青石板上,刻着“聪明泉”三个大字,泉水涌溢,永不干涸。
匡庐奇秀,还在于洞奇。距岳母坟不远,有座如刀削斧劈的石灰山,中间有个幽深峡谷,两厢峭壁如屏,入深谷首见一尊粉红色巨石形似瞪眼披鬃的雄狮守住洞口,这就是钟乳琳琅满目,怪异万千的狮子洞。讲解员领我们先步入迎客厅,外边再热的天气,一进洞去,顿觉凉气逼人.只见那无数钟乳布成了罗帕汗巾,下有一池碧水,似供游客洗尘。右侧有飞龙戏珠,左侧是幼狮争雄,还有童叟迎宾和仙人指路。观看者赞不绝口:“奇洞!奇洞!”
讲解员仿佛看到了我们对奇景如何形成的不解之情,便用地质学的科学道理,帮我们开心。钟乳原是洞中滴水含有矿物质石灰岩,逐渐凝固而成,只不过是很慢很慢的,一百年才长一到二公分,洞中奇形怪状的钟乳,有的已有两亿年岁龄。你可能见到过“滴水石穿”,但你没想到“漓水成山”吧!然而,这就是事实,轻轻地、慢慢地滴呀,聚呀,就形成天然的艺术绝景。
庐山的名胜古迹很多,据说有数百处。夏禹治水登过大汉阳峰,慧远法师在东林寺栽松树,陶渊明在温泉附近耕田,白居易在香炉峰下隐居、到花径咏桃花,李白在五老峰下读书,王羲之在旧宗寺洗墨,李渤、朱熹求知讲学于白鹿洞,孟浩然过龙泉精舍,岳飞守墓于株岭,王守仁夜坐龙潭……短短七天时间,游历甚少,记述的更是凤毛麟角。对于匡庐之奇秀,祖国山河之美好,如愿广泛领略,还是劝君亲往。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