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总结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总结怎么写

2023-01-05 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总结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总结怎么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总结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总结怎么写1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东坡乡始终把发展“三农”问题摆在首要位置,按照围绕“三农”调结构、抓特色、增效益的思路,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河谷光热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落实惠农政策,切实稳定民心,充分调动农民投身农业、开发农业的积极性,全乡农业产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xx乡地处金沙江畔,位于武定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08公里,乡域国土面积168平方公里,东邻万德乡和发窝乡,南接田心乡和高桥镇,西与环州乡接壤,北与元谋县姜驿乡隔江(金沙江)相望,是武定目前唯一的民族乡。境内居住着汉、傣、彝、苗、傈僳、拉祜、白等7种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1%。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勐果河、沙拉河、环州河三河南北纵贯全境,形成四山夹三河的低热河谷地形。立体气候明显,最低海拔950米(甲利),最高海拔2240米(大荞地)。年平均气温25—28℃,年平均降雨量580—650毫米,气候炎热,常年无霜,宜广泛种植香蕉、香巴蕉、花生、番茄、洋葱、玫瑰茄、芒果、人生果、酸角、冬早包谷、冬早蔬菜等各类多种经济林果及热区作物。20xx年,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60个自然村,75个村民小组。有4003 户,14389人。其中,农业户3659户,农业人口14032人,占总人口的95.7%。现有耕地面积14845亩,其中水田5335亩,旱地9510亩,人均1.05亩。粮食总产量598万千克,人均有粮353千克,工农业总产值517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全乡经济总收入为30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4元。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缓慢,乡级财政收支困难重重等诸多原因,故是一个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典型的民族贫困乡。

  近年来,我乡以优质香蕉、优质稻、冬玉米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认真总结我乡近十多年来冬农开发和热坝作物栽培经验,细化发展目标,狠抓措施落实,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河谷优势。在“优质化、市场化、产业化”上狠下功夫,在“优质率、商品率、增加值”上大做文章,突出重点,狠抓优质香蕉、优质水稻、优质菜豆、冬早玉米、热区水果基地建设,培育拳头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稳水稻,保香蕉,增定单,重冬季农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主要粮经作物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到20xx年优质稻面积达到3640亩,产量205.5万公斤,产值308.25万元;优质香蕉面积4020亩,产值350万元;冬玉米面积由1200亩,产值112万元,优质菜豆面积1000亩,产值161万元,花生1280亩,产值62.5万元。我乡已经发展为全县最大的香蕉生产基地,粮经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明显优化。

  2、科技措施、良种良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用上成效显著

  一是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做好新型农民培训。20xx年共组织各种培训350场(包括专题培训及以会代训)、黑板报48期,合计受训群众76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种植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

  二是水稻良种桂朝系列、楚粳系列面积达4000亩,多蘖壮秧、扣种稀薄、单行条栽、双龙出海等措施的应用率达98%以上。

  三是做好特产农业、订单农业的引导和指导服务工作。配合县农广校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共培训24场次,培训农户215人,合计150人毕业获得“绿色证书”。

  3、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基本构建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依托低冬季热河谷光温水资源,注重冬季农业开发,形成了河谷冬玉米、冬番茄、优质菜豆为主的特色农业种植带,20xx年发展种植了1100亩冬玉米,1000亩优质菜豆,350亩冬番茄。利用夏季光热资源,在河谷两岸发展优质花生1200亩,玫瑰茄450亩,优质柑桔300亩,龙眼150亩,大青枣450亩,石榴450亩,形成了河谷热区水果种植带。

  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表现为优势产业少且规模小,缺乏具有示范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种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种植品种散而且规模小,制约了生产效率。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发展力量不足。近几年,我乡发展产业规模小,在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加工方面非常困难,尤其是缺少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我乡投资带动,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品在产、供、销等环节上不能很好地衔接。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我乡农村水、路等基础设施滞后,造成“有水不能用,产品运不出”,旱季河水从谷底流过,半坡农地缺水严重;雨季时常断路,造成农产品滞压,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表现为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导向,优质高效农业意思淡薄,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乡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落实措施,挖掘潜力,破解发展难题。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当前,我乡的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内需、移民搬迁扶持等机遇,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突出特色和重点,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东坡乡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大基地建设(即优质稻、优质香蕉、冬玉米、优质菜豆、优质河谷水果基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依托我乡低热河谷资源,重点发展优质香蕉、优质稻、无公害菜豆、双低油菜、中药材、热区水果等特色主导产业,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要求,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培育主导产业。

  一是发展优质香蕉。在所所卡、东坡、东甸、白马口、庄房发展优质香蕉3500亩。

  二是发展优质水稻。在所所卡、东坡、东甸、白马口、庄房、达卧6个村委会夏季发展高档优质稻4000亩。

  三是发展冬玉米。9月中旬在所所卡、东坡、庄房3个村委会利用秋热发展地膜冬玉米1000亩。

  四是发展无公害菜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在东甸、白马口发展无公害菜豆1000亩。

  五是发展玫瑰茄。在白马口、以赤叨、东甸发展优质玫瑰茄1000亩。

  3、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农业产业化战略与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移民后期扶持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统一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在达卧、东坡、发展优质柑桔300亩,石榴300亩。在东坡、所所卡、东甸、白马口发展优质芒果200亩,大青枣350亩。

  4、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重专大户的优惠扶持政策,引进龙头企业到我乡发展番茄、香葱、甜脆玉米生产基地,并进行加工生产。大力培育农产品运销中介人和经纪人队伍,培养一大批农村种养加销重专户,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5、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鼓励农业、畜牧、科技、林业、扶贫等部门及龙头企业等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能培训,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结合乡情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劳动者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总结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总结怎么写2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题,从中央到地方都把“三农”作为工作重点。过去抓农业,是口号多、说的多、会议多,现在抓农业,惠农政策多、惠农措施多、农民得的实惠多,面临这样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三大目标,致力特色产业、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大体系建设,突出技术推广、产业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大重点,大力推进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实现全区农业总量增长、质量提高、效益增加。

  20xx年全区具体发展目标是:计划种植粮食面积64.5万亩,其中水稻39.5万亩,玉米4.5万亩,豆类1万亩,薯类2.5万亩,包括17万亩夏粮在内,实现粮食总产29万吨;油料面积22万亩,其中油菜16万亩,花生5万亩,芝麻1万亩,实现总产4.34万吨;棉花4.5万亩,总产3500吨;蔬菜8万亩,茶叶2.5万亩,滁菊0.5万亩,饲草1万亩,苗木花卉、草坪3万亩,五早作物15万亩。

  畜牧上生猪饲养量25万头,出栏18万头,羊15万只,出栏11万只,奶牛存栏3000头,家禽饲养量700万只,出栏550万只,争取实现肉类总产2.8万吨,蛋类产量0.4万吨,鲜奶产量0.7万吨。

  水产品养殖面积8万亩,实现产量2.05万吨,其中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4万亩,稻虾连作8000亩。

  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在今年基础上增长8%,达到4750元。

  要实现以上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立足基地建设,发展规模农业。要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来做在做强我区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振兴农业块状经济。

  一是开展粮油高产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在稳定现有86万亩粮油作物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实施水稻产业提升、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以及油菜振兴工程,继续做好1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落实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区农委分别在沙河、乌衣等镇办建立2个亩产700公斤的万亩水稻高产攻关片,在乌衣镇、章广镇建立亩产175公斤的千亩油菜丰产方,带动全区粮油单产水平稳步提高。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基地,促进农业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的不断优化。以施集镇、章广镇、办等镇办为中心,建立5000亩的滁菊生产基地,开发深加工,拓展省内乃至国内销售市场;以办、乌衣、腰铺、沙河等镇办为中心,发展2万亩的蔬菜种植基地,将我区建设成为全省的菜篮子生产基地;以施集镇为中心,建好2.5万亩茶叶生产基地,继续做好茶叶的发展,整合加工力量,形成强势品牌效应;依托天一牧业、泽民禽业等企业带动,建立万头生猪和10万只水禽养殖基地;以乌衣镇为中心,新建20xx亩鲈虾养殖基地,形成4万亩名优水产品养殖基地,以汪郢农场为主,带动全区渔苗繁殖生产,形成全省重要的渔苗规模化生产基地。

  三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20xx年将进一步加快标准化生产步伐,要以特色基地、养殖小区和龙头企业为重点,开展农业标准示范、推广、宣传和培训,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力争建成茶叶、蔬菜、生猪、奶牛等4个标准化种养基地,提高全区农业标准化水平。同时,大力扶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建好沙河镇图业生态农业示范园、黄泥岗镇舜耕现代农业示范园、农科所蔬菜三新示范园等,引进各类现代农业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立足科技推广,发展科技农业。农业要持续增长,潜力最大、见效最快的是科技。按照综合技术抓优化、重点技术抓量化、常规技术抓简化的原则,念好科技经,打好技术牌。

  1、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20xx年,我们要继续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培训、广播讲座、农技110、12316农事咨询热线等有效形式,深入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启动3月份和10月份两个“科技报告月”活动,春节期间开展“冬闲返乡农民工集中培训周”行动,继续落实农业科技入户、畜牧科技进万家等项目,全区组织60名种养殖业技术人员,与1000余户农民结对,开展面对面的'指导和帮扶活动。扎实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共培训620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3700人,新型农民培训1000人,农业技术培训1500人,提高农民的科技、法律等综合素质。

  2、以项目实施为抓手,推广关键技术,提高科技含量。20xx年继续做好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油菜轻简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无公害蔬菜高效栽培、无性系良种茶栽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健康养殖、名特优水产养殖、沼气综合利用等十项关键技术。尤其是做好涉农建设项目的实施,重点是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国家植保工程、农村沼气工程、测土配方项目续建工程、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阳光工程培训,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站、大型菜篮子基地建设等项目,重点争取国家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项目扶持,建设10个农业综合站,力争第一批建成并完善区内农技综合推广与服务体系。

  3、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20xx年我们将继续与区内新闻媒体保持联系,充分利用区内“一报两台”,联合办好涉农信息专栏,利用农广校的视听培训资料资源,在区电视台开展可视化技术培训。做好《区农业信息网》的网站维护工作,并逐步向涉农部门、镇办、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延伸,利用网络平台,为农民提供系统、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农业部的基点、物价、成本调查,及时编报《农业情况》、《农村经济信息》及各类农业报表,为各级领导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参考。

  (三)立足质量监管,发展安全农业。今年,全区要在保障农产品数量的同时,按照“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程监管”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确保群众放心消费,确保农产品安全销售。

  一是抓好动植物疫病和病虫害防控。狠抓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同时做好平时的补栏补防工作,确保禽流感、口蹄疫、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高度关注突发性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大镇办测报网点建设,做好植保信息的进村入户,重点的组建20支植保专业防治服务队,使机防面积达30万亩次,力争全年病害、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是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20xx年将重点查处高毒高残农药、剧毒灭鼠剂毒鼠强、非法添加剂如瘦肉精等农业投入品,加强种子、农药、肥料、饲料等产品的质量抽检力度,通过媒体通报、曝光、建立诚信户档案等形式,严厉打击各地销售假劣农资的行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三品”。20xx年要继续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加强政府部门、企业间的协作配合,扩大基地规模,增加认证产品,20xx年全区力争新增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6个,其中有机食品2个,同时,提高企业对“三品”认证的保有率,使企业“三品”保有率达90%以上。

  四是抓好农业抗灾生产。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制定相应的防范预案,未雨绸缪,做好避灾、抗灾两手准备。大力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一旦发生灾情,迅速组派专家指导群众开展抗灾生产自救,努力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并协助做好农业核灾等相关工作。

  (四)立足机制创新,发展现代农业。要突破传统农业工作思路和理念的束缚,创新思路,改进方法,用现代化的理念来筹划工作,特点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民合作组织、完善农村经营机制上下功夫。

  一是扶持做大农业龙头企业。结合农业招商引资,继续扶大做强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全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数达到12个,鼓励其建立基地、制定标准、发展订单、精深加工、开发市场,带动粮油、畜牧等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大力推行种植业上技、企、农三方结合的“三角产业链”经营模式和畜牧业由龙头企业提供种苗、技术、饲料、回收产品的“三提一回收”经营模式,提高全区种养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是推进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实现合作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双赢,20xx年全区计划新建立农民合作组织10个,总数达到59个,带动农户1万户。同时,加强对已成立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20xx年重点对绿园蔬菜、禾盛优质稻米、施集茶叶、大柳香菇等4个农民合作社强化指导,促使其规范化运作,在全市乃至全省发挥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

  3、加强农经管理。领会和贯彻中央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农村土地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并切实做好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调解工作。各镇办农技员、经管员要紧密配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工作,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和管理工作,进一步清理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稳定。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