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2024-04-08 总结

  时间一晃而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活动告一段落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将过去的成绩汇集成一份工作总结吧。你所见过的工作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通用1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1

  20xx年以深化基层民主管理为主线,以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自治组织为重点,统筹推进基层政权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制度和组织基础,民政局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肩负着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发展农村基层民主、落实基本民生保障等重要职能任务,必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奋勇当先、积极作为,切实履行好职责与使命,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贡献力量,现就我局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积极推动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动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等各项任务落实,扎实推进乡镇政府服务能力提升;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突出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领导基层治理、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着力提高农村基本民生保障水平。

  保护和改善民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职责所系。我局全力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任务,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水平。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强化脱贫攻坚低保兜底保障作用,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完善制度、提高水平、加强衔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渐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确保不低于国家现行扶贫标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创新发展,探索构建困难群体分类救助、急难问题综合救助的梯次救助模式。探索建立贫困状况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加强低保、医疗、教育等救助政策统筹,健全社会救助的工作协调、信息核对、受理办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机制,“兜牢”民生底线。

  三、切实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布局,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示范点建设;提高农村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建立动态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社会专业康复机构、支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入农村社区,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活动;鼓励和引导专业社会组织进入农村社区开展精神障碍康复工作;推进农村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持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精准关爱行动,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进殡葬管理和服务工作,推动乡村文明、移风易俗,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2

  一、目前开展情况

  (一)结合职能,打赢大气攻坚战役

  1、餐饮油烟专项治理。

  20xx年5月起,由县城管局牵头,在县城建成区开展为期2月的餐饮服务单位油烟和露天烧烤专项整治。历时3个月,至20xx年8月底,县城区332家餐饮服务单位和烧烤店已全部完成整治。并顺利通过验收。

  2、露天禁烧督查。

  我局重点加强对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以及周边乡镇等露天焚烧落叶、杂草、垃圾行为的巡查,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从20xx年7月起,截至目前,共发现并处理近10起露天焚烧落叶、垃圾的行为。

  3、坚持扬尘治理。

  从20xx年10月起,根据大气污染应急预案要求,我局洒水车坚持对县城区主要街道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的冲洗,人休息车不休息,全面提升主次道路保洁水平。

  (二)狠抓落实,加强农村垃圾治理

  为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按照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模式,由县城管局牵头指导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

  1、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20xx年,指导全县各乡镇制定《村规民约》,与村民签订《环境卫生三包责任书》;制定村、组垃圾池建设参考标准,并指导乡镇规划选址。县政府投入386万元加大农村垃圾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县新建、改建农村生活垃圾池3700多个;采购后压式垃圾运输车1辆、转运站配套转运车1辆、箱体可卸式垃圾收集车12辆。目前,全县27个乡镇生活垃圾全部运往乐山垃圾场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20xx年和20xx年,县城管局争取省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资金共计440万元,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对我县研城镇宋高山村、周坡镇周坡村等45个行政村的垃圾收集设备设施进行了再完善。

  20xx年,按省、市、县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计划分两批在我县周坡等乡镇修建垃圾压缩转运站。

  20xx年,由县城管局牵头,投资约1500万元,建成周坡、竹园、马踏和研经等4座乡镇垃圾压缩转运站,并于20xx年投入运行。

  2、扎实开展存量垃圾治理工作。

  20xx年5月,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做好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工作的要求,我局代拟了《xx县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方案》,会同县住建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在各乡(镇)自查的基础上进行现场核查。经查,我县有500立方以上的存量垃圾6处,涉及5个乡镇,主要分布在研城镇、马踏镇、三教乡、高凤乡和宝五乡,总量35万吨。我局先后邀请上海昊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桑德新环卫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四川中都设计院等专业治理公司现场勘察,拟定治理方案。经反复对比,拟采用四川中都设计院提出的“采取用0.5cm以上的`土工膜覆盖,再加盖50cm的土覆盖,种植草等防渗透处理”方案对全县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进行治理。20xx年8月,我局向县政府上报了《关于治理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相关事项的请示》,9月份,县政府批复同意“采取用0.5cm以上的土工膜覆盖,再加盖50cm的土覆盖,种植草等防渗透处理”方案对全县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进行治理。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经发改局立项,并完成测绘工作,正在进行设计和地勘。

  目前,我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32%;农村垃圾有效治理率达50%。

  (三)常态治理,落实河道专项保洁。

  主要采用竹杆、鱼网等工具设置拦截网、人工清理等方式,实行全天轮流打捞保洁作业,对茫溪河县城区段河道进行保洁,确保河道整洁。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1.继续加强油烟管控,加大巡查力度,督促商家使用油烟净化器。

  2.加大洒水降尘力度,尤其在重污染天气,严格按要求实施洒水降尘频次。

  3.配合做好露天禁烧工作巡查。

  4.扎实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

  20xx年,在千佛镇、东林镇、王村镇和大佛乡等乡镇修建垃圾压缩转运站。届时,我县27个乡镇的农村生活垃圾可就近运往附近的垃圾压缩转运站进行无害化处理,进一步提高我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3

  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朔良镇立足区域特色,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工作总要求,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发展宗旨。现将我镇在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中几个方面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乡村环境整治

  (一)以“三清三拆”为抓手开展乡村风貌提升

  朔良镇总面积394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63个自然屯、20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312户,总人口3.51万人。在开展乡村风貌提升“三清三拆”百日攻坚行动中,朔良镇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以“六个一”工作法(一个集中整治日、一张工作任务表、一版整治工作地图、一个曝光台、一封信、一评比)为抓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

  据统计,“三清三拆”百日攻坚活动期间,全镇共投入资金25万元,清理村庄垃圾206吨、清理乱堆乱放1931处、清除池塘淤泥等149处91吨、拆除乱搭乱盖370处2701㎡、拆除广告招牌34个、拆除农村危旧房37栋1246㎡、拆除废弃猪牛栏及露天茅厕100处、废弃建筑残垣断壁3处。

  (二)基本整治型村庄建设情况

  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工作部署和安排,我镇列入基本整治型村庄数量为13个屯,分别是杏花村百罡屯、那腾村塘江屯、那腾村那耀屯、宝达村那午屯、宝达村民锦屯、群敏村塘达屯、群敏村百最屯、朔良村子贡屯、南立村那朝屯、六羊村岩乐屯、那娄村作月屯、灵龙村街上屯、灵龙村拾拉屯。截止目前13个都已经开工建设,开工率为100%。13个屯的“三清三拆”工作已经完成,11个屯已经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剩杏花村百罡屯、南立村那朝屯2个村庄规划也已经上报住建规划部门。在工作中,我镇围绕“一户一宅”要求整治宅基地、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建立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乡村自治建设

  (一)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我镇始终把建设好的村委会放在首位,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坚持依法办事,在全镇范围内形成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良好局面。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列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开展工作有领导、有组织地实施开展并抓出成效,镇村分别建立组织机构,明确领导负责、落实各项工作职责。

  (二)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

  通过开会研讨,进一步完善我镇各村屯村规民约,加大对村规民约制定和实施程序的指导监督,确保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可行性。

  (三)加强村组干部管理

  一是全面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力树新形象,展现新作为。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三是健全机制,培养后备力量,尽量吸收农村优秀人才,壮大村级党组织的人才队伍,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的运行模式。

  (四)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

  为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各村推进村务公开工作,不断规范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求公开的内容全面、形式规范、程序合法、档案齐全。

  三、乡村法治建设

  (一)以人为本,树立乡村法治思维

  加强村级党员干部法治理念和提升群众法制意识。定期组织村两委干部集中开展法制学习,通过宣传引导,强化群众的法制意识。

  (二)依法治村,规范乡村法治行为

  一是规范村级组织运行管理。

  加强监督各村落实党建制度,确保村级党组织运行规范化;

  二是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要求镇班子成员加强对联系村党建和法治工作的指导,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

  三是严格执行“四民主三公开”。

  进一步强化村干部工作实绩民主评议制度,促进村干部的依法办事的执行力。

  (三)普治共举,优化乡村法治环境

  一是创新社会管理,巩固基层治理防线,深化网格管理工作实效。同时优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警民联调工作室建设,定期开展村级人民调解业务培训。

  二是深化普法教育,建设乡村法治阵地。积极推广“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力争实现“民主法治村”全覆盖。

  三是贯彻落实“七五”普法,广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提高普法教育的覆盖率和针对性、实效性。

  四是村级法律顾问进村入企,延伸农村法律服务触角,满足村民的法律需求。

  (四)完善机制,强化矛盾纠纷化解

  一是调处组织网格化建设。

  严格要求网格中各相关部门、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协同配合,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时效性和成功率。

  二是排查工作制度化。

  坚持调处会议制度常态化,定期召开调处工作例会、培训会和推进会,对排查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梳理、上报。

  三是完善逐级调处制度。

  从村级开始逐级调处,层层上报。对依法应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事项,转司法部门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四是完善调处排查制度。

  排查方式采取拉网式、排雷式、布控式的“三排”方式。排查效果以查得准、排得快、上报及时为标准,真正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切实保证了矛盾纠纷信息准,情况明,底数清。

  四、乡村德治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整合相关资金,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保障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是着眼乡风文明,留住乡愁记忆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互帮互助、邻里守望的淳朴民风。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集中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文明树新风”等主题宣传活动,倡导文明新风,推动优良民风、和谐村风、文明乡风发展。

  三是加强村级文艺骨干业务培训,我镇先后派出3名文艺业务骨干参加县文化馆举办小品、声乐、嘹歌、舞蹈业务培训班,有力提高我镇今后文艺创作和各类表演的指导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朔良镇是我县较为偏远的山区乡镇,受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农村基础配套设施比较薄弱。

  2、资金制约问题。

  3、群众环卫、法制、自治等意识不强、还存在不少封建陋习。

  六、下步工作方向

  1、着力推进产业发展。

  依托脱贫攻坚战加快产业转型,引导扶持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发展,不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2、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立足区域特色,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治理、污水处理、堤岸截污、生态水系等治理和建设,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3、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农村移风易俗,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4

  为扎实推进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根据《“法治行”法治宣传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县档案局根据本单位业务实际,大力宣传法治示范创建,助力乡镇振兴,为全县群众提供及时、精准、普惠、高质的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现将该项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领导高度重视

  按照相关文件精神,我局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创建法治示范创建与其他各项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两促进、两不误。为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成立局长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同志任副组长,一般干部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综合办,由综合办负责全局示范单位创建,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的组织协调,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解决机构、人员、经费和设备设施等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我局通过微信、微博、展览馆电子屏等多种形式宣传法治示范创建工作。

  二、具体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大局意识,增强档案服务大局的积极性。

  提升档案人的服务能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动力。

  (二)发挥档案部门职能作用,主动作为,有效指导农业农村档案工作。

  8月21日,我局深入县进党委、镇进行工作指导,重点加强农村土地确权档案、精准扶贫档案、村级档案管理业务指导,最大限度地提供档案查阅利用服务。

  (三)全面落实政策,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局驻村工作队积极落实政策,开展入户调查和精准识别,指导精准扶贫专卷更加有效规范。

  (四)坚持“档案姓党”,确保档案服务农业农村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记“为党管党,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开展机关干部职工作风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档案服务,为档案更好服务农业农村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在享受党的为民惠民政策时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助推乡村振兴,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出应有贡献。

  三、存在的问题

  乡村管档人员大多是村干部担任,流动性较强,人员不具稳定性,影响了部分档案的交接工作,且参加档案管理培训人员流动性也较大,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的培训力度上不去,加大了助推乡村振兴宣传难度。

  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5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拉开了乡村振兴的序幕,站在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的重要时刻,回望走过的路,足以让我们为之自豪。过去一年,我们在拼搏奋进中交出了一份出彩答卷。

  一、一条主线统揽全局

  一年来,桐乡街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压实专班机制责任,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稳妥开展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三四五”工作法、“党建+四元”产业发展模式。共获得国家、省、市、县荣誉45项,承办现场会15次,受到通报表扬26次,街道干群发展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强!助力“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与时俱进探索全面实施乡村振兴“1+5+N”工作法,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以做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突破口,以多举措做好重点工作为助推器,构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乘势而上谋新篇接续奋进十四五

  桐乡街道位于兰考县城城乡结合部,下辖村(社区)大部分地处县城规划区内,城市化水平较高。按照《村庄分类类型及发展控制与指引》,坚持规划先行,优化村庄分类,结合各村(社区)现状,将19个村(社区)分为三类,分别为城郊融合、集聚提升、整治改善类。

  (一)坚持产业跟进建设产业发展示范带

  按照县里提出的“强龙头、补短链、聚集群、创品牌”产业发展思路,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桐乡街道合理布局、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一廊三带”产业发展规划,一廊即:以桐城大道为生态廊道,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升产业附加值。三带即: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带,打造高场社区、盆窑村为美丽乡村示范村,将盆窑村定位为都市休闲村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鲁东沟两侧为产业发展示范带,涉及高场社区、东北场村等6村(社区),衔接多方资源,加大整合力度与农投公司合作流转土地1864亩,其中调整1000亩设施农用地,作为新发地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以化民路两侧为产业及乡村旅游示范带,调整道兴大道西侧500亩设施农用地,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二)坚持提升基础设施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聚焦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村庄规划、道路、厕所、人畜粪污治理、污水治理、垃圾治理等问题,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推进厕所革命把改厕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大厕所革命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奖励机制。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强化督查指导,高质量完成4300户改厕任务,改厕率达99.37%,为有效做好粪污治理,建成大三格化粪池一座。开展绿化提升工程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在乡村道路绿化18千米、造林80亩、植树3750棵,通过空心院治理,建成生态游园8处,绿化面积25亩。河道绿化6条、长度10千米、造林62亩、植树2850棵。廊道绿化种植8800棵、发展林下生态经济1600亩。提升村容户貌通过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清一改”“清零”行动,助推农村垃圾有效治理。按照“十无一规范一眼净”“五净一规范”标准,打造美丽庭院880户。优化村组通硬化路,打造优良路线循环圈,形成“城乡畅、乡村通、村组达”的公路网络。

  (三)坚持打造特色品牌优化乡风文明建设

  从激发内生动力向乡风文明推进,我们围绕“文明新风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先进典型塑造”三大行动开展工作,大力强化乡风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公益宣传营造乡风文明浓厚氛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乡风文明宣传教育,利用广场游园、宣传栏、宣传牌、宣传条幅、文化墙等多种形式宣传核心价值观。建立完善村民公约、乡风治理组织,组建桐乡“好声音宣讲团”、乡、村两级志愿服务队,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站。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按照“七个一”标准,整合资源,建设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包括(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中心室内文化活动室设广播室、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棋牌室、儿童乐园等多功能活动室,室外文化活动广场配套设施齐全。组建文化活动队伍,通过广场舞比赛、文艺汇演,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塑造典型以道德力量助推乡风文明,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举办桐乡街道“快乐星期天.孝老爱亲饺子宴”暨兰考文明户评选表彰活动,一个个广场舞、红歌、戏曲、腰鼓队、儿童歌曲文艺节目表演、一场场“牵手父母来义诊”活动、一次次“爱心人士”捐助,几百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享受着这一幸福时光、群众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截止目前已评选文明户1560户,通过敲锣打鼓的形式将奖状和奖牌送到文明户家中,并为文明户钉上奖牌,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争当文明户的积极性。在人民广场举办桐乡街道“德尚桐乡、爱在奋斗”兰考县三届新风尚集体婚礼,新风尚集体婚礼简约而不简单、简约而不失隆重、77对新人乘坐新能源集体婚礼巡游车巡游兰考大半个县城,沿途数万名市民、志愿者、文艺团队为集体婚礼的新人们点赞送祝福。在活动主办地兰考人民广场,77队对新人携手共走新风之路,走进集体婚礼现场,数千人齐聚人民广场,载歌载舞、宾朋满座、锣鼓喧天,新人们肩并肩、手牵手走上红地毯,喜结连理,唱响属于他们的幸福赞歌:拜天地、求婚送花、集体宣言、互动游戏等,一个接一个精心策划的婚礼环节及精彩的文艺节目,给新人们留下了深刻美好的记忆。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到场祝贺、为新人主婚、证婚,不仅让新人们收获浪漫爱情、甜蜜爱情,也收获着未来和希望,更收获政府对他们最好的关怀,也鼓舞了更多青年继续这种新风尚,做时代新人的楷模,用奋斗赢取幸福生活。在兰考礼堂举办桐乡街道“德孝之星”六届颁奖晚会,评选出600名“德孝之星”,将他们积极向上、真真实实、鲜活感人德孝事迹搬上舞台,县“四大班子”领导亲自颁奖,在舞台上给予这些身披绶带红花、光鲜亮丽好婆婆好媳妇们荣誉和褒奖、用舞台的光环激发广大群众见崇尚模范、争当先进,汇聚无穷的道德力量。树立发掘孝老爱亲、敬业奉献典型,设立了“桐乡孝老爱亲榜”宣传栏,并在上榜户门前钉“桐乡孝德之星”牌子。制定“德孝之星”长效机制,通过表彰奖励、媒体宣传、立榜示范,用身边的事感动身边人,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激发群众爱家孝老、勤劳致富、奋发有为的生活热情,为加快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支持。

  (四)坚持探索工作机制提升社区治理有效能力

  桐乡街道下辖5个城市社区,建成45个居民小区,目前已全部融入城市功能网格,纳入城市统一管理。为加强城市社区治理工作,我们探索了“做强基层党建、做优民生服务、做牢稳定根基、做精社区管理”的“1145”城市社区治理工作法,1即:“一个引领核心”统筹社区规范化发展,成立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创建推进、红色物业、活动策划四个工作组,优化配置街道干部队伍下沉社区与干部形成合力,探索新型社区治理模式,搭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网格党组织,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1即:“一个服务中心”夯实社区管理基础,发挥社区党组织基层堡垒作用,在党群服务中心按照“8中心1站1广场”标准,设置党员活动、便民服务、综治警务、文体活动、老人照料、儿童照料、医疗卫生、志愿服务等8个中心和应急管理服务中心站、室外文化广场,最大程度加强了党在城市基层的领导能力和服务能力。4即:“四项工作措施”提升社区管理水平。

  一是搭建居民议事平台。

  建立街道、社区、网格“三级协商”居民自治组织架构,创新“1+2+N”工作模式,实现社区治理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

  二是创新矛盾调解模式。

  创建“三调联动+”模式,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资源与法律服务、心理疏导相结合,形成合力,切实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三是丰富便民服务项目。

  实行首问负责制,做好一站式服务,延伸上门式服务,形成群众“点单”,社区“接单”高效办理机制。

  四是实行网格化治理。

  建立“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四级网格防控模式,明确责任主体、人员分工,发挥一中心四平台“指挥棒”作用,运用网格通APP“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达到区域治理“一张网”。5即:“五支专业队伍”强化社区管理力量。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抽调党建、宣传统战、综合治理中心、民政、物业管理等部门人员组成一支社区治理工作创新专班队伍,全面指导社区治理工作开展。以社区“两委”干部为核心,第一书记、街道干部下沉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和网格员组成一支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让居民“不出楼栋、不出社区、有事有处说、遇事有人办”。以协商民主议事会,驻区单位联盟、社会组织联盟和物业公司联盟,组建“一会三盟”社会联盟队伍,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以“有事好商量”协商民主议事会为核心,社区物业、楼栋长、单元长等组成一支居民自治队伍,让居民来管理自己时事情,推动社区治理持续发展。以社区“桐心党员服务站”为核心,党员服务队、社工服务队、巾帼服务团、共青团志愿者等组成一支志愿服务团队,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和居民幸福感、满意度。

  (五)坚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生活富裕

  脱贫攻坚时期我们解决了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生活富裕是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不仅让群众腰包“鼓起来”,还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群众物质和精神需求。

  一是持续保障充分就业。

  提升群众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索“支持能够发展产业的群众发展产业,帮助没有产业发展能力的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稳定就业,鼓励没有稳定就业能力的群众勤劳致富”的工作思路,选聘村级协管员、公益性岗位就业,借助“春风行动”等大型现场招聘会,让群众参与进来,寻求岗位,依托兰考富士康园区,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二是做好产业兴旺文章。

  优化调整产业布局,依托“一廊三带”产业发展示范带、产业及乡村旅游示范带,着力引进“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加快盆窑村都市休闲村庄建设,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三是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利用旧村室,建设集休闲娱乐、午间临休、康复保健等功能为一体、兼顾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生活居住的姜楼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利用闲置农家院建设集棋牌室休息室等功能为一体高场社区老年活动中心。

  四是盘活资源提升附加值。

  全面盘活3400亩围村林,以围村林为产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用活林下土地资源,实行种植、养殖相结合产业模式,发展林粮、林菜、林禽等林下产业,实现农林牧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目的。加大村内空心院、空闲地的整治,对腾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农村加工业、为二三产业腾足空间,加快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抢抓机遇开启美丽乡村建设新篇

  (一)在美丽乡村庄建设中。

  我们深下功夫,干出彩做标杆。高标准打造杨槐村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如今的杨槐树村农户庭院设计布局美,摆放有序整齐美,卫生整洁环境美,养花种树生态美,文明风尚和谐美。充分释放土地利用空间,精心打造主体景观。在村域内种植月季、腊梅600余棵。集中连片种植枣树4000余颗、梨树5500余棵。对村西侧杨树林进行提质改造,打造乡村郊野环境的生态化休闲空间。利用空闲地建成设施完善占地6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

  (二)在拆墙透绿工作中。

  我们提出“三借两分”工作法。三借即:借助宅基地改革拆除围墙,借助项目建设拆除围墙,借助乡村绿化拆除围墙。两分即:分类实施,先拆除年久失修的庭院、门楼、院墙,改造提质提升院内颜值,让庭院“靓起来”,既美化了环境,又提升了品质。分步推进,先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结合群众意愿与群众携手共建、共同参与,每栽一颗树,让群众笑开颜,每铺一块砖,让群众暖心田。

  截止目前。仅高场社区、东北场村已提质改造29户、拆除配房11间、拆除门楼23座、拆除围墙2300余平方、铺设地砖1900余平方,种植月季、腊梅800余棵、石榴树400余棵、枣树5500余颗、梨树6000余棵、槐树2400余棵、冬青20000余棵,村域绿化面积110余亩。

  (三)下一步我们招贤纳士携手共绘桐乡新篇章

  以“泡桐花开千顷澄碧”兰考首届桐花节为契机,整合乡贤资源、凝聚乡贤智慧、汇集乡贤力量,打造“乡贤+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在我们桐乡乡贤反哺桑梓的动人故事从未间断,一桩桩、一件件,诠释了乡贤浓厚的故乡情怀,释放了巨大的发展能量。值得一提是,我们唯一一个国家级美丽乡村盆窑村,就是由兰考县乡贤联谊会会长程道兴出资建设。一次次“快乐星期天.孝老爱亲饺子宴”暨兰考文明户评选表彰活动的举办离不开乡贤的赞助,一届届“德孝之星”颁奖晚会、“德尚桐乡、爱在奋斗”兰考县新风尚集体婚礼的举办离不开乡贤的赞助,脱贫攻坚时期贫困户稳定就业、发展产业离不开乡贤的带动。为携手乡贤全面参与乡村振兴,我们开展了“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活动,成立桐乡乡贤联谊会,在盆窑村加快建设“乡贤馆”,在“德孝之星”颁奖晚会上为乡贤代表颁奖,搭建乡贤返乡平台,架起沟通交流、共谋发展的桥梁,激发更多的乡贤关注支持家乡发展,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出资出力。

  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6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加快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发挥资源优势,推进产业振兴。

  一是推进现代畜牧业、海洋渔业提质增效。

  现代畜牧业方面,继续保持仙河澳亚、神州澳亚两大万头奶牛牧场满栏生产,实现存栏奶牛2.5万头,泌乳牛1.1万头,上半年累计产销鲜奶7万吨。奥克斯—澳亚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项目进展顺利,高产奶牛性控胚胎生产各项指标持续提升。富友联合乳制品加工厂正式投产,酸奶、布丁等高端乳制品陆续下线销售,集种养加、研贸游于一体的高端乳品基地初具规模。海洋渔业方面,加快推动全区东部特色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上半年南美白对虾、海参、贝类共计投苗养殖12.8万亩,工厂化养殖55000立方米,预计水产品年产量可达到5000余吨。

  二是规划实施“牧场小镇”旅游项目。

  依托澳亚两大牧场、周边万亩青贮地及乳制品加工厂资源,规划实施“牧场小镇”旅游项目,项目位于仙河镇镇区东部,孤北干渠以东,长江路北,兴港路以南,项目计划总投资1.49亿元,规划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2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景区出入口、田园牧歌公园、核心体验区等,形成奶业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目前总体规划及道路设计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核心区详细规划设计。

  三是支持各村发展特色种养和乡村旅游项目。

  规划渔村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位于渔村进村路两侧,占地面积700亩,规划建设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目前总体规划已完成,正在招商和做详细规划;实施海星村经济林项目,项目位于海星村东养殖场路两侧,占地面积300亩,规划建设苹果、桃、杏、无花果等经济林带,在林下发展特色种养殖,目前已种植果树150亩。整合辖区军地资源,依托济军基地九分场玖红林果合作社,打造“军垦小镇”特色旅游项目,建设标准化果园500亩、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葡萄大棚10亩、特色民宿12间、农家乐1处,建成集采摘、观光、旅游、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示范点。

  (二)实施人才强镇战略,推动人才振兴。

  一是开展培训下乡活动。

  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助力农村产业发展,以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为抓手,统筹整合培训资源,优化课程设置,针对不同人群,突出培训重点,开展各类人才培训25期、1753人次;针对村“两委”成员和农村党员,以增强党性、提升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懂经营、会管理、善服务、当先锋的党员人才队伍;结合镇域实际和群众需要,着重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着力提高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技能,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外来流动居民,组织开展文明礼仪、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培训,全面提高文明素质。

  二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做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黄河三角洲学者以及河口区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奖项申报工作。对接镇域发展实际和人才需求,充分发挥产业链、产业集群对各类人才的吸引作用,紧紧围绕全镇石油化工、畜牧养殖、海产品养殖等五大重点产业集群,通过举办人才招聘会、参加省内外各类大型人才招聘洽谈会、主动上门等形式招揽各类急需人才,加大现代农业领域高端专家引进力度。

  三是招才引智并举。

  树立“借脑”发展理念,突出抓好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通过咨询、兼职、短期聘用、项目合作与攻关、技术顾问、人才租赁等形式引进国内外智力,大力引进“候鸟式”人才。今年上半年共组织参加各类招才引智会议暨人才高峰论坛3场,达成初步意向1个。四是强化人才平台建设。以“人才强镇”战略为支撑,强化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为吸引集聚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智力提供了重要依托。今年来,澳亚人才团队利用“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体外胚胎生产实验室,测定奶牛生产性能的牛头数达到5000头,种子母牛群规模达到100头,开启了优秀种质规模化精准培育新模式。澳亚(中国)牧草检测中心为各类组织机构开展实验检测1000余次,出具检测报告72份。两大人才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直接经济效益达350万元。

  (三)强化党建引领,推进组织振兴。

  一是实施领头雁工程。

  提高村支部书记境界水平。组织召开镇级层面乡村振兴培训6次,邀请专家授课2次,组织赴江苏、青岛、寿光等地学习乡村振兴和农村供给侧改革3次。

  二是实施强本固基工程。

  强化农村党员积分量化管理,研究制定《仙河镇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实施方案》,利用“党员主题活动日”集中学习方案内容,并签订《知悉书》。各支部根据党员年龄、身体状况等实际条件分类管理,建立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台账,明确考核标准,利用各村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得分情况公示栏对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带头服务群众等情况公开公示,规范党员管理制度,促进党员素质提升。

  三是全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研究制定《仙河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台账》,联合包村组、各站所召开专门工作会议,探索制定各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工作计划,确定发展目标,探索发展路子,聘请农科院统一规划设计,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坚持“产业加文化加旅游”的发展模式,构建大旅游与大生态、大健康、大服务、大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仙河镇城乡区域融合发展。

  (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推动生态振兴。

  一是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上半年来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2公里,完成天然气“村村通”改造93户,新建海星村综治中心1处,完成渔村文化广场、振东村、卫东村文化大院建设,村居环境及配套设施显著改善。

  二是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

  对镇区、各行政村、三团棚户区及渔村周边插花地卫生保洁实施统一标准、统一招标,新购置洗扫车、洒水车4台,安排专业保洁队伍不间断清扫卫生、清运垃圾,上半年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市排名较去年显著提升。

  三是强化水气污染治理,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镇村两级河长制建设,辖区6条主要河流全部明确镇级、村级河长及河管员,及时巡查、制止向河道倾倒污水、垃圾及沿河私搭乱建行为。实施农村污水集中收集改造,目前全镇4个行政村,其中3个村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渔村通过旱厕改造实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开展镇区燃煤小锅炉专项整治,拆除10吨以下燃煤蒸汽锅炉23台。开展秸秆禁烧专项行动,辖区至今未发生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开展土小企业集中整治行动,与公安、土地、油区以及济军基地成立联合执法检查队伍,定期对镇区外围、辖区边界以及油田空置院落进行巡查,今年来共查处小化工、小作坊5家,现已全部拆除设备并予以关闭、取缔。

  (五)树立正确导向,推动文化振兴。

  一是做好移风易俗工作。

  结合仙河镇实际,从宣传教育入手,着力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社会氛围。在各村宣传栏张贴《“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倡树文明新风尚”倡议书》,下发《关于清明节文明祭扫的倡议书》、《关于提倡文明节俭制止农村婚丧事大操大办的倡议书》等文件,深入到各家各户进行宣传发动。各行政村均建成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办事程序等,移风易俗、节俭办事的新风尚深入人心。

  二是加强道德建设。

  进一步加强“四德”建设,大力开展文明户、“好儿女、好婆媳”评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做好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好人线索推荐工作,及时挖掘、发现好人线索120条。注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网上祭英烈”及“小手拉大手—致家长的一封信”等系列宣传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营造浓厚氛围。

  三是提升文化内涵。

  利用农村文化大院、电子书屋、学校道德课堂等载体,通过理论宣讲、知识讲座、评议交流等形式,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文明礼仪、公民思想道德规范等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挖掘村庄文化内涵,新建海星村村史馆1处,绘制文化墙400㎡,将村规民约、法律法规、村民移风易俗文明公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上墙,进一步提升村文化内涵。

  四是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目标要求,对镇村文化广场、文化大院、乡村剧场等基础文化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对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健康器材室等进行更新维护,为广大村民提供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

  五是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元旦、春节期间,组织海星村春节晚会,参加全区元宵节活动,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与孤东、桩西、社区等部门结合,组织消夏晚会,开展篮球、乒乓球联谊赛,不断创新形式和载体,丰富职工群众文化生活。

  二、存在问题

  总结上半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开展情况,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仙河镇作为一个油区工矿小镇,农业产值占比不高,农村建设长期滞后于镇区发展,部分党员干部认为仙河的优势不在于农业农村,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满足于被动应付上级安排,等靠思想严重。

  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制约。

  仙河镇无集体土地,除海星村依托海星集团有较为稳定收入外,其他村集体经济均较为薄弱,农民创收渠道单一,各村普遍存在老龄化严重、劳动力流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农村产业发展缺乏项目支撑和长远打算。

  三是以工促农、以镇带村联动发展不充分。

  仙河镇城镇人口多,工业、服务业较发达,这些优势条件均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但受历史条件、体制机制等方面限制,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较突出,各类要素向乡村聚集效应仍不明显。

  三、下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仙河镇将按照上级安排部署,抓紧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镇级规划编制工作,真正把乡村振兴落实到项目上,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乡村振兴发力方向,开创发展新局面。

  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为主线,继续巩固畜牧、渔业高效农业产业地位,提高规模化、特色化、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现代畜牧业、渔业产业体系。围绕海洋渔业、畜牧、乡村旅游等产业,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加大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应用,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做好农业技术服务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学校、农业实体教学点堡垒作用,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服务网络,构筑现代农业体系。通过实施“青年家庭农场主”创业计划,举办“村官班”,加快家庭农场等新业态形成,丰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业发展上水平。发挥工业强镇优势,明确东营港服务基地的功能定位,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拉动镇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二)加快农业产业升级换挡,全力服务乡村振兴。

  依托澳亚两大牧场资源,强化澳亚—奥克斯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建技术支撑,努力打造中国放心奶生产基地和集种、养、加、研、贸、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畜牧示范区,加快实施牧场小镇项目,20xx-20xx年主要建设景区入口打造、田园牧歌公园、核心体验区等,形成全域旅游文化品牌。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海上仙河”战略,加快推动全区东部特色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规范和提升四大渔业基地标准化水平,鼓励引进开发高端养殖技术,完善水产品养殖及深加工体系,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推进渔村休闲农村游乐园、海星湿地参观采摘园、镇东农产品集售物流配送园及二团九分场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形成集采摘、观光、旅游、民俗、餐饮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典型示范基地。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以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为契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镇东花苑党群服务中心及村民休闲广场建设,加快推进渔村、镇东花苑“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以拆违治乱为契机,加大排查和惩处力度,持续推进港城起步区、滨港路、兴凯湖路沿线和济军三团棚户区的集中整治;依托神仙沟流域综合整治,推进孤北干渠沿线养殖区、棚户区拆迁,实施神仙沟强排站及周边区域整体改造,实现乳制品加工厂、澳亚牧场、神仙沟湿地路网联通;建立完善镇村联动、共建共管机制,争创“无违建乡镇”,逐步实现存量和新增违法建设“双清零”。

  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7

  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我镇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推进重大政策、重大行动和重要工作,协调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难题。在全镇领导干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的多方协力下,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现将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着眼产业兴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因地制宜,大胆谋划,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粮油、果蔬、药材、生猪、家禽、水产等五大特色种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持续稳定发展。截至目前,全镇粮食种植面积逾4.5万亩,粮食总产1.7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超过3000余亩,白芷、麦冬、丹参等中药材种植业再上台阶。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种养殖模式,做大做强温氏、齐全、新希望等规模养殖寄养场,共计出栏生猪14.9万头、山羊1.25万头、肉鸡150万羽、肉牛2000余头。创业就业持续攀升,建立返乡创业基地1个,培育发展射洪鲲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30余家,回引农民工回乡创业34人,组织各类农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班2批次140余人次,转移劳动力12161人次,创劳务收入约4亿元。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元。

  二、立足生态宜居,不断改善农村环境

  一是统筹村镇发展,切实打造宜居环境。

  我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突出抓好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村道路硬化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落实土地整治、危房改造等措施。累计建设农村道路26.42公里,建设省道S101线涪西段,建设各类卫生水井67口,安装自来水5处,维修人民渠干渠7公里,改造整治提灌站5座,建设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时储备上报20余个村道路拓通、舍得酒粮基地建设、农村水环境治理等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

  二是不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推进村庄清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河流保护、秸秆禁烧行动。

  落实日常保洁制度和保洁人员,加大垃圾清运日常巡查力度,截至目前,建有垃圾压缩站及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项目各1处,建设完成“千村示范”污水处理工程2处,完成330户卫生厕所改造,达到全年目标(360户)的91.7%。扎实开展河长制、库长制工作,不断完善县镇村三级河长监管体系,组织开展常态化巡河护河,加强与大英象山、通仙河道联防联控,出境水质常年保持3类。强力整治露天焚烧秸秆行为,开展执法巡逻,广泛宣传教育,出动流动宣传车95次,现场制止秸秆焚烧20余处,群众环保意识持续增强。

  三、着手乡风文明建设,打造和谐环境

  一是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凤凰村为试点,先后开展10余次“我是党员宣讲人”、“主题党日”等活动助力文明创建。同时,在村主道路建设“党员示范一条路”,设置文明守礼、先进典型路牌10余个,组织村民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先进评创”,对党员先锋模范、脱贫攻坚示范户、环境卫生示范户等8大方面起带头作用、群众公认的党员群众进行宣传表彰,以身边事、身边人感化和引导全村群众共同参与共建,促进全镇乡风文明水平提升。

  二是利用村广播、文娱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抑制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培养家庭和美、邻里和睦、村社和谐的.农村社会新风尚,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民风持续好转。

  四、发展先进文化,切实加强社会治理

  一是弘扬向善向上社会正能量,提高群众凝聚力。

  我镇充分利用党建微信群,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等平台,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扶持培养一批产业带头人、文化乡贤等乡土人才,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依托“贺诚故里”的红色文化底蕴和禀赋,挖掘开发耕读文化,先后开展4次以“将军故里”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活动。

  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把党建责任抓实、抓细、抓到位,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严格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开展生活,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载体,过好组织生活,持续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我镇全年共开展“两学一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远程教育、党课宣讲等各类学习教育50余场次,覆盖党员干部1500余人次。同时,通过专题会议、中心组学习、党员大会、撰写心得、送“党史”下乡文艺汇演、诗歌征集等方式分层分类学习“四史”90余次,将党史内化于心。

  三是切实加强平安乡镇建设。

  建立健全镇村管理、服务、协调能力,严厉打击村霸,重拳出击黄赌毒和邪教组织,主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

  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8

  今年以来,xx镇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农业经济和农旅融合发展,大理整治城乡人居环境、实施“厕所革命”、发展特色产业等,乡村面貌逐步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健全,生态环境向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现将xx镇20xx年度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如下。

  一、20xx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农业经济健康向好。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做好乡村振兴衔接。坚持精准施策、稳固脱贫,新增和调整帮扶力量20人,完成361个各级督查发现问题整改,发放鸡苗2000余只,仔猪26头,162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面享受教育扶持政策,新增低保兜底11人,动态管理贫困人口1013人。举办贫困户产业技术培训2期,实用技能培训2期。开发公益性岗位30个,扶贫车间提供就业岗位80个。农业蓬勃发展,经济基础日益牢固。坚持耕地保护红线,严把粮食安全关,截至年底,全镇共有集体农用土地154896.76亩,粮食作物年产量约4224.2公斤,茶叶年产量约923.9吨,水果年产量约133吨;生猪年出栏2万余头,年产肉量约1660吨。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子,鼓励发展规模养殖和林下种养殖,建成茶园5000余亩、中药材6000余亩和高山蔬菜、蓝莓、核桃“三个千亩”;培育发展笋用竹200亩,食用笋年产达15吨;建成500头以上养殖场(户)2家、1000头以上养殖场(户)2家,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1个,驯化野生重楼4种。坚持以项目促发展,积极协调实施天兆猪业二期建设项目,拟建成集20万头种猪繁育、30万头商品猪养殖、饲料加工厂、生猪屠宰、冷链物流为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二)农旅融合提质增效。

  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坚持“5242”发展战略布局,抢抓成渝双城发展机遇,依托文化和产业资源,打造问道老君山、茶马官道寻踪“两大乡村旅游线路”,串联蓝莓酒庄、九龙潭农场、普惠寺、飞龙关、高桥明月、茶马驿站等景观景点,沿线布局采茶叶、摘蓝莓、掰竹笋、取蜂蜜等休闲观光体验农业,积极引进精品民宿发展,让游客深化“吃住行游购”体验。年均接待游客1.3万人次,年均旅游综合收入40万元。一条切合实际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之路逐渐成形。

  (三)人居环境长治久美。

  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新建完工“厕所革命”46户。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和探索实施农村垃圾处理“高岗模式”,年投入资金约8万元,配备保洁员56名、垃圾清运员42名,推进垃圾清运“不落地”和分类回收,垃圾清运减少率达28%。开展砂石、畜禽养殖等“散乱污”企业巡查治理22次,养殖户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加强农药制品规范管理使用,设置7个农膜回收点、14个农药包装品回收点,回收农膜125公斤、农药包装品80公斤。划分5个功能分区233个摊位,完成轱辘临时农贸市场搬迁,解决数十年来“马路集市”遗留问题。着力优化民居环境,完成轱辘小区、xx小区370余户防雨棚安装,化解群众“烦心事”,人居环境逐渐改善,乡风文明水平日趋提高。

  (四)特色产业茁壮成长。

  依托自身的优质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优势,引入社会资本和人才资源,投资400万元建设xx镇雅鱼养殖示范基地,探索村企共建模式,并与四川农业大学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建成集生态养殖、旅游观光、生态保护、科研繁殖为一体的`冷水鱼养殖产业示范基地,年产雅鱼等水产品可达3万斤,年产值60万元。基于资源基础,探索实践“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以上横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自营为基础,采取中省(市县)集体经济扶持资金项目化实施、形成固定资产及实物入股的形式,形成了面积约30亩的以重楼、半夏、黄精、毛慈菇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振兴软硬件不足。

  行政区划调整后,我镇机关实有可用办公室15间,办公场所拥挤,乡村振兴无专用办公室和办公设备。镇级财政收支严重失衡,收支逆差达65万元,乡村振兴日常经费保障乏力。

  (二)农村实用型人才紧缺。

  在农业产业方面缺少新型职业农民和电商专业人才,缺少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深加工业的领军型、高层次涉农人才,在农旅融合上缺少懂管理、会策划、善营销的精专人才。人才培养滞后于实际需要,招募合伙人渠道单一,人才体系尚未适合当地实情,人才振兴缺口较大。

  (三)企业入驻和项目转化率不高。

  辖区龙头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精深加工不够。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过程中,招引相关联的企业力度不够,项目支撑力不强,销售渠道单一,附加值不高。

  (四)生态环境整治成效需进一步巩固。

  城乡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但群众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沿线环境卫生时有反弹,畜禽养殖等“散乱污”企业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20xx年工作计划

  (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深入推行党支部标准工作法,不断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突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作用。加大违法违纪问题查处力度,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深化产业带动效能。

  突出农旅大镇发展定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盘活产业资源,进一步挖掘、提升发展中药材、蔬菜和林竹三大支柱性产业;探索实践养殖产业“三化”联动,实现“一三互动、农旅融合”,走绿色高效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三)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逐步完善硬件设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硬化、维护村组道路,改造提升饮水设施,有序推进垃圾分类试点,污水处理厂、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工作,推进永久性避难场所建设,补充完善轱辘小区文体设施,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管理水平,以点带面,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四)构建文明和谐格局。

  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深入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现代意识、科学精神、文明理念逐步渗入到群众头脑、转化为自觉行动,提升群众综合素质。探索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社会治理模式,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建好宣传文化阵地,完善村规民约,培育文明新风尚,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9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xx乡脱贫攻坚开展情况报告如下,如有不妥,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工作开展情况脱贫攻坚工作

  (一)落实责任不打折扣当前,我乡结合“两联一进”和“大走访、大排查”、“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活动,走访群众,加强各项惠民政策宣传以及继续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

  一是严格落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和帮扶责任,做到脱贫摘帽后,政策不摘、责任不摘、帮扶不摘、监管不摘;

  二是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帮扶到人”的扶贫要求,进一步压实压紧帮扶、驻村干部责任,要求帮扶责任人及时更新户档资料;

  三是加强驻村工作队管理力度,持续深化驻村工作队责任,严格落实驻村工作队要求;

  四是扎实开展“1+n”帮扶力量暨“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工作,每月召开联席会,落实联席会责任要求,及时解决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

  (二)驻村帮扶持续推进

  一是结合“两联一进”、“大走访”活动,全覆盖入户走访贫困户评定脱贫质量,对脱贫质量不高的已脱贫户做好“回头看”“回头帮”工作。

  二是全面落实县委政府关于“党政一把手”走遍贫困村、贫困户的方案方针,我乡8个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各自负责村的贫困户进行全覆盖走访,乡党委书记对我乡149户贫困户中的120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走访,剩余的28户进行电话交流走访,其中联合村的高小林目前联系不上,已安排帮扶责任人与村书记、主任负责联系并调查了解基本情况。

  (三)就业帮扶促农增收为切实提高xx乡脱贫户、群众增收,使他们收入能够稳定、不返贫,xx乡积极动员各村组织群众和脱贫户积极参与县委、县政府主办的招聘会,同时将现场招聘会引进xx乡。我乡组织50人次到黄埔大酒店参加现场招聘会。

  (四)项目建设方面目前,我乡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项目有2个。其中,xx乡草坡村党参加工厂项目240万,现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完成了12.8%。城沟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370万,按照县级领导的要求需要对项目规划内容进行从新编制。草坡村壮大集体经济100万项目,即札挞藏家农家乐打造,编制方案已完成并上报县上,由县上上报州上审核。涉农整合项目已全面开工,并在7月底前完成。乡村振兴工作:我乡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要求,开展全域旅游环境整治村庄洁美行动,对全乡7个村村寨内外环境卫生,河道、道路沿线垃圾进行了大清理,同时将卫生保洁工作责任压实给村两委;按照村容村貌整治,对有碍观瞻,丧失功能的建筑物进行拆除,目前草坡村、斜坡村、联合村已全面按照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要求,对房屋进行撤除,并对村内空地进行绿化。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落实力度有所弱化。

  部分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到村开展工作的次数少,一些工作流于形式,未将“大走访”、“大调研”及“两联一进”做实,落实力度较弱。

  (二)个别人员内生动力还需加强。

  我乡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政策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个别贫困户还存在,要钱要物,对扶贫工作产生了依赖性,还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

  (三)老龄户中收入问题亟待解决。

  xx乡贫困户中因年龄超过65岁而不能担任生态护林员的,在此次清理过程中共有21户38人其中五保户4户4人。这些户生态护林员岗位取消后收入骤减,从而影响脱贫质量,给我乡的脱贫攻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也增加了社会矛盾。

  (四)项目建设进度缓慢。

  目前草坡村党参加工厂项目240万,已全面开工建设,完成了12.8%,但是资金未拨付无法支付前期费用和项目进度款。城沟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370万,从新编制方案时间紧、难度大,对项目按期完成的进度将有所推迟。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脱贫攻坚方面

  一是落实政策强宣传,结合“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加强与联系户的'沟通,了解联系户的所求所需和家庭生产生活状况,做好脱贫攻坚政策的解释,加强脱贫攻坚典型的宣传和推介,强化就业政策的宣传,积极引导脱贫户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确保收入稳定。

  二是通过“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活动核实贫困村“一低五有”,贫困户“一超六有”指标达标情况,对照xx年最新指标情况逐户核实,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于不达标的情况及时梳理、因户施策、对标补短,防止出现返贫。

  三是定期研究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细化措施,并结合实际抓好落实,确保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得到落实。

  四是对标省、州、县相关文件,继续做好档案资料规范整理,档案资料及时更新。

  (二)乡村振兴方面

  一是结合我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和示范村建设详规,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实施,全力发展优势产业(花椒种植)、打造我乡的特色产业。

  二是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统筹有序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坚持科学谋划,分类指导,制定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具体行动计划,全面配套添置污水处理站、水源地保护、垃圾填埋场、垃圾池、垃圾清运车等收集设施,真正建立起户集、村收、乡运的办法,实现增点扩面。

  三是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抓手,积极继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民宿示范打造等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推动各村突出优势发展乡村特殊产业,鼓励引导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积极投身到乡村发展创业中,拓宽可持续增收渠道。

  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10

  我结合所学所思,就本部门工作实际,在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奋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报告如下:

  一、深入学习领会,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根本遵循

  高瞻远瞩、内涵丰富、要求明确,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一以贯之。

  二、发挥行业优势,把全区大中型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深度融入隆阳脱贫攻坚战

  (一)突出重点,持续抓好水库移民行业扶贫工作。

  一是持续巩固小湾电站移民搬迁安置。

  小湾电站隆阳库区累计投资44962.61万元,建成移民安置区4个,完成移民搬迁安置3756人,四个安置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较高,人均纯收入均达10000元以上,没有群众因搬迁而导致贫困的情况发生。

  二是持续巩固避险解困项目成效。

  紧紧围绕全区脱贫攻坚总目标,对居住在地质灾害点或自然资源匮乏、生产生活长期发展不起来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实施了避险解困试点项目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1.2亿元,落实完成帮扶对象840户3045人,年内完成市、区验收。

  三是着力发挥项目效益。

  在后期扶持项目实施中,按照“贫困对象优先、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原则,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0xx年以来,累计投资8350.76万元实施了70个后期扶持项目,其中:在全区16个贫困村累计投资3423.73万元,实施了22个后期扶持项目,受益贫困群众达到15841人。截至20xx年底,全区852人建档立卡贫困移民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均已达到退出贫困标准。

  (二)夯实责任,全力抓好定点扶贫工作。

  一是强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支部结对共建活动,由办机关党支部牵头组织与扶贫挂钩村(瓦窑镇繁荣村、克恭村)党支部建立结对关系,落实帮党建、保稳定、促发展、共提高。

  二是健全帮扶机制,制定了“三挂四包”攻坚责任清单,围绕贫困村“村七条”退出标准,贫困户“户五条”退出标准,建立健全了部门包村,领导包组,干部包户的责任机制,完善干部职工的扶贫帮扶计划和方案,做到因村因户施策,确保措施到户精准。

  三是坚持因村派人精准。

  选优工作队员,选派了2名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科级干部担任工作队员。

  四是坚持资金使用精准。

  20xx年以来,累积协调资金148.22余万元用于繁荣村、克恭村开展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提升相关工作。五是以脱贫攻坚全面巩固提升为根本目的,在工作保障上再强化。继续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机制,强化资金的使用监督和管理,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11

  我镇作为农业大镇、正宗烟台苹果源产地,生态资源丰富,特色产业突出,文化底蕴深厚,先后获得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果菜无公害高科技示范镇、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山东首批宜居小镇、烟台市特色小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我镇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把准优势、高标定位,着力打好乡村生态振兴“三大仗”。

  一、着力打好“整治仗”

  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集聚力农村“七改”,全力补齐短板。加快农村“三大堆”清理进度,分片负责、统筹推进,坚持日调度、周评比,发现亮点和问题随时观摩学习、触动,争取早日达标完工。大力推进改厕工程,坚持再宣传、再动员、再部署,实现愿改早改、能改尽改。积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努力让广大农村群众早日享受美好生活。积极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推进农村道路、河渠、房前屋后、村庄周围闲置土地绿化。用心激发内生动力,组织开展“美丽乡村红旗村”创建活动,对红旗村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引导各村积极争创省级美丽乡村;号召各村庄组织开展以“五净一规范”为主要标准的家庭卫生评比活动,引导群众积极争创“美丽庭院”、“精品庭院”。

  二、着力打好“保护仗”

  我镇境内古树、老房子等较多,本着保护、利用、开发的目的,组织开展对镇域内古民居、古井、古树、古桥、匾额、古塔、遗迹等历史文化要素的查找、梳理,以穿点成链,注入旅游元素,发展乡村旅游。学习借鉴浙江、贵州等特色民居经验做法,主动寻求名建筑师,对农房设计进行指导,打造特色乡村风貌。加强对镇域内现有枣林、核桃林、苹果基地等的保护和壮大,保证乡村生态特色。重点加大对烟台苹果的保护力度,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稳定,深入挖掘烟台苹果的'自然属性、公共属性、价值属性、文化属性,以延长烟台苹果产业链条,深化烟台苹果内涵,提升烟台苹果品牌,扩大有效供给。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按照要求实施退耕还果还林工程,通过退耕还果还林工程,研究建设打造高标准名特优新林果生产加工基地,提高名优林果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三、着力打好“发展仗”

  结合镇域内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特色生态产品,进一步提高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增强生态产品服务供给,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最大程度实现生态资源价值。依托梨花古镇项目,进一步突出本地特色,提升苹果园景区档次,打造好“山东首个体验式轻度假小镇”品牌,放大“烟台苹果经济”效应,发挥烟台苹果文化节的带动效应,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立足烟台苹果、绿色有机蔬菜和千亩核桃林、百亩药材基地、千亩苹果园等特色资源禀赋,按照“结构优、质量优、生态优、效益优”的现代农业体系要求和“一村一品”战略,培育富有特色的乡村生态产业,着力打造特色旅游生态示范村,串起绿色环保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12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洮南市文化振兴乡村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我市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助力。

  一、洮南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

  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前,乡村文化活动场地较少,群众活动单一,主要的业余休闲活动范围就是在“牌桌”“酒桌”。近年来,乡村文化振兴的阵地建设卓有成效,群众身边有广场、有文体活动室、有农家书屋、还有乡村博物馆、乡镇影院,为群众提供正能量的文化服务。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逐渐将群众从“牌桌”“酒桌”上带到文化阵地上来。截止2019年6月,我市农村文化惠民工程(乡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村级全覆盖,累计投资6500万元。洮南市乡村正在逐步形成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文化活动阵地。

  1.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情况

  我市2011年以来,洮南市建设完成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向阳乡、洮府乡在省里为街道编制)。每个文化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内设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厅、电子阅览室、棋牌室等,配备了电脑、投影仪、乐器、音响、服装、图书、阅览桌椅、乒乓球台、各种棋类及健身器材。

  2.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情况

  我市自2009年开始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含农民小剧团),到2013年年底已达到全覆盖。每个文化大院配发了乐器、音响、服装等文化活动器材。

  3.农家书屋建设情况

  2007年以来,洮南市共建设农家书屋221个。认真做到每建一处书屋都能达到省厅要求的标准,所建书屋面积都达到20平方米以上,设有电脑、书柜、书架、书桌、座椅和不少于2000册图书等必备设施。

  4.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根据《推进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方案》要求,洮南市从2016年开始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均按照“两室、一场、一栏”标准建设,每个村投入资金3万余元,到20xx年上半年全部建设完成,每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组合音响、不少于2000册图书、乒乓球台、羽毛球柱及其他配套设备等。

  5.农村文化健身小广场建设情况

  2013年以来,我市新建、改建了408个文化小广场(全市633个自然屯,目前建设完成的占自然屯总数的61.5%),每个农村文化大院小广场投入10万元以上,硬化面积均在800平方米以上,同时配建了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和标牌等,目前已经全部投入使用。

  6.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

  20xx年文广新局开始对221个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为每个农家书屋配备两台电脑、一台数字电视,20xx年底已完成221个农家书屋数字化图书馆设备采购、设备发放、安装工作。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大大提升农家书屋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电子信息对人们生活的改变。

  7.乡村博物馆建设情况

  乡村博物馆建设,对传承、发展区域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017年以来,我市累计申报“吉林印记”乡村博物馆建设项目5个(东升乡福民村、洮府乡万福村、万宝镇碱土村、安定镇四海村、胡力吐蒙古族乡),目前已经全部获得省文物局批准,相关奖励资金也正在陆续发放。

  8.乡镇电影院建设情况

  洮南市共有12支电影放映队,坚持每村每月一场电影,每年免费为农民放映电影2544场以上,惠及全市28万农村群众;2017年我市又完成洮南市18个乡镇影院建设工作,乡镇影院建设完成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冬季看电影难的问题。20xx年乡镇影院正式进行放映工作,目前累计为农村群众放映电影1064场。

  二、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及特色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前,村屯环境卫生、家庭环境卫生、赡养老人、家庭贫困等问题尤为突出,群众没有提振生活的信心、安于现状、没有集体荣誉感。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国家大力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乡村文化振兴的思想建设也逐步占领高地,近年来,我市共实施十项文化惠民工程,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点、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村农家书屋达到全覆盖,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送培训下乡达到常态化。依托逐步完善的乡村文化阵地广泛开展的送书、送演出、送培训、送电影、竞赛、评选等文化活动,各项活动的开展对群众陶冶情操、弘扬文化、鼓舞士气发挥了积极作用,激发了群众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源动力。

  1.打造特色品牌,深入开展特色群众文化活动

  一是以“草原之夏系列活动”特色品牌为主线,积极开展群众文化系列活动

  “草原之夏”系列活动已成为洮南市文化活动的重要品牌,不断有更多群众参与其中,“农村文化大院优秀节目展演”“农民自办小剧团优秀节目展演”“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书画展”“农民阅读季”“农民篮排球赛”“广场舞汇演”等文体活动,成为群众生活一部分;以馆、站、院为依托,大力开展“最美家庭”“脱贫能手”等为评选主题的文艺汇演活动;“志智双扶”系列活动;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将道德模范故事、村规民约、好家风、好家训等助力农民长精神的文化力量送到群众的田间地头。这样的文化活动,不仅真让农村长出更多的精气神,还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打造了一批内涵充实、形式多样、符合需求的乡村文化品牌。

  二是以馆、站、院为依托,开展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文化活动

  近几年,我市在农村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活跃度越来越高,利用率大大提升,开展的活动越来越丰富,每年举办“农村文化大院优秀节目展演”、“农民自办小剧团优秀节目展演”,“我的书屋,我的梦”走进乡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农民书画展”、“农民阅读季活动”等等,同时很多社区、乡镇、甚至村屯都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包括美术书法辅导培训、木雕、根雕、文艺演出、大秧歌广场舞表演。

  洮南市农村文化大院活动主要以小剧团、秧歌队和广场舞队为主,其中小剧团45个,秧歌和广场舞队321支,每年全市农村文化大院开展活动都在13070次之多,最少的乡镇开展活动在400次以上,最多的可达2300次以上,参与人员可达到360000人次。随着农村文化生活的进一步深入,各个乡镇的文化大院活动秉承本域特点,逐步打造当地文化特色,由单一的文化活动模式,逐步拓展到活动的多样性,从传统的东北大秧歌、二人转,发展到广场舞、健身操、太极系列、美术、书法、刺绣等文化系列活动,可谓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三是以“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为契机,丰富广大农民朋友的业余文化生活

  全市每年都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做好“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工作。每年完成送书下乡两个周期、送戏下乡60场以上、送电影下乡2544场,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送去精神和物质食粮。

  2.大力培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

  一是培训基层文化人才队伍。

  为培养基层文艺骨干,我市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例如“馆、站、院骨干培训班”、“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文化大院带头人培训班”、声乐班、美术班、书法班、摄影班、舞蹈班等,大大提高了基层文化队伍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还积极开展“送培训”下乡“种文化”活动,文化馆、艺术团加强对农村小剧团、文艺爱好者进行培训,把艺术留在农村,交给农民;文化馆、文化广播总站每年走乡入村,对乡镇文化大院管理员、小剧团创作人员进行业务、文艺辅导和培训;图书馆每年要下乡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读书爱好者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群众农业、科技、文化知识能力和水平,带动贫困群众智力脱贫;鼓励和支持农民小剧团、文艺爱好者创作符合新时代精神的文化作品,并为优秀的乡村文化作品和演艺人员提供展示的平台,洮南市正逐渐形成了一支来自民间、扎根基层、作用突出的乡村文化队伍。

  二是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20xx年,我市成立了文化志愿者服务分中心,并设立文化志愿者服务点。目前,填表登记的文化志愿者已近200人,全市直接或间接从事文化志愿服务的行政管理人员、事业专职人员、社会志愿者等人数逾千人。

  如今,群众拥有焕然一新的精气神,农业生产干劲十足,在一起闲谈都是谁家劳动致富做的好、谁家儿女孝顺、在哪学到了新知识等充满正能量的内容。文化事业的蒸蒸日上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为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信心,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13

  今年以来,xx街道办事处在市委宣传部的坚强领导下,严格按照青岛市文明办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文化工作“凝聚力”

  继续认真抓好理论中心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人员、学习效果的落实,坚持学以致用,注重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进一步健全和落实中心组学习规章制度,确保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计划安排制度。按照年度有学习计划、每月有学习安排的要求,xx街道办事处于20xx年3月18日制订《xx街道党工委20xx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以书面形式将学习的内容资料、时间安排和组织方式印发给中心组成员。

  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组长履行职责制度。明确党工委书记为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责任人,亲自审订学习计划,确定研讨专题,提出学习要求,每次集中学习亲自主持,带头学习和进行辅导,经常指导和检查中心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切实杜绝理论武装工作浮于表面的问题。

  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集中学习制度。20xx年7月23日召开意识形态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关于当前全市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的通报》,进一步明确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严格按照《xx街道党工委20xx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的相关要求确定学习内容,并要求所有成员在做好学习笔记的基础上,撰写心得体会,确保学习效果入脑入心。

  二、扎实开展文明实践,打造文化工作“新阵地”

  创新出台《中共xx街道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着力于场所打造、队伍建设、活动开展三大抓手,摸清群众的夙愿诉求,为群众提供“订单式”服务,真正让文明实践活动“走入寻常百姓家”,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明建设成果,为全力建设城市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是按需设置,因地制宜建设场所。

  我们广泛走访调研,真正摸清群众的'所想所盼,决定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确保场所用实用好。各实践站除了志愿活动之家、文体活动室、图书室等必要场所之外,可以根据实际灵活按需设置。南杜村的爱心妇女儿童室、茔子村的爱心保健室和爱心发屋、匡家庄的明山书画活动室……一个个顺应百姓呼声的实践场所应运而生,受到了群众的点赞好评。

  二是突出特色,抓住关键打造队伍。

  积极引导各实践站,按照人口较少的至少成立2支志愿队,人口较多的至少成立3支志愿队的标准,在全镇范围内全面铺开义工志愿队伍建设。除了站所内的党员群众自愿报名外,还吸纳了一大批具有专业职能的人才,为村民提供家庭保健、家电维修、上门理发等服务,真正实现了“志愿队伍百姓共建,文明成果百姓共享”。

  三是创新形式,注重实效开展活动。

  根据自身实际,结合群众需求,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匡家庄实践站紧邻万亩林场,护林防火志愿队已经开展多次“我用鲜花换纸钱”活动,在弘扬移风易俗新风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火灾的发生率;马家村是劳保手套生产的大村,实践站成立了乡村振兴志愿队,指导村民发展农村电商,不断扩大了村庄的劳保产业。

  截止目前,我处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3处,占全部村庄数的90%;成立各类志愿队伍200余支,常态性开展各类实践活动80余次,真正实现了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基本要求,全处上下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得到了大力弘扬!

  三、扎实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唱响文化工作“好声音”

  进一步补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扎实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向偏远村、贫困村、贫困户延伸。进一步创新服务内容、形式和载体,实现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

  一是加大对村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

  对辖区内84个村庄进行道路硬化,总面积达90万平方米,目前总硬化工程已完成三分之二。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以文明单位帮扶共建小广场为契机,争取市委宣传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部门单位的支持,共争取11处村级小广场建设指标,60余万专项帮扶款已全部到账,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中。

  二是进一步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继续开展好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今年6月份以来,组织邻里艺术团开展各类文化展演28场,新编排节目30余个,累计吸引群众3000余人前来观看,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xx市茂腔剧团的支持,邀请市级演出团队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8场,将高质量、高水平的文艺节目送到群众家门口。

  三是不断创新基层文化活动载体。

  继续常态化开展“市民才艺秀”、“身边人讲身边事”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邻里艺术团等文艺工作者要把乡村振兴工作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村庄巡回演出,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要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14

  社会组织具有非政府、非盈利、纯民间的独特性,在乡村振兴中具有政府和企业难以发挥的作用,因而探索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策略路径,引导和推动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就成为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的重要内容。

  一、慈善社工双驱动,助力乡村振兴

  (一)积极打造“四个共同体”,社工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解决村内的问题及需求,长寿区连续多年购买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建立社会工作室,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运用社区发展模式,调动村民的参与、互助合作,积极打造“四个共同体”,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1、打造产业共同体,助力产业兴旺。

  社会工作者积极链接相关资源,邀请农业专家开展柑橘种植专题培训班,邀请各类专业人员开展政策解读、管理经营、直播与电商带货等主题培训课,组织开展“四有四送”创业帮扶。社会工作者在与村委会的合作中资源链接,联手企业组建劳务合作社,解决村民劳动就业560人,其中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就业48人,当年村级集体经济增收5.6万元,村民人均增收约3000元。

  2、打造文化共同体,聚力乡风文明。

  一是挖掘村内闲置资源,完善农村公共服务。

  邀请医疗机构开展健康讲座,募捐公益基金购入血糖仪等医疗器具,开设“周五健康日”常规服务。

  二是大力弘扬传统优良文化,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与村民领袖一起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村规民约”专题学习小组,帮助村民制定家风家训,开展“最美家庭”、“孝心儿女”等系列评选及表彰行动,运用绘本阅读、互动游戏、有奖问答、实操练习等介入方式,逐步改变村民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

  3、打造生态共同体,促进乡村宜居。

  一是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

  协助村委会面向全村展开“三清一改”(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宣传及落实。

  二是开展环境卫生维护小组活动。

  通过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学习宣传活动、“环境美如画,受益你我他”环境卫生维护小组活动等,引导村民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长远利益,学会怎么做才能保护家乡生态环境。

  三是建立环境卫生保护志愿者队伍。

  牵头组织村内积极分子建立环境卫生保护志愿者队伍并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志愿服务,同时制定落实湾落环境卫生评选制度,调动村民保护家乡环境的积极性,让保护环境的服务形成常态化。

  4.打造治理共同体,优化治理成效。

  一是搭建治理平台。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村支两委密切合作,定期参加党日活动并借助活动契机讲解“三事分流”工作法,引导基层议事协商时将群众诉求和矛盾问题按照“大事”“小事”“私事”进行分类处理。

  二是社会工作者协助村委会组建“五会”,进行自治组织规章制度建设、会长副会长等负责人选举,开展居民领袖能力提升培训小组,积极引导协会负责人进行协会人员招募、协会活动开展等工作,实现村民自治组织专人专管。

  三是社会工作者挖掘党员资源,培育社区能人,通过与村支两委密切合作,定期参加党日活动并借助活动契机分享国内外社区自治优秀案例等,引导村民党员做好带头工作,发挥党员先进作用。

  (二)关爱“一老一小”,慈善组织帮扶困难群体

  1、“星星点灯”让留守儿童不孤单。

  长寿区爱心帮扶协会与长寿区有关镇街和相关部门联袂开展助学活动,采用了游戏互动、陪伴成长的方式,通过“陪伴”与“结伴”相结合,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建立了看护支持网络。20xx年以来,协会结对帮扶农村贫困学生330余人次。

  2、“呵护夕阳”让贫困老人更温暖。

  长寿区爱心帮扶协会组建了日常关爱网与特殊紧急援助网,在节日之际组织爱心志愿者定期走访贫困留守老人,陪老人聊天,为老人购置药品与生活用品,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发放慰问物资,为老人义务理发、刮胡子,让老人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幸福感。

  (三)筑建童梦工程,助力提升困境儿童福利

  1、童梦主题服务,相帮健康成长。

  长寿区青年公益发展中心先后在长寿区江南街道、凤城街道、渡舟街道、晏家街道等近20多个村社(含学校)为300多名困境儿童开展了近20多次童梦陪伴主题服务活动,为他们送上童梦心愿包同时陪伴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2、童梦助学工程,助力完成学业。

  长寿区青年公益发展中心通过“机构社工+民政部门+村社”的工作方式,以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形式为长寿区55位贫困儿童提供一年的学习生活补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困境,内驱不足外驱乏力

  (一)社会组织“内驱”不足

  1、结构不健全不合理。

  长寿区社会组织的总体结构失衡,依法登记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基金类社会组织发展滞后,养老照护类、农业农村类的社区社会组织数量稀少,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一支独大。

  2、自主发展动力不足。

  经费来源不足,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现有社会组织很少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

  3、发展规模小结构散。

  社会组织内部组织建设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乡村社区型社会组织很多都缺乏完整的组织章程;社会组织自身缺乏参与乡村振兴等相关工作的目标意识。

  4、资源匮乏与专业人才严重缺。

  社会组织动员普遍存在资源缺乏、筹资能力薄弱、专业人才不足和管理水平不强等问题。

  5、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乡村振兴是个全新领域,既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可以直接参考套用的现成做法,也没固定模式,尤其是针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来说更是需要考验创新能力。

  (二)政府“外驱”力度不强

  1、综合支持匮乏。

  缺乏政策、法规的指导与规范,缺乏与之相配套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更缺乏支持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项目、资金、税费、名誉、资源等综合扶持办法。

  2、扶持力度仍显不足。

  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激励力度不够,对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优惠措施不够多;政府对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不健全;对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政策力度不足。

  3、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

  当前政府对社会组织绩效评估的意识较为薄弱,第三方评估机构也不多,如此既难以确保既定目标任务的实现,同时也不利于组织开展下一个活动。

  三、补强内外驱动,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一)明确角色。

  要理顺与政府的关系,明确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确定自身职能职责。政府将包括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村规民约等村民自治实践、新型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事业建设等乡村振兴项目合理地委托给相应的乡村社会组织承担,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受益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社会组织必须明确自己在乡村振兴中是一个独立的主体,需要增强自身的独立性建设,不能照搬政府管理模式。

  (二)提高振兴乡村的能力。

  1、加强机构建设。

  建立完善理事会、会员代表大会、监事会等议事决策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发挥议事决策机构的作用,经常性面向会员等服务对象开展经验交流、考察学习、资源链接、与政府部门牵线搭桥、信息共享、能力培训等服务活动,通过提供质价相符的优质服务来吸引、凝聚会员等服务对象,确保社会组织发展壮大。

  2、增强筹资能力。

  积极参与政府相关部门购买服务;合理利用政府的资助,比如通过提供承办或协办“长寿湖铁人三项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长寿沙田柚等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特色农产品行业标准制定、本土文化遗产宣传与保护、乡村振兴职业技能人才培训班等优质服务项目;精心打造品牌,加强与企业合作,争取更多的资源资金支持;对自身的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投资。

  3、加强人才管理能力。

  想办法解决优秀人才的户口、津贴、社会保障等现实的问题,尽可能聘用专职人员从事社会组织日常行政、财会等日常工作;加强现有专兼职人员培训教育;完善内部考核与激励机制。

  4、提高创新能力。

  需要在资金筹集、人才管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向发达地区学习,并结合自身实际应用和创新,在运作模式上,可以和村委会、企业或者村民联合,结合当地实际,探索乡村振兴的新形式、新手段和新途径。

  (三)加大激励力度。

  1、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大力支持发展能够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的社会组织;出台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设立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专项经费;推动建立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为社会组织提供启动资金、活动经费补助、工作经费补助等专项资金扶持;加强项目扶持,将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乡村振兴等公共服务交给社会组织承担。

  2、完善综合监管机制。

  明晰部门职责,形成协同管理合力;健全社会组织退出机制,研究简化注销登记的操作办法;加强社会组织诚信征信等自律建设;加大社会组织行政执法力度。

  3、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

  加强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社会组织的信誉、绩效和目标价值的评估,完善评估制度,并把评估结果和税费减免、星级认定等激励机制结合起来,激励社会组织更加积极地参与乡村振兴。

  (四)大力培育农村社区社会组织。

  1、实施培育发展计划。

  建设一批支持平台,对社区社会组织提供活动场地、组织运作、活动经费等综合服务;形成一套扶持政策,多渠道加大财政补助、福彩公益金资助、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社会支持的力度,推动政府资金、社会资金等资源向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和服务项目倾斜。

  2、实施能力提升计划。

  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协调,从工作力量、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和工作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不断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组织管理和服务能力。

  3、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开展“邻里守望”系列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共建共治共享”系列社区协商活动、“和谐社区”系列社区治理活动、“文化铸魂 ”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15

  我镇在区委、区府坚强领导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我镇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立足镇情,精准发力,全力推进“经济、生态、人文、幸福”四个高坪特色乡镇创建,现将该项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围绕五个方面,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我镇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成立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镇党委书记江洪同志任组长,镇长欧建、人大主席江振声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在农办负责乡村振兴日常工作。确保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重点任务落实。

  (一)抓特色产业发展。

  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不断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1、产业布局不断完善,把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全力推进玄顶村花椒基地1400亩、瓦店村中药材基地500亩、高峰村李子园300亩、月台村和冒咕村粮油基地500亩、冒咕村柑橘和桃子等水果300亩以及新兴村竹鼠生态养殖。

  2、多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实施“三变”改革,实现青山绿水为金山银山,冒咕村在20xx年被评为“三变”试点村、市“绿色新村”,实现生态优美、农户增收,推进冒咕村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提质增效;成立冒咕村、高峰村综合服务社,实现了农业、服务业的融合;“小川东道”提档升级,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新修文化墙2堵,休闲亭、茶铺、商铺等4个,修复古道石板20xx米,安装移动公厕3座。沿途栽植行道树、风景树、果树等树苗8000株,形成集采摘、休闲、娱乐、饮食于一体的乡村游发展典范。

  3、耕地利用效益提升,实施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200亩,水稻保险500亩,全镇家庭农场及专业合作社达到26个,其中区级龙头企业1个,农业经营主体69个。

  4、加速生态建设,20xx年全镇在原森林覆盖率48%的基础上新增退耕还林20xx年2800亩,20xx年2150亩、农村“四旁”植树800亩、农田林网和特色经济林新造250亩、农田林网和特色经济林改造400亩。共实施营造林6400亩,目前森林覆盖率达56。6%。生态河长制工作有序进行,狠抓了污染源清理、入河排污口普查活动,开展工业、生活、农业农村面源、河道内源“四大”污染集中整治,制定了一河一策,责任明确,治理到位。

  (二)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1、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协助开展大安公路高坪段9公里、瓦莫路5.3公里、茨玄路7公里、升级改造。推动新建和升级改造灌火路、堰黄路、李白路和天唐路“农村四好公路”12公里。

  2、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位于新兴村的重点水源建设工程麻柳冲小一型水库项目已开工建设,实现自来水主管网全覆盖。为保障群众饮水安全,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瓦厂沟水厂、青龙水厂现已移交鑫发集团,麻柳冲水库现已开工,瓦厂沟水厂启动户户通二期工程、青龙水厂户户通三期工程正在实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统筹。

  3、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环保、市政、公路、河长制多部门通力合作,统一管理,避免了管理上的推诿、扯皮现象,形成了“户清扫、专人保洁、镇集中处理”的'环卫模式,制定村民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规民约,使村庄环境管理走上规范化、长效化轨道,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4、加大镇容镇貌综合整治,乱搭乱建彩钢蓬、遮阳伞,车辆乱停乱放、摊点乱摆乱放等“顽疾”得到明显改善,修建青龙、冒咕公厕3个,统一规范天宝场店招店牌,实施天宝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持续推进青龙场镇农贸市场、停车场、文化广场和休闲步道建设。新添置路灯89盏,安装公路沿线栅栏5.6公里,确保场镇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

  5、农村综合环境明显改善。新修泥结路4公里、便民路4公里、实施玄顶村产业路3.5公里,推进冒咕村“美丽乡村”、“绿色新村”建设,实施高峰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加大了招商引资,不断培育壮大超市、商贸等协同发展,着力繁荣城乡市场。

  2、加大农贸市场基础建设和污染整治;

  3、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发展邮政、中通、顺丰等物流站点3家。

  4、实现电商、金融、超市“三进村”,成立电子商务便民点8个,打造市级电商2个。在确保市场秩序稳定、规范有序前提下,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

  (四)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1、大力推进精准脱贫工作,今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48户、437人,实施危房改造C级12户、D级57户,投入扶贫资金86余万元,解决85户建卡贫困户的四配套问题。

  2、农业惠民资金、社会福利资金精准落实到人到户,民生救助资金,应救必救,应保尽保。农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48余万元,水库移民直补资金8余万元,生态效益、退耕还林资金254.8余万元。发放城乡低保金335余万元,残疾补贴、临时救助、特困供养救金67余万元,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抚恤金150余万元,合作医疗保险参保11652人。

  3、农村承包地确权工作正在顺利实施中,依法依规、化解矛盾纠纷,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度,现已完成前期指界、勘验、绘图工作。

  4、强化扶持引导,现有家庭农场10个、专业合作社16个。

  (五)生态美村建设开始启动建设。

  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不断完善农村水电气路讯房等设施升级改造,今年在全镇投放837户卫生厕所指标,统一免费实施,引导农民开展公厕革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社投放、村收集、镇转运。持续开展退耕还林和国土绿化行动,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实施村级公路沿线植树造林,现我镇的冒咕村评为市级绿色新村,切实筑牢生态屏障。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市政、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2、贫困面大,因病因残因智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产业弱、人才缺。

  3、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面广、管理人员少,设备设施简陋,需进一步加大投入。

  4、出台奖励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来。

  5、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的带头辐射作用有待提高。

【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范文(精选5篇)11-21

乡村振兴助力报告11-04

助力乡村振兴情况报告11-06

助力乡村振兴情况报告11-06

科普助力乡村振兴报告03-15

助力乡村振兴事迹材料11-22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精选10篇)10-17

电商助力乡村振兴报告11-06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