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小课题总结

2022-11-09 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德小课题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它是一门综合课程,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教育外,还有机融合了其它诸多方面的常识教育,如法制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它能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也能为他们以后升入高一级学校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但这些方面的教育对于上课的教师来说,却因其知识点多,专业性强以及学生缺少一定的基础,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因此,教师要教好品德与社会课,确立了“收集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小课题,现对实施过程总结如下:

  一、重视课前材料的准备

  重视课前材料的准备,《品德与社会》中那些融合了诸如历史、地理、法制、环境等教育内容的课文,却会感到由于这些教学内容因年代久远、内容抽象而远离学生自己“正在进行的生活”,也或因学生对这些方面的知识所知甚少、积淀不多,使得师生离开了必要的课前材料的准备而难以确保课堂教学顺畅、有效的开展。因而教师在执教这些课文前,要指导学生做好必要的课前材料准备,保证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于课堂学习之中,同时,学生准备的过程,既是一个课堂学习的提前介入过程,还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

  1、明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相关的材料。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需要课前准备的材料当然也不同,而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学生更是无法判断要去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将派什么用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对学生讲清楚课前准备材料的内容和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材料。如我区汤亚飞老师在执教《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课前就要求学生去搜集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轰炸、洗劫家乡的史实材料,并告诉学生可以是图片、文字材料、现身说法的录音,也可以是自己访问的记录,但人人都要有发言交流的内容。这样的要求,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学生也容易接受,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指明路径,让学生能顺利地去获取相关材料。由于学生年龄小,平时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学校与家庭这二个圈子中,因而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不强。让他们走出校门,向社会收集相关的学习材料,是有一定难度的。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也为教学提供有效的素材,教师让学生课前去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是应该向学生指明获取材料的路径,尽量让学生少遇挫折,顺利地获取有用的材料,产生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对学生获取有效材料的路径自己要心中有数,甚至要先作尝试和必要的铺垫工作,以确保学生材料准备工作的顺畅进行。如前所述的汤亚飞老师,为了提高学生调查、访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她对学生要调查、访问的对象事先进行了摸底了解,还为学生约定了时间,确定了具体的内容,准备了必要器材,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满意的收获。

  3、提供素材,让学生从中整理出有用的相关材料。学生课前准备学习材料的途经有许多,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素材,让他们从这些素材中整理出有用的相关材料以备上课之用,在学生学习任务较紧或材料准备的渠道较少情况下,也是一种有效的常用方法。如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书报、画册、影视材料等。当然,教师向学生提供的素材,比要求学生去准备的材料,内容要多一些,范围要大一些,以让学生在学习和了解更多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出相关的材料,为上课时所用。如不是这样,课前准备就会有“作秀”之嫌。

  4、身体力行,教师自己也要积极地去准备相关材料。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为让教学过程能顺畅进行,为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能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在让学生准备有关学习材料的同时,自己也应去收集更多的资料来作为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只有教师具有比学生更丰富的知识,有比学生更多的学习素材,对学生的学习引导才会得心应手。而且,教师通过自己课前材料的准备,能够发现一些在准备过程中的问题,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前所述的汤亚飞老师,为了《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的教学,就十分注重学生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多次来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并且自己也参与其中,还把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样认真的课前准备,就能弥补一些综合课程学习上的“先天不足”,就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

  二、注重课堂资料的交流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来到课堂的,有着自主建构新知的欲望和能力。在资料交流过程中,利用生生间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产生一种积极的多边互动,能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与生命的感悟。因此,教师要关注资料交流时课堂的互动。

  1、合理选择,形式多样

  形式多样的资料汇报使听的有滋有味;讲的兴趣盎然。所以在汇报前合理选择好形式,一方面要想办法有理有据,把自己的观点都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另一方面,还要能吸引大家对汇报内容的关注,从而实现有效交流。如《西部大开发》一课汇报资料时,指导学生选择了导游甘肃省、品尝内蒙的奶制品、展示青海的药材等等形式,直观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2、角色模拟,全员参与

  角色模拟是通过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使其身临其境,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角色所面临的问题,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主动获得知识,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如教学《西部大开发》时我创设了“西部招商会”的情境。请学生分别模拟以下角色:介绍情况的西部各省市领导,准备投资参与开发的中国石化公司、国家电力公司、中国矿业进出口集团、中国交通投资集团、蒙牛集团、中国旅行社等著名企业财团的首席执行官和高级官员,关注开发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环保局、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专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听完了西部各省区领导的情况介绍,请各位代表进行讨论,然后把自己的投资计划写在计划书上,5分钟后,我们将听取计划,在征求环保专家的建议后,西部的领导将权衡利弊,选择是否合作。由于所有的学生都有了明确的任务,所以积极性空前高涨,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参与整个交流过程,气氛活跃,收获丰实。3、引导“倾听”,鼓励质疑

  “倾听”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资料汇报中不仅要让孩子学会安静地认真地听,还要培养学生两种习惯:边听边记的习惯,即听别人汇报时,学生用笔记观点、记疑惑、记要点、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争取“听”出更多的收获;边听边质疑的习惯,即遇到不懂的问题马上向汇报者提问。这里所说的“问题”有两种,提问的时机也因此不同。对交流中的一些“新名词”不了解,可立即举手提问;对交流的内容有困惑,有异议应在听完全部后再提问。

  4、捕捉生成,促进互动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使课堂充满了惊喜,充满了活力。

  如《西部大开发》一课,学生生成的信息比较单一时,我作记者作追问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例如,针对交通投资集团提出的青藏铁路项目,我追问如何避免铁路对藏羚羊生活方式的破坏;对于旅行社提出的旅游计划,我追问推出了哪些西部特色旅游线路。这种刨根问底、层层深入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经验产生新的洞察和体验,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蒙牛集团代表提出建设多个大型养牛场的计划后,电力部门代表马上提议可以利用养牛场每天产生的大量粪便进行生活发电。蒙牛集团代表由此受到启发,提出今后每天有大量的牛奶以及产品需要运送,想和交通集团实现“强强联合”。一石激起千层浪,整节课浪花闪耀、高潮迭起!

  不过,尽管进行了周密的预设与充分的准备,但学生的交流有时还是会遇到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客观环境,也可能是因为学生的知识能力还未达到相应水平。不过,这些疑难点,困惑处也是生成,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记录,做为新的主题,再搜集资料来释难解惑。

  培养良好的搜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不仅仅是《品德和社会》课程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发展的社会对每个社会个体的迫切要求。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此项能力作为自己神圣的责任和义务来看待。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于如何提升学生此能力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见解,仅作为抛砖引玉来和各位同行进行探讨。

【品德小课题总结】相关文章:

数学小课题总结07-22

小课题研究总结01-20

小课题工作总结10-27

学校小课题研究的总结07-22

小课题研究总结(15篇)02-09

小练笔课题总结-学科论文12-24

小课题研究总结(精选22篇)04-26

小课题阶段性总结11-08

小课题教学反思06-29

小课题开题报告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