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办主任个人总结

2022-11-08 总结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村振兴办主任个人总结(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村振兴办主任个人总结1

  一、推进情况

  1、农村文化创意

  以举办夏季雅克音乐季为契机,加快打造大草原雅克音乐文化产业公园,让音乐产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大招商、大发展、大跨越。

  2、加快建立乡村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

  县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两水的分水岭,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传统游牧文化中有着天然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这种意识植根于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特有的“牦牛、游牧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纯追求利益的获取,造成了现有牧场的退化、沙化,牦牛超载的问题,经济的发展在旅游之外,急需另辟蹊径;因此,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植根于非遗的创意农业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在县委、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整合各界力量与资源,以科学的态度面对非遗创意农业,以期解决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发扬长征精神开创文化扶贫新局面。

  二、现状问题

  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扮演着食物供给、要素贡献的角色,生产功能、增产导向占主导地位。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结构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发展对资源要素量的投入依赖程度下降,这需要农业从增产转向提质,农村从要素供给向生态空间、文化传承、新消费载体等转变。

  三、举措经验

  建设“美丽草原、和谐家园”;继承红军长征精神,团结力量,共谋发展;以奋斗者为中心,构建农村文化创意园,展示草原文化魅力,开创新时代;以大生态建设为指导思想,遵循草原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承载运行规律,以科学的发展观,开放的胸怀构建平台,共谋发展。

  1、搭建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设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旅游生态体验园,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盘活现有牧场,恢复草原自然生态,利于环境保护,利于牧区进一步发展;激发牧民参与意识,在平台学会先进技术及经营理念,利于草、畜的高技术转化,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服务意识,增加牧民个体素质;传承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增加民族自豪感。

  2、畅通国内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解决问题渠道,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手段(优质草畜种,改良,草、畜种产品加工销售)(种、养、加、销一条龙),集中资源建立集恢复生态、传承文化(红色、生态种植、养殖、藏饮食),旅游观光,草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加牧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发展、生态恢复、牧民致富的“和谐家园”。

  3、拓展非遗文化发展空间,优选非遗项目进行产业化发展,以传统文化为特色建设文化市场,构建非遗文化生态圈,以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

  四、需求建议

  开发民族特色创意民俗文化产品,做好牧民、牧场现状调查,充分考虑牧民现实需求与文化承载土壤生态结合点,做足了专业合作社与渠道平台建设的融合,规划切实可行落地的实施方案,加强和现有专业合作社的沟通,寻求最佳切入点。

  1、在、县城和日干乔湿地建设红军长征文化产业体系,建成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和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在镇依托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包括马术培训基地、马术表演场地及队伍建设,格萨尔营地建设;在镇建设牦牛文化博物馆,开展牦牛文化节;在乡依托寺庙发展宗教文化产业;在镇、镇适度规模发展唐卡、地毯、帐篷编制、牦牛绒手工制作等传统手工艺品加工示范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产业化发展工作已经开展。

  2、依托镇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提供马术培训、马术表演、马背文化产品销售;挖掘地域文化,展示高原牧民人马合一、刚健不息的奔腾和豪迈。

  3、举行大草原牦牛文化节,开展了文体活动、经贸活动、论坛活动。包括举行千人大型锅庄盛会,服饰、藏戏、草地山歌、面具、民间弹唱等表演等现代体育大赛。

  4、加强长征文化与当地历史文脉的整合,与茶马古道以及元代忽必烈大军南下的路线的整合,与雪山草地景观的整合。通过长征主体文化演艺、餐饮、特色酒店等产业实现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县建设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和“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

  5、依托、经幡等人文资源资源和宁静草原绝美的自然景观资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提供优质禅修体验场所,展现了藏文化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灵魂与肉体关系的精髓内涵。

  6、规划建设生态景观公路、半山及山巅观景平台,将如同“蓝月河谷”般的“水韵草原”开发建设成高端文化旅游生态体验产品。盘活农村资源、增加就业、带动创业、助农增收、助推脱贫。

  五、规划总结

  (一)技术

  以非遗传承人为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意见为指导,充分考虑旅游市场专业导师意见,复原草原牧场游牧设施建设,传统中包含现代旅游人理念。

  充分研究藏族文化,充分结合实际,规划和寻求适合发展的产业项目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销售

  整合专家、企业家们现有资源和销售渠道,保证稳定的收益,为非遗后续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奋斗者为核心的运作模式,激发奋斗者激情,合理而有吸引力的游客营销机制,吸引客人成为合伙人。

  有趣,生动的体验项目,精心生产的非遗作品及产品,是体验、休闲、购买的不二选择。

  (三)处理关系

  参与式方式处理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极大激发参与者对企业自身的价值认同,对企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前进动力。

  牦牛文化博物馆为进行非遗传承学习创业的人们提供了有得的场所,勾勒了美好的未来前景,每个进入平台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光发热的位置。

  让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产业化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跨越,实现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建设具有区域特征、草原游牧文化的活态体验保护区。探索发展立体化高科技农业和订制农业、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乡村振兴办主任个人总结2

  乡村振兴,全局主动。流沙河镇推进乡村振兴踏石留印、蹄疾步稳,不仅为农业农村发展不断积聚着动力、创造着活力,也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全局夯实了基础、增添了动能。

  一、培育壮大集体经济

  一是突出重点。遵循“抓重点带全局”的原则,重点为省定贫困村脱贫致富注入活力,依托等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选择发展项目,培育出经济持续发展、经营特色鲜明、集体实力壮大、农民收入增加、公共服务能力增强的行政村。

  二是创新增收。我镇通过成立村级土地合作社,盘活有限的土地资源,为村级集体经济添砖加瓦,如村的土地合作社,农民通过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签定用地协议,在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产生规模效益的同时,合作社也以赢利一定比例上交村集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多赢,我镇同时在村建立光伏发电站,也可以村级增收4-5万/年。

  三是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和整合涉农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作用,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鼓励和引导村民投资入股、金融信贷资金、社会资本投入到村级集体组织生产经营发展中去。确保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并对资金使用过程全程监督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引导发展新型主体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稳步推进乡村振兴,镇从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多路径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多模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多形式提高发展质量等四个方面充分发挥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引导作用,比如我镇村的丝瓜因市场原因出现滞销,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方引导、广泛宣传,最终丝瓜全部售出,解决了农户的难题。

  二、大力推进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振兴,根本要靠深化改革。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推进:

  1、着力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市场竞争的利器,也是利益保障的重要基础,我镇以等大型企业为主,打造生产精细、服务完善、品质优良的品牌。

  2、突出建设美丽乡村。镇始终遵循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协调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尊重田、塘、梗、丘、园、林、路等生态要素,打造山水与休闲宜居一体的生态网络;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市长到我镇村垃圾分类点现场指导工作,并表示高度肯定;通过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农村安全饮水、通村公路建设、农民安居工程、产业建设及村级服务功能建设等,村社基础条件和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恢复提升乡村风貌,构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3、高度重视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镇始终把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完善农村法治服务体系,加强乡村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快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自治“消化矛盾”、法治“定分止争”、德治“春风化雨”的作用,走乡村善治之路。

  乡村振兴办主任个人总结3

  一、夯实基层党建,巩固振兴基础

  整合优势资源,让党支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者和命运共同体。选派街道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常驻基层支部指导各项工作开展。发挥党小组长基石作用,选优配强中坚力量,构建更为稳固的组织框架和后备梯队,培养一批懂基层、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

  二、着力把脉定向,带头振兴示范

  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党员干部“早九晚九”的工作模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行为准则,每个干部在埋首案头、山间挖土、走访宣讲之间自然交替,让党员干部带头成为“乡村振兴”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成为服务群众最有力的回应。

  三、做好融合文章,激发振兴活力

  做好“城乡融合、以城带乡”文章,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充分挖掘“山水、村落、生态”等旅游资源,开发自耕园艺、家庭自助厨房、互联网销售平台等农业延伸特色服务,探索城乡共享菜园建设模式,提升本地农副产品附加值。结合实际,建立党员群众讲习所,讲习内容涵盖党课、农业技术等各方面专题,大力培育有担当、勤作为、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成立新乡贤委员会,推选堪担表率、经验丰富的村民担任乡贤,积极参与村民矛盾调解,构建村风淳朴、村民自治的和谐乡村文化。按照就地取材、就地造景、节约资源、不大拆不建的要求,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及房屋资源,引导并规范村民发展农家乐、茶馆、小超市等家庭经营,打造绿水青山的.生态样本。

  四、突出党建引领,找准乡村振兴着入点

  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建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始终将加强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以农村党组织为龙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依托,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建强组织作保障,抓好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提升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

  乡村振兴办主任个人总结4

  以深化基层民主管理为主线,以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自治组织为重点,统筹推进基层政权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制度和组织基础,民政局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肩负着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发展农村基层民主、落实基本民生保障等重要职能任务,必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奋勇当先、积极作为,切实履行好职责与使命,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贡献力量,现就我局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积极推动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动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等各项任务落实,扎实推进乡镇政府服务能力提升;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突出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领导基层治理、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着力提高农村基本民生保障水平。

  保护和改善民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职责所系。我局全力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任务,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水平。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强化脱贫攻坚低保兜底保障作用,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完善制度、提高水平、加强衔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渐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确保不低于国家现行扶贫标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创新发展,探索构建困难群体分类救助、急难问题综合救助的梯次救助模式。探索建立贫困状况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加强低保、医疗、教育等救助政策统筹,健全社会救助的工作协调、信息核对、受理办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机制,“兜牢”民生底线。

  三、切实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布局,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示范点建设;提高农村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建立动态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社会专业康复机构、支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入农村社区,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活动;鼓励和引导专业社会组织进入农村社区开展精神障碍康复工作;推进农村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持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精准关爱行动,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进殡葬管理和服务工作,推动乡村文明、移风易俗,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办主任个人总结5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农村的“面子”就是中国的“里子”,只有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一、乡村基础现状

  1、农业产业竞争弱。县内蔬菜及其他农产品拥有一些品牌,但由于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真正有辐射效应的品牌产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产品宣传力度小,申报注册步伐慢。在产品质量上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有名无牌,有的有牌无名,缺乏市场竞争力。

  2、主体作用发挥差。由于多数行政村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农民素质不高,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主人翁意识,参与热情不高,出现了“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

  3、农村环境污染重。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等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部分行政村未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乱排乱倒现象严重,破坏水体生态,危害人居生存环境。

  4、三大产业融合程度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迟缓,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5、乡村文化项目贫乏。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创建水平不高、活动不深入、载体不丰富、机制不健全、方法较单一,打架斗殴、聚众赌博、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乡村文化项目单一,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有待提高。

  6、基础设施欠账多。由于历史欠帐,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乡村道路、供排水、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依然与城镇比、与发达地区比有较大差距,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更有很大差距。

  7、实用人才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大学生村官、村两委干部、脱贫致富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技术服务不到位制约着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近年来承担工作逐年加大,但人员减少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二、实施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村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侧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劳动力内部转移,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民营企业作为全面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型民企投资农村。其次,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全县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各乡镇建起了乡村及城镇化寄宿制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教育公平一盘棋的深度融合,推进了城乡学校布局一体化。

  最后,完善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国家现在对医保这块投入越来越大,可报销比例和范围不断扩大,但是目前还有很多人没有缴纳医保的费用,认为那是花“冤枉钱”。面对村民的不信任,我们要贴心,细心、耐心地讲解医保的作用,让每一位村民都可以享受到医保,不至于“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人放心看病。

  三、实施乡村振兴,厚植乡村文化底蕴。

  一是实施文明培育工程,促进了乡村文明程度的提高。由县直单位、乡镇政府、各村委会组织开展活动,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将移风易俗与“我们的节日”、“三下乡”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在全县举办“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拒绝邪教”科普宣教活动,通过规范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春节送春联、送吊挂,移风易俗文艺晚会展演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

  二是将文化元素注入乡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以文化为魂,将剪纸、武术、民歌闽南戏曲、芗剧等传统文化图文并茂地融入到镇村建设中,在基层镇村举办戏剧比赛、象棋比赛、广场舞比赛、农民篮球赛、武术比赛等文体赛事,着力突出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2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有序推进,“村村通”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大力发展文化的产业化,提升文化底蕴,让乡村文化真正做到移风易俗。

  四、实施乡村振兴,转变乡村农业发展导向。

  最大化利用资源,培育新型农业主体。面对农村“地多劳动力流失”的情况,可以形成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对于农村闲置土地,一方面应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另一方面应成立种植合作社或引入第三方合作,解决劳动力外出流失的问题。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提升农村经济实力。农民是农村的主体,要扩大农民的参与度,积极引进资源,形成“乡镇企业+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在立足本村优势的基础上,注重产品质量,多元化思考提升产品附加值。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契合点,打造属于本村的特色经济产品。

  加强一、二、三产业关联度,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各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积极了解并顺应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到发展中,打破产业之间的.界限,形成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开展电商服务,发展“互联网+”模式,借助“电商”平台推广农产品,引导农民、农业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的“新农人”“新业态”。

  五、实施乡村振兴,构建脱贫致富长效机制。

  着实摸清贫困人口家底,明确扶贫思路。乡镇驻村领导、驻村工作队长和村两委干部开展入户走访,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核对贫困户家庭生活情况,做到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应扶尽扶。着力落实造福工程、危房改造,保障贫困户住房问题。镇、村两级通力协作,全力摸排易地搬迁对象,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督查,督促贫困户加快确定建房地址、抓紧动工、加快建设进度,早日住上新房。着实做好产业扶贫项目,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围绕乡镇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乡镇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培育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发展支柱产业,以发展生态养殖、特色种植、办理小额贷款等帮扶模式将“结对”贫困户推上了快速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六、实施乡村振兴,培育乡村实用人才。

  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管理,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带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增强乡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让乡村成为人民向往的美丽家园,实现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切实把加强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日程,组织部、农业局应联合举办乡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班,大力度高频次培育乡村实用人才,设置创业富民、新型农业经营、大学生村官能力建设、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主题培训班。培训对象的遴选要具针对性,一是重点面向贫困地区,二是遴选村级党组织书记及村“两委”其他成员、大学生村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等。各地高校要负责培养一批内心真正为民生为国家做贡献、做牺牲的毕业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把真正适合农村工作的人选拔进来,在农村这片热土上,留下踏踏实实在基层服务的干事人,留下兢兢业业的逐梦者。

  七、实施乡村振兴,助力乡村绿色发展。

  没有完好生态环境的乡村是病态的,不完整的,乡村振兴,应该绿色先行,这就需要我们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开展乡村垃圾治理,抓好建章立制,建立和完善管理范围内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措施,理顺管理机制,制定农村环境管理和督查、环卫设施管理、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等相关配套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开展乡村污水治理,各乡镇主动履职、敢于负责、镇村联动、合力攻坚,乡镇政府要主动牵头,自觉履行属地管理责任,齐心协力,协调配合,凝聚工作合力,严格执法,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开展村容村貌治理,各乡镇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集中清理乱搭乱建、乱推乱放、乱写乱画,做好“五清”,提升村容村貌亮化美化。

  开展乡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各乡镇要加大畜禽养殖污染的打击力度,切实把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坚决将整治落实到位,对违法行为决不能姑息,切实做到禁养区内养殖场所一律取缔;可养区内无证养殖的坚决予以打击,正在办理手续的,一律停办。要狠下决心重拳出击,合力抓好畜禽退养整治工作,做到零复养、零延伸。开展乡村矿山及废弃矿渣整治,持续加大矿山整治力度,落实监管责任,加大打击力度,加强矿山修复、狠抓专项行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乡村振兴关乎全国人民的幸福指数,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乡村振兴办主任个人总结】相关文章:

乡村振兴办主任个人总结范文(精选19篇)11-08

乡村振兴办个人年终总结09-15

乡镇乡村振兴办主任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精选7篇)11-07

乡村振兴办个人工作总结(通用10篇)11-08

乡村振兴办个人年终总结范文(精选9篇)11-08

乡镇乡村振兴办个人工作总结(通用14篇)11-07

乡镇乡村振兴办工作总结(精选5篇)11-07

乡村振兴办部门工作总结(精选12篇)11-08

乡镇乡村振兴办个人工作总结范文(通用12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