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1
句读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和划分节奏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句读方面要下足功夫。
读准句读就是指读准文言文句子的节奏。读准句读最基本的原则是不能破句,以便让别人听清并听懂句子的意思。要读准句读还有一些规律可循。
命题规律探寻读准句读,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二是句中短暂停顿。从近几年中考试题来看,考查的重点为后者,即句中停顿。
解题技巧与方法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句读题。那么,给文言文划分节奏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文言文中的节奏划分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文划分节奏带来方便,大家不妨用下面的方法试试: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这是一首文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的口诀。下面详细解说这一口诀,以便大家灵活应用。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顿一两次是常事,停顿二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顿二次或三次以上,做题时也可以省去可划可不划的地方。
②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通常情况下,文言句子的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似,都是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成分构成,朗读时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中心词与补语之间要停顿。
③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遇上表示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示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或句首发语词,如“夫”、“盖”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停顿。
④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要分开读;在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这个“活用词”之前要停顿。
⑤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古代汉语通常有省略句式,在省略之处停顿准保没错,有些语气词用在句子中,表示提示或舒缓语气,在这个词的后面停顿合情合理。
⑥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古代汉语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号名、官职名等的词语,我们要加以分辨,在这些专有名词的中间是决不能停顿的。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2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3
(1)名词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
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
质于齐(做人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填然鼓之(击鼓,敲起鼓)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东面而视(面对)
履而制六合(登上)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以瓮作;以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
籍吏民(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以目示意)
道芷阳间行(取道)
刑人如恐不胜(处罚)
(2)名词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
必庙礼之(在庙堂上)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秋水时至(按季节,随着时令)
顺流而东行(向东)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样;像包裹
一样;像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对内)
天下云集响应(像浮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时常)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4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5
一、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9.会
(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
10.见
(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à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1.将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2.尽
(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3.文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4.知
(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必看!20x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看!20x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二、常用虚词
知识点总结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
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3.耳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4.何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乎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6.或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7.乃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8.其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9.且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10.虽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1.遂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2.也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13.已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14.以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5.矣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矣。(《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B.表示
三、多音字
知识点总结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2.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ó,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
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给予、给养。
4.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如“忒”:tè,差忒(差错之意);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
常见多音字例释
行xíng
①行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运动天行有常(《荀子。天论》)
háng
①路遵彼微行(《诗经。七月》)
②行列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汉乐府。鸡鸣》)
③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难nán困难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nàn患难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数shǔ ①动词,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②数落,列举罪状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shù作数词用,译为“几”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
shuò副词,屡次,多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为wéi①制,造,做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②充当,当作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③担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④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⑤称为,叫做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⑥著,写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⑦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⑧“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wèi①介词,为,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③为此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④连词,因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骑qí动词,骑马其子好骑(《塞翁失马》)
jì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少shǎo①名词,少数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②不多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③稍微宾客意少舒(《口技》)
④少时,一会儿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ào①年轻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小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好hǎo ①容貌美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②相善,交好外结好孙权(《隆中对》)
hào爱好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舍shě舍弃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shè房屋又渐如高舍(《山市》)
号háo大声喊叫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声哭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
hào ①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②称号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命令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间jiān ①中间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
②表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iàn ①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③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④离间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异读字
知识点总结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异读字例释
信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食其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例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房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ng.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ng.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臭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例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乘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éng.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èng.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读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ú。例: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òu.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泛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n.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ng.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创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ng.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āng.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罢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
女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ǚ。例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ǔ。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降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àng.例
必看!20x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中考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áng.例: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五、通假字
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种类
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座)
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
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愚公移山》)(陇垄)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
常见通假字例释
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
说悦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女汝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知智智慧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还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汤烫用热水焐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剂汤药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止只仅仅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阴荫树荫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屏摒舍去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帖贴粘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火伙同伴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竦耸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争怎怎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见现出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要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六、文体知识
知识点总结
1.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
2.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
即“表”中范例。
3.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
4.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5.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除以上两篇,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6.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7.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6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高一语文常用知识点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语文学习五种方法
1.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
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特别读喜欢课外书。
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
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
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
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鲁迅文集》,《读者》杂志对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都很有帮助。
博览群书不但是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为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也是见识增长,智慧来源的途径之一。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
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2.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
初中毕业生,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
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
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3.勤写日记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教育者的.想象。
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
内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
但一定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哪怕一两句也要写上,写得荒诞一点,不合常规也行,但必须要写下去,目的是为了习惯的养成,终止了,就前功尽弃了。
只要老师与家长引导得当,一定能够大幅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与语文水平。
4.开阔眼界
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
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做采访、搞调查、看焦点访谈;讨论下岗分流、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
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中,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
5.写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提高语文成绩有哪些窍门
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语文即使不听课,在考试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所以上课的时候,经常不注意听课,或者是利用语文课的时间去睡觉,这种做并不对,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的时间,然后在课下的时候,用少的时间去学习语文,其实有些时候,语文底子打下了,即使你课后的时候不怎么学习,课上认真听讲一点,你的成绩也会很好的,所以利用好上课的时间,对你学习很重要。
语文中,有很多知识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有些东西可能老师讲我们也听不懂,所以学习语文,还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7
一、一词多义
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见面,动词)
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副词)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代词)
2、相: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动词)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副词)
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辅助,动词)
⑧胜不敢复相士(观察,审察,动词)
⑨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3、迎: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人_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动词)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迎娶,动词)
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迎接,动词)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投降,动词)
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动词)
⑦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动词)
二、古今异义的词
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
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
2、遇到生词不要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
①利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②一般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不知道它的写法③有些名词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义④有的生词是故意不注意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学生要根据上下文指出表达该词在文中意义的选项。
3、弄清问题
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断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采用排除法
①与文中事实相反的选项②文中完全没有谈到的内容的选项③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④间接或次要的选项在这样精泛结合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语文阅读理解常考题型
1.内容概括
2.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3.记叙的详略和线索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5.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6.句子赏析和加点词语赏析
7.标题、句子、文段的作用
8.结合实例(现实)谈感受
9.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8
一、《世说新语》二则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君与家君/期/日中
(4)待君久/不至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
拟: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4)太丘舍去
舍:舍弃
(5)去后乃至
乃:才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尊君在不(“不”同“否”,和肯定词对用时,表示否定)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泛指小辈
今义:儿子女儿
(2)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与“来”相对
(4)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委托
(5)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
今义:领
(6)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顾忌;理睬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9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常用知识点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技巧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10
虚词归纳
⑴之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⑵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的被动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
词类活用(词性转换)
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歌咏)
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
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渺沧海一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
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译作状语加动词,向东进军)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属—嘱劝酒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凭借
③山川相缪缪—缭盘绕
④举匏尊以相属属—嘱劝酒尊—樽酒杯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11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用法表述的意思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出现谓语动词表示的变化。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其中的“亡”是主语使宾语出现的状态,意思是“使郑国灭亡”。这句中的'“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后边跟了“郑”这个名词,成为使动用法。这些谓语动词只有用使动用法来理解,才符合原文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师》)(阙:使……减少)
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闻:使动,使……闻,禀告)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活)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
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再看以下各例: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使……受苦;劳:使……劳苦、疲劳;饿:使……饥饿;空乏:形使……资财缺乏。)
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破:使……破,撞破)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饱。)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其中加点的“王”本来是名词,它后边又带一个代词“之”作宾语,要按照一般的用法来解释和翻译就会出错,就有可能翻译成“先攻破秦进入咸阳的就王他”。这样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王之,就是“使他为王”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既东封郑(《烛之武退师》)(封:使……成为边邑)
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师》)(利:使……受益)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12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
例词例句古义今义
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
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
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
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
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
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
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
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
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
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
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省略现象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文言文语文学习方法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文言文语文学习技巧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13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
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
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
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
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
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14
《苏武传》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2.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3.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4.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的话。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1)绝不饮食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3)廪食不至食:粮食。
4)给其衣食食:食物。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为见女”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15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用法表述的意思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出现谓语动词表示的变化。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其中的“亡”是主语使宾语出现的状态,意思是“使郑国灭亡”。这句中的“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后边跟了“郑”这个名词,成为使动用法。这些谓语动词只有用使动用法来理解,才符合原文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师》)(阙:使……减少)
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闻:使动,使……闻,禀告)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活)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
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再看以下各例: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使……受苦;劳:使……劳苦、疲劳;饿:使……饥饿;空乏:形使……资财缺乏。)
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破:使……破,撞破)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饱。)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其中加点的“王”本来是名词,它后边又带一个代词“之”作宾语,要按照一般的用法来解释和翻译就会出错,就有可能翻译成“先攻破秦进入咸阳的就王他”。这样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王之,就是“使他为王”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既东封郑(《烛之武退师》)(封:使……成为边邑)
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师》)(利:使……受益)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16
句读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和划分节奏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句读方面要下足功夫。
读准句读就是指读准文言文句子的节奏。读准句读最基本的原则是不能破句,以便让别人听清并听懂句子的意思。要读准句读还有一些规律可循。
命题规律探寻
读准句读,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二是句中短暂停顿。从近几年中考试题来看,考查的重点为后者,即句中停顿。
解题技巧与方法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句读题。那么,给文言文划分节奏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文言文中的节奏划分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文划分节奏带来方便,大家不妨用下面的方法试试: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这是一首文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的口诀。下面详细解说这一口诀,以便大家灵活应用。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顿一两次是常事,停顿二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顿二次或三次以上,做题时也可以省去可划可不划的地方。
②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通常情况下,文言句子的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似,都是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成分构成,朗读时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中心词与补语之间要停顿。
③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遇上表示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示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或句首发语词,如“夫”、“盖”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停顿。
④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要分开读;在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这个“活用词”之前要停顿。
⑤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古代汉语通常有省略句式,在省略之处停顿准保没错,有些语气词用在句子中,表示提示或舒缓语气,在这个词的后面停顿合情合理。
⑥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古代汉语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号名、官职名等的词语,我们要加以分辨,在这些专有名词的中间是决不能停顿的。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17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扬州慢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18
语法现象:
1.积累性的
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
2.规律性的:
词类活用、各类句式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 信、达、雅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 郑人使我 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 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19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
9.下迨蔀屋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
11.栉比如鳞栉: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
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
17.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业:从事……行业;售:考取
18.宰严限追比比:追征
19.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
20.唇吻翕辟翕:合;辟:开
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
22.如被冰雪被:遭受
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24.审谛之审谛:仔细
25.径造庐访成造:到
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邑:县;庠:学校
28.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
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
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20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
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
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
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
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高三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注释】
1、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2、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3、铁衣:铠甲。
4、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结着很厚的冰。
5、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6、惨淡:昏暗无光。
7、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饮,动词,宴饮。
8、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
9、冻不翻:(红旗)被冻得怎么吹也飘不起来
【考试范围】
1、描写边塞雪景(作者从想象角度虚写雪景)的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写送别场面的句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从军中大帐写天气奇寒,侧面表现雪的威力的句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4、从人的感觉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5、从雪后沙漠、天空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的'句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6、从帐内饯行场面表现,表现友情浓烈与真挚,心胸的豪放与豁达: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7、表明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8、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9、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0、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1、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2、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3、拓展:李白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虎丘记》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2、栉:木梳。
3、角:较量,竞比。
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
6、皂隶:衙门中的差役。
7、识(zhì):记着。
二、通假字
1、倾城盍户(通"合",全)
2、不知尚识余言否耶?(通"志",记着)
三、一词多义
1、以:
①独以近城故(因为)
②竞以新艳相角(用)
2、去:
①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动词,距离)
②他日去官(动词,离开)
3、之:
①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助词,凑音节,无实义)
②远而望之(代词,代这种情形)
③乌纱之横(助词,的)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21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二、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古:从前、刚才。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年龄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古:神态、脸色。今:色彩
三、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于,在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22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
1、朝服衣冠(zhāo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度量)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13、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
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复
1、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回来)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5、王辞而不复(回答)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报复)
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免除赋税徭役)
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复算,追究)
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8、通家尚负责。(亏欠,拖受,责通“债”)
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
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
8、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
故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
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顾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
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
7、顾玩:仔细端详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国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国家的)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
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区,地域)
5、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经过,通过)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
4、以其境过清(过分,过于)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7、今公子故过之(访问)
8、一日,大母过余曰(到,到来)
何
1、却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词)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什么,代词)
3、又何间焉(怎么,为什么,状语)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
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办)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多么)
8、何蓑何笠(hè背、扛)
恨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
2、此恨绵绵无决期(怨恨)
3、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感到遗憾)
4、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惆怅、悲伤)
胡
1、国胡以相恤(什么)
2、胡取禾三百廛兮(为什么,怎么)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患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忧虑。担心)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
3、为操后患(《赤壁之战》)(祸患)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害,灾祸)
5、愈膏肓之患难(疾病)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7、茜有眼患(病)
8、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9、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10、时有患疟疾者(生病)
或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相当'有的---,有的---)
3、一食或粟一石(有时,偶或)
4、云霞明灭或目睹(也许,或许)
5、贱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用在动词前,加强不定语气)
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如果)
7、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或者)
疾
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5、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忌)
6、举疾首而相告曰(疾首:头痛)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速、捷)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中,而闻者彰(强、猛烈)
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及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
2、烧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等到,到)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达)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
5、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6、及说备使抚表众(和,并)
7、及第:科举考试考中
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9、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接近)
10、卒不去,故及于难(遭受)
11、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已(表他转,至于)
即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靠近,接近)
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
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
6、其伤于缚者,即幸留(即使)
7、闻鸡鸣。即起盥栉(就,就是)
8、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
既
1、言未既(尽,完)
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
5、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
6、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
7、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假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
5、假令仆伏法受诛(假令:假如)
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
7、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
间
1、凡天地之间(两事物的当中)
2、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4、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
5、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
6、遂与外人间隔(隔离)
7、间以诗记所遭(间或)
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10、骨微伤,病间月(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
11、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12、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间谍)
1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
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表状态,从小路)
15、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 相关推荐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06-18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07-01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12-12
中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词语01-12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1-06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1-08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05-29
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06-27
高考语文重点文言文秋水知识点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