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数学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 1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b)×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的简算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c+b×c(a-b)×c=a×c-b×c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 2
1、自然数整数的意义
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
3、十进制计数法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数位
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6、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7、万以上数的写法:
(1)一个数含有万级和亿级,应从位写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
(2)写数时哪一位上是几就在那一位上写几,遇到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8、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1)如果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位数少的那个数就小;
(2)如果位数相同,就从位开始比较,位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第一位相同就看下一位,以此类推。
9、整万、整亿数的改写:
(1)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把万位后面的4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即可。
(2)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把亿位后面的8个0去掉,加上一个"亿"字即可。
10、近似数与准确数:
有些数的前面有"约"字,都不是准确数,像这样的数我们称做为"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在取近似数的时候,按要求保留到哪一位,这一位后面的数称为"尾数"。如果尾数的位数字小于5,就把尾数去掉。如果尾数的位数字大于或等于5,就把尾数舍去并向它的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是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数精确(保留)到万位或亿位,求它的近似数。
(1)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应看千位上的数是几,再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
(2)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就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几,再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
(3)不管是用"万"还是用"亿"作单位,写近似数时都要用约等号(≈)连接,末尾还要写上"万"字或"亿"字。
11、求近似数和数的改写的相同点:求近似数和数的改写都是把一个较大的数表示成整"万"或整"亿"的数,后面都要加一个"万"字或"亿"字。
不同点:求近似数是把一个数变成一个近似数,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而数的改写只是把一个大数写成了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12、数字编码。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编码中的数字代表着一定的意义。编码具有有序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 3
一、升和毫升
1、升:升是常用的容量单位。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用L表示。
2、毫升: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用mL(ml)表示。
3、它们的进率是1000,即1升=1000毫升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1、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估算: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如果够除商就是两位数,如果不够,就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商是一位数。
2、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四舍之后,除数小了,初商可能偏大,要调小;五入之后,除数大了,初商可能偏小,要调大;每次余下的数都要比除数小。
3、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4、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用商除数,看看是否等于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用商除数+余数,看看是否等于被除数。
5、用除法解决周期现象中的问题比较方便。
三、观察物体
1、同样的物体,从不同的面看到的图形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不同的物体从同一个面观察,看到的图形也有可能一样。
2、从一个点最多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
2、统计表中合计是几个项目数量的总计。
3、通常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数据。
4、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求和再求平均数(平均数=总数量总个数)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1、步骤:、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分析问题从问题想起,去寻找相关的已知条件,逐步解答问题。
六、可能性
1、一定、可能、不可能可以用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数量多,可能性就大;数量少,可能性就小。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括号里面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同级的运算,哪个在前就先算哪一个。
八、垂直与平行线
1、线段有两个端点,可测量;射线有一个端点,不可测量;直线没有端点,不可测量。
2、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间的距离。
3、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可以组成角。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的两条边是射线。
4、量角时要注意量角器的中心与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5、直角等于90度,平角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1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交点叫作垂足。
7、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这条垂直线段的长度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
8、在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 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是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6、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7、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8、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9、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0、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其特点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1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其特点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其中长边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两底间的距离叫梯形的高。
12、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的特性。
14、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15、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16、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7、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8、我们学过的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菱形是对称图形。
19、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
20、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统计
1、条形统计图的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起来。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可以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2、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能够使人们一眼看出各个数据的大小。
(2)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有横向条形统计图、纵向条形统计图以及单式统计图和复试统计图。
4、复试统计图一般由图号、图形、图目、图注等组成。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常见的有条形统计图、扇型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网状统计图。
数学周长和面积概念
1、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2、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
小学数学几何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8、直径=半径×2:d=2r;半径=直径÷2:r=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c=πd=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s=πr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 5
1、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2、当角的两边旋转成一条直线时,这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当角的两边经过旋转重合时,这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3、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4、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等于90度的角是直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等于180度的角是平角,等于360度的角是周角。
5、认识度。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6、认识量角器。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一份表示1度。量角器上有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7、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两合一看”,“两合”是指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一看”就是要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
8、看角的度数时要注意是看外刻度还是内刻度。角的开口向左看外刻度线,角的开口向右看内刻度线。
-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相关文章:
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11-25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05-13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07-24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03-19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08-07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01-05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12-20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经典)10-21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