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教学总结

2023-12-19 总结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相信大家在这段教学实践中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教学感悟,不如来个总结以对过去教学工作做个分析和借鉴。那么如何做出一份高质量的教学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诵读教学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诵读教学总结 1

  诵读古诗文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深刻的认识到开展古诗文诵读影响深远,所以学校在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安排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诵读相对应的经典诗文。

  首先是时间的安排,我们把每天早读的5分钟作为诵读时间。一开始,为了给小朋友营造一个良好的诵读氛围,我还是从诵读《弟子规》下手,通过给他们讲小故事,结合身边的小事说一说,议一议,让他们学会把自己的`生活实践与《弟子规》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常常利用小朋友们学过的《三字经》来和他们说道理,我想,这样的道理小朋友们比较喜欢,也比较容易接受,这样不仅仅是让小朋友们记住《三字经》,而更重要的是让小朋友们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我们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孩子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有一定意义的句子,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在背诵经典诗文的过程中,我常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比赛和活动来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们的识字量增加很快,而且他们识字的兴趣也比较高。诵读中孩子们在无意识状态中自动识字,随着诵读活动开展,识字量水涨船高,课后,有的小朋友还自己买相关的古诗书籍,由家长教背一些老师还没教背的古诗,并很乐意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班上的小朋友在古诗的学习与诵读中都有有种“你追我赶”的劲头。同时我也发现古诗文诵读对提高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都有一定效果。古诗文朗朗上口,颇有韵味,学生诵读起来易上口,易入心,有的家长说孩子边玩边背,路上背、吃饭、睡前也背,无形中在训练他们的记忆和专注力。

  我班从《弟子规》入手,边实践,边探究,各种活动全面展开。而且注意了家校结合、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学做结合,全方位地让中华传统铺洒进学生的心底。

  通过“经典故事伴我成长”活动的开展,向学生展示各类经典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悟中感受中华传统的深厚底蕴,并且通过向父母讲故事的形式展示自己对经典故事的感悟,让经典故事指导自己的行为。并针对诵读内容举办主题班会,并且举行了一系列家校联系活动,如让学生回家给父母讲《弟子规》里的故事,并给父母洗脚、给爷爷奶奶捶背等,使学生懂得不但要学文,更要力行,此举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赞扬。

  自从开展了“经典诵读”,学生一进入教室,就有组织地开始诵读古诗文,一下子从喧闹的课间活动中回归课堂,凝神聚气。身心的愉悦为课堂学习准备了一个良好的接受、参与、探究的学习心境。课堂中教师亦能注意将所学内容与“经典诵读”科学、有机地结合,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从小让孩子直面古诗文,诵读古诗文,是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的一大功德无量的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要多思考,多实践,让诵读经典诗文的精神得到更好的实施。

  诵读教学总结 2

  诵读古诗文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深刻的认识到开展古诗文诵读影响深远,所以我在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会抽出时间安排与小朋友们诵读经典诗文。

  一、在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1、趣味化的形式。小学生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画画法:有些诗形象深邃、意境悠久,可以画下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帮助记忆,效果突出,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2、内容“不求甚解”化。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甚解,但古代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单一,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

  3、多样化诵读形式。重视朗读,强调背诵,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读出节奏、音律,可以集体读、分组读,也可以个人读。多样的诵读延续了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得他们深深地喜爱上了诵读诗词。在背诵经典诗文的过程中,我常常组织小朋友们开展一些比赛和活动来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们的识字量增加很快,而且他们识字的兴趣也比较高。诵读中孩子们在无意识状态中自动识字,随着诵读活动开展,识字量水涨船高,并很乐意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4、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我从《弟子规》入手,边实践,边探究,各种活动全面展开。而且注意了家校结合、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学做结合,全方位地让中华传统铺洒进学生的心底。通过给他们讲小故事,结合身边的小事说一说,议一议,让他们学会把自己的生活实践与《弟子规》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常常利用小朋友们学过的《弟子规》来和他们说道理,我想,这样的道理小朋友们比较喜欢,也比较容易接受,这样不仅仅是让小朋友们记住《弟子规》,而更重要的是让小朋友们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二、教学中的需要改进的地方:

  1、要重视经典诵读教学,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基础上,把经典诵读工作做实、做细。实实在在的上足经典诵读课程,再也不会为了其他科目的教学而占用经典诵读课时。

  2、可以在展示形式上再下功夫,如可以从一幅画引出一首诗或一个成语,再从诗或成语中的一个字引出一首诗或一个成语等。在今后的展示中要有师生互动,教师参与展示。

  3、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在背诵的量上可以分常量和变量,如每周按常量布置学生背诵必背的内容外,再给那些有余力的学生安排一些课外收集到的古诗词等背诵,使他们能够多得一些。

  4、注意保护学生的背诵兴趣,因为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学生对诵读感兴趣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

  5、保证每天的诵读时间,并不断提高效率,可充分利用学习小组合作、学生间结对子等多种形式促进经典诵读工作的开展。

  我与孩子们一起行走在这开满鲜花的诵读之路上,体验着诵读的快乐,欣赏着经典的魅力,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思维开阔了,兴趣广泛了,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诵读教学总结 3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取得了不斐的成绩,现将我校诵读活动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班参与国学学习的学生有30人,这些学生语文基础都十分好,写作能力特别强,但是就国学这一块还有所欠缺,特别是他们当中大多数同学对我国历史了解的特别少,对我国古典文化也是只停留在教材课本上,所以这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还是很重的。

  二、主要成就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路子,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2)初步建立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学习管理,办人民更满意的学校。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2)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三,具体做法

  1、让学生认识国学,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民族自豪感

  一提起传统文化,绝大多数同学的认识是"之乎者也"之类,印象中是摇头晃脑的读背,感觉甚是枯燥乏味,没什么好学。所以老师要让他们重新认识国学,感受到国学的魅力。我跟他们谈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论述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告诉他们中国传统文化是其他文化体系不可比拟的。我们有八百年的周文明,我们有风、骚、赋、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古典诗文,琴棋书画,有百科书之称的《三字经》,有为人处事的蒙学经典《弟子规》。我们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骨气,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责任,有"以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之乐而乐"的普世情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我们还有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有丰富的天文地理,工艺文艺,有辉煌灿烂的科学技术,古典诗文,琴棋书画,数不胜数。

  2、备好课,让学生享受国学课

  学生对国学有了新的认识了,下一步我们就要备好课,上好课。上国学课,首先我们老师要懂国学。我们不可能都是博学的大儒,但是对于我们要上的那节课的内容,我们要研究透彻,尽量使我们的教学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问什么问题,我们都应该能对答如流,给学生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形象。就像有位老师说的:"我们也许只需讲40分钟,但准备这门课的时间却是你走过的整整20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上课时要满怀激情,创设情景,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到国学的美,让他们感觉到,上国学课就是一种享受。

  3、学以致用,落实生活

  课上成功了,学生也听懂了,行了吗?还不行!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学了这些传统文化,学了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就得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人生,要不学了也是白学,也是空喊口号,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4、渗透其他学科

  要教好,学好国学,单单学那一门课还是不够的。因为一个星期也不过三两节课,相对来说太少了,这就需要我们把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比如说,语文课,可以多增加一些国学的,德育的知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作文课的设计也可以结合国学的思想,让他们了解儒,佛,道,法的思想。如:儒家之精髓在于"仁",佛的核心在于向善,道家讲的是自然大同,法家重在强调社会的有规有序。经常有机的把这些知识融于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谈吐,言行举止有很大的改善。他们的改变充分体现在他们的作文和日记里。如:八年级唐赵荣同学学《老子》后,在日记里写道:"人真的很懦弱无能!可我们知道,人本不懦弱,人之所以懦弱,是因为无穷的欲望毁灭了人性,如果人们会放弃欲望,像老子说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样真正做自己,也就社会安定,和谐太平了。放弃一切欲望,保护一切生态平衡,节约一切能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不就是陶渊明所说的桃花源吗?生活在这样的桃花源里,人还会懦弱无能吗?"这样设计教学,学生学了可以用,可以体现在他们的作文和日记里。学了之后,马上用,那种感觉是非常快乐的,学生逐渐的也会喜欢上这样的学习。

  5、课堂的多样化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堂可以是多样化的。比如,要教育学生孝顺父母,知恩图报。可以以音乐课的方式教育。"小羊跪哺,乌鸦反哺?"的《跪羊图》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学会了怎么孝顺父母,知恩图报。教育学生如何理解传统节日,如何过传统节日,老师可以先介绍关于某一个节日的知识和风俗习惯,学习一些相关的诗文,然后让学生写一篇日记或作文,或介绍自己是如何过传统节日的。如:端午节祭祀屈原活动,可以带学生去参加,让他们回到"古代",亲身体验整个祭祀的过程,这样的节日,他们将终身难忘,也能写出自己真正的心得体会。

  四、存在问题

  1、本人知识储量还不大

  2、学生课外时间还比较少

  3、部分同学胆子还很小

  五、努力方向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我们坚信,只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勤奋工作,我校一定会在经典诵读的道路上走的更坚定,更扎实。

  诵读教学总结 4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眼看着这一学期就要结束了,真是岁月蹉跎,感慨多,不堪回首,究竟有何收获?

  一、加强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

  1、设立词语抄写本,加强字词的音形义的学习记忆。

  2、课堂上注意生字、多音字、词语的整理、记忆。

  3、注重古诗及文言文的积累。

  4、设立周记本,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或摘抄,或写自己一周的'所得: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5、设立课堂练习:学而时习之。

  6、设立作文本:完成教材安排的作文。

  7、布置课堂作业,加强练习巩固。

  8、收集社会上、学校里各种各样的标语口号,积累生活中的典型语言,感悟生活感知社会。

  二、注意过程管理与方法的传授:

  1、加强课堂管理,让学生坐得住,能静得下来,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学习、思考、理解、记忆。

  2、加强练习管理,养成按时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行为习惯。

  3、注意平时归类积累等行为的指导督促。

  4、经常进行听课、笔记、思考、理解、记忆、练习、答题等的方法的指导。

  三、反复地进行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树立的训练:

  1、唤醒学生自身经历的情感感受去理解文中作者、人物的情感经历,受到情感的熏陶。

  2、体会、理解课文的价值走向并从中受到感染,进一步树立健康进步的价值观。

  以上工作有待长时间坚持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学生能有相应的进步,最终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任务、历史教学任务。

  诵读教学总结 5

  本学期,我校语文课题组承担了市教科所重点课题《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研究》,我承担本学期课题研究示范教学,并对本节课的实录进行整理形成文字稿。我班成为研究的班级,因为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联系曾背过的诗句,让学生体验到背诗句的乐趣。

  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我规定了专门的诵读时间,即每天早读十分钟,每节课前三分钟;每一首古诗的通过,都经过学生自背、学习小组检查、老师检查抽查的方法,确保背诵质量。通过读、背,学生基本都能熟练背诵,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诵读习惯。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诵读的浓郁氛围:

  1、开展制作“古诗摘抄手册”评比活动,学生人手一本,既培养了学生积累的兴趣,又能积累更多的古诗,在班级中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2、评选“诵读小能手”活动,每周评比出三位诵读小能手。

  3、开展“我是小诗人”比赛,比一比谁背的.古诗文最多,这样,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积极性更高了,班里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气氛,班级形成了良好的读诗风气。

  4、与家长一起诵读经典,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背诵经典诗文,保证每天晚上15分钟的亲子诵读时间,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读书诵经氛围。

  5、在11月份,在我的示范课上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好,通过多种诵读形式理解诗意背诵诗文,达到了诵读教学研究的目的。

  一学期以来,我把学科教学与教育科研紧密融合在一起,从而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在与学生的一道诵读中也受到了人文的熏陶,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

  诵读教学总结 6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历经了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让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从而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学生的视察,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这符合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背诵是儿童的天性,此时儿童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出:“背诵是不需要理解,不用分析,是在脑筋愉悦的状况下记住,所以对小孩身心有益。”。距离,生成多维的个性体验;模糊,生成了弹性的心灵感情;朦胧,产生充盈的至真美感。让学生在一生中学习、工作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背点经典,接受经典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这也是做一种可以终生去消化、理解、收益的文化准备,同样达到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小学语文进行古诗文诵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及价值寻

  1、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培养语感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人对语言的直觉的全体的感受,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我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就是整体感知,整体吸收,形成语感。如拿到一篇古诗文,让学生反复诵读,形成积累,这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我们知道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良好语感的培养。诵读对要求学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学生将所感觉到的规范的言语对象(古诗文)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

  2、诵读经典古诗文能提高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已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及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修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表现在之一是对他人的关怀,对人民的关爱,对民族疾苦的同情。如古诗《悯农》《古风》《田上》《田家》《伤田家》《蚕妇》《陶者》等等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人文精神还体现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古诗词中就有大量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词,大量阅读此类文章,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博大,感受万物的奥秘,顿悟人生的真谛。从而达到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增加学习兴趣

  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孩子在言语声音的世界中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叶圣陶语)。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如果只守住教材中的几首古诗,就如单脚走路,学生受益不大。在精读一首后,再拓展读其他几首诗,则更能扩大阅读面,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4、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培养良好美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正是记忆力、想象力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阶段让儿童诵读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记忆力,想象力,进而促使其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儿童终身受益。古诗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反复诵读,大胆想象,能领略意境美,绘画美。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诵,体验情感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领悟诗句的哲理美。“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变的精魂。

  5、诵读经典古诗文能提高写作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量诵读古诗文,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领悟词句中比喻、夸张、对比的精妙之处,赏识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底气就足了。有了底气,才有灵气,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思路更加开阔,想象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直至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诵读教学总结 7

  翻开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大量的古典诗词映入眼帘。编写者的意图不言而喻,用民族文化的精品来打造学生的精神底子,重铸人格。然而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对传统文化知识仅仅是初步接触而已,古文化基本功相当贫瘠,要想让他们喜欢古诗文、热爱古诗文,需要老师花一番功夫。我们从托兰斯所提倡的创新性阅读中得到启示,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终极目标,让古诗文诵读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以下六种古诗文教学的方式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尝试:

  1、诗中掘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产生。为了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对古典诗词产生探究感,教师常常向学生激疑。如教《春晓》时,教师可问学生,“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还是“不知”?在这看似无疑处设疑,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学生说,“知”既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各种理解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诗的意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2、诗词比读。

  比较是认识事物异同的方式,是启迪思维、深化理解的途径。阅读古典诗词时,教师应让学生对诗词进行思路比较、中心比较、语言比较、意境比较等,在比较中读出异同,读出优劣。我们把《渭城曲》、《别董大》、《赠汪伦》这三首诗同时教给学生,并让他们比较三首都写离别的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品味、理解,找出《渭城曲》以乐景写悲情,“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让人不忍;《别董大》却以悲景写豪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奋发精神尽显其中;《赠汪伦》却是叙事体情,“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激、依恋全在诗句之中。再如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教师补充畅当的同题诗作,让学生比较其优劣高下。学生也能在讨论中得出:王诗不仅写登楼所见,更写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自然比片面写景要更胜一筹。

  如此比读,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创造性的思维也得以发散。

  3、诗留余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好的诗词也有这种味道。如果教师能根据这一特点顺势引导学生延伸情节或用对联等概括内容、表达感受,再或者用名言警句赏析作品风格,凡此种种,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可以深化中心。这时的课堂,学生往往踊跃参与,情绪高涨,妙语连珠,令听者惊叹。学生用《登高》是流浪者的心曲,《山居秋瞑》是隐居者的恋歌来点评《登高》和《山居秋瞑》;用对联“写情写景写胸襟,问天问地问人生”来解说《水调歌头》……这时,学生思接千载,浮想连翩,他们成了思想的主人,创造性地走进诗歌瑰丽的殿堂。

  4、描摩诗境。古典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炼的文字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气氛,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用描述的方式将这些诗词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读懂原诗,而且也使他们读出画面,读透意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老师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们再引导学生演一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儿童,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声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老师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村居》,课外学一学、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诗句中,再次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5、活用古诗。在学生背诵积累了相当量的古诗词以后,教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古诗词名句与习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各具灵性与文采。平常学生的作文日记中看到垂柳想到“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游看到雪白的梨花,情不自禁地念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游览西湖观赏荷花时自然而然地引用“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称赞它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虽然学生运用的诗句不一定很成熟,但至少说明诗句进入他们的生活,激活他们的`情趣,达到了积累与生命的体验的相结合,提高写作水平能力。

  6、品味审美。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心理引导和情感陶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事物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不只是引导学生感知美、感悟美,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不只是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和领悟诗歌的内涵,同时要注重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培养其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对诗歌描写的人、物、情、景的分析。知道为何美?美在何处。对美形成一定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如在教学《墨梅》这首诗的时候,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为什么美?美在那里?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习。古典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古典诗词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之一起高高飞翔,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研究课题。

  诵读教学总结 8

  古诗词不但是汉语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先辈,在朗读、吟咏、背诵中一路走来。有人曾说:“一个能够朗读背诵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有教养的民族。”“八岁背唐诗,八十不会忘”,儿时背诵的诗词,让人受益终生。古往今来有所作为的人的成长实践也一再证明:一个人如果能流畅地背诵一二百首古诗词,对形成良好的品德,成就一生的事业都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理学家朱熹称:“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上述言论均说明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实现“以声传情,因声会意”。

  那么何谓诵读?诵读即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读”和“朗读”不同,“背”与“背诵”有异。“古诗词诵读”,不像单纯地背电话号码,背得快,忘得也快。“朗读”和“背诵”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是高一层次的口头表达艺术,所以古诗词诵读注重的是朗读和背诵,无需过多的讲解和分析。

  然而,随着历史人文环境的变迁,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的冲击,现今中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日渐衰微,古诗词的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识记层面。也难怪学生会在日记中这样说:“觉得语文有味,是在小学时候,每天早读课,教室里书声琅琅,召唤我一走进教室就急急地打开课本,汇入大声诵读的河流中,读着读着,渐入佳境。每有动人至泣的课文,读后心情愉悦,流连忘返,范读、带读、齐读、分角色表演读,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让我们乐在其中。找不到语文的感觉,是在中学时候,早晨,我们的时间多用来背记英语单词和英语课文,还有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几乎没有时间读课文,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很少朗读,可能是课文篇幅大多较长,40分钟毕竟有限,语文教学任务又繁重,一般都是匆匆默读。我再也体会不到那种自我陶醉、文我两忘的朗读之乐了!再加上让人头痛的作文,我渐渐不喜欢语文课了。”从学生的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学语文课堂存在着朗读严重缺失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却明确地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不言而喻,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成效,倾力诠释词作的情感呢?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应继承诵读传统,大兴诵读教育之风,同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使之发扬光大。让学生在传承古诗词文化的精髓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养分,并切实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诵读教学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了作品,还原了生活,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它既可以让学习者在对作品感知、理解和体验的前提下,与之气息相通,心灵交融,又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以及浓烈的人文色彩。

  既然古诗词诵读有如此之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面对优美的韵文时,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过程合理的诵读呢?

  一、范读再现韵文旋律

  诗词因汉语语言平仄、押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时或一气贯通势如排山倒海,时或似断还续声如山泉丁冬。因此,准确的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而教师的范读或名家的标准朗读录音则能给学生以示范,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但可以缩减因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带来的识字断句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借助对教师表情的直接观察,揣摩并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感情基调。

  当然,教师在朗诵范读时,除需要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外,还必须掌握一些诵读的技巧。诸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才能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才能使学生被倾情诵读深深触动,进而感动、沉醉,深入作品的内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继而产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体悟。

  然而,在诸多技巧中,应特别强调的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语势沉闷、语速缓慢;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重、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

  笔者在朗诵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时,结合以上技巧对文本诵读做了初步的把握,参考如下:

  (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怒(重音)―发―冲(重音)―冠(停顿3秒),凭―阑(停连)―处、(语调低沉)潇潇雨歇(停顿4秒)。(语调激昂)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停顿3秒)。(语速较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停顿4秒)。(语速缓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稍停顿)空-悲(停连)-切(语调舒缓)(停顿10秒)。

  (语速缓慢)靖―康―耻,(语调凝重)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语速稍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语调高亢)(停顿3秒)。壮志饥餐胡―虏肉(停连),笑谈渴饮匈奴血(语调激昂)(停顿4秒)。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语速缓慢,语调依次升高)朝―天―阙。

  整齐划一的对仗,参差错落的节奏,使诗词本身具有了一定的韵律。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所以,洪镇涛先生曾明确地指出,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

  二、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在以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能轻易地找到语文教学注重朗诵的事例。而今,回首细看,你会发现课堂上的朗读仅停留在字音的纠正,课文内容的熟悉上,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只是从教师那里获知一点理性方面的认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未得到良好的体现,他们仍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显然是不利于语文教学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思想、感情和感觉的世界。”

  人的个体差异促成了著名的教育理论――“因材施教”的诞生。然而我国的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仅强调社会化,所以个性的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忽视,甚至是扼杀。在时代迅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教育理论家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致的意见:人的个性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所以,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年代,一个有个性的教师应把握契机,帮助学生追求社会化的同时,让学生慢慢地脱离对教师的依赖,突破传统,走向自主、独立,成为既适应社会又能创造未来的高素质公民。

  正因如此,语文教育更应尊重个性差异,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都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选择,促进每一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朗读的个性化研究在各国教育界早已备受关注,前辈的研究和实践也充分证明了:个性化朗读能力对学生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现阶段,近四成的语文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何来质的飞跃?学生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能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只有日复一日地朗读,对词汇、段落、章法、结构的感悟才能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大脑,出现在他们的口中、作文中。比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起笔两句中,碧绿、青葱、火红、洁白的色彩,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清新自然之感。单看这两句,就如同一幅风景画镶嵌在镜框中,碧绿的江水、洁白的鸟翎、青翠的山峦、欲燃的花葩,相互映衬。再读三四两句,如果学生对古诗词中以乐景衬哀情的惯用章法熟识的话,就不难看出一个“看又过”既点出了写诗的时节――春末夏初,又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岁月荏苒,归期遥遥。这是杜甫入蜀后,抒发羁旅异乡感慨的诗作。

  再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有学生认为诗人狂放的个性是不管身处何境都无法打压的,所以朗读时应高昂急促、掷地有声;但也学生认为这是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悲愤,朗读时应从容亲切,为下文蓄势。看来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朗读,对同一句的语速、语气及重音处理的不同,可以表达出对诗词的不同体悟。这就是与作者产生共鸣,拥有独特感悟的个性化朗读。

  经过持久的个性化朗读,学生再也不会被教师统一在参考答案下,失去发自内心独特感受的机会。长此以往,不单单是学生的学业水平会有长足的进步,就连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也会悄无声息地成为其自身的素养。

  经典古诗词的诵读教学,目前在小学阶段开展得较多。相信随着阅历的增加,中学生在看待问题方面,思维的成熟已明显有别于懵懂无知的小学生。而此时,如果中学教师能将专家关于古诗词理论的宏观阐释与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学生的个性化朗读等有机融合,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诵读)”古诗词。相信学生就可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并在鉴赏和学习中,把握自身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为有序而高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诵读教学总结 9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读出节奏感。

  2、初步了解三字经。

  二、教学内容:

  《三字经》全文

  三、所用学时:

  两周

  四、教学用具:

  教学用音频播放工具

  五、教学过程

  1、导入:你知道古时候,孩子上学学的是那本书吗? 《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祖籍是河南开封的。[提问:我们班有从河南来的'同学吗?]我们的这位老乡,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的非常快乐。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经》了。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老”,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从一个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得表现,我们就能大致推断出他将来是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能不能有出息。这是因为人的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目标,我们只有对自己的将来有了设想,才有前进的方向。[提问:我们大家的理想是什么呢?长大了我们要做什么?]我们有演员、有科学家、有企业家,不管我们将来做什么,只要我们现在照着这个目标去做,并一直坚持,就有实现的一天。我们都一定会有一个共同点,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用的人。我们怎么才能做才能让自己现在是个老师父母和同学都喜欢的好孩子,将来长大了谁都愿意和你做朋友呢?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的?

  2、录音范读,学生倾听。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4、粗略讲解

  5、指名领读。

  六、总结:

  1、组织学生诵读。

  2、学任何一样东西都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我们学习也是一样。要想学习好,除了专心之外,还需要有好的学习环境。为什么我们不再家里学习,学校为什么不和菜市场放在一起?这都是为了有更利于学习的环境。有了好环境,我们才有成长的土壤。

  七、作业:

  课后摘录并背诵《三字经》

  诵读教学总结 10

  本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一(1)、一(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任务。本届一年级学生人数多,计算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加上我第一次担任一年级的教学工作。从一开始,我便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肩上担子的重要。所以,我对自己的这份工作丝毫不敢怠慢,认真学习,立足现在,自我感觉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本学期已经近结束,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迎接下学期的工作,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做好课前准备——备好课

  因为第一次接触一年级的教材,心里还是感觉比较陌生,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我参考教参的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流程都认真的看上好几遍。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些需要用到教具的地方都尽可能的制作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分析和总结,学生的掌握程度。

  二、增强上课技能——上好课

  在上课中,我做到讲解清晰化、情感化和生动化,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我还特别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利用课余的时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同时加大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孩子年龄小特别喜欢爱表扬,我就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越表扬他们就会越学越好。在提高兴趣的同时还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并认真细致的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在课堂上抓住机会提问他,鼓励他,表扬他,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学的`愉快。进步越快。

  四、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

  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对教材的掌握程度还有待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条理性还有待提高,因材施教还不突出。

  2、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3、复习这段时间,我发现学生不看题目要求就开始做题,做完之后不会检查。

  4、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小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在总结本学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下学期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诵读教学总结 11

  一、指导思想:

  在全面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构建“书香校园”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使“取法乎上”、阅读经典成为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具体措施

  1、诵读经典的时间:每周的经典诵读课、每节课前一两分钟、每天放学的路队上、每天中午快上课时间十分钟以及每周五的早读时间。

  2、具体做法:

  学校利用了两块黑板,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妆点学校的走廊、墙壁。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辟有诗园,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还有手抄报等等。

  (1)课前放学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每天中午放学的路队,让孩子们背着古诗出校园。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纪律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吵闹。回家后还有家长带领孩子的亲子诵读.

  (2)广播领路,配乐美读。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在中午规定一个时间段进行诗文诵读,每周选一个班为诵读班,每天由这个班级一个至两个学生按节律朗读的要求,配乐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3)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可以配画,配字等等,训练学生,加深理解。

  (4)充分利用各种学科进行经典诵读。语文教师: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经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经活动。

  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配套跟上服务。

  体育教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利用体育课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边诵唱边活动的指导。

  美术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最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班主任:负责该班经典诵读活动的协调和成果检测工作。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

  三、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朗读的要求还不够达到。

  2、学生的背诵,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以不至于学生死记硬背,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3、教师对诗歌的背诵还不够。

  四、改进的措施

  1、加强对老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背诵古诗。

  2、对学生可以把这项内容设为作业,使学生每天按时按量完成。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活动的实施,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和实验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半年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在学校,如何让学生被经典所吸引,真正做到“乐读”“美读”呢?我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如安排好诵读的时间,每天利用午饭后集中20分钟的学习时间,开始是集体读,读的形式很多,有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方法灵活多变。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后来因为学生记忆的快慢拉开了距离,我们又用奖励的办法,凡是背诵下来一段《弟子规》的内容,我们就奖他一面小红旗,最后看谁的小红旗得到的最多,他就是诵读经典小博士。在这种积极的鼓励之下,学生们的背诵热情一天天增长。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班级涌现出大批的经典诵读小在“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大家惊喜地看到了孩子们一些崭新的变化——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口中吟诵的这些古老的句子已悄悄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有时它在校园,有时它在家庭,有时它在社会生活中。

  以前刚入学时,班级经常发生丢东西的现象,可自从学习了《弟子规》,让学生明白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的道理以后,班上失窃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一种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悄然形成了,你忘了带笔,我借给你,你忘了带书,咱俩一起看一本。一些同学有顶撞父母的不良习惯,但自从念了《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的句子,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知道了孝亲敬长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水准,逐渐地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主动向正确美好的行为举止靠拢。公共场合,你会发现我们的同学也在随时随地实践着经典的教诲——公共汽车上,有同学在给年老的人让座位,因为他知道“长者先,幼者后。”张嘉赢的家长在“家长来信”中写到:“经典诵读活动举办以后,我的孩子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天回家后,随口诵出来的是一些经典格言,有时让我们作父母的都深感启迪,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永远都会是社会的财富,家庭的骄傲。”桂英辰的家长在来信中写到:“以前孩子特别好玩,完全是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状态,现在变化很多,对待长辈表现的非常有礼貌,能够在上学和放学时和家长打招呼,说是“出必告,返必面”;当父母工作一天很累的时候,就会给大人捶背揉肩的,有时还会帮助妈妈洗脚或做饭,懂得孝敬父母了;和邻里的小伙伴也能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家长看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喜在心里,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教育孩子而作出的这么多的努力,让学生学习诵读经典美文,实在是一种极佳的教育方式。 “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些曾经读过的美好纯洁的句子对学生们来说,真正做到了“进我耳,入我心”,时刻指导着他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孩子们,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回首和孩子们一同走过的诵读之路,我们感慨;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们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置身于书声琅琅的校园,我们深深地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便是明日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诵读教学总结 12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是凝聚着中华古圣先贤无数智慧结晶的文化宝典。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为使我校能够继续广泛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打造“书香校园”,特制订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是凝聚着中华古圣先贤无数智慧结晶的'文化宝典。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其文明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目标要求

  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积累,能够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朱子家训》、《千家诗》等,能够讲述其中古圣先贤发人深省的传世故事,领略感悟受用一生的做人道理。

  三、诵读原则

  1、模糊性原则:以激发兴趣、陶冶情操为目标,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

  2、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不要求程度整齐划一。

  3、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4、鼓励性原则:少责备多鼓励,以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四、活动安排

  认真做好活动方案的制订及前期准备工作。

  1、成立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班主任、各班语文教师

  2、工作分工:

  制订活动方案。责任人:

  具体实施责任人:各班主任、各班语文教师

  3、前期准备工作:做好校本教材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注音、注释、校对:各班语文老师。

  必背与推荐诵读古诗整理:

  耿巧

  年段诵读目标

  一年级:《百家姓》+必背古诗15篇+推荐诵读5篇。

  二年级:《三字经》+必背古诗15篇+推荐诵读5篇。

  三年级:《弟子规》+必背古诗10篇+推荐诵读10篇。

  四年级:《弟子规》+必背古诗12篇+推荐诵读10篇+自选诵读篇目。

  五年级:《朱子家训》+必背古诗12篇+推荐诵读10篇+自选诵读篇目。

  扎实开展好系列活动

  1、评选“诵读星”

  年级根据背诵情况,每月评选出“班级诵读之星”。根据学校举行的经典诵读比赛,评选“校级诵读之星”,可每学期期评选一次。

  2、继续制作“古诗诵读卡”

  卡片可用硬纸板制作,正面为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名句,反面为诗文配图或诗意解释等,并注明制作人。先在班内交流背诵,然后每班挑选5只卡片至各

  班巡展。最后由学校组织评选,评出制作精美的古诗诵读卡。入选者作为参评年度“校级诵读星”的条件之一。

  3、开展古诗文手抄报制作比赛

  开展古诗文手抄报制作活动,为诗文配画,要求图文并茂,画面能充分体现诗文意境,内容形式不限。每班至少交5份作品参与校级评比,获奖者作为参评年度“校级诵读星”的条件之一。

  4、举行讲故事比赛

  围绕在古诗文诵读过程中搜集到的传世故事,讲故事,并谈谈故事包含的道理,或从中受到的启发。各班在班内预赛的基础上选派代表参加,每学期不少于1次。

  时间安排

  1、每节早自习和语文课前,老师可组织学生背诵一篇诗文。

  2、每天大课间五分钟时间,以诵读为主题,检查诵读情况。

  3、班主任充分利用早读、课间操、课前预备的时间让学生诵读,鼓励学生

  在课间游戏的时候边玩游戏边诵读,让学生时时能读,处处能诵。

  4、11月份,举行一次校级经典诵读比赛,评选出“校级诵读星”,每个年级4人,学校予以表彰。

  • 相关推荐

【诵读教学总结】相关文章:

经典诵读教学反思04-04

经典诵读教学计划10-18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02-24

学生经典诵读总结08-16

经典美文诵读总结11-16

经典诗文诵读总结06-05

《蒹葭》诵读教学设计05-20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精选10篇)09-07

古诗诵读教学计划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