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医院实习总结

2022-07-26 总结

  一段充实而忙碌的实习生活结束了,相信大家这段时间来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候需要好好地写一份实习总结了。但是实习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市中医院实习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市中医院实习总结1

  转眼间,实习结束了,在中医院学到好多有用的东西。对餐饮的经营以及工作的流程都有了清晰直观的认识。

  一、结构组成

  中医院餐厅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仓库、毛菜间、素切配间、冷藏间、肉切配间、小灶、大灶、主食间、洗消间、前厅售卖以及配送通道。

  仓库:储存采购来的物品;毛菜间:粗加工各种蔬菜;

  素切配间:对蔬菜进行清洗整理以及切配;冷藏间:储藏各种肉食产品;

  肉切配间:对肉类食品进行清洗以及切配;小灶:主要是对医院的领导或接待客户加工食品;大灶:平时食品加工的主要场所;

  主食间:馒头、包子以及各种主食的生产场所;洗消间:餐具等物品的清洗和消毒;

  前厅售卖:给前来医院吃饭的人销售饭菜,主要人群为病人家属以及医院员工。配送通道:主要针对病房饭菜的整理以及输送。

  二、工作内容及感悟

  在中医院实习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蔬菜的粗加工、素切配间的切配加工、主食间的面点加工、前厅售卖食品。

  蔬菜的粗加工:对蔬菜进行摘菜,将烂掉的、坏掉的菜叶切除,虫子注意清理,将蔬菜不能食用的部分切除,然后将摘好的菜分类整理拜访整齐,其中要注意垃圾的清理。

  感悟:工作要仔细认真,尤其是对虫子的清理,虫子的颜色一般都是青色,稍微不注意就会漏掉一些。处理辣椒和洋葱的时候要注意眼睛的保护。

  素切配间的切配加工:首先了解明白蔬菜的用处,需要做什么食品;然后分析需要把菜切成什么形状(块、丁、片、丝、末)和需要多少;最后开始进行彻底清洗以及切配。

  感悟:分析菜的用途非常重要,只有知道用处才能决定菜的形状。菜切成块和丁的时候要用斜刀,这样加工的'时候有利于蔬菜受热的均匀;切成片的时候要看保存时间,如果需要保存,那么就不能太薄,如果即时使用,就可以切的适当薄点。彻底清洗的时候要确保菜的死角里面的泥土的处理。切配的时候,下刀要又直又稳,保证切出来的菜厚度一样,大小一致,在烹饪的时候才能使菜受热一样。

  主食间的面点加工:做包子(和面、擀皮,做馅,包包子以及蒸箱的使用)、捏馒头、做面条、蒸米饭。餐具的整理与摆放有自己单独的地方,工具上都有自己特有的标记。感悟:做包子擀皮的时候要做到中间厚两边薄,这样的包的时候才好操作。擀皮要掌握好皮的大小,形状要尽量圆。馒头要掌握好大小,一般一斤面7个馒头或者11个包子。蒸米饭的时候,米和水的比例是1:1.5到1:2之间。工具要在使用之后及时清洗并且摆放到指定的位置。

  前厅售卖食品:素菜6到7元,半荤10到12元;面条6元一份;米饭两元一满碗;馒头5毛一个;素包子1元一个,肉包子1.5元一个。

  感悟:开始售卖之前要把主食和菜按照规定放好,打菜的时候要注意量的多少。一般一勺就是半份菜。要带上口罩。给顾客卖饭的时候,说话声音不能太小,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人多的时候,操作上要能及时到位。在人少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准备下次卖饭需要用到的东西,例如食品袋子的整理。

  三、对整个实习的感悟

  1、中医院劳务合同谈的人数为46人,不过实际人数不到46人,这样能省出一部分费用。配的人数大概是经理1人,副经理1人,质检1人,会计1人,厨师长1人,粗加工2人,素切配4人,荤切配1人,小灶1人,大灶6人,面点6人,洗消2人,服务员4人,送餐5人。人数上的精简,能保证费用利用的最大化,省出一部分劳务费。

  2、合理控制员工工资,利用奖惩制度使员工的工资无法每月都达到100%,在员工的工资方面又能省出一部分费用。

  3、物料的合理运用,不能随便浪费东西,例如鸡蛋破壳的要第一时间使用,切菜的时候要争取少仍东西;剩下的能再次使用的要及时保存,但是剩菜会全部扔掉,一切都是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进行。

  4、卫生安全的掌控,质检的监督作用。质检员会适时的对全餐厅后厨进行检查,确保卫生安全、东西的整理、以及人员的监督。后厨禁止玩手机,禁止餐饮工作人员带首饰,禁止穿工作服进卫生间,进入后厨必须佩带帽子,防止头发什么的掉落。所有后厨工具要做到即时使用即时清洗。

  5、存在的问题。餐饮方面的员工不好招,现在年轻人学餐饮的不多,导致员工老龄化比较严重,员工年纪都偏大。服务员的服务态度不是特别端正,经常发生和顾客争吵的情况。

  市中医院实习总结2

  我是XXXX的实习生XXX,来贵院实习已经8个月了,回顾过去实习的8个月,是我从学校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即将从医学生蜕变为医生,感慨良多。

  实习时我没有选择学校分配的医院,经人推荐,慕名来到贵院实习。在贵院的8个月,去了三个科室:软伤科,放射科和内一科。

  贵院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温馨,每个科室的人都亲如一家。对同事友爱、关怀,对患者的耐心、平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也能赢得患者的倾心。

  第二点感触是关于贵院的管理模式。“发展医院,富余职工,患者满意,社会认同”,当从院报上看到这朴实的十六字办院方针时,我瞬间知道了贵院职工对贵院认同感,责任感的来源,“以职工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使每个职工都有了主人翁意识,当“干活领工资的医院”变成“我们的医院”时,就有了强大的向心力。同时医院也重视对医护人员继续教育,每周均组织全院职工业务学习及不定期的进修深造,为职工提供了很好的进步空间,也使贵院的发展有了后劲。

  第三点感触是贵院的文化氛围,在校期间,我去过几个中医院见习,所见多是名为中医西化,中医师被排挤或者同化,变得只会辨病而不会辩证,医院片面追求利润,对此置若罔闻。贵院“中医很优秀,西医也一流”的质量方针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大厅、走廊等所见处均有中医文化的宣传,软伤科的中药蒸气浴、小针刀等中医特色疗法、肛肠科的中药外洗、贵院开展的“学经典”活动、元宵灯展贵院灯笼上的中医四季养生等等,这一切都深化了贵院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出的中医药文化氛围让我这个学中医的人很有归属感。

  实习期间,我发现一些我认为可能需要贵院改善的地方。

  一是医院发给住院患者的对账单不够明了,不少患者反应不如人民医院的易懂,建议改进以增强患者的信赖感。

  二是门诊一楼的卫生间脏,它处于院内重要通道上,往来人员众多,有秽气事小,却可能影响社会特别是患者对医院的认同感,建议加大清洁的频率。

  以上所言均是单纯所见所感,只为我已经当做家的医院更加好。请院领导斧正。

  市中医院实习总结3

  我在一个省级中医院实习。虽然时间还不长,但感慨良多。

  一、西医排头阵,中医靠边站

  以前看书经常看到有人提过这这种情况,但体会不深,现在深深体会到问题的严重性。

  到医院的第一天,老师就问我会不会看化验单,我说不会,他就不太高兴了。他说,现在无论在哪里做医生,你都要懂西医,会开西药,稳住病人,这是最基本的。至于中医该怎样,针灸该怎样,那都是你用西医西药把病人的病情稳定住以后的事。你的中医如何厉害,针术如何了得,那只是提高你的知名度的东西。

  我明白他的意思。在他看来,无论大病小病,都必须先上西药,实在不行了,再考虑用中医。换言之,中医就是不行!

  当然,事实并非中医不行,而是他的中医不行——他压根就没学好中医,甚至还没入中医的门。我没有轻视老师的意思,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因为有一次查完房,开好了医嘱,医生们都没事了,就坐在办公室里边看报纸边闲聊。不知是谁首先问了一句我们实习生说:“你们现在医学课程都是怎么安排呀?我们当年中西医的比例是7:3。”我们的组长说大概是五五吧。我说:“哪里,几乎已经是4:6了!”我的口气有点重,本来是想发发牢骚的——我们现在中医四大经典都已经沦为选修课了,因为选的人少,有些课甚至开不起来。孰料某老师接口道:“这还差不多!应该多学点西医,才能跟临床相衔接。我们当年就是学的西医太少了,中医也没学懂。”又有老师道:“中医就是有点玄,不好懂。”主任说:“学中医啊,讲究悟性。像咱都不是那个料。”

  主任平时好开玩笑,但说这话的时候不像是开玩笑。他平时就是以开西药为主。一科之主任尚且如此,其他人还用说吗?

  二、西医抓襟见肘,中医束之高阁

  不可否认,许多方面西医有其长处,西药对不少疾病确有良效。可是同样不容否认的是,西医的发展有限,极多西药在愈病的同时其副作用亦“蔚为壮观”。比如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常可以导致头晕、视力模糊;镇静药艾司常让病人口干、嗜睡、乏力;脑血管扩张药长春西汀也可见头痛、头重、眩晕和困倦感。在我所在的神经内科病区里,因为都是西药治疗为主,中风(脑梗死、脑出血)病人因为用阿托伐他汀、长春西汀等药,腰腿乏力会长期无法好转,经常可见头晕等;如果病人合并焦虑症的,便用艾司和(或)阿普,随即又产生嗜睡或者睡眠紊乱,甚至抑郁症;帕金森病人因为长期使用盐酸苯海索而产生严重幻觉的亦大有人在。

  每个病治到一定阶段,症状已经很难再有改善,西医西药没有办法了,这时“中医师”们才会想起可以用汤药。可是因为本来就学的不怎么透彻,又极少运用,临时开中药也就成了瞎胡闹——一点都不讲究辨证论治,又不识变方加减,只是套用成方。像脑病科,凡是中风病人一律是气虚血瘀证的,方子几乎永远是补阳还五汤。当然,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又得出结论——中医就是不行。于是更加不用中医中药了!

  三、摆脱恶性循环,扬我中医

  我们是中医院,就应该以中医中药为主。当然这就要求我们中医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极强的临证能力,要求我们中医师有敢于面对和解决急症、重症的自信和胆量。

  这又要溯源于中医的教育现状了。教育是人才的基石。中医教育如果出了问题,人才培养或者说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必然会有问题。教育的话题历来就是比较大的话题,不好讨论。但有一点是谁都很容易理解的,就是,如果中医教育的主修课程不是中医而是西医,那培养出来的人才还能叫中医么?许多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中西医比例是5:5,甚至是4:6的,也就是说大学四年(除去一年的实习时间)的理论学习有至少一半的时间是学西医的。这样的后果是,少数只钟情于中医的人因为排斥心理,西医课程都学的不好;有一半的人偏向于转学西医(既“科学”,又赚钱);剩下的一大批人便成了“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了点皮毛,西医也懂那么一点点。我曾N次听到有同学抱怨说,都快五年了,他却感觉自己中医还没入门!这样的教育现状,实在令人忧心,别说培养什么中医大师、一代大家,只怕中医将后继无人矣!中医的教育有其自身规律要求,需要重视经典,重视对前人的继承,重视对基础理论的掌握。诚如国医大师邓铁涛所言:“只有继承好了,才能谈创新和发展。抛开前人的理论、经验而一味求新,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还好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注重经典,并做了一些教育改革。作为一个中医者,我希望中医教育改革往更有利于中医的发展的方向前进!

  人才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基石。有一大批志于中医事业的人才,中医才能发展。

  一旦有了人才,我们就要让其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医,我们就要运用中医。所以无论是中医诊所还是中医院,中药要随时可以配备,随时可以急煎,有医院制剂,成药等等,以应付急危重症。这不是说要抵制西医,更不是无视现代科技成果,而是寻求中医的进步,让中医在当代环境下遵从自身发展规律来发展自己。

  不过光有人才还不够,还要有让人才施展才华的环境和条件。为什么许多学中医的会转西医?为什么许多中医师不愿用中医中药而喜欢用西药?因为用西药获利大,经济效益好。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没有人不想多挣点钱,没有医院不想获取更大利润。而西医西药正是这种大环境下的产物。西医讲究精细,用某个药必须有哪几个指标都很明确,每个病人必须做这个那个检查,必须什么都查个清楚才能用药,好像这样就能保证药到病除。可惜经常事与愿违,有些病根本就查不出来什么;查清楚的,很多又没有办法;有办法的,不是开刀切这割那就是用价格昂贵的西药——而且这些药往往有许多相当明显的毒副作用。看看这个过程,我们就会发现,首先各项检查就是一宗大生意了;然后动手术的话——手术费有多高大家都知道的.;再就是上西药了,西药再便宜,也要比中草药贵的。反观中医,中医历来以“验、便、廉”著称,本来就没有注重经济效益的传统——她更注重的是疗效!中医也没有强调借助器械做什么检查的传统,望闻问切四诊都主要依靠医生对病人面对面、手把手的操作,所以没有什么检查费收入;中医不主张轻易动刀,崇尚内治法,加之大多数中草药价格便宜,经济收入自然无法与西医相提并论。今年有代表指出:“……医生劳务技术价值长期偏低,医生不能通过“阳光收入”实现自我价值。由于劳务技术定价远远低于成本,违背了价值规律,导致很多医生开“大处方”,从药品回扣中进行补偿。”西医尚且如此,中医更不待言。中医师的劳务、技术价值一直严重偏低,不但与其他行业相比基本工资收入偏低,也与西医师的基本收入偏低。西医还可以从处方用药上刮油水,真正的中医却无法这样也不忍心这样做!许多学中医的人会被告诫“中医不赚钱,西医赚钱——还是转西医吧”!就是在这种一切都追求经济增长的大浪潮下,西医正在以强大的攻势同化中医。

  因为不赚钱,很多疗效极佳的简易方药都在慢慢被人遗弃;因为不赚钱,中医会慢慢没有人愿意使用;因为不赚钱,中医会慢慢没有人愿意学……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要摆脱这个恶性循环,政府、医院、教育机构和中医师个人都要努力。政府应该发挥导向作用,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生尤其是中医师的经济待遇,不能一切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让医院成为只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试问健康和生命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吗?医院和教育机构是改革和发展中医的切入点,中医现代化不应该是一个口号,更不应该是偷天换日以中医西化取代中医的现代化,需要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广大中医师是继承和发展中医的主体,要勇于承担责任,自强不息。

  • 相关推荐

【市中医院实习总结】相关文章:

市中医院实习鉴定05-05

市中医院实习鉴定05-05

市中医院实习鉴定05-05

市中医院实习鉴定05-05

市中医院实习鉴定05-05

市中医院实习鉴定05-05

市中医院实习鉴定05-05

市中医院实习鉴定05-05

市中医院实习鉴定05-05

市中医院实习鉴定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