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总结

2022-06-16 总结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回顾过去这段教学工作,我们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该总结这段时间的得与失,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奠定基础了。相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教学总结的开头该怎么写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总结(精选1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总结 篇1

  大脑对学生而言,是非常神秘的。虽然我们都有一个大脑,可我们没有见过更没有研究过大脑。因此,教师要引领着学生热情探究,揭秘大脑,并实现多元化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时,我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动脑筋急转弯引入新课,激发了学习兴趣,营造了探究情境,并直奔学习主题。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把学生带入了愉悦的学习状态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大脑的形态结构,我在ppt课件图片的基础上准备了与大脑某些特征相似的具体实物来让学生比较认识。比如:脑的重量,我让同学们用自己最熟悉的课本进行类比,亲自体验;学习脑的大小时,让学生用拳头模拟自己的大脑;认识大脑的形状以及脑的表面结构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核桃仁的样子;了解大脑的软硬时,让学生碰一碰豆腐……这样学生对大脑的认识就更具体了,化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然后借助学生对大脑形态结构的了解,讲解大脑表面的沟回,并通过人脑与猫脑的沟回的对比,引出记忆力、创造力与大脑的密切的关系。并及时组织记忆力测试和拼七巧板的活动,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推向了高潮。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使知识巩固与智力运用有机结合,使科学课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教学中突出一个“趣”,强调了学生的获得体验,强调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最后,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探究科学的活动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够完成的。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而不是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美中不足之处,教学设计时有设计到,但在实际讲课时,没有准备猪脑,使学生少了最为直观的观察与体验。对于准备的其他材料有些学生不是很热情,这样有些学生对大脑的一些结构及功能认识就不会很到位。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总结 篇2

  《认识常见岩石》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如何判断岩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岩石、地质学家对岩石的分类、岩石的应用等知识点。下面谈一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一、准备充足,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准备

  课前备课时,教师准备大量岩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鼓励学生对岩石自主分类之前,以2秒钟每张图片的速度让学生快速浏览十五张不同岩石图片,记忆肯定是不可能全记下来的,借此鼓励学生按不同标准尝试对岩石分类;第二课时介绍地质学家对岩石的分类时,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学会从视频中总结归类。

  二、按科学探究的思路探究

  按照科学的探究思路“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来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因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已经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在设计和进行实验环节上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实验,主要的是实验的思路一定要清晰,实验的注意事项一定要讲解到位。特别是用小刀刻划岩石的时候,既要让学生大胆去刻划(不用力刻划现象不明显),又要提醒学生保护实验器材,不要故意损坏或损毁实验器材。

  三、创新教学、拓展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增加了一个书上讲到但没有作为实验来讲的环节,就是介绍沉积岩的形成时,本人制作了一个教具来模拟沉积岩的形成,配合实物投影仪,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四、缺陷与不足

  这节课在实验上教师应该要放得开、收得回,在学生参与程度上要放,在暂停实验总结数据的时候要收得住,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总结 篇3

  对于《光和影》一课,上了也有一个多月,但仍牵动我心,久久难以将之遗忘。今天,还是想一吐为快!这是一堂比较失败的课,也许就是牵动我心的最主要的原因。既然失败,自然有其缘由,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有这么几点:

  一、无法做到“用平常心上平常课”。

  “用平常心上平常课”这句话是张鼎儿老师说的,就这么一句话,充满哲理而又意味深长。我们老师在公开课时总是无法用一颗平常心对待,非想把一堂平常的课上得不平常,总想让自己在公开课中“露一手”,而往往事与愿违,甚至无法克服紧张的情绪,无法脱去作秀的外衣,一切言行受“灵魂”控制,说得好听点是对公开课的重视,说得直接点就是心术不正。当然,人非圣贤,谁可以用一颗平常心上一堂“不平常”的课?而这不平常的课往往淹没在最平常的日子里,无法让自己变得不平常。以上是一个俗人说的话。

  二、指导不到位,无法很好地驾驭课堂

  学生的实验需要老师的指导,而到底这么指导,指导到什么程度,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指导多了,束缚学生手脚,无法还课堂于学生;指导少了,学生的实验会显得杂乱而低效,有时在原地打转,无谓地消耗时间,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指导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常说要努力做一个无害的老师,如今看来这确实也有一定的难度,一个无害的老师,光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光光有责任心也是不够的,“做一个无害的老师”,首先要让自己有一桶活水,有一个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系统……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总结 篇4

  1、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教学中,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大胆进行猜想,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选择有针对性的实验进行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形式,它不仅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实验本身就能很好的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习怎样去设计观察实验活动及认识热的传导这两个主要教学任务。我把这节课的设计为导入、基本活动、扩展活动三个部分,也是逐步推进的三个层次。

  在我介绍了凡士林,并让他们观察了热在铁棒中的传递后,也就是解决了观察的方法之后,提出:观察铜棒的一端被加热时,铜棒的其他部分变热的情况,并作详细描述。这是一个实际观察、描述层面的认识。在这一层中,需要他们自己设计出实验去观察热在铜棒中是如何传递的。在这里我并没有直接做演示实验让孩子们观察,而是分步出示模型,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去猜测实验的结果,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

  最后孩子们研究了热在铜棒中传递等多个活动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的特点,概括出: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在一定数量的观察活动基础上,形成对传热——热的传导的认识

  2、重视学生间的互相评价

  在学生汇报和展示实验方案和发现后,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他们是否做得科学,有哪些不足之处,还可以怎样进行改进?”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本课采用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汇报、展示。在这些活动中,使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善待批评以及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分析、欣赏、分享、互助……

  3、注意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中我会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当学生上台汇报、展示时,通过其他的同学的'评价,同学们更明白对比实验的要求,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最后让每个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满足、快乐。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总结 篇5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根和茎的特性,即:向光性、向水性和向地性。

  在学习根的向地性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常见植物,同学们总结出了一般规律:多数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然后教师小结:我们把植物根的这种特性称为向地性,这是植物的根受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

  当学生接受了这个观点时,我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富于思考性的问题:“太空中植物的根可能可能向哪个方向生长,为什么?”于是同学们思考后纷纷发言。

  生1:根可能向上生长,因为根失去了地球引力的作用。

  生2:根不会生长,可能会死去,因为太空中没有水。师:根在这时是有水的,因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在根能够存活的条件下,比如把种植好的植物放在宇宙飞船里。

  生3:根可能会向各个方向生长因为太空中没有引力。

  看到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的学习热情,我激动地说:你们的想象真丰富,说的很有道理!尤其后两名同学,他们的观点更加与众不同,更具有创造性。此时,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此环节的教学,使我深刻认识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的结尾,教师提出富于想象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或根据,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从学生的回答结果看,这个问题起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科学课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精神,质疑的能力等,学生有了这样的品质,在他一生的发展中将有潜在推动这作用。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总结 篇6

  这节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了蚯蚓、盒子、泥土,结果,由于我没有说清楚需要干的泥土,学生带来的都是找蚯蚓时,蚯蚓生活环境中那些湿的泥土。对实验蚯蚓会选择怎样的泥土生活带来了困难。那些天也正是下雨,校园内干的泥土还比较难找,可真是把我难住了。在做蚯蚓对光的选择时,课前我提醒了学生带鞋盒,一边挖了孔,觉得这个装臵挺不错的嘛,可是蚯蚓一点不买账,在盒子中间不爱动,有的甚至爬到了盒子角落缩在那。在巡视的过程中看到了这个现象,当时就不知道怎样清楚地解释了,还是有位学生说:“角落里黑,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我就马上夸奖他“你说得很好!”

  虽然这节课上两个实验都不是很成功,不过学生在寻找蚯蚓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了蚯蚓生活的环境,再加上三年级已经学习过蚯蚓,这节课内容对他们而言就是非常简单了。以后布臵实验器材时还是要考虑仔细,还需要根据天气原因适当调整课程内容。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总结 篇7

  本月,五年级科学教学主要是进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教学,本单元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探究不同物体的沉浮,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现在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做一个反思。

  第1课从学生常见的现象开始,首先涉及到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在观察现象的的过程中,整理物体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同一种物体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没有关系,只与物体的密度有关。但在实验中却发现:胡萝卜放入水中是下沉的,并不像课本中所写的上浮,这一点要跟学生交代清楚。

  第2-3课研究沉浮与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关系,相同体积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相同重量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下沉。实验需要一组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需要一组轻重相同的立方体,仪器室内没有,需要购买。橡皮泥的质量要好,并且要事先做好实验用的各种形状,课堂上匆忙的捏造失败的几率高。

  第4课是应用,体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布置学生回家与家长完成,只有少数学生完成,带回来展示,建议另找时间在课堂上再做。

  第5-6课,从另一个角度,即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解析物体沉浮的原因。第五课要在水槽底部用橡皮泥粘住一个滑轮,用来挂线把水面的泡沫塑料拉入水中测量浮力,比较困难,我对这地方进行了改变,把滑轮装在杠杆尺的一端,插入水中,用手扶住,感觉会比课本中的好操作。

  第7-8课,探索液体密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最终揭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物体的密度不同影响它们的沉浮。实验中用的马铃薯个头尽量如乒乓球大小为宜,大约100毫升水配一勺盐即可把马铃薯浮起来,用400毫升的水来做实验,装水的杯子用500毫升的烧杯,沉浮的现象会比较明显。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总结 篇8

  这一课是大象版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本课教学“气象”的认识,以及让学生编辑《气象科普小报》计划,重点是“气象”的认识,难点是编辑《气象科普小报》计划。我通过班班通设备用图片的形式结合讲解让学生认识“气象”概念;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完成计划的制定。在教学中,为了渲染气氛,在活动“呼风唤雨”中,我让学生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演,学生们表演有“风”、有“雷”,活跃了课堂气氛。五年级的一级目标为“表达与交流”,本课我让学生在制定好《气象科普小报》计划后,进行交流,同时对交流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

  本课不足的地方,有3点:

  1、 课堂气氛还不够很活跃,教师的语言应再简洁和规范些。

  2、“教学目标”应改为“学习目标”。

  3、计划的制定,有些学生还不够熟练。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总结 篇9

  我认为这节课要得出结论主要是要得到不同条件的生态瓶中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的观察。

  但是我在课堂中,有很多的鱼都是沉喜爱水底好像不愿浮上水面,就算是倒掉一半的水,小鱼也还是在水底转悠,得不到明显的数据差异。增加小鱼的数量,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就要比较明显了。

  怎样才能使实验更加精确,更好的得出结论呢,就是我遇到的困惑。实验活动的课堂纪律问题还是比较头疼,一活动就控制不了学生了,这方面还需要继续请教老教师,多向他们学习。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总结 篇10

  《做一个生态瓶》一节课的时间,仅仅足够让学生自主意识到瓶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数量方面还难做深入探究。

  《改变生态瓶》来自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课在学生设计制作生态瓶之后,在单元总结之前。在学生认识生态系统这个概念并且设计制作生态瓶后,研究生物、非生物的数量变化对生态瓶的影响,也是对上一课生态瓶制作的进一步研究,希望学生在课后能进一步修改自己的生态瓶。

  整节课有这么三个实验:

  1、改变水的量;

  2、改变鱼的数量;

  3、拓展实验:改变水草的量。

  对于前两个实验,学生能够预测到水少鱼上浮次数多;鱼多则上浮次数多……但是最后一个实验,大部分学生认为水草量少鱼上浮次数多,小部分持相反意见。所以课堂安排要将三个实验统统做完……时间比较紧,大概需要30分钟的实验时间。

  在与学生明确:这是三个对比实验+鱼上浮是它的嘴巴碰到水面,之后让学生进行一分钟的模拟测数,就可以开始正式实验。其中“鱼少”一组借鉴“水多”组数据;“无水草”借鉴“鱼多”组数据。表头内鱼数量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的借鉴。

  实验的数据都可以,但是要注意一下几点:

  1、周围没有人员的干扰。

  2、鱼缸太小,所以放在展示台,看得到侧面的看侧面,看不到的看上面。鱼浮起来的时候,脊背上会有白色的水反光。

  3、数据统计时,由于学生的数据有偏差,教师需要考虑到全部,并且让学生将偏差较大的数据抛弃。(黑板写出全部数据,要抛弃的数据则让主人举手,人多则不抛弃,人只有1,2个则抛弃该数据)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总结 篇11

  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要想让生态瓶中的生物,特别是小鱼能好好地生存的话,就需要保持它的平衡,不过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要组织起有效的观察实在是太难了。

  因为这些难,所以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观察任务,我在实际教学中只是从理性到理性了。让学生看着生态瓶,教师演示实验方法,抛出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再加上教师的讲授,进行一些分析和推理,得到想要得到的认知。没有组织什么观察记录。教材的真正意图无法体现出来。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总结 篇12

  《岩石》一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两个内容,一是让学生开个岩石展览会,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二是让学生给岩石分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岩石的收集、观察、分类形式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收集岩石、研究岩石的兴趣。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课前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当我展示这些岩石的时候,学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首先问学生原来对岩石有什么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当我指导学生观察一块岩石的时候提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岩石?”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观察前,我出示观察要求,提出:有目的的观察才会观察得更仔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在交流讨论岩石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让学生观察完岩石的特征,并请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时,我让学生注意听听别人的发言,并对照自己的观察记录,修改自己的记录表,在学生修改完自己的记录表后,我问学生对于自己刚才观察的那块石头,有什么新的发现?有很多学生很快举起了手,我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发言非常踊跃,说出了很多新发现,到下课的时候,大家还觉得意犹未尽,我鼓励他们到课下继续进行研究。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我们教学中最大的财富所在,只有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保持好他们的兴趣,学习会而变得十分有趣,而教学也成了一次愉快的体验。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总结 篇13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如果把物体的形状改变成三角形、圆柱形、拱形等,都可以增加其承受力。

  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是从如何解决一张纸承受一本科学书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研究的欲望。

  在学生产生探究内需的时候鼓励学生设计出不同形状(如:三角形、方形、圆柱形、六边形)的纸筒,先预测在竖立的纸筒上可以放多少本书,再实测,从而发现折成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从而体会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注意做这个实验时,纸的大小、厚薄要一样,建议可以用比较结实的包装纸。教学中还利用看似普通的蛋壳、纸筒支架试验,让学生发现它们的承受力非常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进一步体会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

  最后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物体,明白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道理。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个台灯,要求既新颖又坚固而且美观。

  这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我只告诉学生研究纸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至于如何实验,纸折成什么形状,由学生自己设计。又以实验记录的形式提示学生基本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控制完成。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本课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引起他们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承受力大小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与物体形状有关问题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小组协调,合理分工,动手、动脑,想方法把自己组的形状折好,完成不同形状的承受力大小的实验。当学生看到一个圆柱形的纸筒上竟然能放15本科学书时,都惊奇地叫了起来。使我真切的体会到亲历科学给学生带来的无比魅力,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再次强烈地感受到了科学课的魅力,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看似平凡,却常常给人以惊喜。科学教师应与学生一样,永葆童心,带着学生在科学的世界里探索、发现,揭开一个又一个秘密,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总结 篇14

  《斜坡的启示》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的第3课。这一课我是遵照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设计的。

  在新课前利用课件出示“一位下身瘫痪坐轮椅的阿姨上公共车很吃力。”让同学们帮助想想办法创设了情景,根据学生对生活了解引入课题。这样学生轻轻松松的认识了斜面这种简单机械并产生探究的欲望。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对斜面是否省力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从学生的猜测到实验的结果,教师始终不置可否,让事实说话,学生从最终的统计数据得出的结论中,得到了他们所要学的东西,起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教师到此并未结束,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产生新问题:为什么一样重的小车在斜面上测得的拉力是不一样的?进而转化为研究的新课题:斜面坡度大小是否对小车拉力有影响。

  兴趣是激发学生进取的重要心理因素。我在处理本课的教学难点——发现变形斜面这一环节时,我采取了以玩代讲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我让每位学生准备纸制的直角三角形(斜边涂上红色),然后让学生将纸剪成的直角三角形缠绕在笔杆上(沿着直角边卷)进行反复地玩,目的是让学生边玩边思,涂有红色的斜边绕在笔杆上后,变成了螺旋的形状,得出螺旋是斜面的一种变形,这一活动表面上看是在玩,实则是重在发现,意在让学生留心观察它所发生的变化。我把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涂成红色,这一做法看似简单,但却是一个巧妙之举,因为若无红色的印迹,学生玩多少遍也很难发现这种变化,所以这一细节的处理提高了课堂效率。

  拓展延伸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教材在应用斜面这一部分为学生展示了三幅图片离我们的生活太远,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此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平时你见过哪些应用斜面的事例?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马上会举出螺丝钉、斧子、凿子、菜刀、钻头、立交桥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应用斜面的工具,此时教师又提出台阶、楼梯属于什么?学生思考后会明白它们都属于变形斜面,这样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又能把课内外的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

  通过本课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讲究方法与策略,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同时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善于取舍,不断反思,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总结】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05-07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2-01

小学科学教学的反思10-10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5-08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5-16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1-25

最新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2-24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范文06-18

小学科学《浮力》教学反思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