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发了《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一书,便匆匆地翻阅了几页,第一章“幼儿成长的四个关键期”中的案例〔1-2〕便让我产生了共鸣。每周五我们中大班的孩子都会评选下周的“阳光宝宝”,竞选过程中包含了孩子对自己的评价。
场景一:升入大班的第二周,孩子们在“噢~耶~”的兴奋后,开始了叽叽喳喳的议论。竞选正式开始:“我评我自己,因为我午睡好。”“自己我吃饭好,所以我应该做阳光宝宝。”“我从来不打架,很乖,我选自己做阳光宝宝。”……
场景二:第三周,孩子们同样在“噢~耶~”的兴奋后,开始了叽叽喳喳的议论。竞选正式开始:“我睡觉好、吃饭好,上课举手回答问题,所以我选我做阳光宝宝。”“请小朋友想想,除了吃饭、睡觉、上课好的表现外,你觉得你还做了哪些值得大家学习的事情呢?”又一轮的叽喳讨论声,竞选继续:“我早上入园时,带哭着的小班妹妹找自己的教室,我选我自己。”“晨间活动时,我把脚踏车让给奇奇玩,我选我做阳光宝宝。”“我做值日生时,擦桌子特别认真,帮助阿姨一起搞卫生,我选自己。”“我在家给妈妈捶背,和妈妈一起发筷子,我选我自己。”……
场景一、二中不难发现区别所在,场景一的竞选标准关注自身“吃饭好、睡觉好、乖”等外部表现,未涉及到自己内心活动和个性品质。评选过程中,教师不是单单的观察者、倾听者,更是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言语与行为,适时适宜地引导孩子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场景二的开始雷同于场景一,但教师的一句话“请小朋友想想,除了吃饭、睡觉、上课好的.表现外,你觉得你还做了哪些值得大家学习的事情呢?”指引着孩子从外部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过渡,开始透过外表的行为,评价一些能够表现内在品质的抽象行为,这样的评价才能升华孩子的自我评价,才是评选“阳光宝宝”的真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