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站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的接口设备,也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通信基站环保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以科学理性破解“基站辐射焦虑症”
“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全楼禁用WiFi”,还是“孕妇必须穿防辐射服”,人们对通信辐射俨然是如临大敌,臆想出的危害足以拍成系列科幻片。其实,基站频率虽高,但功率并不大,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基站的辐射往往比wifi的辐射小,且基站建得越密集,对人体的辐射反而更小。
那么,“基站有危害”的谎言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无知”,还在于无处安放的“心中无底”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避害思维,从而形成了一种病态的需求;再加上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不断扩散,在一定范围内就形成了一种心理认同,从而影响人们本应具备的独立思考和科学判断。
透过“基站辐射焦虑症”,恰恰说明人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极度关注,同样也提醒我们相应的科普知识必须跟上。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这个数字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不得不说,科普的短板,限制了公众获得科学知识的渠道。
谣言止于真相,也止于科学。当务之急,应尽快铲除“不信科学信谣言”的'现实土壤,用全民科学素养的大提升来驱散内心的阴影。权威部门的辟谣,就是借此给大众科普一下辐射常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科普发言人制度、权威发布不靠谱的民间传说排行榜等。现代信息社会科技手段日新月异,传播这样的知识应该说并不缺乏渠道,关键是看有关部门做不做、怎么做。开好“科普良方”,既要注重理念革新,更应崇尚形式创新,关键要让科学像电影和音乐一样流行起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普知识,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揭秘手机和基站辐射真相
移动通信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是现代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必备设施。作为高科技的产物之一,其技术原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陌生的,多数人缺乏基本的科普知识,互联网上甚至流传着诸如“通话中的手机能烤熟鸡蛋”的不实信息,引起了大家一些莫名的恐惧和抵触心理,以致“谈辐色变”。基站到底是什么?基站辐射有那么可怕吗?
什么是辐射?辐射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界中也大量存在。在炉子边感到温暖是热辐射,在太阳下感到光明是光辐射,一些不稳定的原子核会自发衰变放出α射线、β射线,是核辐射。由无线电广播、电视、雷达、移动通信基站发出的信号所带来的辐射是电磁辐射。
关于电磁辐射,您了解多少?从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到家里的各类电器,从手机、收音机到电视信号塔、通信基站,辐射无处不在。虽然电磁辐射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但并不是虚无缥渺的,在专业仪器的科学测试下,它们无所遁形,是完全可测可量的。
我国有一套世界最严格的辐射控制标准。并非所有辐射都是有害健康的,我国通信基站建设,必须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基站电场强度小于12伏/米或功率密度小于40微瓦/平方厘米。在低于这个标准以下的环境中生活,是不会影响人体健康的。而且我国的标准远远高于国际通行标准。
进入4G时代,需要建立更多基站。随着手机用户快速增长,智能手机大规模普及,原有2G和3G基站已经无法满足用户通话和高速上网需求。我国于2014年开始启动4G移动网络建设,在城乡布置全新的4G移动网络。但由于4G网络采用的无线频段较高,波长短,穿透力弱,单站覆盖范围比前两代移动电话网络要小,所以4G基站还需要继续增补。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基站辐射。手机收到的信号越好,产生的辐射越小,比如手机信号显示“一格”左右,手机发送功率在1W以上;反之,当显示“五格”时,手机的发送功率只有0.1W-0.5W。
同样,假设一个人距离手机基站100米,而他的手机距离他1米,如果两者发射同样强度的电磁波,那么手机对人体的辐射是手机基站的10000倍。
此外,手机在信号较差的时候,会提高发射功率保证通信质量。为了保证边缘区域的信号质量,基站也不得不提高功率发射,从而使得离基站较近的区域受到额外的辐射量。
而如果用多个小基站来代替一个大基站的话,由于每个基站所覆盖的半径减少一半,因此发射功率可以降低到原来的1/4以下。因此如果增加手机基站的密度,辐射功率自然也就下降了。
楼顶建基站,其实像“灯下黑”。古时候人们使用油灯照明,由于自身遮挡,灯具下方往往有一块阴影,这被称作“灯下黑”。手机基站也是这样,它的辐射场强分布,有点像是一个压扁了的苹果,因此在发射塔下的信号反而不会太强。小区楼顶的基站,一般会选择在区域内最高的建筑物上安装,因此对周围楼内的居民并不会造成多大的电磁辐射。
总结:对于很多人来说,手机基站所造成的心理影响远比实际影响要大得多。其实,如果按照相应标准来架设基站,基本上是不会对大家身体健康造成伤害的。
【通信基站环保吗】相关文章:
8.基站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