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文字。用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历史上名垂青史的五大战神,希望有所帮助!
第一名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经吴国重臣伍子胥的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书十三篇,至此为将重用。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九年),吴军采取孙子”因粮于敌”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继续追赶。最后在孙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挥下,经过五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楚国几乎灭亡。
公元前494年(勾践三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吴军由伍子胥、孙武策划,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点上火把,向越军袭击,越军很快大败。接连吃了几次败仗后,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
孙武最著名的军事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在于政治清明,国力强弱。孙武著有《孙子兵书十三篇》为后世各国军事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经”。位列武经七书之首。孙武的《孙子兵法》在中国甚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普及运用。《孙子兵法》被译为英法日德等多种语言文字,成为国际上最著名的军事必备教材用书。
第二名吴起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吴起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在楚国曾主持“吴起变法”他是武庙十哲,和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吴起戎马一生,战无不胜,也曾出任宰相实施变法。不管是在军事还是政治,吴起都有所作为。可以说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全能型将领。
在军事上吴起擅长审阅敌人我军情,随机应变。历任魏鲁楚三国,均立下赫赫战功。吴起还著有《吴子兵法》位列五经七书之一。在政治上吴起作为一名杰出的变革家,既可以使任职国家强盛又可以抵御外敌。吴起一生同各国诸侯军队大战了七十六次,其中大获全胜的六十四次剩余的十二次打成平手。一生打仗无败北。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这场战役是吴起最著名的战役。
第三名白起
白起芈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
白起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名列武庙十哲。白起用兵出神入化,攻取七十余城歼敌百万。仅用万余人打下楚国的'都城,最后楚国无奈之下迁都。当时的很多国家,只要听到他的名字就会很害怕。白起擅长野战,战必求歼,因此也有了“人屠”的称号。他强调穷追猛打,较之孙武的“穷寇莫追”和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更进一步。他还很注重野战筑垒工事,在当时以筑垒工事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思想前所未有。白起在冬天奇袭魏国河内,创造了冬战首例。他亲自指挥的长平之战,更是我国大规模围歼战的首例。他一生经历七十多场战争,从无败绩,善于以少胜多。可以说他既是战术家又是战略家,是我国古代军事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的军事统帅。
第四名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说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是刘邦对韩信的评价,其历史功绩和成就应该说远远超过此评价。即使说若无韩信就无大汉帝国也绝不为过。韩信和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说起韩信用兵连下齐国七十二城,水淹百万秦军,背水一战,暗渡陈仓,垓下之战等等著名经典案例。一生从未有过败绩。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兵家三篇。只可惜成也萧何败萧何。韩信有神一样的军事才能却没有政治头脑,最后被吕雉所害于未央宫中。
第五名卫青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元光六年(前129年)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
卫青可谓是文武全才,曾战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打败匈奴单于。在卫青活着的时候,匈奴人不敢南下甚至不得不向北迁移。卫青擅长以战养战,用兵不拘泥于常理,为帅军纪严明,对将是亲如手足与同僚大度有礼。虽然位极人臣却不仗势欺人。卫青一生七战匈奴无一败绩。
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彪炳战功,在茂陵东北修建了一座阴山形状的墓冢,“起冢象庐山”。
【中国历史上名垂青史的五大战神】相关文章:
3.名垂青史造句
4.名垂青史成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