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年龄称谓

2022-07-30 科普知识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人对年龄称谓,希望有所帮助!

  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孩子。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指小孩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岁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指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7岁。

  始龀、龆年:男孩8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

  九龄:9岁。

  黄口:10岁以下。

  指数之年:9岁。

  10岁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12岁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

  及笄[jī]: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16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20岁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24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指男子40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140岁

  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拓展内容

  高中语文基础之古代年龄称谓

  1、襁褓:本指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引申为婴儿时期。《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2、孩提:襁褓中知发笑的孩童,两三岁之间。《孟子尽心》:“孩提之童。”

  3、始龀:才换牙,指七八岁。《愚公移山》:“始龀,跳往助之。”

  4、垂髫: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指儿童或童年时期。《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总角、束发:总角,未成丁者头顶两侧束发为髻。《林黛玉进贾府》:“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束发,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6、豆寇:本指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木,诗人常以之比喻少女,言其年少而美。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后常以“豆寇年华”称十三四岁的少女。

  7、及笄:古时女子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戴上簪子,以示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8、弱冠、加冠、结发: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之礼,结发戴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9、而立:《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所成。后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10、不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指人到了四十岁,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后来用“不惑”指人四十岁。

  11、半百、知命、知天命:指人五十岁。杜甫诗云:“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2、花甲:指人六十岁。“花甲”即六十甲子,天干地支纪年,顺次组合从“甲子”到“癸亥”为六十年。“花甲之年”也叫“耳顺之年”。

  13、古稀:指人七十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4、耋耄:八九十岁称“耋”,泛指老人。清朝刘大櫆《程太夫人寿序》:“八十、九十者所在多有,惟无德以堪之,则虽有耋耄期颐之寿,与朝菌不殊也。”

  15、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也称为人瑞,指百岁以上的老人。因此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宋朝陆游《初夏幽居》诗之五:“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古人对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古代对年龄称谓

  1.初度: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12.舞勺之年:男孩子十三到十五岁期间。据《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13.及笄: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14.志学之年:十五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

  15.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6.舞象之年:男子十五到二十岁。原本是古武舞名,后也是成童的代名词。

  17.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8.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汉代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男子满二十岁。

  19.结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十五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20.弱冠: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后也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用于女子。

【古人对年龄称谓】相关文章:

文学常识:古人对年龄的称谓09-28

古人对老师的称谓作文12-14

年龄称谓考(网友来稿)12-06

辨年龄识称谓(教师随笔)12-06

古代年龄称谓趣谈(网友来稿)12-06

用称谓造句12-12

文学常识:称谓07-18

称谓文学常识07-19

古代的称谓(网友来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