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常识,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识。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节日的常识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壮族蚂拐节节日常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蚂拐节源于东林孝敬蚂拐的行为和侍奉母亲的人性良心,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拐,求得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四季人畜兴旺。所以,在新年春节到来之时,这里的壮乡村寨都举行一次隆重热烈的蚂拐节歌会,敲锣打鼓,跳蚂拐舞,唱蚂拐歌,共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在红水河两岸百余里的壮家村寨,都十分盛行蚂拐节活动,历史上就建成过将近200至300座的蚂拐亭,“文革”期间,由于破“四旧”,立“四新”,蚂拐节活动就很少举行,一些蚂拐亭在当时相继遭受破坏,现在遗留下来的蚂拐亭已经很少。
改革开放以后,蚂拐节活动在各地又陆续地得到恢复和举办。同时,也迎来了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泰国、台湾、香港等国内外壮学专家的浓厚兴趣,他们专程来到红水河流域进行蚂拐歌节的文化考察。但是,就目前而言,蚂拐歌节亦已濒临危机,年轻人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逐渐淡化,传统节日逐步被现代节日代替,一些颇有造诣的活动主持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些技艺难以得到传承。鉴此,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已经意识到拯救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制定了对蚂拐节活动进行保护的各项措施,在经费、人才培养、文化资源普查等等方面上都制定了规划。
蚂拐节活动主要流行东兰县红水河两岸的金谷、巴畴、长江、隘洞、东兰、长乐、大同等乡镇的壮族村寨,同时,与东兰县相连接的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云榜村,巴暮乡板么村,南丹县吾隘镇那地村也流行该活动。它是通过祭祀、埋葬青蛙来预测年景、祈求人畜兴旺、风调雨顺的民俗活动。节日从正月初一开始,历时各地不一,有的5至7天,有的长达一个月。可以一个村(屯)单独举办,也可以由几个村(屯)联合举办。节日主要程序为:
一、找蚂拐。正月初一早饭后,大人小孩三五成群下田间地头寻找蚂拐,按惯例取两只,一公一母。并交由主持此次活动的负责人将蚂拐装入一节剖开的竹筒内(称“蚂拐棺”),合好绑紧,用彩色纸糊面。第二天,青少年们抬着“蚂拐”巡游本屯各户,念诵祝词。祝贺主家新年万事如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二、祭蚂拐。正月十五日,在沿袭固定的蚂拐坟边竖起五六米高的`彩色纸幡,摆上祭品,敲打铜鼓皮鼓,祭祀蚂拐。
三、葬蚂拐各地葬蚂拐日期不同。例如东兰县巴畴乡的巴英屯是二月初二,金谷乡弄法屯是二月初三,而大同乡切近屯则在正月二十八,但都在正月二十五至二月初七这段时间内。葬蚂拐的仪式不同,规模也有大有小,巴畴乡巴英屯仪式最为隆重,每次活动总有上千人参加,活动内容也很丰富。以此为例简述。这天早饭后,屯里响起三声“地炮”,青年们就扛上四面铜鼓上村边高坡上敲打,直到傍晚才回家。晚上全屯男女老少汇集纸幡下,举行葬蚂拐仪式。葬蚂拐前,先将去年旧尸骨取出,观其颜色,据说骨黄预示这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骨白则干旱,五谷歉收,而棉花却丰收;骨黑则庄稼、人畜有病有灾。然后,由一老者念诵祭词,埋葬新蚂拐。
四、化装表演。葬蚂拐前,外村赶热闹的后生源源而来,此时,两位老翁戴假面具,用破布烂蚊帐裹身,扮成“蚂拐公”和“蚂拐婆”,在一群各戴七丑八怪假面具、手持棍棒的"蚂拐仔"的护卫下走进人群中,众人自动让出一条三四米宽的过道来。约成俗定,这条过道一直到散场也无人敢去侵犯。“蚂拐公”和“蚂拐婆”过过道和巡垌一周之后,即悄然离去。“蚂拐仔”们则留下维护秩序。之后,过道上出现“算命先生”、“渔翁”、“卖药郎”等几个角色,按角色持道具作兴表演,内容均为预祝新年万事如意,消灾除难,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接着两男两女(女的也由男的装扮)在过道上齐唱赶鬼歌。这一过程,如今大多地方已经从简不盛行了。
五、对歌。主持人宣布歌场纪律,与一人齐唱开场歌后,蚂拐歌会开始,十多几十对歌手按男女分排,双双对对唱山歌。内容有天文、地理、历史传说、风俗人情、生产劳动等,但大量的还是恋爱歌,直唱到天亮,并约定下次歌会再会后才结束。至此,整个蚂拐节就在天亮以后结束了。
【壮族蚂拐节节日常识】相关文章:
2.禾苗节节日常识
3.芦笙节节日常识
4.关门节节日常识
5.哈节节日常识
6.澡塘节节日常识
7.南瓜节节日常识
8.新米节节日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