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时间:2024-10-31 22:20:28 文圣 节日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冬至,是我们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气,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按照天气和天文所划分的,冬至这一天是白昼最短的一天,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希望有所帮助!

  冬至的由来: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习俗:

  1.祭祖

  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2.吃水饺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5.喝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那时候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6.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7.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赤豆和糯米为1:2.5的比例,将赤小豆放入沸水锅内(赤小豆与水的比约为1:5)。煮至八成熟时捞出。另将糯米淘净后,用煮过赤小豆的汤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搅拌均匀后,上笼屉蒸大约40分钟,即可食用。

  老一辈的长沙人都知道,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饭。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产妇滋补产后造成的身体虚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婴儿。这道食谱糯米喷香,腊肉油而不腻,赤豆和花生都焖入味了,特别好吃。若是想吃得更为健康,可减少腊肉的比例,增加多一点豆类杂粮亦可。

  冬至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冬至的故事(一)

  吃饺子习俗追溯到东汉时期,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关于冬至的故事(二)

  相传六朝梁武帝时,南京旧名尚为建康城。有一日,一老者献树种给梁帝,称树种从南疆深谷中采得,已聚天地灵气,若悉心照顾,必可福佑大梁。梁帝观之,曰:“不过一柏树种。”不信其说,随手将其种于宫苑中。两三年内,虽然无人照料,树种依然生根发芽,郁郁葱葱。数年后,灵气凝聚,竟生为树灵。

  梁帝信佛,广建寺院,劳民伤财,不理国事,一心出家,民间哀声哉道。梁帝自己不吃荤,不许百姓吃荤,也不许民间以荤祭祀。诸神见贡品皆为素食不悦,奏玉帝,云其不敬天神,玉帝闻之亦不悦,故使建康城大旱三年,以示惩戒。

  树灵不忍见百姓受苦,冬至日,化为一少女,名姣,教百姓偷偷以面皮为衣,裹肉其中,捏成各种形状,作食祭祀;又耗自身灵力放弃成仙,为建康城求雨。玉帝感念其牺牲,使建康城恢复风调雨顺。一时之间,百姓间广为传唱,供奉为神。梁帝闻其神力,又见其美貌,欲纳为妃,操纵其神力一统天下。姣不愿,梁帝怒,遂杀之,不欲为他人所得。

  姣死后,玉帝为其不公,设侯景叛乱,将梁帝饿死台城,并许姣位列仙班,为民间掌管五谷。姣真身所附柏树亦守护建康城千余年而不倒,兵火战乱不损其分毫。传至现今,是为六朝松。百姓感谢她,将她发明的食物命名为饺子,在其出生的冬至日食用,并在冬至日虔诚祭祀神明祖先,以示恭谨。

  冬至养生

  1、精神调养

  冬至的时候人其实是很容易郁闷的,因为天空多数情况下都是灰蒙蒙的,不像夏天的时候总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这样的天气就容易让人心情低落。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去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总是很烦躁,保持乐观的心态,有一个好心情。

  2、运动保健

  冬至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多锻炼身体,不要以为天气冷了就可以偷懒,这样是很不健康的。我们应该在天气好的时候出门锻炼,比如说早上十点到下午三点都是一个合适的时间,天气不好的情况下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运动也是可以的。

  3、饮食调理

  冬至养生效果想要好,饮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部分。比如说一些有营养的羊肉、海参、人参、红枣等都是适合在这个时候吃的。当然也不能完全只吃这些补品,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也要吃,这样搭配起来进补效果会更好,希望大家要记住。

  4、热水泡脚

  睡前用55-70摄氏度的热水泡脚,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人体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热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络,加速血液循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冻疮、足部静脉曲张的患者。方便时可用中药泡脚,这里有个药方,可以在水中放几片当归、红花、川断及金银花等,可以活血补肾,还可以防止冬天皮肤干燥、皲裂。

  5、穿衣适温

  穿衣要讲“衣服气候”,指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33摄氏度,这种理想的“衣服气候”,可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其次,要注重双脚的保暖。由于脚离心脏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温低。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

  6、常晒太阳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冬季养生,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顺应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

  冬至的风俗

  1、祭祖

  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如粤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区延续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2、吃烧腊与姜饭

  广东人冬至吃烧腊与姜饭,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潮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

  3、吃年糕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明末清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

  4、吃冬至团(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冬至丸),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实际上,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5、吃饺子,喝羊肉汤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冬至扫墓需要注意什么

  一、孕妇避免扫墓

  孕妇最好避免清明的扫墓活动,这不仅仅是阴气重的影响,再者扫墓的气象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健康。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类活动。

  二、不可在墓地照相

  冬至扫墓的目都是为了祭祀祖宗,而非玩乐。举头三尺有神明,大家扫墓的时候,最好心怀敬意,专心谨慎,千万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随意的照相,否则引来了不好气场,就有阴阳失衡的可能,会损害个人的运势。

  三、忌穿大红大紫

  冬至不能穿的大红大紫去上坟的,在佩戴或是内衣上不经意使用了红色。当然本命年是例外,内衣可穿红色。

  四、外人不要参与他人的扫墓

  冬至祭祖是家族性的行为,作为外人的身份去参与扫墓是比较忌讳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毕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加持的气运也不同,可能会造成气场的紊乱,导致不协调而走霉运。

  冬至祭拜有什么讲究

  1、因为是祭祖,所以是难免会去一些很少有人去的地方,最好是依据常走的路线行走为好,勿要在偏僻的地方踏青,一来是安全问题,再者是易粘惹邪气。

  2、对走路中或站立时遇到的坟,要有恭敬之心,勿用脚去碰墓碑,在这样的场所要多有严肃庄重的态度,其他相邻的墓碑前面不要随意触碰占据。

  3、祖先的墓地,必定要好好清理杂草,添上松土,扫除墓前杂物,清洗墓碑。心中可默念,寄望九泉之下的先辈保佑后代富贵昌盛。

  4、扫墓的时间最好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天未亮或刚亮或是傍晚时分或太阳将下时,都不可以扫墓,因为此时抵抗力最弱,不利扫墓人,一般是在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间为好。

  5、去扫墓的人,如果是身体虚弱或病中或是额头发黑,则表示时运较低,若能不去扫墓最好;若一定要去,可随身佩戴玉器或玉佛等护身符。

  6、扫墓的路线有讲究,去扫墓和回来的路最好不能重复,不要走回头路,扫墓完成后离开时不要回头看。

  7、扫墓完成后,一般大多数人都会感觉身体有点气虚和乏力。建议回家之前去商场等人多的地方逛一圈,吸取一点人气、阳气,或者去公共浴室泡澡去除身上阴气邪气,进入家门之前最好跨下火盆。用黄草纸烧一堆火,依次跨越。

  8、孕妇和正在来例假的女性最好不要去扫墓,精神病患者心理疾病比较严重、还没完全康复的患者,7岁以下的孩子阳气虚弱,建议也不要去,其他重大疾病患者也不要去扫墓。

  9、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扫墓时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只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更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论足,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气场,那便惹一身麻烦回家。

  10、冬至上坟,辈分需要讲究,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以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最后当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方可离开。

  冬至出门有什么讲究吗

  1、鬼节之说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且也是中国重要的祭祀节日。很多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祭祀祖先的习俗,而冬至上坟祭祀的时候阴气比较重,所以在祭祀之后一般都会早点回家。

  2、民间传说

  传说在盘古开天之时,冬至正是万恶出没的时候,而晚上是阴气比较重的时候,这个时候很多地方流传着冬至的晚上出门不吉利的说法。

  3、天气因素

  冬至的来临,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就要到了,这时候往往是疾病感冒的高峰期,所以冬至晚上能早点回去的还是早点回去,况且大晚上家里肯定比还在外游荡更为安全。

  4、昼短夜长

  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而古时候的人们到了晚上不像现在有夜市,灯火通明,古时候的人们晚上出门很不方便,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在天黑之前都会早早的回家了。

  冬至期间其他宜忌讲究

  冬至期间不宜婚嫁,因为古人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称为四离日,离日为不吉利的日子,而是一件大喜事肯定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

  1、不宜搬家

  冬至期间不宜搬家,因为冬至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在寒冷的日子搬家会破坏家中的兴旺之气。

  2、不宜同房

  冬至期间不宜同房,民间有冬至前后10天不宜同房的说法。古人认为冬至期间是人体最虚弱的时候,这个时候同房的人,阴阳不调,非常不利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后代的繁衍。

  3、不宜回娘家

  冬至期间不宜回娘家,民间有冬至回娘家对公公不益的说法。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比较封建的思想,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会严格遵循。

  江西冬至风俗

  扫墓

  农历十一月初八前后是时令节日,又是传统的祭祖日,有“冬至大似年”之说。旧时这天村村都会举办冬至会,凡16岁以上男子都要进宗祠参加祭祖活动,村上人口出生、死亡和嫁娶,大都在这天登记(也叫“上谱”)。

  如今,南昌人依然有冬至扫墓的习俗,市民利用冬至节纪念祖宗、扫墓、整修坟墓。在一些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摆酒席祭拜祖先,将猪头、鸡、鸭、鹅、鱼等几样东西放在一起,向祖先祭拜,祭拜后一家人再坐下来吃。

  吃热豆腐

  值得一提的是,老百姓不仅有冬至吃饺子、汤圆的习惯,南昌人在冬至还要吃上一碗热豆腐。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冬天到了,吃一碗热豆腐不但能暖身子,还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热热乎乎。

  老话说“冬至隔夜吃胡葱烧豆腐,有吃吃一夜,无吃冻一夜,吃了热一冬,不吃冻一冬”。据介绍,因为“腐”与“富”谐音,民间谚语这么讲,“若要富,冬至隔夜胡葱烧豆腐”,这也体现了百姓向往生活富裕的心理,因此这个习俗一直传到现在。

  打麻糍果

  不仅如此,江西各地也有不少有趣的风俗。上饶的冬至热闹非凡,农村除了扫墓外,还要打麻糍果。九江每年则有冬至打糯米粑的习俗,清晨一大早,窗外会响起“咚咚”打糯米粑的声音。

  麻糍是江西的特产,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多作为祭祀用的供品。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吃糯米饭、酒酿汤圆

  在宜春,人们冬至则要吃糯米饭,喜欢吃甜的便在里面加上红薯,咸的则加豌豆和腊肉。而赣州客家人冬至当天则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寻根仪式;在饮食上,冬至要吃酒酿汤圆,俗称“冬至不挪圆,老公小鬼不赚钱”。

  腌肉酿酒

  另外,冬至也是民间“腌”“霉”的好时节。老南昌人常说,“冬至腌肉骨也好”,因此一般在冬至节以后开始杀猪腌肉、霉豆腐、用糯米蒸酒等,为过年做好物资上的准备。

  另外,上饶人在冬至这一天还要灌香肠、腌鱼肉。除了腌制美味的鱼肉外,晾萝卜也是冬至的一道风景。据称,冬至晾的萝卜是最爽口的,霜风一吹,萝卜就脆,过年前后就差不多可以吃了,人们都特别喜欢。

  冬至注意事项

  1、起居有常

  到了冬天的时候,人们应该要护理好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在起居上,人们要追到早睡晚起,大家应该在阳光出现的时候才能够出外活动。出去的时候人们需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这样做能够有效的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

  冬令时节人们如果能够安排好自己的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能够帮助人们滋养肾精。此时人们应该要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到了冬至的时候睡“子午觉”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2、审慎调食

  都知道药补不如食补。大家在冬至可以恰当的选择既美味,并且能够为身体补充营养的食物,这一点大家都能接受。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主要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人们首先应该要选择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

  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进补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3、运动保健

  冬至前后的天气都是非常冷的,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比较懒,很多人都会在房间里面不出门,这样就很有可能出现很多疾病,所以在阳光大好的时候还是应该出去多走走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吃的东西给充分吸收了,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是离不开运动的,在小区的楼下锻炼锻炼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这样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并且很多人在雾霾这么多的城市中生活,找到好天气更应该多运动运动了。

  4、充足睡眠

  养生中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冬季天气很冷也很干燥,新陈代谢也变的缓慢了很多。这个时候大家早点休息,对新陈代谢也是有促进作用的,并且保证足够的睡眠可以在第二天有充足的精力完成要做的工作,让大家不感到这么累,对身体的帮助也是很大的。

  冬至为什么吃饺子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常见、爱吃的食品。

《关于冬至的来历和风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相关文章: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作文(通用20篇)12-23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教案范文(精选10篇)10-25

冬至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精选15篇)12-25

处暑的来历和风俗03-14

立夏来历饮食风俗03-10

谷雨的来历和风俗03-10

浙江冬至风俗12-25

立冬时节的风俗活动及来历03-01

冬至节的来历与习俗10-25

文章
代写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关于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冬至,是我们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气,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按照天气和天文所划分的,冬至这一天是白昼最短的一天,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希望有所帮助!

  冬至的由来: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习俗:

  1.祭祖

  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2.吃水饺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5.喝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那时候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6.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7.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赤豆和糯米为1:2.5的比例,将赤小豆放入沸水锅内(赤小豆与水的比约为1:5)。煮至八成熟时捞出。另将糯米淘净后,用煮过赤小豆的汤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搅拌均匀后,上笼屉蒸大约40分钟,即可食用。

  老一辈的长沙人都知道,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饭。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产妇滋补产后造成的身体虚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婴儿。这道食谱糯米喷香,腊肉油而不腻,赤豆和花生都焖入味了,特别好吃。若是想吃得更为健康,可减少腊肉的比例,增加多一点豆类杂粮亦可。

  冬至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冬至的故事(一)

  吃饺子习俗追溯到东汉时期,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关于冬至的故事(二)

  相传六朝梁武帝时,南京旧名尚为建康城。有一日,一老者献树种给梁帝,称树种从南疆深谷中采得,已聚天地灵气,若悉心照顾,必可福佑大梁。梁帝观之,曰:“不过一柏树种。”不信其说,随手将其种于宫苑中。两三年内,虽然无人照料,树种依然生根发芽,郁郁葱葱。数年后,灵气凝聚,竟生为树灵。

  梁帝信佛,广建寺院,劳民伤财,不理国事,一心出家,民间哀声哉道。梁帝自己不吃荤,不许百姓吃荤,也不许民间以荤祭祀。诸神见贡品皆为素食不悦,奏玉帝,云其不敬天神,玉帝闻之亦不悦,故使建康城大旱三年,以示惩戒。

  树灵不忍见百姓受苦,冬至日,化为一少女,名姣,教百姓偷偷以面皮为衣,裹肉其中,捏成各种形状,作食祭祀;又耗自身灵力放弃成仙,为建康城求雨。玉帝感念其牺牲,使建康城恢复风调雨顺。一时之间,百姓间广为传唱,供奉为神。梁帝闻其神力,又见其美貌,欲纳为妃,操纵其神力一统天下。姣不愿,梁帝怒,遂杀之,不欲为他人所得。

  姣死后,玉帝为其不公,设侯景叛乱,将梁帝饿死台城,并许姣位列仙班,为民间掌管五谷。姣真身所附柏树亦守护建康城千余年而不倒,兵火战乱不损其分毫。传至现今,是为六朝松。百姓感谢她,将她发明的食物命名为饺子,在其出生的冬至日食用,并在冬至日虔诚祭祀神明祖先,以示恭谨。

  冬至养生

  1、精神调养

  冬至的时候人其实是很容易郁闷的,因为天空多数情况下都是灰蒙蒙的,不像夏天的时候总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这样的天气就容易让人心情低落。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去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总是很烦躁,保持乐观的心态,有一个好心情。

  2、运动保健

  冬至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多锻炼身体,不要以为天气冷了就可以偷懒,这样是很不健康的。我们应该在天气好的时候出门锻炼,比如说早上十点到下午三点都是一个合适的时间,天气不好的情况下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运动也是可以的。

  3、饮食调理

  冬至养生效果想要好,饮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部分。比如说一些有营养的羊肉、海参、人参、红枣等都是适合在这个时候吃的。当然也不能完全只吃这些补品,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也要吃,这样搭配起来进补效果会更好,希望大家要记住。

  4、热水泡脚

  睡前用55-70摄氏度的热水泡脚,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人体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热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络,加速血液循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冻疮、足部静脉曲张的患者。方便时可用中药泡脚,这里有个药方,可以在水中放几片当归、红花、川断及金银花等,可以活血补肾,还可以防止冬天皮肤干燥、皲裂。

  5、穿衣适温

  穿衣要讲“衣服气候”,指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33摄氏度,这种理想的“衣服气候”,可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其次,要注重双脚的保暖。由于脚离心脏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温低。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

  6、常晒太阳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冬季养生,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顺应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

  冬至的风俗

  1、祭祖

  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如粤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区延续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2、吃烧腊与姜饭

  广东人冬至吃烧腊与姜饭,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潮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

  3、吃年糕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明末清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

  4、吃冬至团(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冬至丸),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实际上,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5、吃饺子,喝羊肉汤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冬至扫墓需要注意什么

  一、孕妇避免扫墓

  孕妇最好避免清明的扫墓活动,这不仅仅是阴气重的影响,再者扫墓的气象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健康。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类活动。

  二、不可在墓地照相

  冬至扫墓的目都是为了祭祀祖宗,而非玩乐。举头三尺有神明,大家扫墓的时候,最好心怀敬意,专心谨慎,千万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随意的照相,否则引来了不好气场,就有阴阳失衡的可能,会损害个人的运势。

  三、忌穿大红大紫

  冬至不能穿的大红大紫去上坟的,在佩戴或是内衣上不经意使用了红色。当然本命年是例外,内衣可穿红色。

  四、外人不要参与他人的扫墓

  冬至祭祖是家族性的行为,作为外人的身份去参与扫墓是比较忌讳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毕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加持的气运也不同,可能会造成气场的紊乱,导致不协调而走霉运。

  冬至祭拜有什么讲究

  1、因为是祭祖,所以是难免会去一些很少有人去的地方,最好是依据常走的路线行走为好,勿要在偏僻的地方踏青,一来是安全问题,再者是易粘惹邪气。

  2、对走路中或站立时遇到的坟,要有恭敬之心,勿用脚去碰墓碑,在这样的场所要多有严肃庄重的态度,其他相邻的墓碑前面不要随意触碰占据。

  3、祖先的墓地,必定要好好清理杂草,添上松土,扫除墓前杂物,清洗墓碑。心中可默念,寄望九泉之下的先辈保佑后代富贵昌盛。

  4、扫墓的时间最好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天未亮或刚亮或是傍晚时分或太阳将下时,都不可以扫墓,因为此时抵抗力最弱,不利扫墓人,一般是在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间为好。

  5、去扫墓的人,如果是身体虚弱或病中或是额头发黑,则表示时运较低,若能不去扫墓最好;若一定要去,可随身佩戴玉器或玉佛等护身符。

  6、扫墓的路线有讲究,去扫墓和回来的路最好不能重复,不要走回头路,扫墓完成后离开时不要回头看。

  7、扫墓完成后,一般大多数人都会感觉身体有点气虚和乏力。建议回家之前去商场等人多的地方逛一圈,吸取一点人气、阳气,或者去公共浴室泡澡去除身上阴气邪气,进入家门之前最好跨下火盆。用黄草纸烧一堆火,依次跨越。

  8、孕妇和正在来例假的女性最好不要去扫墓,精神病患者心理疾病比较严重、还没完全康复的患者,7岁以下的孩子阳气虚弱,建议也不要去,其他重大疾病患者也不要去扫墓。

  9、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扫墓时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只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更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论足,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气场,那便惹一身麻烦回家。

  10、冬至上坟,辈分需要讲究,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以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最后当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方可离开。

  冬至出门有什么讲究吗

  1、鬼节之说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且也是中国重要的祭祀节日。很多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祭祀祖先的习俗,而冬至上坟祭祀的时候阴气比较重,所以在祭祀之后一般都会早点回家。

  2、民间传说

  传说在盘古开天之时,冬至正是万恶出没的时候,而晚上是阴气比较重的时候,这个时候很多地方流传着冬至的晚上出门不吉利的说法。

  3、天气因素

  冬至的来临,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就要到了,这时候往往是疾病感冒的高峰期,所以冬至晚上能早点回去的还是早点回去,况且大晚上家里肯定比还在外游荡更为安全。

  4、昼短夜长

  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而古时候的人们到了晚上不像现在有夜市,灯火通明,古时候的人们晚上出门很不方便,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在天黑之前都会早早的回家了。

  冬至期间其他宜忌讲究

  冬至期间不宜婚嫁,因为古人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称为四离日,离日为不吉利的日子,而是一件大喜事肯定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

  1、不宜搬家

  冬至期间不宜搬家,因为冬至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在寒冷的日子搬家会破坏家中的兴旺之气。

  2、不宜同房

  冬至期间不宜同房,民间有冬至前后10天不宜同房的说法。古人认为冬至期间是人体最虚弱的时候,这个时候同房的人,阴阳不调,非常不利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后代的繁衍。

  3、不宜回娘家

  冬至期间不宜回娘家,民间有冬至回娘家对公公不益的说法。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比较封建的思想,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会严格遵循。

  江西冬至风俗

  扫墓

  农历十一月初八前后是时令节日,又是传统的祭祖日,有“冬至大似年”之说。旧时这天村村都会举办冬至会,凡16岁以上男子都要进宗祠参加祭祖活动,村上人口出生、死亡和嫁娶,大都在这天登记(也叫“上谱”)。

  如今,南昌人依然有冬至扫墓的习俗,市民利用冬至节纪念祖宗、扫墓、整修坟墓。在一些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摆酒席祭拜祖先,将猪头、鸡、鸭、鹅、鱼等几样东西放在一起,向祖先祭拜,祭拜后一家人再坐下来吃。

  吃热豆腐

  值得一提的是,老百姓不仅有冬至吃饺子、汤圆的习惯,南昌人在冬至还要吃上一碗热豆腐。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冬天到了,吃一碗热豆腐不但能暖身子,还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热热乎乎。

  老话说“冬至隔夜吃胡葱烧豆腐,有吃吃一夜,无吃冻一夜,吃了热一冬,不吃冻一冬”。据介绍,因为“腐”与“富”谐音,民间谚语这么讲,“若要富,冬至隔夜胡葱烧豆腐”,这也体现了百姓向往生活富裕的心理,因此这个习俗一直传到现在。

  打麻糍果

  不仅如此,江西各地也有不少有趣的风俗。上饶的冬至热闹非凡,农村除了扫墓外,还要打麻糍果。九江每年则有冬至打糯米粑的习俗,清晨一大早,窗外会响起“咚咚”打糯米粑的声音。

  麻糍是江西的特产,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多作为祭祀用的供品。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吃糯米饭、酒酿汤圆

  在宜春,人们冬至则要吃糯米饭,喜欢吃甜的便在里面加上红薯,咸的则加豌豆和腊肉。而赣州客家人冬至当天则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寻根仪式;在饮食上,冬至要吃酒酿汤圆,俗称“冬至不挪圆,老公小鬼不赚钱”。

  腌肉酿酒

  另外,冬至也是民间“腌”“霉”的好时节。老南昌人常说,“冬至腌肉骨也好”,因此一般在冬至节以后开始杀猪腌肉、霉豆腐、用糯米蒸酒等,为过年做好物资上的准备。

  另外,上饶人在冬至这一天还要灌香肠、腌鱼肉。除了腌制美味的鱼肉外,晾萝卜也是冬至的一道风景。据称,冬至晾的萝卜是最爽口的,霜风一吹,萝卜就脆,过年前后就差不多可以吃了,人们都特别喜欢。

  冬至注意事项

  1、起居有常

  到了冬天的时候,人们应该要护理好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在起居上,人们要追到早睡晚起,大家应该在阳光出现的时候才能够出外活动。出去的时候人们需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这样做能够有效的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

  冬令时节人们如果能够安排好自己的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能够帮助人们滋养肾精。此时人们应该要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到了冬至的时候睡“子午觉”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2、审慎调食

  都知道药补不如食补。大家在冬至可以恰当的选择既美味,并且能够为身体补充营养的食物,这一点大家都能接受。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主要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人们首先应该要选择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

  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进补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3、运动保健

  冬至前后的天气都是非常冷的,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比较懒,很多人都会在房间里面不出门,这样就很有可能出现很多疾病,所以在阳光大好的时候还是应该出去多走走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吃的东西给充分吸收了,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是离不开运动的,在小区的楼下锻炼锻炼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这样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并且很多人在雾霾这么多的城市中生活,找到好天气更应该多运动运动了。

  4、充足睡眠

  养生中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冬季天气很冷也很干燥,新陈代谢也变的缓慢了很多。这个时候大家早点休息,对新陈代谢也是有促进作用的,并且保证足够的睡眠可以在第二天有充足的精力完成要做的工作,让大家不感到这么累,对身体的帮助也是很大的。

  冬至为什么吃饺子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常见、爱吃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