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小年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过小年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祭灶
天津人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过小年”,而传统“小年”与“祭灶”息息相关。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摆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这类食品又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上说,上天后嘴被粘住,免生是非。这些仪式完成后,就要将灶君的神像拿下来烧掉,“送神上天”。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再将灶君接回来过年。
祭灶一定要有糖瓜,这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黏性很大的糖。它有两种形状,长条的糖棍叫“关东糖”,一般一尺来长,扁圆的叫“糖瓜”。糖瓜里边有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酥香甜,别有风味。祭灶还得有茶水,有句老话叫“灶王爷,本姓张,一杯清茶三支香”。
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饺子?
老年间,天津还有句俗话: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饺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过去穷人要靠借债维持生活,买卖家也有一些不能及时偿还的债务。于是有一个不成文的乡规民俗,到了腊月三十之前没有清理完的债务,也就不再催讨了,外出的躲债人就可以回家过团圆年,也就有了“救命的饺子”一说。
过完小年,离春节就只剩下七天了。接下来的几天里,每一天都有讲究。
二十四 扫房子
“扫房日”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其实都是做扫除的意思。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华民族素有的习惯。
二十五 糊窗户
扫完房,自然该糊窗户了。旧时的房子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玻璃门窗,全靠窗户纸遮风挡雨。现如今,人们都居住在楼房里,“糊窗户”是大可不必了,贴个窗花、贴个福字、挂副对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另外,还有“二十五做豆腐”的说法,过去老百姓过年也不能敞开吃肉,豆腐价廉味美,深受老百姓欢迎。而且,过年吃豆腐还因为豆腐与“斗福”谐音。
二十六 炖大肉
按照天津传统的过年民俗老例儿,初一到初五不做饭,这些天的年饭要在春节前准备好。而从腊月二十六开始,就正式进入过年吃食的准备阶段,年夜饭陆续“出锅”。就从这炖肉开始,天津人过年的第一大菜!
二十七 宰公鸡
“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留一点。因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
二十八 把面发
在天津“老例儿”中,正月里的传统习俗是不烧火做饭的。过去没有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容易坏,只有发面不易坏,于是二十八开始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秉承着北方人传统的饮食习惯,从前腊月二十八这一天晚上把面发好,腊月二十九一早开始蒸馒头。
二十九 贴倒酉
贴倒酉就是把酉字倒贴。早年间,每到腊月二十九日,家家都会将一些“酉”字倒着贴在粮仓、钱柜、货箱、米瓮或者水缸、酒坛等器物上,有的也贴到门框和房梁上。因为“酉”和“有”同音,寓意“富有、不受穷”。“倒酉”,就是“富有到了”的意思。
把上面所有的流程都走完,就迎来除夕夜啦!包饺子、吃年夜饭、收红包、守岁、看春晚……
小年已至,大年不远。一年辛劳,一年风雨,只为岁末的团圆喜乐。就让我们静静期盼,一年中最温暖的那段日子。
过小年的风俗习惯
小年,又称为“祭灶节”,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节日,主要用来祭祀灶神。具体的日期因地区而异,北方多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则多在腊月二十四。以下是一些过小年的风俗习惯:
1. 祭灶:家家户户准备灶王爷喜欢的甜食,如糖瓜、灶糖等,以及水果、香烛、纸钱等供品,进行祭拜,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扫房:从小年开始,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清理家中的尘土,象征着扫除旧年的霉运,迎接新年的好运。
3. 贴窗花和对联:有的地方会在小年这天开始贴春联、窗花和门神,装饰房屋,营造过年的氛围。
4. 理发沐浴:在一些地方,人们会选择在小年的这一天沐浴理发,意味着洗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
5. 吃特定食物: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食俗,例如吃灶糖、饺子、汤圆、粽子等,都有各自的寓意。
6. 准备年货:小年也是准备年货的开始,购买新衣、食品、礼品等,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
7. 放鞭炮:在一些地区,小年也要放鞭炮,驱赶邪灵,祈求平安。
8. 团圆饭:虽然不如年夜饭正式,但许多家庭也会选择在小年这一天团聚,共享晚餐。
这些习俗可能因地域、民族、家庭传统等因素有所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习惯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 相关推荐
【过小年的风俗习惯】相关文章:
过小年11-24
风俗习惯11-03
过小年的语录09-26
过小年日记01-07
过小年作文03-03
过小年作文09-14
[精选]过小年作文10-04
德国的风俗习惯07-25
藏族的风俗习惯09-11
风俗习惯作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