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1
《家庭教育》一书中有一篇名为《好父母好家教》的文章,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从家教事小意义大、家教有法无定法,为众多家长出谋划策,答疑解难。魏书生他是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同时又是一位成功的家长,他的儿子20xx年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20xx年出了第一本书。他的家教经验角度独特,独树一帜,是从成功的教育案例中总结出来的,实在又实用,言辞恳切,入情入理。细读此书,使我获得了许多有效的教育良方。
作为一名教师,读了魏书生老师的这本书,不仅从家长的角度了解了该如何教育子女、如何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作为一名教师,也从魏书生老师的交谈中了解了面对学生的不同问题的教育方法。下面谈几点我的心得:
一、作为父母如何教育子女。
一个好学生身后一定有一位好家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应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有个正确的引导,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良和谐的成长环境。作为孩子的父母,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而“教”、“育”是一门学问,让孩子在宽容的家中长大,他就学会了自信;在和谐称赞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能学会欣赏;在平等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能学会正直……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虽身为母亲,但我对孩子的教育有时真不知从何入手,总觉得孩子要什么尽量满足便是,甚至有时用我们小时候父母对我们教育方法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当然这种教育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有时还会让孩子产生反感。曾经读过一篇报道,说是中国的家庭教育令人堪忧,提出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应该持有“上岗证”才能生育孩子,我非常赞同这个看法。这些日子我也在网上读了很多教育论文,读后身感作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说,家庭教育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一环境。
二、作为教师该如何教育学生。
虽然说这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从魏书生老师的每一个教育事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魏书生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做学生的朋友、从学生的角度、朋友的角度去教育、帮助学生;魏书生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总是尽最大的努力,不使自己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上,不去训斥他们,而让学生学会实实在在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下苦功夫,多调查,多思考,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方法。
以前的教学我把学生基本就是大致划分为几大类,如品学兼优的,以鼓励上进为主;调皮捣蛋的以打击为主;特别顽劣的基本放弃。现在一想,自己作为人民教师还差得很多,还没体会到老师不只是要传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教育学生。每一名学生都是一本书,我们要细细的读,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仅学生受益,自己也提高了自己的教育能力,提升了人格魅力。
三、家教事小意义大。
民风,世风皆起于家风。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要正确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而真正的教育他们,则是一件大事了。”书中提到了“三道染缸”说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道染缸,学校教育已经是再教育了。孩子就是一张洁白的纸,给他着什么底色,取决于良好的家教。
四、要以平和的心态育子。
家长应承认孩子间的差异,甚至欣赏差异,千万不能盲目攀比,追赶,甚至指责,贬低孩子,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书中介绍到的“夏斐之死”无疑不给全天下的父母敲醒了一次沉重的警钟。如果我们变一种教育方式,在孩子失落时对他曾加几许鼓励,少一些批评,让孩子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我想,在孩子压力减轻的同时,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成绩。这样,家长也会免除因埋怨训斥孩子而产生的苦恼,孩子更会因家长的善解人意而对家长多几分敬重。
五、轻生细语的批评效果好。
现在的家庭教育特别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的确,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物,而是和我们一样的平等的人。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风和太阳比赛,看谁先将人们身上的衣服脱下来,风越刮,人们将衣服裹得越紧,而和煦的阳光反而使人们主动将衣服脱下。看来,严厉批评不是最有效的,和孩子平等的交谈,体现了对孩子的一种尊重。
六、重视孩子心理健康。
健康的心态是人们从事学习工作的重要条件。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习真善美,让孩子的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让孩子在做实事过程中保持快乐心境,是一种处事智慧,万事都能泰然处之。同时引导孩子对待人生的失落要以笑迎,学会在跌倒中爬起,在生活中寻找快乐。
魏书生老师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获得了许多思维的灵感,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在帮助自己孩子成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愿天下有心、用心、真心为孩子的父母,都能找到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教育方法,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教育奇迹。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2
作为一个坚定的想学教育的人,一个想学学前教育的人,理应是全集都必须细读的,只是出于之前忙着看急需考试的书,现在忙于准备复试,便找捷径似的先读了第二卷的最后一部分“家庭教育”为快。
陈老师的书读起来是很快的,首先他写的都是自己办实验幼儿园的经验、实践(第二卷前面部分,幼儿教育,),家庭教育则是自己养儿的经验及对周围所见所闻的总结。
学前教育被视为基础教育之基础,我认为早期家庭教育则是早教中的早教,是人一生中教育的重中之重!孩子一生下来就受着父母家庭的养育,无形之中就受到或好或坏的最初的教育。而这最初的阶段是他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奠基阶段,自然受到的教育也是十分的重要。可惜这确并没有引起所有家庭的重视,在今天幼儿园教育倒是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殊不知失败的家庭教育可能使一切功亏一溃的。
陈老师重视家庭教育,有如卡尔·威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越早越好。正如他自己也提到他受《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影响是不小的。
《家庭教育》应该成为中国的全体父母或者准父母必读的一本书,以我之见。因为陈老师是将自己的经验心血和对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都化为了一条一条的教育原则,而每一条教育原则下都是自己记录的对儿子一鳴或者所听到所看到的身边的活生生的例子。从正面或反面、用浅显易懂、毫不艰深的语言一一叙述出来。父母读起来会感觉在看故事书,同时又会感同身受。因为所有的例子都是来自生活实际,所以会自然的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中,一切我们都在经历着或者看别人经历过又或者即将要经历。
我想陈老师初写家庭教育的本意也应该是针对所有天下的父母,如他所说“愿天下父母共读之”。因为他的这本书应该不会认为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似的一本天才教育的模版。毕竟卡尔·威特自己就不是一普通群众,他自己也是博士,有着渊博的知识见闻,所以能一心一意倾其所有的教给他的孩子比普通群众多得多的知识。当然这里并非说陈鹤琴就没有卡尔·威特那么渊博的知识和能力,而是《卡尔·威特的教育》原本就是一本渊博的爸爸教育孩子成为了天才的记实手册,而《家庭教育》原本就是从浅显易懂的角度,用能识字的人都懂的文字教所有的大众所有人都能够却常常被忽视被错误的执行的家庭教育的方法、原则。一条一条的原则都渗透在儿童的吃喝玩乐中,都体现在每个家庭每日都经历的日常生活中。书中的很多例子是我们稍不小心可能就会犯的惯错,所以着实需要所有的父母都对家庭教育有所了解,那样所有的幼儿得少受多少冤枉少受多少的罪呢。
《家庭教育》也是一本相对于《卡尔·威特的教育》更适合中国的大部分父母阅读的育儿手册。一是:由于作者的背景文化等原因自然《家庭教育》中的例子更加能让国民们理解。二是:虽说陈鹤琴也受《卡尔·威特的教育》影响,但是在书中已经对一些卡尔威特的比较极端的观念做了纠正。比如:孩子是需要玩具的、孩子是喜欢伙伴的需要伙伴的。。。。。。
虽然从书中我们看到好多那时候的孩子的生活环境与现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是大不一样了,但是你大可不必恐慌。虽说例子中的细节可能今天会不一样了,但是很多原则是不论世界如何的变化也应该要服从和遵守的。教育的一些理念是应该不会变的。当然今天的社会也有许多新的问题,那自然就要父母们自己思考摸索了。陈老师的《家庭教育》中的原则是有用的却不代表那是包括一切的。社会不断进步,教育的方法自然也要不断的跟上变化的步伐,只是一些“根本”是必须的。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3
“假使他不愿意刷牙齿,你可以指着一个牙齿洁白而肯刷牙齿的小孩子说:‘他的牙齿多好看,多清洁,你若天天刷牙齿也会象他这样整齐好看呢!’小孩子听了你的话,恐怕就要去刷了。若刷了之后,你可就称赞他说:‘呀!你的牙齿是白一点了,好看得多了。’他听了必然觉得非常的高兴,下次洗脸时就喜欢刷牙了。”
儿童喜欢称赞就说明启发鼓励是非常好的一种教育手段。现代教育论特别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有学习和质疑的权利。教学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说要依据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其进入积极思考状态,然后顺势利导、因材施教。所谓“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是说所谓教育,就是培养、发扬学生的优点而挽救他们的过失。万事开头难,小孩子开始做事往往不会做得很好,这时候如果你听而任之不做引导,他们很可能就失去做这件事情的兴趣了;如果你及时进行鼓励和引导,他们就会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和乐趣,这也正是其继续进行尝试、学习和探索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人都喜欢好听的话,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是即将成人的初中生,他们有了一定的荣辱观,鼓励表扬会让你的教学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好好利用这个法宝,让我们的学生更有动力的去学习吧!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4
《亲爱的加百利》是挪威作家哈芬丹。费昂的作品。作者以一封长信的形式,描述了他与患孤独症的儿子加百利一起共同成长的种种困难与快乐,作者用饱蘸真情的笔墨,记述了一个父亲对这个不同寻常的儿子的爱,用节制、有分寸又恰到好处的喃喃自语,记下了孩子点点滴滴的成长故事。
天地之间,最伟大的莫过于父母之爱,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真挚也是最无私的付出。父爱本已伟大,更何况是一个拥有“与众不同的儿子”的父亲所付出的爱。在绵长的字里行间,细腻而充满柔情地回忆着加百列身处襁褓之时的欢喜与忧愁;当加百列因为看录像片而梦想当海盗的时候,父亲精心部署了海盗游戏,让儿子亲临其境去感受虚幻与现实的区别;为了让加百列保持愉悦,依照加百列的心愿辛苦筹办了大型宴会,可其间敏感的加百列误解大家,大闹宴会并出逃,痛苦而愤怒的父亲又丢下一切寒夜中到处寻找儿子,只是为了让他找到一种依存感等。当读到孩子问“我长大后,你和妈妈都死了,我失去了你们,那时谁照顾我呢?你觉得,那时候我能一个人生活吗?”父亲只能喃喃的回答“我不知道,我的儿子,好好睡,明天,我们将继续生活”这一章节时,我的泪禁不住流了下来,是啊,这也是他的父母放不下不敢想不敢触碰的问题,只能用“明天继续生活”来回答。一天结束了,会有新的一天;一年结束了,会有新的一年,直到儿子有一天能够真的走出“迷宫”,父亲才算功德圆满,但这一天何时能到来?
这本书,最打动人心的是作者对这个特殊孩子无悔无怨的深爱以及他们特殊的父子之情。对世界而言,父母可能是平凡的,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作者竭尽所能让孩子快乐成长,教会孩子认识世界、学会生活。我认为,作者需要的不仅是同情和感动,更是想通过这本书让社会广泛了解孤独症,走近和了解这些孩子和家庭,对他们少一些偏见,多一些理解和宽容。这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是特殊的孩子,他们缺乏与外面世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对规则和秩序有着自己独特偏执的认识,外人很难走进他们的世界,在父母的庇护下,他们也许能随心的成长,但他们终会长大,会有离开父母甚至永远失去父母的那一天,他们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关爱和理解他们,支持和帮助他们,给他们生存的环境和空间。这也许是作者写这本书最美好的愿望。
有人说读一本书,就像是旁观了别人的人生,我们能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共鸣,反思并找到自己的路。
作为一个11岁孩子的妈妈,回想自己与孩子的相处,对比作者对孩子那种爱,不禁羞愧。虽然我也爱孩子,愿意把今生最好的都给他,倾其所有来爱他,但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路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随着他的成长一天天在增多,从他小时候学语时能清晰的喊一声妈妈就心满意足,到现在考99分还去责备为什么没考100分;从他能写对一个字到为什么不能门门功能都得优…?一步一步,我提高标准却忽视了他的努力和天赋。我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卓越而优秀的,眼中看到的总是他的缺点,总是为他的不努力和不听话而焦虑而愤怒。父母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完美小孩”,而那个完美的孩子却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总是参考着那个完美标准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比较自己的孩子,希望他能够按照自己心中的标准成长,按成功的标准成材,一旦希望落空或达不到要求,就会对孩子发泄情绪,甚至用“不打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样的老话来安慰自己。在这样的情绪下,每天家里充斥着紧张的气氛,孩子怕做的不好,怕做错,我怕孩子做的不好,比不上别人优秀……,总是把自己的期望值强加给孩子,要求他指责他,生怕他落后而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在爱他、为他好的名义下,强迫他而不是耐心的引导他……。
看完了《亲爱的加百利》,看到作者对孩子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和满足,在感恩上天赐给我们健康孩子的同时,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孩子会怎么样,遇到这样的事会怎样对待孩子?能否以那样的耐心和宽容对待他,一步一步去引导他,主动进入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语言和逻辑,把他带回到我们的世界?能否心平气和的接受孩子的差异,不埋怨不抱怨,主动寻找适合他的道路?无论怎样,都尽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接受他的不完美和不优秀?”……
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在教育中煎熬的中国家长阅读,在感动的同时反思,我们对孩子是否太急躁和功利了,是否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成长的快乐?即使他不是最优秀的,只要他能够心中有真善美,他都是最好的!感谢这本书的作者,让我静下心来反省自己,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努力的去理解他,接纳他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引导他,共同寻找能让孩子接受的,适合孩子成长的方式。也许我们彼此都不是最好的,但我们应该带着感恩的心,珍惜今生的母子缘,接纳和认可彼此所做的努力,一起享受共同成长的幸福时光,静待花开。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5
一、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爱,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很多孩子认为家长的付出和爱是理所当然,不存在要感激和回报。没有对父母的感恩意识,是孩子不听话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很有必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爱,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一方面,让孩子学会理财,养成记录收支的习惯。前美国首富、美孚石油公司的总裁,洛克菲勒,每个星期给孩子的零花钱只有三十美分,相当于人民币2.4元。而且他要求他的孩子们每周把自己的每一笔支出都记录好,下周领零花钱的时候交父亲检查。后来,他的儿女,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不要依靠亿万富翁的父亲。新时代要求我们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的同时,也应该学会理财。养成记录收入和支出的习惯,就可以将自己的财富用在“刀刃上”,把自己的生活规划得井井有条,而不会由于金钱问题而时时捉襟见肘,疲于应付。学会理财,也就是学会规划人生,会理财将会使你一生受益无穷。一段时间过去后,要让孩子算算账,一个学期,一年要用去父母多少钱。
另一个方面也要让孩子参加一些劳动,尝试去赚钱,了解金钱来之不易,而且必须通过劳动获得。这样有利于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家庭教育取得理想效果的有力保证。
二、宽容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严是爱,松是害”是中国的一句古话。千百年来,家长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学生,说的最多的也是“严格要求”。的确,严格要求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孩子按照成人理想的模式发展,少走弯路,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范例。但是对“严格要求”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使孩子习惯接受,不会批判的思考,个性丧失,创新意识淡薄,甚至有的孩子心灵压抑,性格孤避,过早地失去了童真。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在今年6月末日报道的,13岁考上大学的天才儿童曾永康的悲剧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严格,更应该宽容。严格不是苛责,苛求,应该严而有度,严而有序,严而有理,宽容不等于放纵,放任,不等于对孩子的问题视而不见,不等于可以原谅孩子的所有错误,宽容更多的是对孩子感情、心灵上的宽容,让孩子有健康的心态在宽松的环境下接受严格的教育。
家长要处理好要求的严格与环境的宽松,过程的严格与结果的宽容的关系。宽容是对孩子的信任,使孩子有信心,有勇气,严格要求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孩子做事严格要求自己,善始善终良好习惯。
三、民主平等的交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
进入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显著的特点是“变”。孩子开始发育了,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有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你要东,他偏要西。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最主要表现是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正确理解自尊,只是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孩子来看待,他们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
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但又容易片面;喜欢怀疑别人,却又缺乏科学依据。
因此,家长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必须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心理断乳期,实质上是青少年们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自己判断、自己解决所面临的新的问题的时期,这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要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是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
因此,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尽可能支持他们,尤其在他们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和他们平等交流,帮助他们分析事物、明辨是非,正确处理。另一方面,家长又不能过于迁就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行为,以防孩子以后总是用反抗的方式来要挟父母,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比较严重的反抗行为,家长可以采取奖赏训练的方法,强化孩子的顺从行为。
四、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打造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新教育理念认为:“人人有材,人无全才,因材施教,个个成材”。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材,而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是成材的必由之路。家庭教育的目的也是让自己的孩子成材,成材的道路千万条,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们学校就有获得了湖南卫视举办的20xx年超级男声第二名的佟楠和20xx年超级女声第二的黄雅莉,他们能在数万名选手里头脱颖而出,不能不说是人才,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这都是他们自己扬长避短,学校和家长因材施教的结果。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6
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拜读了赵忠心老师经过多年研究所写的'《家庭教育学》,其中借鉴了许多中外家庭教育的理论以及家庭教育子女的经验。读完这本书,我深有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时常觉得幼儿越来越难管理,教育孩子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常常视孩子为家中的小太阳,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长时间如此容易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以后的人际交往,以及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在大多数家庭里,隔辈亲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孩子提出的要求,爷爷奶奶都会尽量的去满足,而实际上,应该给孩子讲道理幼教,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去做,什么不能做,如果孩子执意的要求,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在我接触的很多家长,几乎都是着重关心孩子的认知水平、技能掌握,缺乏对孩子习惯的培养,从而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在今后社会上的发展。
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能够完成自己目标或是愿望,过高的期望无疑是增加了孩子的压力以负担,当孩子面对挫折使,会逐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与认可,甚至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随着现在的培训班、学习班的增多,家长们在不考虑孩子是否有兴趣,就替孩子报名参加,并把孩子的日常生活安排的满满当当的,使孩子整天面对着大量的作业以及学习压力,从而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与童年的欢乐,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作为父母要正确对待儿童的教育,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并积极引导学习发展,使孩子拥有一个充满欢乐的童年。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不仅要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同时也要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孩子的品德素质,提高孩子的自主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往往只重视孩子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其素质教育的发展,良好的品德素质对孩子在社会中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可见,家庭对孩子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加强对培养孩子自主能力的意识,锻炼孩子的自主行为能力,例如,学会自己扫地、自己擦桌子等家务活动,来促进孩子自主能力的发展,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完成的不好而批评或阻止,避免影响到孩子的积极性与自主意识。
《家庭教育学》这本书就要求我们重视对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及家庭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父母,要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孩子精神教育的意识,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幼儿教育,自觉承担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使孩子成为高素质、高品德、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7
这两天我进行了断舍离行动,扔掉了一些衣服和女儿的玩具,整理了书桌,把关于教育的书籍放在一起,计划一本接一本重新阅读,写读书笔记。
第一本是陈鹤琴著的《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这是我15年在网上买的,之前通读了一遍,现在再看,仍是觉得针对小宝开始的注意事项非常全面。家有小宝的父母可以在网上买本看看。
如果早读他的书几年,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虽然我的女儿已经错过最佳教育时期,我还找到几条她现在还是需要的记录下来,特别提醒自己注意培养好的习惯。这些其实都是父母在做在学,才能真正帮到孩子的。
第一点:做父母的应当教训小孩子顾虑别人的安宁。
第二点:做父母的须禁止小孩子作伪。
第三点:教小孩子服从。
第四点:教小孩子爱人。
全书通俗易懂,讲得都是案例,一百多条举例当中,在儿子一鸣那儿的就占了73条之多,他把学来的家教知识在儿子身上印证,自己的学说也在儿子身上实验,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卡尔·威特的教育。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陈鹤琴先生说不要骤然命令小孩子停止游戏或停止工作。他举了一个例子:
知新的母亲很明白知新的心理;她也很能体贴知新的意思;而知新也很愿意听她的话。一日早晨,知新同她4岁大的妹妹玩弄积木,搭桥砌屋,玩得很高兴,他母亲走来看见他同他妹妹俩玩得这样有趣,就笑嘻嘻地称赞了他们几句,并且对他们说:“我们要吃点心了,我再给你们5分钟功夫,你们快点玩,玩好就把积木放在原处。”
就是这样简单地几句话,让孩子有了一个心理预期,比命令式的骤然制止要强多少倍,我们成人在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如果被告知立刻停止,也是有诸多的不愿意,孩子更是如此,但是给他留有一个时间,让他缓冲一下,他也就接受了。
陈鹤琴先生说:做父母的不应当对孩子多说“不!不!”,事属可行,就叫他行;事不可行,禁止他行。倘使不论事情的可否,竟一味去禁止他,那么小孩子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儿童的内心世界如此丰富,如果我们用粗糙、粗暴去对待孩子,孩子的成长势必会受到影响,既不能无原则溺爱,也不能太严厉,语言要柔和,行为要严格。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8
市教育文件要求教师加强阅读,我比较认同。因为我事先就形成了读书的习惯,这次从图书馆借阅要求阅读的书目,静心阅读摘抄。陈鹤琴所著——《家庭教育》,读来颇有共鸣,读来如行云流水。
我想原因有二:第一,自己写过育儿日志,思想领悟起来也容易;第二,作者的生存年代不远,语言、思想等方面没有太多因素的干扰。总而概括,如下几点:
概括来说,这本书读来顺其自然,语言毫不晦涩。作者比较常用的语法就是排比句、并列句。排比句让读者在跳动的节奏中阐释了多种情况,读者的注意力易于集中。同时,也感受到作者是一个可爱的人。并列句前半句便于读者认识,后一句便于读者思考。作为育儿的书籍,比较适合父母阅读。
其次,这是一个真正潜心研究的作者。文章足以流露出作者的人格,一个个形象的例子,一句句感悟的话语,那的确是自己的思考。让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关注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关注别人的孩子的发展。这样,通过对比就可以让父母收获更多的教育思想。孩子是变化的,原本乖巧的,在某个成长阶段不认真的时候也能够育儿。
再者,育儿还需要更加细致。我自认为是一个比较细心的妈妈,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9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它是现代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1936年7月在英国牛津召开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之际出版的。
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博士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提出了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
在“节奏”一节里,蒙台梭利博士提到很多成人注意的是他自我行为的外在目的,并根据自我的想法来确定采用何种方法。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引导他运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刻内到达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发奋做某些似乎没有成效和幼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自我一瞬间就能够做完而且做的更完美,这时他就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忙这个儿童。这是正因成人不明白儿童在活动中需要运用他的手,不把手的户外看成是儿童工作本能的第一次展现,就可能成为儿童工作的障碍。
无论是做为家长还是老师,我都曾正因看到儿童试图去做一些在成人看来似乎是毫无必要的活动而去阻止他,甚至变得恼怒,如果儿童企图反抗,结果往往是以儿童“不听话”而告终。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务必使自我的内心作好准备。务必系统地研究自我,以便发现自我身上某些具体的缺点。而不好只注意儿童的坏脾性和如何纠正童错误的行为。教师首先要清除自我眼中的沙粒,然后他才能更清楚地明白如何消除儿童眼中的尘埃。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10
读了陈鹤琴先生所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有相见恨晚之感---要是我儿子小时候我读到,那么,我的家庭教育会怎么做?
首先,我会给孩子多一些陪伴。朱永新教授说:童年只有一次,陪伴无法替代。亲子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应该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义。陈鹤琴先生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实验、研究,将儿童特点归纳为7项,其中的四项也都充分说明了儿童需要父母的陪伴:儿童好游戏的;儿童好奇的;儿童喜欢野外生活的;儿童喜欢合群的。我会和孩子一起玩我们小时候的游戏,也会陪他玩他和小伙伴玩的游戏,还会给他创造条件,让他和小伙伴们一起玩。遇到周末和节假日,我们的家庭生活就是带他去野外生活。约上几个孩子的同龄伙伴家庭,带上一本书,带上画笔,带上捕鱼捉虾捉蝴蝶的工具,还要带上一顶帐篷,玩玩看看,画画写写,读读唱唱,幕天席地,让孩子的天性在大自然中释放。我还会经常带领他接触猫、狗、兔子等驯良的小动物,与它们做伴。我还会在家里养他喜欢的驯良的小动物,养花花草草,带着他一起去侍弄,去观察,去记录,发现生命的美好,感受成长的快乐。
其次,我会教孩子方法。孩子是在试错中成长的,要打消他的惧怕心理,这次不会,教给他方法,几次下来他自然就会做了。我再也不会因为他小,而帮他把本该他做的事情做了。也不会丢一件事情给他,让他独自在一件事情纠缠很久而不得。在他的能力以内而非用力不可的事情,我会耐心地教他怎么学习,怎么劳动,也会教他为人处世的方法。“凡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对于他会做的事情,我会给他鼓励,增强他做事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再次,我会给他创造好的教育环境。“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而且人的环境,比较物的环境还要重要。” “小孩子既好模仿,做父母的一方面要以身作则,一方面还要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仿。”
我会把家庭打造成书香家庭。家里除了随手可以拿到书,有一个温馨舒适的阅读空间,还有一对爱阅读的父母。晚间时光,便是我们快乐的亲子阅读时光。沉浸式的读书,温馨而热烈的聊书,这样的环境里养出的孩子不优秀都难?
周末和节假日,除了带孩子野外生活,还带他去儿童游艺场、儿童运动场、动物园、花圃、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让他从小生活在优良的教育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而培养兴趣,激发与展现才华。
父母是儿童最初的世界。我也会加强自身修养,收起自己的负面情绪,举手投足,言谈之间,都给孩子美的形象和正能量,同时也督促孩子爸爸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者那一天的一部分,或者几年,或者连绵很多年。”因此,我希望我的孩子,他所见到的都是美好的正能量的,而他所做的,也都是美好的正能量的。
然后,我还会用一颗童心去看儿子。我会站在他的角度,用他的眼睛去看待一切,用静待花开的心态,牵着这只蜗牛去散步,而不是一个劲儿地催“快点儿”,或者生气地训斥,“这么简单你怎么都不会”。
当然,这静待花开的过程,也需要付出管理的,浇水、施肥、捉虫、除草,样样都不能少。“从小教起,从小教好”,在陈鹤琴看来,在家庭教育中,培养良好习惯最重要。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用;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累。在现实中,许多成年人在性格、道德、审美、生活方式、待人态度、与人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很大程度上与幼年或少年时期的教育环境、方式因素有关。这也让我想起了朱永新教授在20xx年家庭教育学术年会上提到的----在孩子进入学校前的阶段,恰恰是人的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古老的中国民谚,已经被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所验证。在人的成长过程之中,大脑发育成长最快、建立突触联系最密集的时期就是0—7岁这个阶段。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他们的认知风格、个性特征、行为习惯等已经初步建立。
我也会分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不再把家庭变成学校教育的延伸,让孩子继续学校的知识学习。及时转变我的教师角色,从妈妈的角度去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品格养成、习惯养成、生活教育,这才是我该做的。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充分发挥爸爸在孩子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教育孩子是父母双方的共同责任,父亲和母亲都不能够缺位。我见过咱们许多家庭,包括我的家庭,教育的责任主要由母亲承担,家庭中父亲教育缺位,成为所谓的“影子父亲”,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男孩子的教育尤其离不开父亲。我羡慕《火鞋与风鞋》中的爸爸带儿子的那场特别的旅行,也羡慕《父亲变成星星的日子》里爸爸给儿子引领,还羡慕《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狐狸爸爸的责任担当……我希望我的儿子,也能有一位伟岸睿智有担当充满父爱的爸爸引领他成长,然后,儿子长大后便成为了他爸爸的样子……
可惜,童年只有一次,我对儿子的家庭教育梦想只能成为梦了……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父亲是男人最重要的工作,母亲是女人最神圣的天职。愿我们为人父母的,好好学习家庭教育,做好母亲、父亲这最重要的、神圣的工作,“热爱了解和研究儿童,教育他们使之胜过前人”(陈鹤琴),也希望我,能为促进周围人的家庭教育健康进行贡献一点力量。
后记:1925年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陈鹤琴(1892-1982)的两本教育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与姊妹著作《家庭教育》作为东南大学教育科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印行, 前者是陈鹤琴根据对自己初生长子一鸣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试验、记录、研究,采用外心理学研究方法,写作而成。后者是陈鹤琴继长子一鸣出生后又得一女,取名秀霞,继续自己的观察实验,总结归纳家庭教育心得、方法。
由此,我想到了陈鹤琴先生的话-----热爱了解和研究儿童,教育他们使之胜过前人。
愿我们每一个与儿童教育有关的人,都能如此!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11
这个假期,我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通过家庭教育的学习我终于明白毕业证书或是高学历都是你身份的一个象征,那些东西往往是给别人看的,而学习和充电才是最重要的,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才会有的收获的,学习不是给别人看,最重要的应该是个人成长了,学到的东西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了,每个活生生的案例都在教育着我。
小学的孩子们是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获得的知识层面是不同的,通过和孩子以及家长的长期接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家长和老师都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不断积累,对于认准的事情就一定做好,坚持到底。面对生活反思而不抱怨,我感到学习后的最大变化就是:心态变好了,学会了心平气和的生活和学习,教育思想有了一定的改观。
自从学习家庭教育后,我时常注意我们老师和孩子家长的谈话,常常会感慨很多。如果我们孩子的家长、老师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们的孩子会怎么样,还会这么难管教、难理解甚至是这么的害怕老师和家长吗?孩子的问题,根在家长身上。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给孩子上课时更多的能冷静下来去看孩子,突然发现孩子们所提出来的问题都是事出有因,而孩子们也不是很捣蛋了,变的很可爱。他们更喜欢上我的课了,也更喜欢跟我聊天了,学习让我更深刻的明白理解和尊重他们,蹲下身子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用爱的目光注视着她们,用我们温柔的手去摸摸孩子的脸蛋……这样我们的孩子会和我们走的更近。我们需要教给他们的不单单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应该是教会他们学会交流和沟通,用爱来教育孩子。
学习的最初很简单,就是为了养育好自己的孩子和方便工作,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看到家庭教育网络为社会发展做出的努力,而我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也将脚踏实地的去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希望多多去和那些有教育问题的家长进行沟通和指导,希望每一位家长都是一位很棒的家长,愿每一个可爱的孩子都能因为家长的转变而变得快乐福!
对于家庭教育我一直都在苦苦摸索,也经常和家长们交流学习,可是总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够理想。从怀孕起就没少读关于胎教、早教方面的书籍,自己觉得只要多看书就可以做一个好妈妈,可是当孩子出生后并且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我发现我所看的书远远不能满足我平时的教育。
说起教育孩子每个父母都会,但是有几位父母能做到科学教育呢?这也是每位家长都想要学习的。《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书中有一些新型的教育新观念,也有一些典型的成功型教育经验,这本书让我发现我在平时的教育中有许多无知,总觉得严厉就可以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同时也学习到教育孩子也需要科学教育,这样我感受颇深!
【放低姿态和孩子成为朋友】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时作为家长我们忽略了这点,当孩子犯了错时我只知道训斥,从来没有耐心的倾听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所以每次训斥完孩子后,我发现孩子很不服气。
有一次孩子们在一起玩,大人们都在客厅看电视,忽然我听见“砰”的一声,我马上意识到是爸爸的花瓶,我跑过去一看还真的是,几个孩子都说不是自己干的,只有儿子说:“妈妈是我不小心打碎的。”我想都没想就开始训斥儿子为什么不小心一点,因为是爸爸很喜欢的,所以我狠狠的批评了儿子。过了几天我才知道不是儿子打碎的而是另一个小朋友打碎的,儿子怕那个小朋友挨吵所以自己承担了。我当时就很后悔自己的莽撞。后来不论遇到任何事情我都会和儿子沟通,现在我们俩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走出妈妈教育的误区】
现在的妈妈在教育过程中都会陷入很多的误区,比如有些妈妈无论什么事情都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就成了“提线木偶”,并且还害怕自己的孩子会受到伤害,就限制孩子的探索和冒险精神,这样不但无法满足孩子的探索欲和冒险精神,同时也使孩子的运动量减少肥胖率上升。
有些妈妈对孩子过度宠爱百般呵护,这样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苗一样稍遇风雨就难以承受。应大幅提高孩子的耐挫性,磨练他们的意志力,这样锻炼过的孩子将来步入社会在遇到一些挫折时就不会承受不了。
非常感谢这本《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它给了我们一些具体、实用、专业的教育理念,我坚信通过学习我会成为一名会科学教育孩子的妈妈!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12
天看了家庭教育里的一段内容非常有感触,写下来分享一下。
这段内容主要讲了五个问号教孩子养成规划习惯。我家的哲凡同学时间观念不强,做什么都很慢条斯理的,看了以后觉得非常适合他做作业慢,拖拖拉拉的,不能合理规划时间。一问是假期有什么计划?二问是想去哪里放松一下?三问是那可能要占用一天半的时间,你觉得够吗?四问是那你制定时间表吧,怎样才能休息好又能提高?五问是如果没有完成,你觉得需要多久时间弥补?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是位有智慧、耐心的爸爸,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划态度方面依照这样一个规律:询问并引导计划——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监督检查——修正改善。在上次计划落实的基础上,下次适当的延长时间,逐步锻炼孩子的规划能力,不唠叨只问了五个问题,这位家长就让孩子养成了规划的好习惯。
通过学习觉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方法,好方法事半功倍,呵呵,会继续学习的。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13
短短三个月,第一期的家庭教育培训在此告一段落,但这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个开始.但做一名合格的家庭志愿者,我总觉得觉得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还远远不够,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学习、内化的一个过程。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已经有十余年,但在家庭教育上还是很欠缺,只是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但每当家长碰到孩子有问题来询问时总是说不出个所以然。
这次的家庭教育培训是富阳首届家庭教育的学习。通过这次的培训,我收获了什么,我感悟了什么?每个人的感想都是不一样,但可以说每个听讲座学习的老师和家长都是有所收获,虽然如方礼梅老师说的我们学了家庭教育不可能马上有进步、改变。但不知不觉中我对待孩子的态度慢慢的在转变,我在和她说话时总是会停下自己手中的事;每当孩子不听话时我总是心平气和和孩子说话;我真的不打孩子了;我试着用孩子朋友的身份和孩子相处……
曾经,和大部分老师一样总会有这样的感想:能教育好自己班上的孩子,却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我也这样想,认为不是很正常吗?我也和其他家长一样,孩子在学校一个样,在家又是另一个样。真的是这样吗?现在学习了中华家庭教育课程,细细回想自己在教育女儿上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深思,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不就是我们家长在教育上出现了问题吗?比如我的孩子吃饭速度一等一的慢,去年在家还要我们喂,而且吃一顿饭不知要我们催几次,喜欢边玩边吃,那还不是因为孩子很小的时候不爱吃饭,我们就随她,让她满屋子跑,追着给她吃饭,当时想只要她能够把饭吃下就行,而形成了她现在这个不好的习惯;因为从小就拿大灰狼在吓唬孩子,女儿五岁时睡觉,还一定要我的陪伴之下才肯入睡;她喜欢画画,动手能力强,但语言方面欠缺,我在这方面也是弱项,总希望孩子能在这方面能够强一点,也曾信誓旦旦说多陪孩子到新华书店看看书,培养她这方面的兴趣,而事实上我每天经常只顾自己做事(工作),而很少陪她去新华书店,甚至孩子在入睡前我也很少给她讲故事或陪她聊天;在孩子还没上幼儿园时,我下班回家时,我开门进屋,孩子不会很热情的打招呼,有时真的很冷心,孩子怎么会这样呢?我老公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平时很少会做出关心别人的言行举止,我也经常埋怨,怎么这么不懂体贴别人。有时还瞪大眼睛和我们说话,我的婆婆和我关系也不怎么样,有时一家人在一起总是没几句话可以说,家庭氛围不是那么和谐。孩子虽小但她却能敏感察觉,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那么“冷漠”。
学习了家庭教育之后,我经常在反思,我反思我以前的所作所为,同时期望自己能够成为孩子心目中喜欢的妈妈。在今后的日子里一方面我会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在育儿方面的素养。另一方面,在改变不了周围人、家人的情况下,先努力改变自己,尽自己的力量增进家人间的感情,希望自己能够在以后能成为一个豁达开朗、积极向上、拥有自信的一个人,让孩子能够在我的教育下能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我会为之能努力的。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14
现在,我已经由初为人父之时的惶恐,变成了现在的颇有信心,这主要就是读了《家庭教育》这本书。说实话,知道自己要做爸爸时,是既惊喜又惶恐,喜的是自己升级了,人生变得完整了;恐的是意识到头顶的责任之重,而自己还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尽管之前读了卢梭的《爱弥尔》,但这本还是相对理论化,可取的只是他的理念,自然教育法,顺从孩子的天性,挖掘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快乐自由的成长。
后来也买了许多其他的育儿著作,但都看不下去。偶然的机会,在一期的《中华读书报》上看到了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再版的消息,抱着读读看的想法买了一本。没想到,竟然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欣喜若狂,爱不释手,里面珍藏了数不尽的珍宝。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杰出的幼儿教育专家,号称“幼教之父”。我觉得这是名副其实的称号。他对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观察,分类记录了孩子的所有表现,写出了这部杰出的幼教著作。一百多条教育原则,每一条原则都有实例支撑,正面的,反面的,自己孩子的,朋友孩子的,还有原因分析,实践建议,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内容全面而具体,有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学习习惯,游戏方法,品质养成,如何不让他哭等等。
我认认真真地,一字不落的读完了全书,做了大量的摘抄,而且让我妈妈读了一遍,也经常对老婆讲解,以取得家庭教育原则的一致。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逐步地贯彻了书中的教育原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书中讲,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少则三天,多则七天。以前,我家宝宝跟我们睡的,书中讲,要养成小孩子独立的习惯,有条件的,分房睡,无条件的,分床睡。我开始让他自己睡,第一天,挺顺利,第二天,他想爬到我们大床上,爬上来一次,我把他往小床上放一次。第三天,他就很乐意睡小床了。现在是,每天在大床上吃好奶之后,主动地爬到小床上睡去了。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15
家庭教育的读书笔记【1】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交流。这句话是我从读《家庭教育》这本书中感悟到的。
《家庭教育》这本书一共分十三章:儿童的心理,学习的性质,普通教导法,卫生上的习惯,游戏与玩物,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小孩子为什么怕,为什么哭的,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小孩子怎样学习待人接物的,我们应当怎样责罚小孩子的,怎样可以使小孩子的经验格外充分些,为儿童造良好的环境这十三方面的内容。读完后,我深深地为我以前不会当妈妈而惭愧,好在孩子还小,我还可以改之。其中书中让我久久不能从脑海中忘记的一个词就是“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这一个词语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以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可我们家长很多时候是用嘴来教育孩子,而不是行动。书上有一段话这样说:儿童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一天到晚最亲近的人当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语动作,最是儿童所习所闻的。就是进了学校之后,放学回家,还是和父母在一起,如果父母的知识习惯好,儿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所以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以身作则”。父母如对人礼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是一个悲观的人,看事物都用悲观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态度也一定是悲观的。父母是一个乐观的人,看事物都用乐观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态度也一定是乐观的。儿童是容易受暗示的。现在我自己的孩子已经读六年级了,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学习成绩也摆上了第一位,做父母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呢?顾名思义还是以身作则。我要求自己做到:1 、多看书,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聊书中的内容,聊书中人物性格,聊看过这本书后你有什么想法,聊书中的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2 、不和老公吵架,尽量一家三口人一起外出活动,让家庭气氛和谐。3 、良好的做息时间,早睡早起。4 、努力学习厨艺,尽量满足孩子的食欲要求。我这样做了的以后的时间里,我们的变化是,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不是在口水的战争中进行的,妈妈提出的要求,孩子也会乐于去完成,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大大提高。
以前,我只要一发现孩子有问题,心里就着毛。现在,我也能沉住气,不会总生闷气了。多亏了这本书,它时时提醒自己,先要求自己,先把自己的事做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有内涵的妈妈形象。前进的路上是曲折的,相信我们的明天是美好的。为了我的孩子,我要加油!
家庭教育的读书笔记【2】
在读《家庭教育》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好的孩子总是好的,不好的孩子总是不好的,至于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一直没有深究,觉得或许这就是父母的命。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命,而是和教育分不开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永远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师。父母的潜移默化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压力,所以要培养教育好孩子,就先得从自身做起。
现代的许多年轻父母十分自私,打着给孩子创造富裕生活条件的幌子,摆着疲于奔命的姿态,好像是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但其实却很少舍得多为孩子花一点心思。孩子是人不是动物,动物尚且需要关爱更何况是孩子。既然把他带到这个世界就有责任关心他爱护他。现在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不在父母身边长大,而是由老人们代为看管,很多父母只是定时去看望一下而已。其实孩子小的时候是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倒不是说长辈们不关爱他们,但是此爱非彼爱。惭愧地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时也抱怨也觉得很累,看着别人在潇洒的享受生活,我过着围着家庭转的日子,而且还总是有个小尾巴跟在身边。现在想来,幸好由于种种原因,我不得不自己带孩子,如若我也把孩子放在父母身边放手不管,将来我一定会后悔的。以前孩子都因为让老人带惯的不听话,脾气太犟了,还好现在孩子还小,改正还不晚。千万别小看孩子,别以为他小小的,貌似什么都不懂,其实他心里都明白,只是说不出来而已。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也非常羡慕作者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书中谈到的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也有想过,但是没有那么透彻。读完这本书可以说给我上了非常有意义的一课,也是对我这个不太称职的妈妈启蒙教育了一翻。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先天情感的特色,从个体教育而言,没有标准的教育方式,只有是否能合适自己孩子特质的教育方式。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父母都是艺术家。相信我们做父母的只要选对了正确的方式方法,用心的去关心教育孩子,那么每个家庭的孩子都会是最出色的。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11-05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06-09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04-06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04-30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500字08-02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15篇)06-09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15篇06-09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精选15篇06-17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通用5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