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内容就像每个人的生活本身一样是如此丰富而且复杂。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的二十个成功原则,希望有所帮助!
1、给孩子多一些宽容。
“恨铁不成钢”是我们家长最常用的一句表达个人情感的话。
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句话认同为对家长过激行为的解释甚至将其视作一句赞美,赞美父母切切爱子心。但客观的看待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首先,为什么“恨”--因为没有达成自己的期望,实际上是一种由失望而生的怨气。
为什么失望?
可能是因为付出很多没有获得相应回报,那么这里我们就要问一问:你所付出的确实是孩子本人所需要的吗?你的期望确实是孩子自己的期望吗?
如果不是,孩子在这条自己原来就不喜欢的道路上走得不顺畅,那就完全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如果完全是因为孩子自己的过失,如懒惰、倔强而使你失望,那么同样要找找自己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孩子就像一个摸黑走路的盲人,对前面的道路一无所知,如果他们在走路的时候绊了一跤或者说是走上了一条岔路,我们是应该责怪孩子还是应该责怪领路的人呢?
孩子的领路人是谁呢?难道不是我们自己吗?所以,给孩子多一些宽容,给自己多一些要求,是多么必要啊!
2、真正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对孩子的宽容并非是无原则的无限度的,宽容是建立在客观的立场上的。
而如何做到“客观”呢?
我们认为,只要能做到“将心比心”,而不是简单地从个人的主观立场出发就能够做到“客观”。
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待孩子,采用孩子能够顺利、充分接受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的达成教育目的。
3、尊重孩子的情绪。
我们常常说要“尊重孩子”,但到底尊重孩子的什么,这是比较模糊的,模糊的目的必然导致模糊的结果,所以真正的尊重是否达到了,是值得怀疑的。
我们应该把尊重的对象更加明确--尊重孩子的情绪。
这个尊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它的存在;二是尊重它的表达。在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时意识到照顾孩子的情绪;孩子在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不能粗暴的横加干涉制止。
4、保留孩子的面子。
孩子的自尊心在五岁之后就开始逐渐出现了,正如成人有自尊心一样,孩子的自尊心不仅是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会产生对行为的影响的。
在教育中保留孩子的面子,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使家长同时取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使孩子对所受教育印象深刻。
5、适当承认孩子的隐私权。
关于孩子的小秘密,家长常常想:“连你都是我生的,你对我还有什么秘密?!”这种观点是必须受到质疑和批评的。
孩子逐渐懂事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走出家庭小群体,融入社会大群体的过程;也是孩子逐渐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有了一个社会角色,这个角色也逐渐被孩子自己认同。我们习惯性把孩子放在家庭角色上,但却常常忽略甚至否定了孩子的社会角色。
诚然,在家庭中,孩子是被父母监护的,有被从属的关系。但作为社会角色存在的时候,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
因此,适当的承认孩子的隐私权,体现出来的正是对这种平等的承认。在平等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学会宽容,也更富有创造力。
6、给孩子悲伤的权利。
这是尊重孩子情绪的一种体现,为什么专门提出来,因为孩子的悲伤最容易被家长忽略和否定。
人在悲伤的时候往往最脆弱,但如果连悲伤都被粗暴的否定,往往随之而来的就是愤怒的爆发。
所以,接受和适度重视孩子的悲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情绪,增强孩子自我调节的能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一伤心,家长就表现出如坐针毡,好言安抚。适当安抚后给孩子一个自我调整的空间并表示出适当关切就可以了。
7、停止唠叨,制定罚规。
在一次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十个孩子中有八个半的孩子表现出对父母“唠叨”的反感。
同时对家长所做的调查又发现,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承认“唠叨”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几乎是等于零。
这样的情况向我发出一个紧急的提示:立即停止对孩子唠叨吧!因为那是在浪费精力和制造不良家庭氛围。
那么用什么方式来代替呢?
制定相关罚规,用明确的罚规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行为不当的时候用罚规来进行惩罚。这样的方式将解决孩子听多了唠叨却完全记不住,家长说多了唠叨却完全不见效的问题。
8、多点幽默感。
在同事中间我们常常知道要体现出一点幽默感来赢得别人的好感,但在孩子面前我们却容易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食古不化,不苟言笑的看守形象。
为什么我们不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在孩子面前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让爱以爱本身的自然形态出现呢?适当的幽默感换来的只会是家长形象的提升而不会是尊严的减弱。
9、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
“你认真读书,家里的事儿你别管。”“你一心一意读书,只要你能读,读到什么时候爸妈都养着你。”这样的话常常被家长充满自豪地说给孩子听。
承担家庭责任的'深情确实让人感动,但孩子是否能够真正的体会这些话中的苦心还很难说。
把孩子排除在家庭责任之外对孩子本身不见得就完全是好事。此外,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才能让孩子学会去体谅家长的难处,知道控制自己的欲望,学会自觉安排生活和学习。
很多家长都曾提到孩子“不讲理”,恐怕有很多就需要借助这个原则来调整了。
10、自己错了一定记得道歉。
平等对待孩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在自己失误时主动向孩子道歉。我们应该首先明确,道歉这种行为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内涵首先是一个人高度的自尊和自重,其次才是对对方的尊重。
一个不自重的人是不懂得道歉的。所以向孩子道歉实际上是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向孩子体现出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对孩子的心理素质能够起到无形的提高作用。
11、懂得宽恕自己。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养自己的儿女,不比教书育人,当然难免真情流露,行事不够客观的时候。
偶尔过激一下也属正常。不必耿耿于怀,甚至总想着采取一些行动来加以弥补。否则,因感情造成的过失又会因感情而更加加重。
12、克制个人情绪,适时忘记孩子造成的困扰。
曾经听到一些母亲在给朋友电话中倾诉:“我对我这个儿子已经彻底绝望了!”“我简直要崩溃了!快来救救我吧!”爱之深则责之切,过于急切的心情往往并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首先导致自己的心力交瘁。当教育走进死胡同的时候,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暂时忘记孩子,平静下来,然后回头思考。换一个角度想想问题吧,孩子毕竟是无心的。
13、适当的强迫是必须的。
“趋利避害,趋易避难”这是人的天性,出于生存的本性,没有人会主动给自己找麻烦。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些毕竟不是人生而有之的认识。孩子逃避困难,缺乏毅力,都是很正常的表现。作为一种认识与行为上的习惯,挑战和坚持都是需要教育引导来建立的。
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的强迫是绝对必要的。实际上,强迫这种行为,对我们国家的家长来说,一般是不存在任何难度的。难的是如何坚持,如何掌握这个度。
强迫一定要建立在孩子有明确的认识基础上,即孩子对自己做的事情有明确的了解。知道它的意义,知道它对自己的帮助,只是自己一时很难接受或一时很难坚持。
同时,强迫的内容和罚规一定要形成约定。最后,一旦形成约定就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下去。容忍一次违约至少抵消十次坚持所形成的效果。
14、恰当的奖赏激励。
奖赏是与强迫相对应的一种方法。美食、出游、玩具、电视节目、游戏、书籍、活动……所有孩子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奖赏的内容。
当然,要注意的是,奖赏只限于那些对孩子来说确实比较困难的事情,力所能及的事情是绝对不可采用奖赏来激励的。
同时,不能因为家庭条件宽裕就肆意加大奖赏力度,只要是父母的一片真情,杨白劳的“红头绳”和大富豪的“奔驰、宝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后者可能给孩子带来的虚假优越感却很可能毁了他一生。
15、“淡化”的麻烦解决法。
孩子对父母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孩子往往会采取一些他们认为有效的办法来应付父母。
在孩子纠缠父母提要求的时候,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孩子往往都会刻意给家长制造一些麻烦。
家长应该掌握一种“淡化"”的方法,淡化孩子的不良情感,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效果不明显,从而自己无趣,自己停止制造麻烦。淡化的一般体现就是不理睬,或是装糊涂,当然更高明的家长有自己的方法,这里我们就不班门弄斧了。
16、说谎意味着多重麻烦。
孩子说谎,是决不可容忍的大错误!这几乎是所有家长都一致认同的观点。所以,家长往往对说谎,采取最严厉的惩戒。但如何让这个惩戒的效力足以让孩子不犯第二次,这是很难把握的。
但正如我们一直倡导的,任何观念,只有深入孩子的内心,才可能长久的指导孩子的行为。
如何把“不可说谎”这一个观念植入孩子内心呢?可以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说谎就是意味着给自己带来多重麻烦。这个效果如何实现呢?在此,就不必过多阐述了。我只给大家提醒一句;孩子说谎,就必然会为自己圆谎……
17、小错不必看作大过。
家教的一个重要准则是“有问题寻找矛盾加以解决。没有问题不随便猜测问题。”孩子的事情无小事,但是也不必疑心太重。
要相信孩子自己的力量,相信孩子自我调整的力量。同时,也应该清楚,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各种各样的人生经历来充满,其中也包括犯错误。
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分夸大错误的结果,否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并且削弱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挑战精神,使孩子变得畏手畏脚,成为被动的服从者和跟随者。
18、强调勇敢承担责任。
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对孩子的训诫中必须包括的重要内容是“勇于承担责任”。只有有责任心的人才会自觉避免犯错误,敢于承担责任体现出的是诚实和勇敢。犯错可以原谅,逃避责任却是不可原谅的。
19、与孩子在一起。
孩子毕竟是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依然是少儿人格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内心的孤独是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大的负面刺激和障碍。
从人格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的分析中我们都能够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孩子保持亲近的重要性。
20、教授自我保护的技能。
父母毕竟不可能长期如影随形的跟随在孩子身边。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一方面表现出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家长对孩子放心的基本前提。
所以有必要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年龄就及时给孩子传授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比如父母不在家有人敲门怎么办??跟父母出门逛商店走丢了怎么办?与陌生人如何交流?等等。
孩子越早知道这些内容,家长越安心,这样可以极大的减少家长对孩子的心理紧张度。舒缓家长的心情同时有助于舒缓家庭氛围。